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秋泉
HUANG, Chiu-Chuan
論文名稱: 排灣族的原真之美創作研究
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of Paiwan’s Inner Beauty
指導教授: 黃進龍
Huang, Chin-L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3
中文關鍵詞: 排灣族原真之美
英文關鍵詞: Paiwan, Paiwan’s Inner Beau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排灣族的原真之美意即表現排灣族原始面貌,用正向的角度觀看異質文化,描繪出排灣族人的真善美。排灣族(Paiwan) 發源於北大武山,擁有台灣原住民少有的貴族制度、男女平等社會。在台灣原住民中,排灣族有強烈文化性,作為創作對象十分有表現力。筆者窺見原住民文化在主流文化衝擊下逐漸凋零,希望藉由藝術創作試圖重現排灣族傳統之美,展現族人的生命力。
    這次的創作是以排灣族傳統之美為主軸,包含「排灣三寶」和石板屋,以及引人注目的華麗服飾,一件服飾就要耗上一個排灣女子半年的時光。另外精良的雕刻技術,無論木雕、石雕、器具,處處可見。還有最盛大的祭典「五年祭」,傳說排灣族的先祖到神界向女神學習祭儀以祈求五穀豐收、學習農作種植等,並與女神約定,在一段時間內以燃燒小米粳為記號,請神降臨人間。
    這次作品中不論頭目、貴族、巫師、勇士或平民,還有排灣族婚禮、祭典、打獵、耕耘、雕刻等生活百態都有取材,盡可能地表現排灣族人的真實面貌。排灣族屬於階級制度,大致上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頭目與貴族階級才有特殊裝飾的專利權,例如酷似百步蛇紋的雄鷹羽毛、高貴的琉璃珠、特殊的圖案(人頭紋、百步蛇紋)。
    二十世紀後「原始藝術」被重視,保羅•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年)為藝術帶來新活力,深深地影響許多藝術家,尤其野獸派(Fauvism)、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與立體派(Cubism)。此次創作中,除了喜愛的寫實作風外,部份作品挪用了這三種風格。筆者從中尋求創作的理論依據,對原始藝術在表現形式的影響作一番研究,並結合排灣族主題,創作一系列排灣族圖像作品,透過筆者的藝術表現,表達對原住民人文關懷,並喚起排灣族人對自己的文化自信。

    Abstract
    The Paiwan tribe, the third-largest aboriginal group in Taiwan, originates from North Ta-Wu Mountain in Ping-tung count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strict social hierarchy of chieftain and clan, nobility and commoners, and gender equality. The abundant cultural legacy retained in Paiwan is so expressive that I chose it as my subject matter. Despite the downgrading of the indigenous cultures in Taiwan, the uniqueness of Paiwan’s ancient lifestyle is presented in my paintings, which display the Paiwan ancestors’ earnestness, simplicity, and vitality. The Paiwan art is well-known for three cultural treasures—ceramic pots, glass beads, and bronze knives, and the slate houses. In addition, the most eye-catching part of the Paiwan group may be its sumptuous attire, which is embroidered with gorgeous patterns. Its woodcarving is another admirable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most important rite of Paiwan group is “Five-Year Worship”, held approximately every five years. According to Paiwan legends, the ancestors learn the rituals from the goddesses in the Divine Divinity so that they have a good harvest. The goddesses periodically descend from the heaven by the signal of burning millet stalks from the Paiwan people. Paiwan has a social hierarchy and the four classes are the chieftain, noble, warriors, and commoners. The revelation of the chieftain and noble classes’ privilege in the attire are an eagle’s feather with serpentine grain, noble glass beads, and certain patterns like human faces, and serpentine. In the series of artistic paintings, apart from the realistic style, the combinations of the study of Paiwan culture, the field survey, and the basis of Western Art, focusing on Gauguin’s impact on the primitive ar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uch as Fauvism, Expressionism, and Cubism are used not only to present Paiwan image but to express my humanistic concerns over the aborigines as well as in hopes of evoking Paiwan people’s confidence in their own culture.

    排灣族的原真之美創作研究 目次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 IV 目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研究之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創作研究之範圍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二章 探索原始生命力 7 第一節 排灣族簡介 7 第二節 「原住民圖像」 10 第二節 「原始藝術」對美術的衝擊 15 第三章 人文關懷與創作省思 23 第一節 關懷原住民 23 第二節 自我藝術觀 26 第四章 創作內容與排灣文明 29 第一節 創作內容 29 第二節 探索排灣族文明 38 第五章 創作形式、技法、媒材 46 第一節 創作形式 46 第二節 技法與媒材 48 第六章 作品說明 54 第七章 結論 89 參考書目 92

    參考書目
    1、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臺北市,前衛出版,2002。
    2、 王貴:《拉瓦爾亞族部落貴族之探源》,台北市,稻鄉,2002。
    3、 王嵩山:《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臺北市,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
    4、 王瓊麗:《王瓊麗作品及創作理念1997~2001》,臺北市,臺北福華沙龍,2001。
    5、 王瓊麗:《大地.圖騰:2004王瓊麗作品及創作理念》,臺北市,2004。
    6、 王煒昶:《台灣原住民族祭典的盛會》,臺北市,南天,2004。
    7、 亞磊絲.泰吉華坦:《認識台灣原住民族》,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協會發行,2007。
    8、 何恭上:《近代西洋繪畫》,臺北市,藝術,1998。
    9、 何政廣:《高更:原始與野性憧憬》,臺北市,藝術家出版,1996。
    10、 玲木質:《台灣原住民風俗誌》,臺北市,臺原出版社,1992。
    11、 許美智:《排灣族的琉璃珠》,臺北市,稻鄉,2000。
    12、 陳朝平:《藝術槪論》,臺北市,五南,2000。
    13、 陳瓊花:《藝術槪論》,臺北市,三民,1995。
    14、 陳文玲:《歷史文物》,〈從臺灣原住民文物看『原始藝術』—回顧與展望〉,期刊論文,六卷二期,1996。
    15、 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臺北市,丹靑出版, 1987。
    16、 塗瑛娥:《蘭嶼、裝飾、顔水龍》,臺北市,雄獅圖書,1993。
    17、 達西烏拉彎.畢馬:《台灣的原住民:排灣族》,臺原, 2002。
    18、 淺井惠倫:《台灣原住民族映像》,台北市,南天,1995。
    19、 劉振源:《立體派繪畫》,臺北市,藝術,1996。
    20、 劉振源:《世紀末繪畫》,臺北市,藝術,1995。
    21、 劉振源:《抽象派繪畫》,臺北市,藝術,1998。
    22、 劉振源:《表現派繪畫》,臺北市,藝術,1995。
    23、 劉其偉:《劉其偉畫集2000》,臺北市,首都藝術,2000。
    24、 劉其偉:《文化人類學藝術家》,臺北市,藝術家,1991。
    25、 瑪格達雷娜.M.梅拉等著:《德國表現主義藝術》,臺北市,藝術家,2004。
    26、 歐陽中石:《藝術槪論》,臺北市,五南,1999。
    27、 蕭瓊瑞:《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臺北市,東大,2007。
    28、 顧炳星:《立體派藝術之硏究》,臺北市,蘭亭,1984。
    29、 戴嘉玲編譯:《Formosa原住民寫眞&解說集》,台北市,前衛,2000。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