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德玲
論文名稱: 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為斷限
指導教授: 邱燮友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6
中文關鍵詞: 樂府詩樂府古辭擬樂府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0下載:9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為斷限」為題,以結合主題學領域的研究方法,研究漢樂府古辭的主題在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的筆下所呈現出的不同風貌。我們可以看出不同作者如何應用同一個主題或母題來抒發情感,並由作品照應時代的文學風潮與樂府詩發展的特色。
    論文中樂府古辭的選取來源,考慮到詩作名稱有選集版本不同者,為求研究與統一之便,皆以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為主,以郭本為主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樂府詩集》在每一首詩作前除了總序、題解外,在編排上往往先列古辭,後列文人擬作,這樣的編排方式,方便筆者考察同一時期或不同時期、同一時代或不同時代樂府作品在思想、藝術上的繼承關係,易於比較出不同的詩風和流派,讀者得以發現古辭與文人擬作間的相互影響與承襲的線索。筆者據宋郭茂倩《樂府詩集》,選出兩漢樂府古辭及後代文人擬作的樂府詩相互比較,以研究兩漢樂府古辭,如何影響後人的創作,隨著時代環境的變遷,後代文人如何呈現其生命情境?
    由本文第二章探討「歷代樂府擬作的進程與發展」,共統計出後代擬作詩人計一百五十七人,擬作共四百六十二首。
    據筆者在第三章的統計中,兩漢的樂府古辭在《樂府詩集》中分別見於「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中,鼓吹曲辭存詩九首,相和歌辭存詩三十五首,雜曲歌辭存詩七首,總計兩漢樂府古辭共有五十一首。其中有五首後代沒有擬作,其餘四十六首擬作數量不一。
    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可從以下二方面來看:
    一、詩歌藝術形式的發展
    一般文學史家在論及兩漢樂府影響層面時,總會論及其直接的影響是開魏晉以降
    的擬古之風,這股擬作風潮始於曹氏父子,而魏晉之時,漢時音調尚可聞,擬作時仍可合樂,到了後代曲調失傳,詩人們只好舊題新作,因為和舊時的曲調日益疏遠,這些文人的擬作,也逐漸在體裁方面,形成一定的格式。在漢代,樂府古辭的創作以民間的無名氏作者為主,到了後人的擬作則以文人樂府為主。事實上,在曹氏父子擬作出現以前,東漢即已開始出現文人的擬樂府,這批文人的創作可看作是文人擬樂府的先聲,真正的擬作風氣,則要等到曹氏父子的推行。曹氏父子的擬作大致承襲了漢樂府古辭的標題,曹操、曹丕的擬作特色是「依舊曲翻新調」,在內容上仍不脫漢樂府「緣事而發」的寫實精神。
    到了六朝,文人的擬作達於極盛,六朝文人所作的擬作,在標題上幾乎模仿漢樂府古辭的舊題,然而在形式上受到了六朝唯美詩風的影響,趨於雕琢華麗的形式。逐漸脫離漢樂府質樸的寫實主義精神。另一方面,六朝文人的擬樂府受到吳歌、西曲的影響,在形式上傾向於短句五言的形式。據筆者在第四章第二節的統計,五言形式的擬作佔總擬作的75%,比例之高,印證了五言詩經過長期的發展,形式上已成漸趨成熟的定格。由此也說明五言詩作為一種詩歌形式,它的發展與成熟實與樂府詩的發展關係密切,也可以說樂府詩是五言詩發展的關鍵。它體現了詩歌形式由雜趨整的發展傾向,因此漢樂府民歌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中古時期五言詩的地位和基礎。兩漢的民間樂府經過了六朝文人的擬作,在詩歌的內容與形式上都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使擬樂府到了唐代臻於極盛,擬作詩人與擬作的數量都是歷代最高。
    研究擬樂府詩發展的過程,必須內容與形式兼俱,在內容方面,已知樂府詩主題的轉變與時代文風相關;在形式方面,樂府詩一方面由質樸走向形式主義的唯美化,另一方面,擬樂府詩在寫作方法上也有所改變,建安詩人的「依舊曲翻新調」的寫作方法,到了魏晉,詩人主要是在題材和主題方面都沿襲舊篇章,魏代擬作,大都借古題敘時事,只襲用題名,但晉世作者,則多借古題來詠古事,所借為何題,則所詠必為何事,與魏晉詩人的擬篇法不同,齊梁詩人的擬樂府詩主要是用賦題法。所謂「賦題法」,就是從詩題字面著手,真正的賦詠題面,這種專就古題字面之意來賦寫的創作方法,拋棄了舊篇章的題材和主題,成功的擺脫了擬樂府詩創作傳統中因襲模擬的作風。此外,在擬樂府發展的過程中,詩歌的藝術形式也在改變,一是由參差句法趨於整齊,二是由質樸自然走向形式主義。
    二、詩歌審美觀念的更新
    「以悲為美」的意識,是漢魏詩人普遍的審美特質,尤其是那些以「遊子思婦」、「死生無常」、「悲士不遇」為題材的作品,有相當程度上體現了悲涼哀怨的藝術風貌。進入六朝,唯美思潮昌熾,玄言隱逸、山水遊仙、宮體詠物、邊塞閨怨,構成六朝唯美詩歌創作廣泛複雜多樣的詩歌內容,而詩人大多以唯美的創作方式來呈現,形成既有聲律、對偶結構等外在形式美,又有情韻、氛圍、意境等內在蘊涵美的詩歌形態。
    由樂府詩風交融的現象得知文學與時代背景、文風思潮密不可分的關係。由漢古辭到擬作主題的轉變,與詩人所處的時代與其面臨的文風思潮不同有關,除玄風的虛無感、及時行樂的現實主義、與戰爭邊役等題材普遍相同外,尚有一些如亡國之悲、吟詠時事、隱逸曠達、感時傷逝、寫景詠物等異於古辭題材的發揮,由此窺見擬樂府詩不論在內容或形式上的多樣面貌。
    借由此一論題的研究,筆者發現樂府古辭的主題之所以產生變化,主要原因還是與時代文風相關,此一研究不僅可探知詩人創作擬樂府詩的風格與特色,亦可看出時代整體文學思潮發展的新趨勢,例如在漢代原本質樸無華的古辭〈烏生〉、〈雞鳴〉、〈猛虎行〉等古辭,到了南朝因為受到宮體與詠物詩風的影響,這些擬作一變而為純粹歌詠事物外貌形象的詠物詩,顯見文學的呈現實受當代文學思潮影響甚深。
    尋繹主題演化的軌跡,發現擬樂府詩在演變的過程中﹙特別是南朝時代﹚,已開始呈現多重詩風融合的問題,在這些歷代擬樂府詩作中,這一特殊現象普遍可見,也由此印證一種文學經過長期的經營和演化,在詩風上已突破傳統的單一風貌,而朝向多重融合的境界發展,使詩歌形成多層次的美學風格。由漢代民間無名氏的古樂府到後來擬作的文人樂府,不論在語言、結構經營方面,都進一步文人化的體現出詩歌形態美的成熟趨向,使樂府詩的發展躍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況,擬作詩人充滿生命激情的遊子思婦、戰爭羈旅、宴飲遊樂的樂府詩作品,實踐了陸機〈文賦〉所言:「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的唯美主張,為後世詩歌藝術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綜上所述,我們得見樂府古辭對後世詩歌的影響。以往學術界對樂府詩的討論,皆以民間樂府為主要探討對象,討論的範圍與視角皆難以突破,亦缺乏宏觀、有系統的研究,筆者基於突破傳統研究的理念,以主題學結合文學重新審視樂府古辭及其擬作,以詩歌主題為主軸,再外延至與其關連的文學思潮、美學觀念等相關研究。文學的傳承與創新並重,而模擬往往跟繼承文學傳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昭明文選》裡有雜擬兩卷,都是擬古之作,或師其意,或擬其神,偶而也會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驚奇之作。在這些模擬前人之作中,我們得以窺見詩體的轉變之跡,甚或詩歌主題的流變,是故,擬作雖是因襲前人之作,但卻幫助我們更了解詩歌之間的承襲關係。漢樂府詩歌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光環雖不及唐詩耀眼,卻是孕育後世無數詩歌的橋樑與源頭,只是「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重新評價樂府詩,則在研究的領域裡,不只是量的增加,更是質的改變。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壹、關於古辭和擬作 4 貳、時代斷限 7 參、漢代樂府古辭的貞定 1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3 第二章 歷代樂府擬作的進程與發展 28 第一節 擬樂府的先聲—東漢的文人擬樂府 28 第二節 舊瓶新釀—曹魏的文人擬樂府 31 壹、依舊曲翻新調:曹操、曹丕的擬樂府 32 貳、樂府之變:曹植的擬樂府 39 參、拱月的群星:曹魏其它作家的擬樂府 41 第三節 晉代文人的擬樂府 43 壹、西晉文人的擬樂府 43 1、傅玄 44 2、陸機 45 貳、東晉文人的擬樂府 46 第四節 南北朝隋唐的擬樂府 50 壹、宋代的擬樂府 52 1、謝靈運 53 2、謝惠連 55 3、鮑 照 56 貳、齊代的擬樂府 60 1、劉繪、虞義 62 2、王 融 63 3、謝 朓 63 參、梁代的擬樂府 65 1、梁武帝蕭衍 67 2、沈 約 67 3、江 淹 68 4、梁簡文帝蕭綱 69 5、梁元帝蕭繹 71 肆、陳代的擬樂府 74 1、陳後主 75 2、江 總 76 3、張正見 77 伍、北朝擬樂府 79 1、北魏 79 2、北周 80 3、北齊 81 陸、隋代擬樂府 83 柒、唐代擬樂府 87 一、唐樂府詩興盛的原因 87 二、唐代樂府詩的分期 89 第三章 樂府古辭的主題與流變 104 第一節 鼓吹曲辭 104 第二節 相和歌辭 131 第三節 雜曲歌辭 221 第四章 擬樂府詩寫作方法的流變 231 第一節 謀篇結構 231 壹、沿襲古題的方法 231 一、依舊曲制新辭—建安詩人 231 二、不依舊曲,只擬舊辭—晉代詩人的擬篇法 234 三、不依舊曲,也不擬舊辭—齊梁至唐詩人的賦題法 236 貳、篇章結構的成熟—由無題到制題 239 第二節 藝術形式 244 壹、由參差句法趨於整齊 244 貳、由質樸自然走向形式主義 246 一、辭藻雕飾 247 二、聲律合諧 254 三、用典繁複 256 四、對偶工整 258 第五章 漢魏樂府的特質與詩風交融 260 第一節 漢魏樂府以悲為美的特質 260 壹、外在因素:時代環境的影響 260 貳、內在因素:文學觀念的改變 261 一、文學的覺醒與獨立 261 二、詩騷美刺傳統的影響 265 第二節 以悲為美的主題再現 271 壹、遊子思婦之悲 274 貳、死生無常之歎 278 參、悲士不遇之傷 291 第三節 樂府詩風的交融 294 壹、遊仙與隱逸詩風的交融 297 貳、邊塞與閨怨詩風的交融 300 參、宮體與詠物詩風的交融 306 第六章 結論 311 〈附錄〉 樂府詩題及其異名315 參考資料舉要 318

    重要參考資料舉要
    說明:
    1、茲分專著、期刊、論文三大類,各類別之下再作細分。
    2、所有資料皆依書名筆劃順序排列。
    3、出版年代在臺灣出版者以民國記之,非臺灣出版者以西元記之。
    壹、專著之屬
    一、古籍之部
    ․《文選》,蕭統編。﹙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九年﹚
    ․《六朝詩集》,明薛應旂編。﹙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一年﹚
    ․《元氏長慶集》,元稹。﹙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四年﹚
    ․《古今注》﹙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十一冊﹚,晉崔豹。﹙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古詩源箋注》,清沈德潛。﹙台北:華正書局,民國七十三年﹚
    ․《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六十六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四年﹚
    ․《全唐詩》,清聖祖御製。﹙台北:明倫出版社,民國六十年﹚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清丁福保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清逯欽立輯校。﹙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
    ․《宋書》,梁沈約。﹙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六年﹚
    ․《采菽堂古詩選》,清陳祚明,收錄在《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總集類第1591冊,﹙大
    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昭昧詹言》,清方東樹。﹙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一年﹚
    ․《風俗通義》,漢應劭。﹙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十一冊﹚,晉崔豹。﹙台北:新文豐
    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南史》,唐李延壽。﹙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四十六年﹚
    ․《後漢書》,宋范曄。﹙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晉書》,吳士鑑等注。﹙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六年 ﹚
    ․《梁書》,唐姚思廉等撰,清錢大昕考異。﹙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
    ․《陳書》,﹙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九年﹚
    ․《隋書》,唐長孫無忌。﹙台北:鼎文書局,民國七十九年 ﹚
    ․《新唐書》。歐陽修、宋祁敕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四年﹚
    ․《漢書》,漢班固。﹙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六年﹚
    ․《漢書補注》,清王先謙。﹙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八十五年﹚
    ․《漢詩統箋》,清陳本禮,收錄在《叢書集成三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民
    國八十六年﹚
    ․《漢鼓吹鐃歌十八曲集解》,清譚儀,靈鶼閣叢書本。
    ․《漢鼓吹鐃歌曲句解》,清莊述祖,珍藝宦遺書本。
    ․《漢鐃歌釋文箋正》,清王先謙。﹙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三年﹚
    ․《詩比興箋》,清陳沆。﹙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九年﹚
    ․《詩源辨體》,清許學夷。﹙大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詩藪》,明胡應麟。﹙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二年﹚
    ․《詩體明辯》,明徐師曾。﹙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一年﹚
    ․《樂府古題要解》﹙收入叢書集成新編八十一冊﹚,唐吳兢。﹙台北:新文豐出版
    社,民國七十四年﹚
    ․《樂府正義》,清朱乾著,興膳宏解說,京都大學漢籍善本叢書第七卷。﹙昭和55年,1980年﹚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輯。﹙台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八年﹚
    ․《樂府廣序》,清朱嘉徵,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總集類。﹙台北:莊嚴文
    化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六年﹚
    ․《歷代詩話》,清何文煥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六十年﹚
    ․《禮記今註今譯》,王夢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三年﹚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台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六年﹚
    二、近人專書
    甲、 詩歌類
    ․《山水與古典》,林文月。﹙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八十五年﹚
    ․《中古五言詩研究》,吳小平。﹙大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唐樂府詩研究》,張修蓉。﹙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梁啟超。﹙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九年﹚
    ․《中國山水詩研究》,王國瓔。﹙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中國詩史》,吉川幸次郎。﹙台北:明文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
    ․《中國詩史》,陸侃如等。﹙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楊成鑒。﹙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中國詩歌史》,張敬文。﹙台北:幼獅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
    ․《中國詩歌史》,張松如。﹙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中國詩歌研究》,羅宗濤等。﹙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七十四年﹚
    ․《中國詩歌流變史》,李曰剛。﹙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六年﹚
    ․《中國詩歌美學史》,張松如主編。﹙大陸: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中國詩學》,黃永武。﹙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中國歌謠》,朱自清。﹙台北:世界書局,民國七十六年﹚
    ․《中國歷代故事詩》,邱燮友。﹙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五十八年﹚
    ․《中國韻文史》,澤田總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四年﹚
    ․《中國韻文概論》,梁啟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
    ․《六朝唯美詩學》,王力堅。﹙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
    ․《六朝詩論》,洪順隆,﹙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七十四年﹚
    ․《六朝樂府與民歌》,王運熙。﹙大陸:上海中華書局,1961年﹚
    ․《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王力堅。﹙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
    十六年﹚
    ․《由隱逸到宮體》,洪順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古詩文修辭例話》,路燈照等。﹙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六年﹚
    ․《兩晉詩論》,鄧仕樑。﹙香港:中文大學,1972年﹚
    ․《兩漢詩歌研究》,趙敏俐。﹙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
    ․《兩漢樂府研究》,亓婷婷。﹙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
    ․《兩漢樂府詩之研究》,張清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八年﹚
    ․《品詩吟詩》,邱燮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八年﹚
    ․《南朝邊塞詩新論》,王文進。﹙台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九年﹚
    ․《唐代樂府詩》,譚潤生。﹙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九年﹚
    ․《唐樂府詩譯析》,胡漢生編著。﹙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曹子建詩注》,黃節。﹙台北:河洛文庫,民國六十四年﹚
    ․《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葛曉音。﹙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詩歌之審美與結構》,黃坤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五年﹚
    ․《新樂府詩派研究》,鍾優民。﹙大陸: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齊梁詩探微》,盧清青。﹙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
    ․《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杜曉勤。﹙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民國八十五
    年﹚
    ․《樂府文學史》,羅根澤。﹙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
    ․《樂府古辭考》,陸侃如。﹙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九年﹚
    ․《樂府通論》,王易。﹙台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八年﹚
    ․《樂府散論》,王汝弼。﹙大陸: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樂府詩史》,楊生枝。﹙大陸: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樂府詩紀》,汪中。﹙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五十七年﹚
    ․《樂府詩研究論文集》,作家出版社編輯部。﹙大陸: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樂府詩研究》,江聰平。﹙高雄:復文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樂府詩述論》,王運熙。﹙大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樂府詩粹箋》,潘重規。﹙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
    ․《樂府詩論叢》,王運熙。﹙大陸:上海中華書局,1962年﹚
    ․《樂府詩選》,朱建新。﹙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八年﹚
    ․《樂府詩選註》,龔慕蘭。﹙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年﹚
    ․《樂府詩選注》,汪中。﹙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樂府詩選》,余冠英。﹙台北:華正書局,民國八十年﹚
    ․《漢代詩歌史論》,趙敏俐。﹙大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漢代詩歌新論》,倪其心。﹙大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漢代樂府民歌賞析》,曾德珪。﹙台北:開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
    ․《漢代樂府箋注》,曲瀅生編著。﹙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八十八年﹚
    ․《漢代樂府與樂府歌辭》,張壽平。﹙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九年﹚
    ․《漢末士風與建安詩風》,孫明君。﹙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四年﹚
    ․《漢短簫鐃歌注》,夏敬觀。﹙台北:廣文書局,民國五十九年﹚
    ․《漢詩研究》,方祖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五十六年﹚
    ․《漢樂府小論》,姚大業。﹙大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
    ․《漢樂府研究》,張永鑫。﹙大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梅家玲。﹙台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六
    ․《漢魏六朝詩論叢》,余冠英。﹙大陸:上海中華書局,1962年﹚
    ․《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蕭滌非。﹙台北:長安出版社,民國七十年﹚
    ․《漢魏六朝樂府研究》,陳義成。﹙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民國六十五
    年﹚
    ․《漢魏六朝樂府詩》,王運熙等。﹙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二年﹚
    ․《漢魏六朝樂府詩評注》,王運熙、王國安。﹙大陸:齊魯書社,2000年﹚
    ․《漢魏南北朝樂府》,李純勝。﹙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
    ․《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錢志熙。﹙大陸:大象出版社,2000年﹚
    年﹚
    ․《漢魏樂府風箋》,黃節。﹙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
    ․《歷朝懷遠思鄉詩》,汪業芬、蕭志清選注。﹙大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歷朝邊塞軍旅詩》,更生選注。﹙大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
    ․《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王力堅。﹙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九年﹚
    ․《魏晉詩歌藝術原論》,錢志熙。﹙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乙、 其他類
    ․《六朝唯美文學》,張仁青。﹙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
    ․《六朝情境美學》,鄭毓瑜。﹙台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六年﹚
    ․《中古文學史》,劉師培。﹙台北:文海書局,民國六十一年﹚
    ․《中古文學史論》,王瑤。﹙台北:長安出版社,民國六十四年﹚
    ․《中國文學史》,葉慶炳。﹙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六年﹚
    ․《中國文學史》,游國恩等。﹙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中國文學欣賞舉隅》,傅庚生。﹙台北:國文天地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中國文學概論》,袁行霈。﹙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七十七年﹚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台北:華正書局,民國八十年﹚
    ․《中國婦女文學史》,謝量。﹙台北:中華書局,民國六十二年﹚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王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
    十三年﹚
    ․《中國韻文概論》,傅隸樸。﹙台北:中華文化事業委員會出版,民國四十三年﹚
    ․《文心雕龍札記》,黃季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二年﹚
    ․《文心雕龍注》,范文瀾。﹙台北:開明書局,民國八十二年﹚
    ․《文心雕龍讀本》,王師更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年﹚
    ․《比較文學方法論》,劉介民。﹙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九年﹚
    ․《古史辨》,顧頡剛。﹙台北:明倫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
    ․《主題學研究論文集》,陳鵬翔主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二年﹚
    ․《永明文學研究》,劉躍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北朝文學研究》,吳先寧。﹙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
    ․《先秦兩漢文學史稿》,聶石樵。﹙大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何謂比較文學》,黃慧珍、王道南譯。﹙大陸: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香港:中華書局,
    1986年﹚
    ․《南北朝文學史》,曹道衡。﹙大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曹道衡。﹙大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美學》,黑格爾著,朱光潛譯。﹙大陸:上海商務印書館,1979年﹚
    ․《建安文學概論》,王巍。﹙大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秦漢禮樂教化論》,蘇志宏。﹙大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修辭析論》,董季棠。﹙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
    ․《修辭學》,黃慶萱。﹙台北:三民書局,民國六十七年﹚
    ․《修辭學》,沈謙。﹙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八十一年﹚
    ․《華夏美學》,李澤厚。﹙香港:三聯書店,1988年﹚
    ․《聞一多全集》,朱自清編。﹙台北:里仁書局,民國八十五年﹚
    ․《漢代文學的情理世界》,李炳海。﹙大陸: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
    ․《漢書窺管》,楊樹遠。﹙台北:世界書局,民國四十九年﹚
    ․《漢魏六朝文學研究》,李文初。﹙大陸: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業》,王運熙。﹙大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
    ․《漢魏六朝賦論集》,何沛雄。﹙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張仁青。﹙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貳、期刊之屬
    一、 台灣期刊
    ․〈六朝詩的演變〉,鄧中龍。﹙東方雜誌第二卷第六期,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
    ․〈兩漢樂府古辭研究〉,韓屏周。﹙崑山工專學報第一期,民國六十二年七月﹚
    ․〈南朝宮體詩研究〉,林文月。﹙文史哲學報第十五期,民國五十五年﹚
    ․〈推移的悲哀〉,吉川幸次郎,鄭清茂中譯,﹙中外文學第六卷第四、五期,民國
    六十九年﹚
    ․〈從艷歌何嘗行論漢魏晉樂府詩的幾個問題〉,朴英姬。﹙中國文化月刊193期,
    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
    ․〈試論古樂府孤兒行的幾個命題〉,沈志方。﹙中國文化月刊17期,民國七十年三月﹚
    ․〈試論樂府詩中擬樂府現象的雕塑與再造—以游俠詩劉生系列創作為例〉,林香伶。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二期,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
    ․〈漢代民歌的藝術分析〉,廖蔚卿,﹙文學評論第六集,民國六十九年﹚
    ․〈漢代樂府之研究〉,陳萬鼐。﹙藝術評論第三期,民國八十年十月﹚
    ․〈漢短簫鐃歌十八曲考釋〉,孔德。﹙東方雜誌第二十三卷,民國六十五年﹚
    ․〈漢鼓吹鐃歌的兩個問題〉,朱學瓊。﹙思與言第八卷四期,民國五十九年﹚
    ․〈漢鼓吹鐃歌的聲辭分析及說解〉,朱學瓊。﹙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七卷四期,民
    國六十三年﹚
    ․〈論鄴下樂府的主題類型〉,沈志方。﹙古典文學第十二期,民國八十一年十月﹚
    ․〈樂府詩的特性及其源流〉,邱燮友。﹙幼獅月刊第四十七卷第六期,民國六十七年六月﹚
    ․〈樂府詩試論〉,張春榮。﹙鵝湖第七卷第九期,民國七十一年三月﹚
    ․〈樂府詩總論〉,張草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三卷第三期,民國六十九年三月﹚
    二、大陸期刊
    ․〈中國古代婦女文學的感傷傳統〉,喬以鋼。﹙文學遺產,1991年第4期﹚
    ․〈文人擬作與民間創作的合與分—略論李白對樂府發展的貢獻〉,湯明。﹙唐都學
    刊,2000年1月,第16卷第1期﹚
    ․〈六朝文人挽歌詩的演變和定型〉,王宜瑗。﹙文學遺產,2000年第5期﹚
    ․〈西晉樂府擬古論〉,張國星。﹙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2年第4期﹚
    ․〈西漢樂府考略〉,趙生群。﹙中國音樂學季刊,1988年第1 期﹚
    ․〈兩晉擬古詩成因淺探〉,薛泉。﹙河北大學學報第二十六卷,2 0 01年第2期﹚
    ․〈建安文學對六朝文學的影響〉,劉文忠。﹙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5年第13期﹚
    ․〈建安詩人對樂府民歌的改制與曹植的貢獻〉,胡大雷。﹙文學遺產,1990年第3期﹚
    ․〈建安樂制及擬樂府詩形態考述〉,吳懷東。﹙江淮論壇,1998年第2期﹚
    ․〈梁陳邊塞樂府論〉,閻采平。﹙文學遺產,1988年12月第6期﹚
    ․〈盛唐清樂的衰落和古樂府詩的興盛〉,葛曉音。﹙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4
    年第10期﹚
    ․〈試論魏晉文人挽歌詩及死亡主題〉,黃亞卓。﹙柳州師專學報,1999年第14卷
    第2期﹚
    ․〈試論魏晉朝隱之風與山水詩的興起〉,韋鳳娟。﹙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83
    年第1期﹚
    ․〈漢樂府東門行新解〉,李固陽。﹙文史知識,1989年第10期﹚
    ․〈齊梁擬樂府詩賦題法初探—兼論樂府詩寫作方法之流變〉,錢志熙。﹙北京大學
    學報,1995年第4期﹚
    ․〈論六朝詠物詩、宮體詩與山水詩之聯繫〉,王玫。﹙齊魯學刊,1996年第6期﹚
    ․〈論兩漢樂賦中的音樂美學思想〉,蔡仲德。﹙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論唐代的古題樂府〉,商偉。﹙文學遺產,1987年第2期﹚
    ․〈論唐代樂府詩審美品格的繼承與發展〉,薛亞康。﹙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9年第16卷第4期﹚
    ․〈論陸機的擬古樂府詩〉,陳冰。﹙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1998年第1期﹚
    ․〈樂府古辭的經典價值—魏晉至唐代文人樂府詩的發展〉,錢志熙。﹙文學評論,1998年第2期﹚
    ․〈樂府古辭飲馬長城窟行考索〉,傅如一。﹙文學遺產,1990年第1卷﹚
    ․〈鮑照樂府詩創新探微〉,江秀玲。﹙東方論壇,2000年第2期﹚
    ․〈魏晉六朝悲情文學的成因與特色〉,周悅。﹙中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2期﹚
    參、論文之屬
    一、碩士論文
    ․《三曹時代北地文士惜時生命觀研究》,丁威仁,中興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三曹詩賦考》,朴貞玉,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六朝玄言詩研究》,黃偉倫,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六朝行旅詩之研究》,陳晉卿,淡江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
    ․《六朝詠懷組詩研究》,李正治,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九年。
    ․《六朝遊仙詩研究》,張鈞莉,台大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
    ․《六朝緣情觀念研究》,陳昌明,台大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六年。
    ․《六朝隱逸思想研究》,張玲娜,輔大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兩漢民間樂府及後人擬作之研究》,李鮮熙,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二年。
    ․《兩漢民間樂府研究》,田寶玉,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
    ․《兩漢民間樂府與後人擬作之研究》,王淳美,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兩漢雅樂研究—一個以典禮音樂為主的考察》,劉德玲,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兩漢樂府古辭研究》,黃羨惠,文化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兩漢魏晉辭賦中失志題材作品之研究》,李國熙,文化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建安文學之探述》,張芳鈴,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五年。
    ․《唐代閨怨詩研究》,許翠雲,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
    ․《曹植詩歌與楚辭關係之探討》,
    ․《漢代的音樂發展—從楚聲談起》,李維綺,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
    ․《漢代樂府詩研究》,鄭開道,文化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年。
    ․《漢鼓吹鐃歌十八曲研究》,曹金城,南華大學碩士論文。
    ․《漢魏文人樂府研究》,沈志芳,東海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一年。
    ․《漢魏六朝樂府研究》,陳義成,輔大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二年。
    ․《漢魏怨詩研究》,高莉芬,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
    ․《漢魏晉玄風的流變及其展現》,李中庸,清大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
    ․《漢魏敘事詩研究》,林彩叔,文化大學中研究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漢魏樂府詩美學研究》,楊國娟,香港珠海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
    ․《樂府詩集漢魏相和歌辭校注》,李金城,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五
    年。
    ․《魏晉名士人格研究》,李清筠,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
    ․《魏晉遊仙詩研究》,康萍,輔大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九年。
    ․《魏晉詩歌悲怨意識之研究》,王銘惠,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魏晉隱逸詩研究》,沈禹英,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二、博士論文
    ․《六朝詩發展述論》,劉漢初,台大中研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三年。
    ․《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曾守正,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
    ․《先秦兩漢樂教思想研究》,李美燕,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
    ․《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八年。
    ․《從形體觀論六朝美學》,陳昌明,台大中研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
    ․《魏晉玄理與玄風研究》,江建俊,文化中研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張鈞莉,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六年。
    ․《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朱雅琪,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