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伊玲
論文名稱: 社工人員之勞動條件、人際關係及離職傾向之研究
A Research on Working Condition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Social Workers
指導教授: 沈慶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社工人員勞動條件人際關係離職傾向
英文關鍵詞: social worker, working condition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urnover inten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35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71下載:18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檢驗社工人員勞動條件、人際關係及離職傾向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採取分層便利抽樣方法,以全台灣所有公私部門社會福利服務組織,組織內所有在職的社工人員為研究對象,實際回收330份問卷。問卷內容共分為人際關係量表(包含案主關係量表、主管關係量表及同事關係量表)、勞動條件量表、離職傾向量表與背景變項四部分。所蒐集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階層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發現:社工人員的勞動條件屬於中等程度的勞動條件感受,認為組織在『解雇保護與特別休假』的相關規定較為完善,尤其是特別休假與產假。其次,社工人員覺得與案主、主管及其他非社工同事之間的關係尚可,與社工同事間的關係良好。社工人員整體之離職傾向屬於中等程度之情形。未婚的社工人員離職傾向高於已婚的社工人員;機構服務年資滿1年至未滿6年的社工人員離職傾向高於年資未滿1年的社工人員;主管有社工相關學歷的社工人員離職傾向比沒有的低。
    至於勞動條件、人際關係與離職傾向三者間的關係如下:
    一、組織在薪資收入、不加班與正常休假、解雇保護與特別休假之條件越好,社工人員的離職傾向越低。
    二、社工人員的案主關係承諾越高,離職傾向越高;主管關係越好,離職傾向越低。
    三、主管關係在勞動條件的薪資收入、解雇保護與特別休假與離職傾向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實務層面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期使社工人員的勞動條件及人際關係議題受到重視,進而降低流動率。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 between working condition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urnover inten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stratified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were adopted, and the sample in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330 social workers i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of Taiwan social welfare service organizations. The questionnaire conten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ale (including Client-relationship Scale, LMX Scale and TMX Scale), Working conditions Scale, Turnover intention scale and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This study discovered that, first of all, the overall working conditions of social workers are in mid-level in which social workers feel that “layoff protection and special leave” is good, especially the annual leave and maternity leave. Second, social workers feel that “relationship with clients”, “relationship with supervisors” and “relationship with non-social-work colleagues” are acceptable, but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work colleagues” are good. Last, turnover intention of social workers are in mid-level. Turnover intention are higher among unmarried social workers, those with “period of organization over 1 year to less than 6 years”, and whose supervisors with non-majo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s for the result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working condition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turnover intention are shown as following:
    1、The better working conditions of “salary income”, “no overtime and regular vacations”, and “layoff protection and special leave”, the lower turnover intention of social workers.
    2、The more commitment to “relationship with clients”, the higher turnover intention of social workers. On the other hand, the better “relationship with supervisors”, the lower turnover intention of social workers.
    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lary income”, “layoff protection and special leave” and turnover intention are partially mediated by “relationship with supervisors”.
    Finally, this study brought up some advice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field based on the study outcomes, expecting th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of social workers could get more attention, whilst reduce turnover intention.

    謝誌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目錄V 圖目次VII 表目次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工人員離職傾向之探討7 第二節 社工人員勞動條件之探討15 第三節 社工人員人際關係之探討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29 第二節 研究樣本31 第三節 測量工具33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樣本描述51 第二節 社工人員勞動條件及人際關係之探討55 第三節 社工人員離職傾向之探討64 第四節 社工人員勞動條件、人際關係及離職傾向關係之檢驗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92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99 貳、英文文獻105 附錄一、研究問卷108

    壹、中文文獻
    中華聯合勸募協會(2011)。服務成果-補助分析。取自:http://www.unitedway.org.tw/outcome/report2.aspx。取自時間:2011年11月2日
    內政部統計處(2010)。統計年報-社會工作專職人員數。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取自時間:2011年11月2日。
    毛筱艷、簡元瑜(2010)。員工積極上行溝通與個人-工作契合度之關係—以主管-部屬交換關係為干擾變數。北商學報。17。頁63-72。
    毛筱艷、羅娸禎(2010)。主管部屬交換關係、工作滿足與知識分享意願關係之研究。北商學報。18。頁61-78。
    王文宗(2012)。公部門保護性社工人員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向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王桂英、周傳姜、黃瑞蘭(2010)。臨床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專業承諾與離職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57(1)。頁22-34。
    王聖文、張政治、狄懋昌、沈宗仁(2008)。體育行政人員角色衝突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5。頁333-341。
    王瑞申(2003)。關係品質、組織承諾與知識分享意願之關係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石守正(2009)。公部門社會工作員工作壓力、專業承諾與離職意願之研究—以台北縣市政府社會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江淑慧(2009)。「外籍配偶家庭服務中心」社工人員工作壓力源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江淑玲(2006)。國小未婚教師之婚姻態度、人際關係對其擇偶偏好影響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
    呂敏昌、童映雪、林芯玫、王美几、柯慧珊、黃婉琳(2011)。攜手向前走。社工伴相隨~以邁向獨立自主受暴婦女為例。發表於促進社會凝聚—社會工作專業的新視野研討會。2011年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年會。台灣台北。
    沈慶鴻(2009)。弱勢社工服務弱勢案主?!婚暴防治社會工作者實務困境之研究。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3(2)。頁87-142。
    沈慶鴻(2008) 老問題、新思索:台北市社會工作者薪資現況和期望薪資之探索性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8期 。頁35-66。
    李炎宗(2009)。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以臺北市政府所屬機關人事人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李淑芳、謝世榮(2009)。醫療服務品質與醫病關係品質對病患忠誠度之影響—心臟外科的實證研究。醫管期刊。10(3)。頁165-182。
    李佳縈(2007)。身心障礙者社區化就業服務員工作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李茂興、余伯泉合譯(1995)。工作社會心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汪淑媛(2006)。家暴婦女庇護中心工作者情緒張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頁189-226。
    何彩燕、黃源協(2005)。社會工作師職涯轉換之研究—縣市政府具轉任資格之社工師為例。台灣社會工作學刊。4。頁77-109。
    余雅芳(2008)。台中縣市完全中學教師人際關係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林俊瑩(2010)。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之比較。教育實踐與研究。23(1)。頁1-30。
    林芳菁(2009)。幼兒教師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頁65-100。
    林怡君(2009)。住宿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之探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林欣毅(2008)。台北縣市社會福利機構從業人員離職傾向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林清松(2002)。勞基法對非營利老人福利機構勞務管理與勞動成本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
    林正福譯(2001)。人際關係。台北市:弘智文化。
    周月清(2002)。臺灣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危機與轉機—社工教育與實務的省思。社區發展季刊。99。頁90-125。
    金善興(1998)。影響社會工作員工作倦怠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市社會福利機構與醫院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
    洪裕琨(2003)。企業內部稽核人員離職傾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洪福彬、吳錦碧、陳君達(2009)。台灣地區企控公司員工離職傾向之研究。朝陽商管評論。8(1、2)。頁23-48。
    洪贊凱、陳心茹(2009)。逢迎型為與領導者部屬交換關係之關係—以情緒勞務為干擾變項。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管理學術研討會。
    范光陽(2009)。文化多元性對工作團隊同事關係影響之研究。多國籍企業管理評論。3(1)。頁295-312。
    馬有德(2009)。自我效能、主管部屬交換關係對網徵人員離職傾向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碩士班。
    翁茹婷(2009)。新進醫務社工的離職歷程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高智偉(2008)。組織承諾、專業承諾對離職意願與轉業意願的影響—以老人福利機構為例。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康芸(2007)。社工人員對於自身勞動權益的覺知與因應策略-以台北市公社民營之社會福利機構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祖維(2007)。解構「專業」:社工系大學畢業生離開社會工作的歷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陳青勇(2009)。「台灣地區最近十年領導者-成員交換(LMX)領導理論碩博士論文分析」。發表於東海大學。教育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
    陳怡靖、鄭燿男(2009)。台灣地區幼兒教師異動傾向之影響因素研究:檢驗個人背景、社會交換、價值適配、分配公平、工作負荷、薪資之角色。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32。頁1-34。
    陳琦凱、張婉菁(2009)。多層次傳銷業組織公平、組織文化、LMX與工作滿意之關係。東吳經濟商學學報。66。頁1-32。
    陳昱名(2008)。社會工作系畢業生的非社會工作職業抉擇:質性研究初探。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7(1)。頁19-42。
    陳家棟(2008)。台北縣身心障礙者就業服務人員職業耗竭與離職傾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
    陳津美(2007)。徵納雙方人際互動行為對稅捐稽徵人員工作投入的影響。文大商管學報。12(2)。頁41-63。
    陳儀蓉(2007)。逢迎動機、上下司交換關係與員工展現組織公民行為之對象的關聯性。管理評論。26(4)。頁1-25。
    陳國瑚、陳麗如、蘇喜(2006)。護理人員對護理工作認知與離職傾向之探討。台灣衛誌。25(3)。頁177-188。
    陳政智、王柏軒、王麗娟、李宜修、余家偉、邱珈霖、陳建廷、楊雅婷(2005)。社會工作師勞動條件之探討~以高雄市社會工作師公會會員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9期。頁475〜486。
    陳怡婷(1999)。台灣社會福利服務業社會工作員工作保障機制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
    張嘉鴻(2003)。育幼機構保育人員與社工人員合作模式及工作承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張蘭蘭(2013)。當前制度下醫務社會工作者轉職之初探-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第三部門碩士在職專班。
    梁東楠(2004)。企業內部稽核人員角色衝突與工作滿足 及離職傾向之相關性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莊修田(2002)。室內設計業者工作價值觀、專業承諾、工作投入與改行傾向關係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2)。頁1-18。
    彭文美(2003)。社會工作員勞動條件的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烈堂、林顯輝、杜俊和(2009)。地方政府職員個人特徵對LMX領導型態認知與組織承諾差異之關聯性研究。績效與策略研究。6(1)。頁49-65。
    黃嵋楨(2008)。社工人員之薪酬制度、勞動條件與工作滿足對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市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
    黃品全(2003)。顧客接觸人員與上司、同事關係對賦能及服務工作之影響—社會交換之觀點。管理評論。22(4)。頁57-80。
    黃源協(1999)。社會工作管理。台北市:揚智文化。
    黃同圳(1995)。大陸台商人力資源管理。風和出版社。
    黃英忠(1991)。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葉建鑫(2009)。老人長期照顧機構人力資源管理措施與專業人力之留任意願關係探討。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
    葉德豐、劉紫娟、柯瑞芬、陳進堂、王俊文(2004)。公立醫院非醫師正式人員與臨時約聘僱人員之激勵態度、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研究—以某公立區域醫院為例。醫護科技學刊。6(3)。頁243-259。
    楊惠娟(2007)。員工退休金制度對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相關性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班。
    楊聿慈(2001)。保健因子、個人因素與離職傾向間關聯性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2011)。臺灣社會工作人員勞動權益研究。取自:http://www.tasw.org.tw/p1-news-detail.php?bgid=1&gid=2&nid=136。取自時間:2012年11月10日。
    劉芷吟(2008)。兒童保護社會工作者人際關係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劉廷揚、蘇琪婷、蔡易庭(2006)。醫院內醫技人員領導型態、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及離職傾向之研究—以高雄某區域院為例。亞太經營管理評論。10(1)。頁135-155。
    劉雅雲(2001)。兒童保護社會工作人員職務勝任感與留職意願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趙康伶(2009)。關係行銷、關係品質與家長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3(2)。91-112。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4)。社會福利統計年報。取自: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_P.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2425&doc_no=13717。取自時間:103年9月1日。
    鄭天睿(2011)。社會工作者勞動權益的覺醒與行動~以社工籌組工會為例。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
    鄭天明、蔡錦濤(2007)。旅館員工知覺組織支持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領導者與成員交換關係之觀點。真理觀光學報。6。頁55-75。
    鄭伯壎(1999)。華人人際關係研究的困境與出路。本土心理學研究。12。頁203-214。
    滕青芬(1987)。台灣省縣市社工人員離職行為和離職傾向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賴正倫(2004)。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中薪酬制度現況 、勞動條件實施之探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碧怡(2010)。司法保護少年與工作者之依附關係及其行為控制之相關性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2(1)。頁93-116。
    賴資雯(1994)。影響社工人員從事兒童保護工作的滿意度之相關因素探悉。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藍豔柔(2003)。醫務社會工作者之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鐘文鎂(2011)。台灣民間部門社會工作人員勞動現況之探究:以接受中華社會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助補助的組織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蘇慧雯(1995)。台北地區兒童保護人員工作滿足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
    蘭寶珍(2006)。護理之家護理人員留任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南地區為例。 長期照護雜誌。10(4)。頁363-378。

    貳、英文文獻
    Bauer, T. N., Erdogan, B., Liden, R. C., & Wayne, S. J.(2006).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xtraversion:Leader - member exchange, performance, and turnover during new executiv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1(2), 298-310.
    Butler, S., & Skipper, J. K.(1983). Working the circuit:An explanation of employee turnover in the restaurant industry. Sociological Spectrum, 3, 19-33.
    Carmeli, A. & Freund, A.(2009). Linking perceived external prestige and intentions to leave the organiza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Journal of Social Service Research, 35, 236-250.
    Clemens, E. V., Milsom, A., & Cashwell, C. S.(2009). Using leader-member exchange theory to examine principal-school counselor relationships, school counselors’ roles, job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13(2), 75-85.
    Groysberg, B. & Lee, L. E.(2010). Star power:Colleague quality and turnover.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9(3), 741.
    Golden, T.(2007). Co-workers who telework and the impact on those in the office: Understanding the implications of virtual work for co-worker satisfaction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Human Relations, 60(11), 1641-1668.
    Hopkins, K. M., Cohen-Callow, A., Kim, H. J. & Hwang, J.(2010). Beyond intent to leave:Using multiple outcome measures for assessing turnover in child welfare.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2, 1380-1387.
    Harris, K. J., Wheeler, A. R., & Kacmar, K. M., (2009). Leader-member-exchange and empowerment:Direct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n job satisfaction, turnover intentions, and performance.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0, 371-382.
    Harris, K. J., Harris R. B., & Brouer, R. L.(2009).LMX and subordinate political skill: Direct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n turnover intentions and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9(10), 2373-2395.
    Kim, B. P., Lee, G., & Carlson, K. D.(2010).An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der-member-exchange(LMX) and turnover intent at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leve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9, 591-597.
    Mor Barak, M. E., Levin A., Nissly, J. A. & Lane C. J.(2006).Why do they leave?Modeling child welfare workers’ turnover intention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8, 548-577.
    Mor Barak, M. E., Nissly J. A. & Levin A.(2001). Antecedents to retention and turnover among child welfare, social work, and other human service employees:What can we learn from past research?A review and metanalysis. Social Service Review, 75(4), 625-661.
    Morrow, P. C., Suzuki, Y., Crum, M. R. & Ruben, R.(2005).The role of leader-member exchange in high turnover work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8), 681-694.
    Mobley, W. H.(1977). 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2(2), 237-240.
    Pollack, D.(2008). International legal note:Legal implications of staff turnover in social work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51(5), 705-711.
    Price, L. L. & Arnould, E. J.(1999).Commerical friendships:Service provider—client relationships in context. Journal of Marketing, 63(4), 38-56.
    Price, J. L.(1977). The Study of Turnover, 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Schyns, B., Torka, N. & Gössling, T.(2007). Turnover intention and preparedness for change:Exploring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as antecedents of two employability predictors.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2(7), 660-679.
    Tham, P.(2007). Why are they leaving?Factors affecting intention to leave among social workers in child welfar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37, 1225-124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