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瑩珂
Su, Ying-Ker
論文名稱: 家庭信仰、家庭規則與自我認同發展之敘說研究
A Narrativ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lf-Ident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Christian Family Culture and Family Rules
指導教授: 徐敏雄
Hsu, Min-Hsi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宗教家庭鏡中自我社會學習理論靈性成長敘事研究
英文關鍵詞: religion, family, looking-glass self, social learning theory, spiritual growth, narrative researc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06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0下載:6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人的一生與許多事情糾結在一起,其中價值觀是最左右人做決定的指標,而影響一個人價值觀的因素包含家庭、信仰與社會。研究者本身是基督信仰者,在他鄉讀完大學歸家後,於跟父母的互動過程中開始對自己在家中的自我認同感到迷惘。
    藉由敘說研究的質性方法,研究參與者珀曉生命中十大事件來作為主要分析故事文本,加上其本身所存留事件相關之文件整理並加以分析,進而運用靈性成長整合宗教社會學,加上信仰對家庭文化的影響,以及子女如何藉鏡中自我與模仿學習的概念建立自我價值等理論基礎來分析。
    透過故事對話文本的分析,研究者發現信仰對於孩子思考、認定自己是誰產生極大影響,因人都希望解釋在人生路途上所發生大大小小的事情,而信仰幫助人深入思考「為什麼」。研究者也發現子女在家庭中漸漸學會理解父母的想法、期望,理解家庭規則並非侷限,而是希望孩子能更融入社會,因此在孩子與父母產生不同價值、觀念時,適當相互對話及解釋規則背後的原因,能幫助子女與父母對話、討論過程,願意敞開心的釐清彼此觀念差異,重新認識彼此的一言一行,使家庭中的不完整能被補足。

    The whole life of a person is intertwined with many things. Among them, personal values ar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that affect a person's decision-mak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a personal values include family, beliefs and society. The researcher herself is a Christian. After graduation and returning home from university in another city, she was very confused about the self-identity of herself during the interaction with her parents.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method of narrative research,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ten major events in the life of the participant Po-Xiao as the main analysis of the story text. In addition, the documents related to the events left by the participant are sorted out and analyzed. Then, spiritual growth is used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nalysis to integrate religious sociology, the influence of faith on family culture, and how children establish self-worth through the concept of looking-glass self and
    imitation learn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ory dialogue text,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belief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ldren's thinking and identifying who they are, because people want to explain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in life, and faith helps people think deeply about "why". The researcher has also found that children gradually learn to understand their parents' thoughts and expectations in the family. Understanding that family rules are not restrictions, but hope children can integrate into the society easier. Therefore, when children and parents have different values and ideas, appropriate dialogue and explanation of the reasons behind the rules can help children and parents to talk and discuss. They are even willing to clarify their differences in ideas, to recognize each other's words and deeds, so that incomplete defects in the family members can be full filled.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2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探討問題 3 第二章、理論與文獻回顧 5 第一節、知識體系的建構 5 一、從P. Berger提出外化、客觀化、內化的角度探討世界與宗教的建構 5 二、從P. Berger的宗教社會學看現代宗教的作用與影響 7 第二節、家庭系統的規則建構 10 一、家庭系統的建立 10 二、從家庭系統看成員互動關係 12 第三節、人的自我觀念建立與行為模仿 13 一、從C. H. Cooley的人類本性,探討個人與社會的發展 14 二、從人類本性,探討個人與社會對自我的影響與建構 17 第四節、人內在學習成長的動力 20 一、從靈性到經驗學習與成長 20 二、靈性面對宗教、生命與學習的關聯與應用 23 第五節、宗教家庭中孩子的自我觀念與行為建立 25 一、從宗教社會到家庭社會 25 二、從家庭環境到孩子自我認同與信仰價值的建立 27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流程 30 第一節、研究方法──敘事研究 30 第二節、研究者與研究參與者 30 第三節、研究步驟 32 第四章、驀然回首,那事卻在燈火闌珊處 35 第一節、懵懂無知的高中時期 35 第二節、青澀稚嫩的大學時期 50 第三節、出乎意料的家庭時期 73 第四節、含辛茹苦的論文時期 94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10 第一節、研究結論 110 一、從靈性學習角度解讀信仰、家庭、自我間的連結 110 二、從宗教信仰探究家庭規則的建構 111 三、從家庭社會釐清子女價值的建立 112 四、從子女自我價值瞭解宗教信仰的影響 114 五、總結 115 第二節、限制與建議 117 參考文獻 119

    一、中文部分

    (一)期刊
    李香君、蔣宜倩、蕭雅竹(2017)建構護理靈性教育課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0(4),385-411。
    林火旺(2002)宗教少數團體可否拒絕政府的教育?。發表於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5,1-37。
    林青瑩(1999)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公民訓育學報,8,409-456。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12)。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張碧如(2006)宗教信念型在家教育個案之理念與適應省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4,201-229。
    陳秉華、程玲玲、范嵐欣、莊雅婷(2013)基督徒的靈性掙扎與靈性因應。教育心理學報「多元族群與特殊需求者的教學與輔導」專刊,44,477-498。
    黃伊玲(2016)結構家族學派之理論技術運用於本土家庭文化之議題。諮商與輔導,370,36-39。
    葉俊廷、李雅慧(2018)從懷疑到信任:中高齡宗教信仰者的靈性學習歷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1,105-142。
    盧妍伶(2014)家庭結構與兒童幸福感。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4(2),95-126。

    (二)書籍
    Bandura, A.(1995)。社會學習理論(周曉虹譯)。臺北市:桂冠。
    Berger, P. L.(1982)。社會學導引:人文取向的透視(黃樹仁, 劉雅靈譯)。 臺北市:巨流。
    Berger, P. L.(2003)。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蕭羨一,譯)。臺北市:商周出版。
    Bradshaw, J.(2006)。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鄭玉英, 趙家玉譯)臺北市:張老師。
    Cooley, C. H.(1992)。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包凡一,王湲譯)。臺北市:桂冠。
    Crossley, M. L.(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吳芝儀、蔡欣志、康萃婷、柯嬉慧譯)。嘉義市:濤石文化。
    Hergenhahn, B. R., & Olson, M. H.(1989)。學習心理學 : 學習理論導論(王文科主譯)。臺北市:五南。
    Satir, V.(2006)。家庭如何塑造人(吳就君譯)。臺北市:張老師。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初版)。高雄市:麗文文化。
    謝立中(主編)(1999)。西方社會學名著提要。臺北市:米娜貝爾出版。

    (三)論文
    朱家瑜(2013)一個基督徒在福音心理劇靈性經驗的自我敘說。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李玟萱(2010)逆光回憶──一位失去摯愛的基督徒對其宗教經驗之自我敘說與反思歷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南投縣。
    林淑玲(2013)應用親職教育團體學習模式促進親職效能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南投縣。
    林紫成(2017)回眸已逝記憶的生命敘說──母親離世後的自我認同與存在價值之找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碩士在職專班,南投縣。
    洪櫻純(2009)老人靈性健康之開展與模式探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台北市。
    高嘉鞠(2015)成長於離婚單親家庭之已婚女性的婚姻經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臺北市。
    徐巧玲(2016)靈性經驗對生涯決定影響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陳雯萍(2010)文創產業女性創業家創業過程的靈性展現。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廖淑純(2011)探究成人靈性轉化學習-以生涯轉換者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南投縣
    劉世光(2008)由箴言書一至九章探討現代基督徒父母的親職教育。衛理神學研究院,臺北市。
    謝亞玲(2016)台灣核心家庭居家空間之變遷及影響。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新北市。
    羅暐茹(2011)靈性教育方案對高齡者靈性健康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English, L. M. (2000). Spiritual dimensions of informal learning. In L. English & M.
    Gillen (Eds.),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85:29-38.
    Mills, N. P. (2006). Portraits Through the Lens of Historicity: The American Family as Portrayed in Ladies’Home Journal 1950-1959. Duquesne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
    Piercy, G. (2013).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spirituality: A whole-person approach. 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Research. 2:30-42.
    Tisdell, E. J. (2003). Exploring Spirituality and Culture in Adult and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