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以晴
Yi-Ching Chien
論文名稱: 臺北市瑜珈消費者行為與服務需求之研究
A Study of Yoga's Consumer Behavior and Service Demand in Taipei
指導教授: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0
中文關鍵詞: 瑜珈運動消費服務需求
英文關鍵詞: Yoga, sport consumption, service deman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8下載:6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瑜珈消費者行為及其服務需求為何,並將其服務需求進行區隔,以探討不同集群之消費者在人口基本變項與消費行為上之差異。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分層隨機叢集抽樣方式選取綜合健身俱樂部、坊間瑜珈教室、學校、社區大學的瑜珈消費者為研究對象,並以「臺北市瑜珈消費者行為及服務需求研究問卷」進行調查,共得有效問卷480份,以描述性統計、集群分析與卡方考驗後,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瑜珈消費者以「女性」、「未婚」和「21~40歲」比例最高,廣佈於各行各業,教育程度普遍以「大學(專)」為主。
    2.瑜珈消費者行為以平均每週上課「一次」,上課時段在「夜間」,運動用品和平均每月課程花費在「1,000元以內」,購買「瑜珈墊」等比例為最高。
    3.瑜珈消費者之服務需求可分為5個構面,以需求程度排列依序為課程選擇、專業師資、多元服務、硬體設備與運動用品。
    4.瑜珈消費者集群分析後,可分為「普通參與型」與「積極學習型」二種類型。
    5.不同「職業」、「婚姻狀況」、「參與機構」、「瑜珈產品花費」、「考量因素」、「參與動機」、「購買瑜珈產品」之瑜珈消費者在二個集群的分佈呈顯著差異。
    6.不同「年齡」、「教育程度」、「收入」及「婚姻狀況」之瑜珈消費者在「參與機構」和「上課時段」呈顯著差異。
    本研究依據發現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提供瑜珈相關業者更瞭解瑜珈消費者及行銷與經營策略之參考。

    目 次...............................iv 表 次...............................vi 圖 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重要性.....................5 第五節 研究範圍.......................6 第六節 研究限制.......................6 第七節 名詞釋義.......................7 第貮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瑜珈發展與特點..................8 第二節 臺北市瑜珈消費概況..............15 第三節 消費者行為與運動消費者...........24 第四節 服務需求相關研究................34 第參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流程.......................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49 第四節 研究工具.......................50 第五節 資料處理.......................5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58 第一節 臺北市瑜珈消費者基本資料分析.....58 第二節 臺北市瑜珈消費者行為與差異性分析..63 第三節 臺北市瑜珈消費者服務需求分析......83 第四節 臺北市瑜珈消費者集群之差異性分析...8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01 第一節 結論..........................101 第二節 建議..........................104 參考文獻.............................106 附錄一...............................113 附錄二...............................117

    一、中文部份
    PURE YOGA(2007)。課程表。2007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pureyoga.com/ct/taipei/schedules/view_schedule.php?location_id=8&week=this
    OM108瑜珈用品專賣店(2007)。瑜珈輔助用具。2007年9月19日,取自
    http://www.om108.com/product2.htm
    SPACE Yoga(2007)。瑜珈課程表。2007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withinspace.com/classes03.htm
    TRUE YOGA(2007)。課程介紹。2007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trueyoga.com.tw/Lesson.asp
    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我國運動產業產值推估與經濟效益評估。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尤可欣(2005)。瑜珈,最時尚的運動。Cheers,59,174-179。
    毛娟(2005)。論瑜伽教育的健身育人價值。体育學刊,12(6),84-86。
    加州健身中心(2007)。課程表。2007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californiafitness.com/home.jsp?lang=zh&country=tw
    台北健身院(2007)。課程表。2007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taipeigym.com.tw/a004.htm
    伊士邦健康俱樂部(2007)。課程表。2007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beingsport.com.tw/C-3.html
    全嘉莉(2005)。要瑜伽,不要傷害。康健雜誌,80,141-144。
    朱碧梧(2003)。強力適能瑜珈在大專體育教學的應用。大專體育,64,1-6。
    江界山、高俊雄、程紹同、林文郎、李復甸(2002)。健身房(體適能中心)設施及管理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行政院體委會(2001)。運動與生活調查報告。台北:作者。
    余佩珊(譯) (1997)。T. Levitt著。引爆行銷想像力(The Marketing Imagination)。台北:遠流。
    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電腦圖書。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 : 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松齡(2007)。休閒活動經營管理─發展執行與永續經營。台北:揚智
    吳長新(2001)。氣功瑜伽述源與展望。歷史月刊,158,78-84。
    呂碧琴(1997)。瑜珈體位法對大學女生健康適能的影響效果探討。台大體育學報,1,233-254。
    李政道(2006)。羽球場館消費者參與動機與參與行為之研究。成大體育,39(1),28-43。
    李詩潔(2007)。消費者選擇專業或綜合型服務業者考量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台北市。
    沈易利(1995)。台中地區勞工休閒運動需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汪萱蕙(2006)。運動場館業景氣動態報告─2006年第二季。台北:台灣經濟研究院。
    亞力山大企業集團(2007)。課程表。2007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alexander.com.tw/member/program.htm
    卓怡君(2006年12月26日)。台灣瑜伽市場 年商機50億。自由時報電子報。2007年1月20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dec/26/today-e2.htm
    林房儹、林文郎(2004)。我國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房儹、劉秀端(2005)。運動休閒產業發展重要課題與策略。國民體育季刊,34(2),18-23。
    林貞岑(2003)。瑜伽─全球健康新風潮。康健雜誌,60,38-45。
    林恩霈(2004)。台北市撞球運動消費者生活型態、個人價值觀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國榮、成之約、徐世勳、李秉正、呂銀益、徐揚(2002)。加入WTO對我國運動產業影響評估及因應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邱思慈、陳聰廉(2005)。台南縣瑜珈運動參與者的休閒滿意度、工作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2(2),37-47。
    邱素貞瑜珈(2007)。課程介紹。2007年9月19日,取自  http://www.csjyoga.com.tw/c01.htm
    洪光明(2004)。瑜珈,這樣做就對了。台北:相映文化。
    洪睿聲、陳坤檸(2003)。瑜珈之生理心理功能。大專體育,69,147-155。
    活力健身會館(2007)。課程表。2007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gymlux.com.tw/index.html
    昝家騏、劉榮聰(2000)。運動產業的市場區隔與其對運動行銷的涵意。大專體育,50,165-171。
    徐達光(2004)。消費者心理學─消費者行為的科學研究。台北:東華。
    高俊雄(2000)。運動服務管理─理論與實務。桃園:志軒。
    高俊雄(2002a)。運動休閒事業管理。桃園:志軒。
    高俊雄(2002b)。臺灣運動服務業之剖析與回顧。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17。
    高俊雄(2005)。創造運動休閒的新價值。國民體育季刊,34(2),7-11。
    張良漢(2001)。休閒運動參與動機、現況及需求之研究。2001國際高等教育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家銘、李一民、陳聰廉(2006)。瑜珈運動參與者之滿意度、工作滿意與生活滿意之關係實證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4,112-128。
    張賢盛(2005)。台南地區高爾夫消費行為與球場服務品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梁玉秋、曾明郎(2005)。循序漸進的學習瑜珈。大專體育,81,8-11。
    荻山貴美子(2005)。學瑜珈的第一本書─與天地自然的心靈對話。台北:世茂。
    許成源、孟範武(2005)。臺北地區保齡球運動消費行為之研究。中原學報,33(4),761-782。
    許瑜珊、李文心(2006)。瑜珈介紹。臺大體育,45,55-67。
    陳玉芬(2001)。讓瑜珈當你的健康守護神。台北:生智文化。
    陳怡君(2006年,11月15日)。全台哈樂活 商機滾滾來。經濟日報,E4版。
    陳金鼓(2000)。瑜珈訓練對靜態工作女性之健康體適能影響。華岡理科學報,17,83-92。
    陳金鼓、甘光熙(1997)。瑜珈對大學生基本體能之影響。體育與運動,104,49-55。
    陳桂敏、洪瑄曼(2006)。探索瑜珈的身心治療效益。長期照護雜誌,10(2),190-202。
    陳維智(2003)。運動行銷─運用行銷原則於運動產業中。鞋技通訊,128,18-22。
    陳鴻雁、楊志顯(1999)。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麗霞、張鯤(2006)。瑜伽的現代抉擇與東西方健身文化融合。山東體育科技,28(2),47-49。
    陸文灝強力適能瑜珈(2007)。課程表。2007年9月19日,取自http://pei-yu.pfyoga.com/divisions/timetable/timetable_1.php
    湯海燕(2005)。論瑜伽的審美價值與健身意義。体育成人教育學刊,21(4),28-29。
    程紹同、方信淵、廖俊儒、呂宏進(2007)。運動管理學導論(二版)。台北市:華泰文化。
    黃亦筠(2004)。身心必相連─冥想療法風行歐美。天下雜誌,312,184-185。
    黃金柱(1992)。體育運動策略性行銷。台北:師大書苑。
    黃金柱(2005)。運動休閒觀光行銷。台北:師大書苑。
    黃金柱、李明榮(1999)。政府與民間投資體育活動經費編配和消費概況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金柱、林志成(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俊英(1999)。行銷研究:管理與技術。臺北市:華泰。
    黃惠如(2005)。純淨、放鬆,美麗愛瑜伽。康健雜誌,84,62-63。
    黃煜、林房儹(2000)。台灣運動產業之範疇與分類研究。論文發表於國立體育學院國際體育運動管理研討會,桃園。
    楊書銘(2003)。休閒運動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台南市立羽球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縣。
    楊智強(2002)。國小學童對舞蹈運動之消費行為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台中縣。
    葉公鼎(2001)。論運動產業之範疇與分類。運動管理季刊,1,8-21。
    漆梅君(2001)。透視消費者─消費行為理論與應用。台北:學富文化。
    維基百科(2006)。瑜珈。2006年11月14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1%9C%E7%8F%88&variant=zh-tw
    臺北市社區大學聯網(2007)。社區大學課程查詢。2007年9月17日,取自http://www.ccwt.tp.edu.tw/Lesson.asp
    劉美珠(1990)。瑜珈─身心合一的科學。中華體育,4(1),44-50。
    潘進丁(2006)。樂活流行,還是趨勢?。2006年11月19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r_x_9/article?mid=98&prev=227&next=96&l=f&fid=32
    賴清財(2000)。我國北區軍事院校學生休閒運動需求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台北市。
    鍾志強(1997)。運動消費型態與運動行銷要項。大專體育,32,138-141。
    鍾秋美(2003)。溫水游泳池消費者行為之研究-以新竹市溫水游泳池消費者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顏妙桂(2002)。休閒活動規畫與管理(三版)。台北:桂魯。

    二、英文部份
    Alter, M. J. (1988). Science of stretching. 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Aslan, U. B., & Livanelioglu, A. (2002). Effects of Hatha yoga training on aerobic power and anaerobic power in healthy young adults. Fizyoterapi Reherbilitation. 13(1), 24-30.
    Babbie, E.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Belmont, CA:Wadsworth Pub.
    Belling, N. (2005). The Yoga handbook: A complete step-by-step guide. NY:Barnes & Noble.
    Chelladurai, P. (1992). A classification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service:implications for sport management.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6, p38-51.
    Chelladurai, P., Scott, F. L., & Farmer, J. (1987). Dimensions of fitness service: Development of a moded.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 159-172.
    Cohen, L., Warneke, C., Fouladi, R. T., Rodriguez, M. A., & Choul-Rech, A. (2004).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and sleep quality in a randomized trail of the effects of a Tibetan yoga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lymphoma. Cancer, 100(10), 2253-2260.
    Dean, O. (1996). Dr. Dean Ornish's program for reversing heart disease : The only system scientifically proven to reverse heart disease without drugs or surgery. NY:Ivy Books.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2001). Consumer behavior(9th ed.). Texas: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Funderburk, J. (1977). Science studies Yoga.Glenview, IL:Himilayan Institute of Yoga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U.S.A.
    Greendale, G. A., McDivit, A., Carpenter, A., Seeger, L., & Hung, M. (2002). Yoga for women with hyperkkyphosis: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2(10), 1161-1614.
    Horner, S., & Swarbrooke, J. (1996). Marketing tourism, hospitality, and leisure in Europe. 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Khalsa, S. B. (2004). Treatment of chronic insomnia with yoga: Apreliminary study with sleep-wake diaries. Applied Psychophysiology and Biofeedback, 29(4), 269-278.
    Kolter, P. (1984).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Hall.
    Loy, J. W., Mcpherson B. D., & Kenson, G. (1978). Sport and social system:a guide to the analysis, problems, and literature. Menli Park, CF:Addison-Wesley.
    Maslow, A.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3rd ed.). NY : Harper and Row.
    Mullin, B. J., Hardy, S., & Sutton, W. A. (2003). Sport marketing(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itts, B. G., & Stotlar, D. K. (1996). Fundamentals of sport marketing. Morgantown, WV: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Pitts, B. G., Fielding, L. W., & Miller, L. K. (1994). Industry segmentation theory and the sport industry:developing a sport industry segment model.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3(1), 15-24.
    Rea, L. M., & Parker, 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Rodney, L., & Nina, Z. (2004). Moving toward balance:8 weeks of yoga. Emmaus, PA:Rodale Book Inc.
    Solomon, M. R. (1996). Consumer behavior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Stotlar, D. K. (1993). Successful Sport Marketing. Madison, WI:WCB Brown & Benchmark.
    Swarbrooke, J., & Horner S. (1999). Consumer behavior in tourism. Boston : Butterworth-Heinemann.
    Weintraub, A. (2000). Yoga:It is not just an exercise. Psychology Today , 33(6), 22-2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