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君松 Pipat Phoparisut |
---|---|
論文名稱: |
泰國學生學習中文成語的困難及教學補救策略研究 A study of Thai students' learning difficulties of Chinese idio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
指導教授: |
曾金金
Tseng, Chin-Ch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98 |
中文關鍵詞: | 成語教學 、一詞多音多義 、正遷移 、負遷移 |
英文關鍵詞: | teaching Chinese idioms, polysemy, Positive Transfer, Negative Transfer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26 下載:1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泰國學生學習中文成語的困難及其教學策略研究
論文摘要
本篇論文是針對泰籍學生學習中文成語的困難進行研究。初級學生所面臨的是學習字義的困難,由於認識的中文字彙不多,不明白字義是最大障礙,加上中文的「一字多音多義」使得學習中文成語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對於初級學生的教學補救策略就是先及早奠定學生中文字彙基礎,讓學生了解「一字多音多義」的中文特色,應用實務性教學方法來教導,教字面意義容易理解的成語,筆劃簡單的成語,同時可以介紹有關成語的寓言故事給學生,用來引發學生對中文成語的興趣。中級學生所面臨的是成語的語義理解困難,無法掌握有言外之義的正確詞義,中文成語不都能就字面上的義意去猜測,一部份的成語是有典故來源的,因此對於中級學生的教學補救策略是開始教學生比較不容易理解,但是不太難的常用或頻率較高的成語以及有關中國節日的成語。成語的理解難易度是根據對比中泰成語得出,有關中國節日的成語是因為這些成語在使用上是較單純的,可以當成一個獨立句子來使用,並可藉此獲得相關的中國文化及歷史知識。高級學生面臨的是使用上的困難,應加強說明何種成語適用於何種情況,讓學生了解使用成語的語境。此外,無法正確掌握成語的句法功能也是一大障礙,因此對高級學生的教學補救策略是多多舉例成語在不同詞性時的用法及例句,使學生理解該成語與其他句型結合使用的情況,並且說明是否有褒義、貶義以及引申義等。欲想讓學生能有效學習成語,學生必須要多認識中文詞彙以及認識中國文化與歷史,再說明成語的字義、語義與隱含意義,最後說明使用的語境及成語的句法功能,要多多舉例並給學生作業練習,然後依照成語含義的難易度,分不同的步驟來教導學生。在教學方面必須選取實用的成語,務必加強說明使用的情境,詳加舉例,並提醒學生注意不同詞性的成語句中的語法功能。教師要多給作業並勤加批改,學生勤加運用。
教泰國學生中文成語時,先把常用的成語歸為四類,先教第一類的成語(中文有泰文也有意思相同,且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容或比喻),再來教第二類型的成語(中文有泰文有意思相同,但泰文成語是部分相同的比喻),再教第四類型的成語(泰文成語辭典未發現),最後才教第三類型的成語(中文有泰文有意思相同,但泰文成語用完全不相同的比喻或形容)。從我們的研究發現第三類型對於泰籍學生來說是最難的,所以應把這類的成語放到最後來教。我們發現最容易理解的成語是第一類成語,可以證明Lado所提出的『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理論是可以引用在對泰國學生理解中文成語,但是在使用的過程可能會產生『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必須加以調整。語意概念中的文化獨特性,對學習者是陌生的,因此,第三類型的成語對泰國學生而言,容易產生較大的困難與誤解。
A study of Thai students’ learning difficulties of Chinese idio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Abstract
This thesis deals with Thai students’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Chinese idioms. Primary students are facing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the meaning of Chinese words. Because the students’ vocabulary is limited, the biggest barrier is not only in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s meaning. Moreover Chinese characters’ multi-sounds and polysemy make learning Chinese idioms more difficult. Therefore, for the primary students the remedial strategy is to build their vocabularie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Have the student understand Chinese characters may have more than one pronunciation or more than one meaning. For beginners, teach them commonly used idioms with simple characters. By introducing stories related to the idioms being taught, you may better motivate students to learn Chinese idioms. For intermediate students, some idioms are more difficult for grasping the meaning through the composed words. Some of them have a historic origin. Therefore, the strategy of teaching intermediate students is to make sur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what the idiom means. Idioms which can be used in one sentence are easier for students to use. The difficulty for advanced students is in the correct usage of an idiom. They need to know the exact situation for certain idioms to apply. Furthermore, in order to correctly use an idiom grammatically, they also need to know what sentential role it serves. For example, is it used as a noun phrase, an adjectival phrase, or a verb phrase. According to the corpus statistics, Chinese idioms are most often used as a verb phrase. Therefore, giving advanced students many appropriate examples is the key to successful teaching. Explaining whether an idiom has a commendatory or derogatory meaning is also helpful. Students can learn idioms as well as the related culture and the history behind them.
Our study confirms that “the Positive Transfer theory” does help Thai students to understand Chinese idioms. However, a “Negative Transfer” also exists. Foreign concepts are sometimes strange to the learner. For Thai students, teaching identical idioms (Type 1 idioms) first, such as the idioms that one can find with the same analogy in Thai. Then, teach the ones which share part of the same analogy (Type 2 idioms). Finally, teach Type 3 idioms, in which the Chinese and Thai languages employ completely different analogies.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書、論文
王建勤主編. 1997.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北京語言 文化大學出版社。
石瑞宜.1986《文字閱讀中『字形一字音』關係對字彙讀竭力的影響》.台大心裡所碩士論文。
李大忠. 1996.《外國人學漢語語法篇誤分析》.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 學出版社。
李明懿.2000.《現代漢語方為詞「上」的語意分析》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任紹曾.2000. 《隱喻Metaphor》.香港:商務印刷館(香港)有限公司.
呂淑湘. 1984.《漢語語法論文集》. 北京:商務書局。
佟慧君. 1988.《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分析》.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 學出版社。
使式.1979.《漢語成語研究》.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易洪川主編.1992.《應用漢語教成》.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姚殿芳、潘兆明. 1995.《實用漢語修辭》.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志偉. 1991.《中文詞的辨識歷程:一個詞優語詞劣效果的研究》. 國科 會獎助論文。
柯華葳. 1992.《台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中國語文心裡學研究第 一年報告。
馬 真. 1997.《簡明實用漢語語法教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崔希亮. 1997.《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化界》.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 學出版社。
許余龍.2001.《對比語言學》.上海:外語教學教育出版社。
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編. 1996.《認知語學習: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與學術研討會結案報告》。
陳建民. 1984.《漢語口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永德. 1985.《 文章閱讀歷程之探討:高層知識架構的影響》.台大心裡 所碩士論文 。
陳阿寶.2002.《現代漢語概論》.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溫知新、楊福綿. 1985.《中國語言學名詞匯編》.台灣:台灣學生書局。
程美珍. 1997.《漢語病句分析九百例》.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黃明月. 1994.《成人學習者認知風格與閱讀策略關係之研究》. 國科會 研究成果報告。
黃宣範譯. 2003. 《語言學新引》.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seventh edition,by Victoria Fromkin ,Robert Rodma ,Nina Hyams. 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P.264。
黃宣範.1974. 《隱喻的認知基礎,語言學研究論叢》。台北:黎明圖書公司。
曾陳蜜桃. 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社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 究》.政大教育所博士論文 。
靳洪剛. 1997.《語言獲得理論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趙永新主編;畢繼萬福主編. 1997.《漢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熊學亮. 1999.《認知語用學概論》. 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
錢冠連. 1997.《漢語文化語用學》.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魯健驥. 1999.《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謝敏娜. 1982.《中文『字』與『詞』的閱讀與語言轉錄》.
台大碩士論文。
戴昭銘. 1996.《文化語言學導論》.北京:語言出版社。
饒見維. 1994.《知識場論:認知、思考與教育的統合理論》.臺北:五南 圖書出版社。
梁玉玲.楊靜寬.王稼鈞.1994.(中譯本)《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所 揭示之心 智的奧秘》.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曹逢甫、蔡立中、流秀瑩.2001.《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費寧.1999.《中英顏色詞語語意概念的差異及其對理解顏色詞的影響》. 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蔡智敏.2001.《學習中文四字格成語的困難及教學補救策略----以印尼 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蔡蓉芝.2002.《從台華諺語看語言與文化》.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謝國平.1994.《語言學概論》.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單篇文章出於期刊、合集、書本中
王化鵬. 1993.〈談談四字語的修辭作用〉.於《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四期:156-160。
王初明. 1997.〈第二與研習得中的語意重講〉.於《外語教學與研究》.第3期。
李素彩. 1993.〈漢語成語中詞類的特殊使用〉.於《河北大學學報》.
第4 期。
李曉亮.2000.〈邏輯推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於《語言學習》. 第1期69。
呂文華、魯健驥. 1993.〈外國人學漢語的語用失誤〉.於《漢語學習》. 第 1期。
江宗虎. 1985.〈詞語教學中的病句分析〉.於《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3 期80-86。
沉建華.2000.〈對外漢語教學與教材研究論文集〉.於《漢語習慣用語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周小丘. 1996.〈析不A不B〉.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50-56。
曾金金.2000.〈語言學概論第五-六講(修辭與語意)〉.於《僑務委員會中華函授學校華文教師科講義》。
邵竟敏. 1985.〈中國文化語言學研究述評〉.於《語文建設》.第5期。
林美惠、鄭昭明. 1976.〈過去知識對文章理解與記憶的作用〉.於《中華心裡學刊》. 18卷,121-128頁。
胡志偉. 1987.〈中文詞的辨識歷程〉.於《中華心裡學刊》. 31卷1-16頁。
倪寶偉. 1985.〈從結構上看成語的擴展用法〉.於《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1 期.110-120。
桂詩春. 1993.〈語言使用的研究方法〉.於《現代外語》. 第3期。
桂詩春. 1993.〈應用語言學和認知科學〉.於《語言文字應用》.
第3期.19-26。
徐子亮. 1999.〈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認知心裡分析〉.於《世界漢語 教學》.第4期.77。
唐承賢. 1997.〈差錯分析綜述〉.於《外語教學與研究》.第2期.46-50。
秦曉晴. 1997.〈第二與研習得中認知方式研究的現狀〉.於《外語教學與研究》. 第2期.40-45。
陳懷萱.2000.〈漢語『四字格』固定語之特徵與語法功能分析〉.於《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October2000, Volume35: 3, p.49-70
張永芳.1999.〈外國留學生使用漢語成語的篇誤分析〉. 於《語言文 字應用》.第3期.25-32.
常寶儒. 1989.〈詞的理解、記憶和保持〉.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2期.139-149
曾志朗、洪蘭. 1978.〈閱讀中文字:一些基本的實驗研究〉.於《中華心裡學刊》.第20期.45-49頁.
楊傑. 1997.〈詞的理性意義與伴隨意義〉.於《外語與外語教學》.第2期28-30頁.
趙永新. 1997.〈析ABAC式四字語〉.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 .140-147頁.
蔡振生.1988. 〈不A不B結構淺析〉.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 63-67.
蔡建平.1997.〈文化感知對語意的影響〉.於《外語與外語教學》.第3期. 19-21.
樂 鳴.1997.〈詞語的聯想義〉. 於《修辭學習》.第6期.19頁.
魯 川.1998.〈漢語的意合網路〉.於《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82-88頁.
魯建驥.1998.〈外國人學習和語的詞語篇誤分析〉.於《第二屆國際漢語 教學討論會論文選》.525-530頁.
魯建驥.1994.〈外國人學習和語的詞語篇誤分析〉.於《語言教學與研究》49-64頁.
鄭昭明.1975.〈漢字記意的語言轉錄與字的回釋〉.於《中華心裡學刊》.第20期.39-43頁.
鄭昭明.1981.〈和自認之的歷程〉.於《中華心裡學刊》.32卷.第2期. 137-153頁.
流鶯茂.1978.〈文句脈路對詞義學習的影響〉.於《中華心裡學刊》.20卷29-37頁.
劉振前、那梅萍.2000.〈漢語四字格成語語意結構的對稱性與認知〉.於 《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77-81.
劉月華.2005.〈成語與對外漢語教學〉.於《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June 1st 2005,p.298-330
盧治平.1993.〈談語言對比在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於《語言與翻譯》.第 2期.
竇融久.1993.〈對語法病句的研究要有心進展〉.於《新疆師範大學學報》. 第4期
外文部分:
式四:書、論文
นางสาวกรรณิการ์ โกวิทกุลKannika Kovittakul 2002《การเปรียบเทียบภาษิต-คำพังเพยจีนกับสำนวน-ภาษิตไทย中-泰成語對比分析》碩士論文.กรุงเทพ曼谷:จุฬาลงกรณ์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珠拉隆公大學.
Ariel, M.1994.Interpreting anaphoric expressions: a congnitive Versus a pragmatic approach. Journal of Linguistics,30:3-42
Carston, R.1995.Quantity maxims and generalized implicature. Lingua,96:213-224
Cornish, F.1996.Antecedentless anaphors: deixis, anaphora, or what? Some evidence from English and French. Journal of Linguistics,32:19-42
Chen, Fred Jyun-gwang (2005, 2006). Contrastive Research and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Som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Chinese and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Revised Edition), Crane Publishers. Taipei, Taiwan.
Faomkin V.,Radman 與 Hyams N. 和著 2003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語言學新引,seventh edition,新加坡商湯姆生亞洲私人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文鶴出版有限公司,P.264
Grice, H.P.1975.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J. 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Academic Press 41-58
Grice, H.P.1989.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Cambridge,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ivon, T.1979.From discourse to syntax : grammar as a processing
Givon, T.1995.Coherence in text vs coherence in mind. Coherence In Spontaneous text.In Morton Ann Gerns Gerns-backer&T.Givon(ed) John Benjamins,59-116
Harrison, F.1992.Logic and rational thought.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Kintsch, W.1995.How readers contruct situation models for stories: The role of syntactic cue and causal inferences. In Morton Ann Gerns - backer & T. Givon (eds.)
Lakoff, G. 1987.《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Langacker, R.W.1991.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 vol.2,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Lavinson,S.19877(b).Minimization and conversational inference. In Verchueren,J.M.&P.Bertuccelli (eds.)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Amsterdam:John Benjamins,61-129
工具書:
網路資源
《愛問知識文分享》. http:// iask.sina.com.cn/
《博文優質中國文化教育研究計劃-》. http://bowen.chi.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http://www.cuhk.edu.hk/chi/
《教育部成語辭典》.http://140.111.1.22/clc/chengyu/mandarin/sort_pho.htm
字典、辭典
陳鐵君 《遠流活用成語辭典》(1996台灣訂本:2005台灣初版七刷
2005. 台北市: 遠流出版公司.
吳季芳《廣用分類、進義、反義成語大辭典》2002. 台中市:文化出版社.
劉月秋.苑育新.許振生1992《成語熟語詞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皇家學術院《泰國成語詞點》《ภาษิต คำพังเพย สำนวนไทย ฉบับบัณฑิตยสถาน》(1984曼谷訂本:2002曼谷初版十一刷)2002:曼谷:皇家學術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