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逸政
Yi-Cheng Chen
論文名稱: 排球選手下肢肌力表現與不同等張肌力訓練的量化研究
A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Volleyball Players’ Lower Limbs Strength Performance and Different Ways of Isotonic Strength Training
指導教授: 詹清泉
Jan, Ching-Ch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1
中文關鍵詞: 收縮速度跳躍高度排球增強式訓練連續跳躍攻擊訓練
英文關鍵詞: contraction velocity, jump height, volleyball, plyometric training, continuous smash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2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運用傳統等張肌力訓練器材及方法以量化的評估來測量出排球選手下肢肌力、最大收縮速度、跳躍高度與爆發力四項之間的相關性,並探討不同等張肌力訓練方式的差異。
    本研究收集89學年度與93學年度二組選手共30位大學男子排球代表隊,進行下肢肌力、最大收縮速度、跳躍高度與爆發力的測量,實驗所得數據以t考驗及皮爾遜積差相關係數進行統計分析。
    實驗結果顯示四項之間只有最大收縮速度與跳躍高度有高度正相關,相關係數r為0.844,統計的顯著水準定為α=0.05,其餘各組在統計上未能達到顯著相關。研究中兩組選手在最大收縮速度的表現有顯著差異,差異值為0.25m/sec。在跳躍高度亦有顯著差異,差異值為0.18m。下肢肌力與爆發力方面,兩組選手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中探討發現:增強式訓練對增快收縮速度有正面效果,而連續跳躍攻擊訓練對提升跳躍高度有所助益。另外,建議應善用動力增強式的方法對排球選手進行訓練。

    The study aims to use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ways of isotonic strength training on the volleyball players’ lower limbs strength, maximal contraction velocity, jump height and energetic power’s performances. In addition,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four kinds of performances will also be discussed.
    The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30 male subjects. They were college volleyball players, who belonged to two school teams in the 2000 academic year and the 2004 academic year respectively. After different Ways of isotonic training, these subjects were examined and measured with four kinds of performances: lower limbs strength, maximal contraction velocity, jump height and energetic power. Two statistical tests, t-test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wo kinds of performances: maximal contraction velocity and jump height; the r value is 0.884. However, there is no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the other kinds of performances. Besides, there are tw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p value < 0.05) between the two teams of subjects in the performances of maximal contraction velocity and jump height. The mean differences are 0.25m/sec and 0.18m/sec respectively. While,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eams of subjects in the performances of lower limbs strength and energetic power.
    Another important finding in the study is that plyometric training has positive effect on enhancing contraction velocity and continuous smashing training can improve the height of jumping. Furthermore, the study also suggests making good use of action plyometric training to train the volleyball players.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 Ⅰ 授權書 Ⅱ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Ⅳ 謝誌 Ⅵ 目次 Ⅶ 表次 Ⅸ 圖次 Ⅹ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與操作型定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肌力、爆發力、肌耐力的研究 7 第二節 等長、等張、等速肌肉收縮與評估方式的研究 11 第三節 相關評估下肢肌力及爆發力的研究 14 第四節 跳躍高度與下肢肌力爆發力的關係研究 20 第五節 肌肉收縮最佳的速度與爆發力的關係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5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5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26 第三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 26 第四節 實驗步驟 2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0 第四章 結果 31 第一節 測量資料統計 31 第二節 相關性之分析 36 第五章 討論及結論 37 第一節 最大跳躍速度與跳躍高度的正相關 37 第二節 不同訓練方式的影響 38 第三節 結論 41 第四節 建議 42 參考文獻 43 一、中文部分 43 二、英文部分 45 附錄一 位移計感應元件、拉力計感應元件、膝部伸展機等儀器的規格 47 附錄二 受試者參與實驗同意書 50

    一、中文部份
    王金成、蘇榮基(民79)。垂直跳之動力學分析。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七十九年學術研討會專刊。頁135-140。
    王順正(民86)。垂直跳起跳的生物力學分析。運動技術分析-運動生物力學研究。頁187-198。
    王順正(民88)。肌力訓練的好處。運動生理學週訊,第31期。2004年12月4日取自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index.asp。
    王順正(民89)。彈跳能力的增進。運動生理學週訊,第53期。2004年12月4日取自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index.asp。
    王順正(民89)。爆發力。運動生理學週訊,第56期。2004年12月4日取自http://www.epsport.idv.tw/epsport/week/index.asp。
    李書維(民87)。不同高度著地反彈跳與垂直跳之生物力學分析。大專體育,40期。頁87-92。
    周立偉(民88)。彈性能量與肌電控制對下肢比目魚肌伸展縮短週期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林正常、黃勝裕、陳重佑(民88)。下蹲跳與蹲踞跳等速肌力與垂直跳躍指標相關之探討。體育學報第27期。頁91-98。
    林竹茂(民84)。排球扣球技術運動生理學及訓練策略研析。師範大學體育研究復刊號第1期。頁124-137。
    林政東(民89)。兩種不同牽張幅度深跳動作與生物力學要素與肌電現象之分析。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文雄(民83)。排球年代紀。大專排球研究論集第一期。頁35-52。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民73)。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台灣商務館發行。頁138。
    陳定雄(民74)。足球運動訓練處方。2004年12月6日取自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健康與體育諮詢網站http://infosrv.ntcpe.edu.tw/articles.htm。
    陳定雄(民89)。健康體適能。2004年12月6日取自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健康與體育諮詢網站http://infosrv.ntcpe.edu.tw/articles.htm。
    陳俊忠(民80)。肌力與瞬發力訓練:科學理論基礎及其應用。中華體育第19期。頁27-29
    陳逸政(民89)。大專排球選手下肢彈跳表現與肌力特徵之關係研究。漢文書局。
    黃輔周(1994)。排球運動員運動素質特徵。教練訓練指南。頁890-912。
    葉碧桂(民91)。離心運動。2004年12月4日取自網路體育學院運動保健paper http://www.sportol.idv.tw/。
    詹清泉與溫良財(民88)。排球比賽中跳躍次數與勝負關係之研究。大專排球研究論集第五期。頁29-47。
    蔡崇濱(民86)。世界排球運動的發展概述。成大體育研究期刊。第三期 頁1-17。
    蔡豐任(民86)。增強式訓練負荷定量控制效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英治(民89)。衝擊式訓練的理論與實際。大專體育51期。頁92-102。
    賴永成、連振杰(民86)。增進垂直跳躍能力訓練方法的介紹。大專體育第32期。頁80-84。

    二、英文部分
    Astrand, Per-Olof& Rodahl, Kare. (1986). Textbook of work physiology : physiological bases of exercise.. 3rd ed. New York : McGraw Hill. McGraw-Hill series in health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
    Behm.D.F & Sale.D.G (1993). Velocity Specificity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ports Medicine 15(6):374-388.
    Cavagna GA, Citterio G (1994): Effects of stretching on the ela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ractile component of frog striated muscle. Journal Physiology. 239, 1-14.
    Komi,P.V.(1922). Strength and power in Sport. Oxford ; Boston :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 Champaign,Ill.: Human Kinetics Books, distributor. The Encyclopaedia of sports medicine ; v.3. 230-238.
    Lamb, David R ,Williams M.H.(1991). Perspectives in exercise science and sports medicine. Indianapolis, Ind. : Benchmark Press. v. 4. Ergogenics--Enhancement of performance in exercise and sport
    Hamill Joseph(1955). Biomechanical basis of human movement,1995, 202-283.
    Hubley & Wells(1983). Work-energy approach to determine individual joint contributions to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and occupational physiology 50(2), Jan 1983, 247-254 .
    Young WB, Wilson GJ, Byrne C (1999). A comparison of drop jump training Methods: Effects on leg extensor strength qualities and jumping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