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萬家湖
論文名稱: 網路生活─彩墨創作論述
The life of internet-a study of colored ink painting
指導教授: 林仁傑
Lin, Jen-Chie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0
中文關鍵詞: 網際網路網路文化網路現象現代水墨彩墨
英文關鍵詞: Internet, network culture, network phenomenon, modern Ink painting, colored ink paint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3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歷史上科技文明的進步,往往帶來生活型態的轉變。而今日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時空限制被打破,種族與文化疆界消失,網路地球村逐漸成形,「資訊無國界,溝通零距離。」將不再是口號。網路越來越深入現代人的生活,影響的層面也非常廣泛,網路現象可說是當代的顯學。
    藝術反映現實,本研究主要從網路使用者的立場作出發,分三個層面探討網路族群的人際互動。第一是上網時的心理,第二是網路世界中的互動情況,第三是真實世界受到網路互動所影響產生的現象和變化。然後再以宣紙彩墨,超現實的構圖方式表現作品,在藝術創作中實踐。以下將各章節的內容作一簡述:
    第一章 包括研究動機和目的、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 首先介紹網路中現有的互動方式,再探討個人在網路與現實生活之間的不同,並進而研究線上交流互動的關係,以及對真實世界的影響。
    第三章 談論筆者所認識的台灣網路文化與社會文化,並敘述筆者創作的中西美術思想背景,與表現方式之申論。
    第四章 敘述每件作品的創作理念、技法分析和歷程。
    第五章 敘述筆者對現代水墨的發展和看法,自身對繪畫創作的態度、感想與自我的期許。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vilization in the history usually brings the change of life style. Today, with the rising of the internet, the restriction of time and the space has been broken. The race and the cultural boundary have disappeared. The network global village has taken shape gradually. "The information has no national boundary, and communicate has no distances." will never be a slogan any more. The life of the network is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the contemporary life. The level with influence is also very extensive, so the phenomenon of network can be cardinal knowledge of the contemporary.
    The art reflects reality, so this research mainly makes to set out from the position of network user, dividing into three level to study the human relations interaction of the network ethnicity. The first is get to the mental state with internet, the second is the interactive condition of network world, the third is the phenomenon and variety in real-life world which affected from network interaction influence. Then painting with india paper and colored ink, creating works by the composed method of Surrealism , performancing of the art creations. The following will make a concise presentation with each chapter of the content:
    Chapter 1 includes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content and scope, research method and structure.
    Chapter 2 introduces the interact ways in the network, then treats about the dissimilarity between the network and the realistic life, and then, study the relation of on-line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real world.
    Chapter 3 discusses Taiwanese network culture and social culture which the writer has known and go into details of the writer’s creation background which has been affected by east and west art theories, and accounted the way of performance.
    Chapter 4 accounts creation principle, skill and process analysis of each works.
    Chapter 5 describes the writer’s viewpoint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viewpoint of Modern Ink Painting and his attitude with painting creations, feeling and ego to expect to.

    謝辭………………………………………………i 摘要………………………………………………ii 圖次………………………………………………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6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9 第二章 創作主題─網際網路的互動分析 第一節 網路上常見的互動方式…………………13 第二節 網路空間中的人際互動…………………18 第三節 網路空間中的社群組織…………………23 第四節 網路空間互動對真實世界互動的影響…25 第三章 創作理念 第一節 當今台灣的社會文化與網路文化………27 第二節 中西繪畫思想對筆者的影響……………31 第三節 表現形式…………………………………42 第四節 媒材與技法………………………………48 第四章 作品分析 一、上線時所具有的心態與特徵………………50 二、在虛擬空間中的人際互動…………………64 三、網路對真實空間人際互動的影響…………83 第五章 結論………………………………………96 參考書目…………………………………………101 附錄………………………………………………105

    1.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市:天龍出版社。
    2.王無邪(1985.7),《平面設計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王雅各譯(1998),《藝術的魅力重生》(The Reenchantment of Art),Suzi Gablik,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4.王慶生著(1992.9)《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撞》,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5.王樂成、林祐聖、葉欣怡譯(2002.5)《網際網路與社會》(Internet and Society),James Slevin,台北市: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田盛頤(1997)〈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區別主要有哪些?〉《西洋哲學三百題》,台北市:建宏出版社。
    7.朱子弘(1984.3),《國畫色彩研究》,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8.江淑琳譯(2003.1),《網路的哲學省思》(The Internet:A Philosophy Inquiry),Gordon Graham,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9.江靜之譯(2001.5)《網際權力》(Cyberpower),Tim Jordan,台北縣: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10.余紹宋(1990.6),〈中國畫之氣韻問題〉,《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藝海鉤沈》,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11.吳瑪?譯(1985.9),《藝術的精神性》(Uber das Geistige in Kunst),Kandinsky,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12.李可染(1985.11)《李可染畫論》台北市:丹清圖書有限公司。
    13.李澤厚(?),〈如何理解石濤的繪畫美學思想〉,《美學百題》,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14.李澤厚(1989.4)《華夏美學》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5.李醒塵(2000.1)《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16.林圭譯(2001.12)《第六種語言》(The Six Language),Robert K. Logan,台北市:藍鯨出版有限公司。
    17.林怡君(2002)《台灣當代水墨畫中的後現代傾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18.孫旗(1980.6)《現代繪畫哲學》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徐復觀(1976.9),《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20.耿濟之譯(1989),《藝術論》(Chto Takoye Iskusst vo ?),Lev Tolstoy,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1.袁金塔(2001),〈中國遠古藝術與現代水墨畫創作〉《台灣美術學系教授論文集》,台北縣: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美術學系。
    22.高千惠(2004.1)《藝種不原始-當代華人藝術跨領域閱讀》,台北市: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23.張大千(1984),〈畫說〉《中國書畫論集》,台北市:華正書局。
    24.張維安主編(2004.3),《網路與社會》,台北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25.陳芸芸譯(2004.1),《視覺文化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Nicholas Mirzoeff,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26.陳瑞清譯(1998.6),《位元城市》(City of Bits),William J. Mitchell,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7.陳曉開、袁世珮合譯(1998.12),《N世代》(Growing Up Digital : the Rise of the Net Generation),Don Tapscott,台北市:美商麥格爾‧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28.陸蓉之(1990.5)《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29.傅作新(1997),《黑鄉》,台北市:帝門藝術中心。
    30.彭修銀(1995.9)《墨戲與逍遙-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31.曾肅良(2003.11),〈都是資本主義惹得禍?!文化與消費經濟結合的文化生態〉,《美育》,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32.焦雄屏等譯(1992)《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 Movies),Louis Giannetti,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3.黃才郎主編(1984)《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師圖書公司。
    34.黃光男(1985.12),《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35.黃光男(1985.12),《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36.黃光男(1997.6),〈現代水墨畫類型析論〉,《傳統.現代藝術生活》,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化服務處。
    37.黃麗絹譯(1997.12),《藝術開講》(Art Speak),Robert Atkins,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38.翟本瑞(2002.10),《連線文化》,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39.劉文潭(1993.6),《現代美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40.劉其偉(1975.3),《現代繪畫理論》,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1.蔣錫曾(1984),〈中國畫之解剖〉《中國書畫論集》,台北市:華正書局。
    42.鄭祥福(1999)《後現代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3.謝稚柳(1989.6)《水墨畫》台北市:明道書局。
    44.豐子愷(1984),〈中國的繪畫思想〉《中國書畫論集》,台北市:華正書局。
    45.龐均(1988.3),《油畫技法哲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46.羅青(1998.8),〈意在畫外奇─水墨畫的創作與欣賞〉,《美育》,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頁29-33。
    47.羅耀宗譯(1997.9),《資訊新未來》(What Will Be),Michael Dertouzos,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48.譚天譯(1996.10),《資訊媒體狂潮》(The Informedia Revolution),Frank Koelsch,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9.藺海瑩(1997)〈什麼是象徵主義〉《世界藝術三百題》台北市:建宏出版社。
    50.Blake Clark(1972.11),〈月夢裏乾坤〉,《讀者文摘》,台北市:讀者文摘亞洲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