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麗美
Chen, Li Mei
論文名稱: 心牆的建構與突破─陳麗美的心靈意象彩墨創作
Construct and Breakthrough of Heart Barriers-Color Ink Creations on Spiritual Perceptions of
指導教授: 莊連東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中文關鍵詞: 心牆手機科技疏離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2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心牆的建構與突破》創作系列,是作者從日常生活所接觸的社會、學校、科技等領域,觀察出諸多現象,由街頭藝人當媒介,來呈現個人創作的理念與想法,將人與實體牆結合,牆象徵禁錮肉體與靈魂的監牢,闡述一般人對來自外界的壓力,他所表現的心理反應;從實體牆進入到人牆,形塑無形的心牆,鱷魚人代表武裝的強者,他們是掌握權勢的一方,卻欺凌弱勢族群,象徵劣勢的侏儒,卻奮力想擺脫這個夢饜,另外一個系列是科技網路的產生改變人的生活形態,手機成為一般人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當人們都沉醉在網路世界,形塑一道無形的心牆,人們的冷漠與疏離,帶來許多的社會問題。
    創作是從實體牆到無形心牆的組構,「心牆」是整體論述探討的軸心,由三個繪畫系列呈現出來:「痛苦‧掙扎」- 擺脫囚牢的心牆、「夢饜‧脫逃」- 移除威權的心牆、「沉浸‧疏離」- 建立無形的心牆等,藉此探索人們面臨社會的壓力所作的反應,及處在資訊科技文明中,通訊的便捷應該讓人零距離,卻產生疏離的現象;希望透過掙脫的意念,效法莊周夢蝶的瀟灑,拋棄名韁利鎖擺脫桎梏,才能悠遊於美麗新世界,鼓勵陷入痛苦深淵的人們,脫離苦海重獲新生,並以孟子的「惻隱之心」,在冷酷的科技中,軟化疏離的高牆,重獲人性的尊嚴,使得人文與科技相依相容。

    For the creation series of “Construct And Breakthrough of Heart Barriers”, they are psychological reactions presented by the ordinary people when they confront pressures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hrough the observations of the creator, by which the numerous phenomena taken place in the fields such as the society as a whole, the schools, and technologies where the creator makes contacts in the everyday living, with the street artists as the medium, to present one’s personal visions and thoughts on creations, using a combination between characters and actual wall, in which the wall symbolizes the prison where the body and soul are in captivity; entering into the wall of people from the actual wall, there is an unseen heart barrier created, in which crocodile-like persons present the strong men with weapons, as people who hold power and are with influenc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degrade people who are weaker, while the dwarfs symbolize people who are in disadvantage, but try hard to break away the nightmare, in which they are living. Another series is related to the creation of technology internet, which makes change of people’s lives, and the cellular phone becomes indispensable tool for the ordinary people, however, as people are immersed in the world of internet, there is an unseen heart barrier created where people are becoming distant and indifferent, to bring a lot of social problems.
    The creations are built from the actual wall to the unseen heart barriers, which the “heart barrier” is the axis to be investigated in the whole paper, presented by three painting series: “Pain-Struggle”- To get rid of the heart barriers of imprisonment, “Nightmare-Escape”-To remove the heart barriers of authority, and “Immersion-Indifference”-To build up the unseen heart barriers, by which to make investigations on the reactions of people when they confront with the pressures from the society, as well as being in the cultur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with the easy access of telecommunications, it is supposedly to bring people together without any distance at all, but instead, there is occurrence of indifference; in the hope through the ideas of breaking free, to make imitation of freethinking as “ The Butterfly Dream of Chuang Chou”, to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fame and power, to escape from imprisonment, and to then be able to wander freely in a beautiful new world, also, at the same time, to encourage people who are in trap of the painful abyss for taking chances to gain their freedom and new births, moreover, with the idea of “being compassionate toward others” from Mengzi, allowing mutual dependence as well as complement between culture and technology, to soften out the high wall of indifference in the cold-hearted technology, and once again to bring back the dignity of humanity.

    謝誌…………………………………i 摘要…………………………………ii 目次…………………………………v 圖目錄………………………………vii 表目錄………………………………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的內容與方法……………………2 第三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4 第二章《心牆的建構與突破》創作理論 第一節 主題意涵的詮釋…………………………6 第二節 心牆的特性………………………………11 第三節 創作相關理論的演繹……………………14 第三章 街頭藝人的圖譜 第一節 與街頭藝人美麗的邂逅………………………18 第二節 街頭藝人的探索…………………………………20 第三節 街頭藝人的表現內容………………………………25 第四節 街頭藝人的再造……………………………………27 第四章 《心牆的建構與突破》創作理念 第一節 創作的動機……………………………………………33 第二節 創作形式及內容………………………………………35 第三節 創作媒材及技法………………………………………40 第五章作品分析………………………………………………………………...44 作品一「痛苦‧掙扎」系列-《好戲開鑼》……………………………………45 作品二「痛苦‧掙扎」系列-《掙脫桎梏》……………………………………47 作品三「痛苦‧掙扎」系列-《斷裂心囚》………………………………….49 作品四「痛苦‧掙扎」系列-《失業枷鎖》……………………………………51 作品五「痛苦‧掙扎」系列-《慾望心牆》……………………………………53 作品六「痛苦‧掙扎」系列-《出賣靈魂》……………………………………56 作品七「痛苦‧掙扎」系列-《不堪回眸》……………………………………58 作品八「痛苦‧掙扎」系列-《祈求願望》……………………………………60 作品九「夢饜‧脫逃」系列-《抗拒霸凌》……………………………………62 作品十 「沉浸‧疏離」系列-《悠遊網路》…………………………………64 作品十一「沉浸‧疏離」系列-《困惑迷惘》…………………………………66 作品十二「沉浸‧疏離」系列-《我愛睏了》…………………………………68 作品十三「沉浸‧疏離」系列-《冷漠疏遠》…………………………………70 作品十四《戲將落幕》…………………………………………………………..72 第六章結論……………………………………………………………………...74 參考書目……………………………………………………………………………76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籍
    1.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最初與最後的自由》,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
    2 .管梅芬譯,《莎士比亞語錄》,臺南市:文國書局, 2000。
    3. 邱棨鐊:《莊子哲學體系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
    4.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
    5. 曾肅良,《意象構成水墨》,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6.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臺北市:巨流出版社,2002。
    7. 余培林註釋,《新譯老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二版刷,2011。
    8. 朱榮智,《老子的人生智慧》,臺北市:書泉出版社,1995年,頁167。
    9. 陳鼓應,《莊子哲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三版,2010。
    10. 托爾斯泰編,梁祥美譯,《托爾斯泰365日金言》-4~6月,臺北市:志文出版社,三版,1989。
    11. 楊裕富、林萬福著,《後現代設計藝術:E行銷品味論!N世代流行戰!》,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0。。
    12漢寶德張振益…等著作,《科技與人文的對話》,臺北市:雄獅出版有限公司,1999。
    13. 張瓊文,《世界名言全集-生活的智慧4》,臺北市:暖流出版社,1991。
    14. 譚家哲,《孟子評論》,臺北市:唐山書局,2000。
    15. 謝冰瑩‧李鎏、劉正誥、邱夔友、賴炎元、陳湯銘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2011。
    16. 王忠林註釋,《新譯荀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二版一刷, 2009,頁124。
    17.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像》,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6。
    18. 曾長生,《另類現代》,臺北市:市立美術館,2001。
    19. 亞力山德安著 李長俊譯,《超現實主義的藝術》,臺北市:大陸出版社,1990。
    20. 曾長生,《超現實風繪畫》,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21. 翟本瑞,《網路文化》,臺北市:楊智文化出版公司,2001。
    22. 徐婉禎,《虛擬‧實擬》,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23. 吳作樂,〈資訊革命引發第二次革命〉,《科技與人文的對話》,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24. 簡秀枝主編,《臺灣當代藝術之美》,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出版委員會,2004。
    25.史壯柏格著,蔡伸章譯,《近代西方思想史》,臺北市: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
    26. 洪鐮德,《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
    27. 梁實秋,《遠東英漢大辭典》,臺北市:遠東圖書公司出版。2011。
    28. 余城,《中國書畫-人物畫》,臺北市:光復書局有限公司,1983。
    29. 張忘,《街頭藝人現身說法》,臺北市:原點出版社,2008。
    30. 閏爽 李之昕編輯,《中國人物名畫鑑賞》,第二卷,中國北京市:九州出版社,2002。
    31. 賴聲川,《賴聲川的創意學》臺北市:天下雜誌,2006。
    32. 陳朝平,《繪畫欣賞及欣賞教學之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86。
    33. 牛頓科技大百科,葉彥伯譯,《科學的未來-科學與社會》,臺北市:牛頓出版社,1998。
    34. 施淑萍,《綠野仙蹤-台灣當代藝術的奇想世界》,臺中市:臺灣美術館,2007。
    35. 吳垠慧,《科技與數位藝術》,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出版委員會, 2003。
    36. 施淑萍編輯,《E術誕生,臺灣藝術新秀展=Art of 〝E〞generation in Taiwan》,臺中市:臺灣美術館,2005。
    37. 翁貝托‧艾科著 彭准棟譯,《丑的歷史》,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38. 蘇新田著 邱麗卿編輯,〈何謂循環空間繪畫〉《蘇新田循環空間繪畫回顧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7。
    39. 王秀雄,《藝術批評的視野》,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6。
    40. 許鐘榮,《梅丁衍》,臺北縣:香柏樹文化出版公司,2010。
    41. 路況,《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社會‧世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42. 林鬱編,《雨果格言論》,臺北市:智慧大學出版有限公司,2005。
    43. 漢寶德等編,《科技與人文的對話》臺北市:雄獅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
    44. 蔣勳,《藝術概論》,臺北市:臺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
    45. 譚宇權,《莊子哲學評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
    46. 吳聲海,《鱷魚》,臺北市:錦繡文化企業有限公司 1996。
    47. 朱榮智,《改變一生的莊子名言》臺北市:德威國際文化,2008。
    48 .林振國編撰,《儒者的良心-孟子》,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1。
    49. 沈以正,《人物畫法1‧2‧3》,臺北市:雄獅美術社,1984。
    50. 羅秀芝,《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政治‧權力》,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51. 鄭明,《中國山水畫技法》,臺北市:藝風堂出版社,1996。
    52. 李牧華,《名語錄》,臺北市:世紀出版社,1986。
    53. 蔡狄秋編,《每日一言》,臺南市文國書局,2000。
    54. 林郁編,《歌德語錄》,新北市: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55. 方琇怡,《e到底要什麼?解讀個人e指數》,載於《e天下雜誌》,2001年7月號
    56.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洪凌譯,《擬仿物與擬像》,臺北市:時報出版社,1998。
    57. 倪再沁,《臺灣戰後美術斷代之初探》,臺北市:雄獅出版社,1995。
    58. 尤傳莉,《臺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政治‧權力》,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
    59. 倪再沁,《臺灣當代藝術之美=The Beauty Ofcontemporary Taiwanese Art》,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60. 黃舒屏,《臺灣現代美術大系‧西方媒材類:抒情表現繪畫》,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61. 賴瑛瑛,《臺灣現代美術大系‧西方媒材類:複合媒體藝術》,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62. 大衛‧蓋利夫(David Gariff)等三人,江凌青、陳美璇譯,《西洋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畫家》新北市:新一代圖書有限公司,2009。
    63. 鄭惠美,《臺灣進現代水墨大系,鄭善禧-畫壇拾荒老人》,臺北市:藝術家出版公司,2004。
    64. 瑪格達雷娜‧M‧梅拉等著,魏伶容等譯,《德國表現主義藝術》,臺北市:藝術家出版公司,2004。
    65. 鄭月秀,《網路藝術 Net dot Art》,臺北市:藝術家出版公司,2007。
    66. 劉振源,《表現派繪畫》,臺北市:藝術圖書公司,2000。
    67. 何政廣主編,《達利=Salvador Dali》,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
    68. 黃光男,〈海上畫派畫風與影響〉,《晚清民初水墨畫集》,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
    69. 林錦濤,《任伯年的繪畫研究》,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3。
    70. 薛永平主編,《中國繪畫的歷史與審美鑑賞》,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0。
    71. 法蘭茲‧卡夫卡著,李毓昭譯,《卡夫卡變形記》,臺中市:晨星出版社,2003。
    72. 蔡欣欣,《雜技與戲曲》,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8。
    二、外文
    Bell. C.(1958).Art. New York: Capriccorn Book Co ,2000,
    三、學位論文
    1. 陳秀文,《「現代水墨」和「傳統水墨」、「現代繪畫」的比較:一種互為主體性的觀點》,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 45 ,2008,第39卷第一期。
    四、報章雜誌
    1.陳歆怡,〈街頭藝人用創意顛覆城市〉,《光華雜誌》,臺北:市臺灣光華雜誌,2009年7月。
    2. 張瑞雄,〈仁慈比聰明重要〉,《中國時報》,2011年11 月7日,A15版。
    五、網路資料
    1. 手機的銷售量
    DIGITIMES中文網:
    http://www.digitimes.com.tw/tw/advertising/(2011.11.4閱覽)。

    2.辦理失業與就業的統計:
    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29282&ctNode=5590(2011.11.3閱覽)

    3. 歷年來台灣上網的人口數
    臺灣資策會:
    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300(2011.11.3閱覽)
    4. 網路使用調查:臺灣網路資訊中心:
    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1101a.pdf:(2011.12.6閱覽)
    5.臺北市街頭藝人核定件數:臺北市文化局:http://www.culture.gov.tw/frontsite/cms/contentAction.do?method=viewContentDetail&iscancel=true&contentId=Mjg0MA==(2011.12.1閱覽)

    6.石容寬.侯詠琪.黃家筠《我國政策對街頭藝人發展之影響─以大台北地區為例》論文。http://idv.sinica.edu.tw/hssbasic/0703C/0703C5.doc( 2011.11.12閱讀)

    7.張秋停《彩墨畫之可能性探討》
    http://cart.ntua.edu.tw/upload/vercatalog/ver.004/ver.00412.pdf(2011.11.28閱讀)

    8.街頭藝人
    http://ir.lib.ntnu.edu.tw/retrieve/47951/metadata_04_01_s_05_0110.pdf(2011.11.28閱讀)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