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以璇
論文名稱: 《詩經》玉器研究
指導教授: 季旭昇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79
中文關鍵詞: 詩經玉器先秦西周春秋東周君子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4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係為〈《詩經》玉器研究〉,筆者將《詩經》中與玉相關的篇章挑出,共計三十七篇。並針對《詩經》涉玉的篇章進行研讀與分析,博採諸家之說進行探究。其各章節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 論
    針對本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先行論述,並說明研究範圍與方法,在研究回顧與檢討中總結前人研究成果,最後為研究架構與步驟。
    第二章 《詩經》與先秦玉器
    《詩經》為本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文本,因此在第二章中筆者針對《詩經》的時代、功能、價值及影響分別述說,使讀者通盤了解《詩經》全部的內容與意義。後針對先秦時期的玉器做一介紹,使讀者明白《詩經》與玉的關係。
    第三章 《詩經》玉器相關詩篇內容探討
    玉是本論文的研究重心,筆者針對《詩經》中玉器相關詩篇加以仔細分析與探討其中玉所代表的意義。
    第四章 《詩經》玉器表現之內涵及用途
    本章探討《詩經》玉器所表現的各種不同之內涵,並進一步說明《詩經》中玉器所出現的場合及各種用途。
    第五章 後世出土玉器對應《詩經》玉器
    筆者欲由近代所出土的玉器做對照,以王國維的「二重論證法」來對應。先討論今日所出土的先秦玉器之處,再探討出土玉器所反映的社會情況,進一步進行出土玉器與《詩經》玉器對應,最後討論玉器兩相印證所反映之意義。
    第六章 結 論
    總結《詩經》與玉器的關係。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檢討 5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16 第二章 《詩經》與先秦玉器 19 第一節 《詩經》概述 19 一、《詩經》的成書 19 二、《詩經》刪詩之說 28 三、《詩經》的功能 32 四、《詩經》的價值 36 五、《詩經》對後世的影響 38 第二節 玉在先秦文化的意義 41 一、史前的文化意義 46 二、先秦的文化意義 53 第三章 《詩經》玉器相關詩篇內容探討 75 第一節 頭飾 76 一、笄、珈 76 二、充耳 85 第二節 佩飾 93 一、佩玉 93 二、決(玦)、韘、觿 113 第三節 玩飾 125 一、圭 125 二、璋 145 三、璧 154 四、瓚 160 第四章 《詩經》玉器表現之內涵及用途 171 第一節 《詩經》玉器表現的內涵 171 一、體現先秦百姓的原始宗教意識 171 二、體現周禮的威儀與精神 174 三、體現先民的愛情象徵 179 四、體現先民的德行內涵 182 第二節 《詩經》玉器出現之用途 188 一、祭祀 188 二、政治 191 三、軍事 194 四、婚宴 196 五、演奏 197 第五章 後世出土玉器對應《詩經》玉器 201 第一節 近代先秦玉器出土之處 202 一、西周時期 202 二、東周前期 217 第二節 出土玉器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220 一、西周時期 221 二、東周前期 227 第三節 出土玉器與《詩經》玉器對應 233 一、耳玉飾 233 二、髮玉飾 237 三、佩玉飾 240 四、璧 244 五、圭 247 第四節 玉器兩相印證所反映之意義 250 一、耳玉飾 251 二、髮玉飾 253 三、佩玉飾 255 四、璧 257 五、圭 259 第六章 結 論 263 一、女子美德于玉 264 二、君子比德于玉 265 ◎參考書目 269

    一、古籍
    春秋.左丘明著:《春秋左傳注疏》,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春秋.左丘明著,韋昭注:《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0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鄭玄注,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3
    漢.鄭玄注,孔穎達疏:《毛詩注疏》,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本》
    重刊宋本毛詩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3
    漢.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3
    漢.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本》,臺
    北:藝文印書館,1994
    漢.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本》,臺
    北:藝文印書館,1994
    漢.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漢.劉向:《說苑.卷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鄭樵:《六經奧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83
    漢.班固:《白虎通義.卷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漢.班固,顏師古注:《漢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漢.許慎:《說文解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三國.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本》,臺
    北:藝文印書館,2001
    三國.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
    書館,1983
    三國.何休注:《公羊傳》 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南朝梁.蕭統:《文選註》,《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朱熹:《詩集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元.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喬吉:《夢符散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清.曹寅編:《御定全唐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毛奇齡:《毛西河先生全集》, 清.嘉慶年間刊本
    清.胡承珙:《毛詩後箋》,《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廣文書局,1967.11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1988
    清.俞樾:《玉佩考》,《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皇清經解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

    二、專書
    《中國玉器全集1-原始社會》,臺北:錦繡出版事業,1994.4
    《中國玉器全集2-商.西周》,臺北:錦繡出版事業,1994.4
    《中國玉器全集3-春秋.戰國》,臺北:錦繡出版事業,1994.4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曲阜魯國故城》,山東:齊魯書社,1982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楊伯達等主編:《中國玉器全集―原始社會》,石
    家莊市: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199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臨猗程村墓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3
    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王國維:《樂詩考略.說商頌下》,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王國維:《觀堂集林》,臺北:中華書局,1959
    王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7
    文師幸福:《詩經毛傳鄭箋辨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10
    白文源:《中國古玉》,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灘—田野考古發掘報告之一》,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6
    朱守亮:《詩經評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余師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1993.10初版一刷,2007.1修訂二版
    一刷
    吳宏一:《詩經與楚辭》,臺北:臺灣書店,1998
    李澤厚:《美的歷程》,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那志良:《中國古玉圖釋》,臺北:南天書局,1989.1
    那志良:《中國古玉圖釋》,臺北:南天書局,1990
    那志良:《古玉鑑裁》,臺北:國泰美術館,1980
    那志良:《中國古玉圖釋》,臺北:南天書局,1990
    那志良:《古玉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7
    周南泉:《古玉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
    河南博物院、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輝縣琉璃閣甲乙二墓》,鄭州:大象出版
    社,2003.12
    季師旭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中西書局,
    2011.1
    季師旭昇:《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季師旭昇:《詩經古義新證》增訂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3初版
    季師旭昇主編、袁國華協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采風曲目》 ,
    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3
    屈萬里:《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林慶彰編:《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姜濤:《三門峽虢國女貴族墓出土玉器精粹》,臺北:眾志美術出版社,2002
    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
    孫慶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8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博物院編著:《良渚文化
    玉器》,香港:文物出版社,1989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考古精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
    馬茂元主編:《楚辭注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33
    張明華:《古代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張松如:《中國詩歌史》,臺北:麗文文化出版社,1994
    張松如:《商頌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
    郭沫若:《金文叢考》,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陳子展:《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0
    陳子展撰述,范祥雍、杜月村校閱:《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陳臻儀:《古玉選粹1》,臺北:震旦文教基金會,2003
    章鴻釗:《石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揚之水:《詩經別裁》,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王朝祕寶―古中原考古文物展》,臺北:國立
    歷史博物館2005.12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4
    楊建芳:《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臺北:眾志美術出版社,2001
    劉雲輝編著:《周原玉器》,臺北:中華文物學會,1996.4
    劉雲輝編著:《陜西出土東周玉器》,臺北:中華文物學會,1996.4
    劉慶柱主編,考古雜誌社編著:《二十世紀中百項考古大發現》,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2005.5
    劉如水:《中國古玉鑑別總論》,臺北:商周出版,2004
    劉雲輝:《周原玉器》,臺北:中華文物學會,1996.4初版
    劉雲輝:《陜西出土東周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臺北:眾志美術出版社,2006.7
    鄧淑蘋:《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新石器時代玉器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
    糜文開、裴普賢:《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1964
    聶石樵:《詩經新注》,山東:齊魯書社,2000
    譚顯崑:《玉器鑑定與分析(一)禮器與紋飾》,臺北:三藝文化,2003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宣統庚戌刊本,河洛圖書出版社
    (日)林巳奈夫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7《歷史文物》月刊,15卷10期,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10
    《歷史文物》月刊,16卷7期,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7
    《歷史文物》月刊,17卷5期,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5

    三、期刊論文
    于雪棠:〈吉美貴善的綜合載體―《詩經》玉意象論析〉,《河南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35卷5期,1995.9
    山西省文物中作委員會、洪洞縣文化館:〈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文物》
    1987年第2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濟陽劉臺子西周六號墓清理報告〉,《文物》1996
    年第12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1978-1980年山西襄汾陶寺墓地發掘簡
    報〉,《考古》1983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發掘簡報〉,《考古》
    1980年第1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工作隊:〈山東臨朐朱封龍山文化墓葬〉,《考古》
    1990年第7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隊:〈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發掘簡
    報〉,《考古》1985年第10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考古隊:〈陝西長安張家坡西周墓清理簡報〉,《考古》
    1965年第9期
    仇士華、蔡蓮珍、冼自強、薄官成:〈有關所謂「夏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測定的
    初步報告〉,《考古》1983年第10期
    方稚松:〈釋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中的瓚、祼及相關諸字〉,《中原文物》2007年
    1期
    日照市圖書館等:〈山東日照龍山文化遺址調查〉,《考古》1986年第8期
    毛恆年、王和泉:〈文學苑囿中的無瑕美玉―淺談中國古代詩詞歌賦中的玉文化〉,《寶石和寶石學雜誌》,2005.6
    王立民:〈《詩經》彤管為玉管說及其他〉
    王美安:〈《周禮》玉器之禮制意涵探析〉,《中國語文》
    王慎行:〈瓚之形制與稱名考〉,《考古與文物》1986年3期
    北京大學考古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馬─曲村遺址北趙晉侯墓地第二次發
    掘〉,《文物》,第1期
    幼平:〈美意綿綿話玉玦〉,《文博》1996年第一期
    田耕漁:〈《詩經》玉描寫的周文化內涵〉,四川綿陽:綿陽師範學院
    朱江瑋:〈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詩經》裡的玉〉,《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3
    第2期(浙江溫州)
    朱淵清採訪:〈馬承源先生談上博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
    店出版社,2002.3
    朱榮梅,楊亞麗:〈《詩經》女性審美傳統的文化意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八卷第四期,2008.7
    何琳儀:〈仰天湖竹簡選釋〉,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輯,《簡帛研究》第三輯,1998.12
    吳振祿、滕銘予:〈山西侯馬上馬墓地發掘簡報〉,《文物》1989年第6期
    呂菊:〈《詩經》中的周代貴族理想形象〉,《梧州師專學報》,1997第4期
    李建緯:〈三門峽虢國墓用玉等級之探討―從用鼎制度談起〉,《故宮文物月刊》
    總236期,2002:11
    李思華:〈論《詩經》中的用玉祭祀及祝壽風尚〉《現代語文》2009.4
    李思華:〈論《詩經》中的佩玉贈玉風尚〉
    李雪蓮:〈《詩經》中的玉物象〉,《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卷1期,2007.1
    杜德蘭(Alain Thote),劉玉堂、賈繼東譯:〈異質文化撞擊與交流的範例―淅
    川下寺墓隨葬器物的產地及相關問題〉,《江漢考古》,1996
    那志良:〈耳飾的玦〉,《美育月刊》,1991.12
    那志良:〈跋吳清卿古玉圖考〉,《古玉圖考》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6臺二

    周南泉:〈論中國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1
    第一期
    周南泉:〈論中國古代的圭〉,《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第三期
    周蒙、馮宇:〈《詩經》玉文化內涵的觀照〉,《中國韻文學刊》1997第1期
    季師旭昇:〈從新出戰國材料看《詩經》采詩的相關問題〉,2009年「中華文化
    的傳承與拓新―經學的流衍與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桃園:銘傳大學
    中文系,2009.3.13~14
    河南信陽地區文管會、光山縣文管會:〈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
    古》1984年第4期
    邵英:〈「玉」、詩與古人的審美取向〉,《人文雜誌》2002年第1期
    施昕更:〈良渚—杭縣第二區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浙江:浙江省立西湖博物
    館,1938
    洛陽博物館:〈洛陽北窯西周墓清理記〉,《考古》1972年第2期
    胡適:〈談談詩經〉,《胡適文存》第四集,臺北:遠東出版社,1979
    夏鼐:〈長江流域考古問題〉,《考古》1960年第2期
    孫慶偉:《周代用玉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徐天進:〈曲沃曲村發掘晉侯墓地〉,《中國文物報》1993 年1 月10 日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河姆渡第一期發掘簡報〉,《考古學報》1978年第1

    孫慶偉:〈踏破鐵靴有覓處—晉侯墓地的發現與發掘〉,《歷史文物》月刊15
    卷10期(總147),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10
    高以璇:〈蔓草情絲—詩經國風中的蔓草〉,《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臺北:國
    立歷史博物館,2003.4
    張尉:〈從《詩經》、《楚辭》看中國古代玉文化〉,2000.5宣讀於西安舉行之「第
    三屆玉學、玉文化學術研討會」
    張敬國:〈凌家灘聚落和玉器文明〉《凌家灘文化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張燕:〈解讀《詩經》中的玉文化信息〉
    郭寶鈞:〈古玉新詮〉,《中國科學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二十)》,北京:商務
    印書館,1949
    陳思婷:〈說夬〉,《東方人文學誌》第5卷第3期,2006.9
    陳翠穎:〈論《詩經》中的玉描寫〉,《宿州教育學院學報》10卷4期,安徽宿州:
    宿州教育學院,2007.8
    朝格巴圖:〈內蒙古巴林右旗錫本包棱出土玉器〉,《考古》1996年第2期
    黃士強:〈玦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第37、38期合刊,1971
    楊子儀:〈論文化《詩經》與文學《詩經》的形成〉,《詩經研究叢刊》第十輯,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
    楊虎、劉國祥:〈興隆漥文化玉器初論〉,《東亞玉器》第一冊,香港:香港中文
    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
    楊美莉:〈中國古代玦的演變與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1卷1期,1993秋
    楊靜、郭子輝:〈《詩經》中的佩玉飾品及文化品質探尋〉,《學科新視野》2008.8
    聞廣:〈玉德與玉符〉,《故宮文物月刊》第125期
    蒲生華:〈尚玉意識在《詩經.國風》中的表現方式〉,《青海社會科學》2004年
    第1期,2004.1
    趙冬慧:〈《詩經》中玉的審美文化闡釋〉,《綏化學院學報》20卷2期,2009.4
    趙沛霖:〈關於「鄭聲淫」古今各家之說辨正〉,《貴州文史叢刊》1989年第1期
    潘重規:〈詩經是一部古代歌謠總集的檢討〉,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
    議),1989
    蔣衛東:〈神聖與精緻—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收藏》2005年第9期
    蔡慶良:〈千姿百態的玉料特徵—古器物學淺談(二)〉,《歷史文物》15卷8
    期(總145),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8
    蔡慶良:〈玉器鑑賞之一〉至〈玉器鑑賞之四—春秋玉器〉
    鄭中鼎:〈「詩經」「風.雅.頌」分類的原始根據〉,《中國文化月刊》,1993
    鄧啟華:〈投瓜報玉皆為情—《詩經》中男女贈答定情風俗試說〉,《思茅師範
    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5卷2期,雲南普洱: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9.4
    鄧淑蘋:〈君子比德—論崇玉文化的形成與演變〉,《藏玉精萃》,臺北:震旦文
    教基金會,2003
    鄧淑蘋:〈瑱與耳飾玦〉,《故宮文物月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5.9
    鄧聰:〈東亞玉玦之路〉,《人類文化遺產保護》,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鄧聰:〈東亞玦飾四題〉,《文物》2000年第2期
    鄧聰:〈東亞玦飾的起源與擴散〉,《東方考古》第一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盧兆蔭:〈玉觿與韘形玉佩〉,《文物天地》,1995年第1期
    穆朝娜:〈淺析《詩經》中的玉文化〉,《文物春秋》2007年第4期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查海新石器時代試掘簡報〉,《遼海文物學刊》1988
    年第1期
    薛富興:〈詩之玉—《詩經》審美研究工藝篇〉,《山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
    年第4期(總63期)
    羅西章、吳鎮鋒、尚志儒:《陝西扶風縣召陳村一號墓清理簡報》,《文物》1976
    年第6期
    羅紅俠:〈扶風黃堆老堡三座西周殘墓清理簡報〉,《考古與文物》1994年3期
    寶雞茹家莊西周墓發掘隊:〈陝西省寶雞市茹家莊西周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
    年第4期
    顧頡剛:〈詩經在春秋戰國間的地位〉,《古史辨》第三冊下編,臺北:藍燈文化
    公司,1987

    四、學位論文
    季師旭昇:《詩經吉禮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1983.4
    許琇華:《商殷玉器紋飾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論,1985
    陳蕙嫻:《晚商至西周玉器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
    論,2005
    劉玉娟:《左傳用玉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1996
    劉朝霞:《周代串飾的形制與功能初探—兼論多璜組佩的發展及玉璜功能的演
    變》,臺南: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論,2003
    蔡慶良:《雙身龍紋玉璧研究》,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學院碩論,1999.6
    賴昭文:《戰國中山王墓中青銅及玉器之風格與用制研究》,臺南:臺南藝術學院
    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論,200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