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佩霓
論文名稱: 候選人形象定位策略之研究---以2005年台北縣縣長選舉為例
指導教授: 林東泰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政治傳播政治行銷候選人形象形象定位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4下載:4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政治行銷為研究架構,以質化為思考路徑,探討在2005台北縣縣長選舉中,周錫瑋陣營與羅文嘉陣營如何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形塑候選人形象定位、以及候選人形象與在媒體再現上的形象是否有所差異,和哪一個競選團隊定位候選人形象較為成功。

    研究者藉由訪談雙方競選團隊去了解雙方競選團隊在當時的競選期間是如何定位候選人形象,由於是事後訪談,為避免雙方競選團隊事後諸葛、各自解讀的情形下,本研究也針對政治線記者進行訪談,希望能依政治線記者的判斷做一個中立的評價,以檢測雙方競選團隊於定位候選人形象時,是否有所出入。研究者分別訪談雙方競選團隊中擔任要職的三位參與運作人士,記者則以平面媒體為主,分別訪談國內四大報的政治線記者各ㄧ名。

    從訪談的結果可以得知,雙方候選人在進行形塑候選人形象定位時,是依當時競選的環境系絡下運作,配合候選人的人格特質,勾勒出所要營造的候選人形象,並在建立自己的形象特色的同時,定位對方候選人形象於相對位置,以形成競選雙方在形象上的鮮明對比。在初步定位的大方向確定後,之後的策略運作將依政治局面的變化而有所調整,鎖定要爭取的選民,強化自身候選人的形象、反設定對手候選人的形象表現,好達到贏得勝選的最佳狀態。

    而對於分析雙方候選人形象定位與其在媒體再現時所表現的候選人形象是否相符時,研究者認為是有落差的,雖然大方向的策略操作並沒有改變,但是仍可從一些競選期間發生的新聞事件與議題看出形象呈現落差、不ㄧ致的情形,並且也可以從這三個面向去觀察:候選人本身、媒體如何報導、與議題再包裝,本文覺得更重要的是,選民可從這三個角度去論斷候選人形象是否相符,並判斷這個候選人是否值得支持。

    最後,政治線記者對於2005年台北縣縣長選舉雙方競選團隊之候選人形象定位上的評價,他們認為羅文嘉陣營在形象定位上是比較成功的,因為在每ㄧ場的選舉中,候選人形象定位成功與否,是要依其在當時選舉環境中的相對位置下定論,在這場選舉中羅文嘉的個人形象特質強烈,使人有較為深刻的印象,周錫瑋陣營雖成功連結馬英九光環並贏得勝選,但也使得周錫瑋個人主體性降低,不過政治線記者們也一致表示,在整體策略操作上,國民黨的運作優於民進黨。

    只是在這部份研究者也在先前提到,政治線記者雖然認為羅文嘉在形象定位上是比較成功的,但是基於個人政治傾向、意識形態與所屬路線之不同,將可能造成不同的評價結果,因此即使他們是以中立評論者的角色去判斷,在相對客觀的評價中仍有主觀成分存在。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台北縣選區環境與候選人背景概述…………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流程…………………………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17 第一節 政治行銷………………………………………17 一、政治行銷的概念………………………………17 二、政治行銷的架構………………………………20 三、政治行銷之環境系絡…………………………23 四、政治行銷的操作………………………………26 五、政治行銷的訂定策略…………………………30 小結………………………………………36 第二節 候選人形象定位………………………………37 一、候選人形象定位工作…………………………37 二、定位模式………………………………………39 三、定位過程………………………………………41 四、DSP模式………………………………………43 五、策略性定位程序………………………………43 小結………………………………………… 46 第三節 候選人形象定位之媒體再現……………………47 小結…………………………………………………51 第四節 中間選民............................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60 第一節 研究設計………………………….………………..60 第二節 深度訪談與訪談問題……………………………...61 第四章 訪談資料分析………………………….……...65 第一節 雙方競選團隊之候選人形象定位差異.…...……65 一、目標選民…………………………………………………..65 二、候選人特質………………………………………………..79 三、選舉情勢與策略操作……………………………………..94 四、己方候選人形象塑造……………………………………106 五、對手候選人之形象反設定………………………………111 小結…………………………………………………117 第二節 候選人形象定位效果之評價……….………….119 一、候選人形象定位之操作………………………………....119 二、候選人媒體再現之形象定位一致性…….……………...128 三、候選人形象定位之評價…………………………………133 小結…………………………………………………139 第三節 研究發現………………………………………141 第五章 結論…………………………………………150 第一節 研究結論…………………………………………150 第二節 研究限制…………………………………………154 第三節 研究建議…………………………………………155 參考書目………………………………………………157

    中文書目

    〈民進黨16候選人關切澳門風波〉(1998年11月5日) ,《聯合報》,4版。
    〈宋楚瑜裂解了泛藍也裂解了親民黨〉(2005年4月14日)。《聯合報》,A2 版。
    丁勻婷 (2002) 。 《台北市廢除公娼事件的媒體再現政治》 。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冠翔 (2000) 。 《政治行銷:候選人形象定位及認知差異之研究--以台灣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 。 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長鼎 (2005年8月4日) 。 〈紅會拍公益廣告 藍綠不同調〉 , 《聯合
    報》 , C2版。
    王淑女譯 (1992) 。 《政治行銷》 , 台北:桂冠。 (原書Mauser Gary A.著)
    田習如 (2004) 。 〈中間選民到底是誰?〉 , 《財訊》 , 264: 125-128。
    李雪莉、汪文豪 (2005年10月1日) 。 〈2005年縣市大調查---誰讓地方脫胎換骨?縣市CEO的管理秘訣〉 , 《天下雜誌》 , 332: 74-111。
    吳玟琪,蘇玉清譯 (2001) 。 《行銷公關》 。 台北:台視文化。 (原書:Harris, Thomas L.著)
    吳豐維 (1999) 。 《「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綺修 (2001)。《政治選舉媒體訊息管道之研究-以2000年總統大選高雄市選民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旭凱 (2005年11月10日) 。 〈周錫瑋批綠跳票 騙北縣16年〉 , 《聯合
    報》 ,C2版。
    林政忠 (2002)。《選舉活動中議題影像化之研究---2001年郭榮振立法委員選舉之個案研究》 。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昭彰、徐慈憶、陳燕模、王長鼎 (2004年11月28日) 。 〈卡通分身 寵物代言 選舉輕鬆一下〉 , 《聯合報》 , C2版。
    林美玲(2001年1月5日)。〈羅文嘉、游盈隆辭官轉戰立委 ,《聯合報》 ,3版。
    金溥聰 (2004) 。 〈中間選民站出來〉 , 《遠見雜誌》 , 211: 104-106。
    胡佛 (1998) 。 《政治學的科學研究(三)---政治參與行為》 。 台北:三民。
    胡佛 (1986) 。 〈選民的政治取向:結構、類型與運作的分析〉 , 《社會科學論壇》 , 34: 111-143。
    洪永泰、林瓊珠、劉玉婷 (2004) 。 《2004年台灣政治紀實》 。 台北:韋伯。
    洪玉鳳 (2003) 。 《女性參政者形象塑造與政治行銷關係之研究》 。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東海 (1998年4月27日) 。 〈羅文嘉訪大陸 會晤汪道涵唐樹備〉 ,《聯合報》 , 4版。
    徐瑛君 (2003) 。 《媒體呈現之候選人形象定位策略研究─以2002年高雄市長選舉為例》 。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火炎 (1995) 。 〈選民政治認知與投票行為〉 ,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7(1): 247-288。
    徐火炎 (1994) 。 〈認知動員-選舉動員類型與選民的投票行為:第二屆國民代表選舉的分析〉 , 《社會科學論壇》 , 42: 101-147。
    翁秀琪 (2001) 。 《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 。 台北:三民。
    袁青 (2005年4月7日) 。 〈政治,稍息!PART1朝&野 立委門面審查〉 ,
    《聯合報》 , E1版。
    秦富珍 (1997年8月10日) 。 〈周日人物 羅馬阿扁身邊瑜亮〉 , 《聯合
    晚報》 , 5版。
    莊天憐 (2000) 。 《我國中間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 。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盛杏湲 (2002) 。 〈統獨與台灣選民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 , 《選舉研究》 , 9(1): 41-80。
    盛杏湲 (1998) 。 〈選民投票決定與選舉預測〉 , 《選舉研究》 , 5(1): 37-76。
    盛治仁 (2003) 。 〈理性抉擇理論在政治學運用之探討〉 , 《東吳政治學院》 ,17: 21-51。
    盛治仁 (2001) 。 〈即時資訊處理模型與投票行為研究的運用—以美國選民投票行為分析為例〉 , 《選舉研究》 , 8(2): 31-64。
    張嘉倫 (2005) 。 《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中中間選民的投票抉擇研究》 。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錦弘 (2000年2月21日) 。 〈學生兵、青年軍 抬轎的愈來愈年輕〉 , 《聯合報》 , 5版。
    張錦華 (1994) 。 《/媒介文化、意識型態與女性─理論與實務》 。 台北:正中。
    陳志平 (2005年6月28日) 。 〈人物特寫「夠專業」 周錫瑋自比是核彈〉 ,《聯合報》, A4版。
    陳信助 (2000) 。 《候選人形象研究:以兩千年總統大選候選人連戰、宋楚瑜、陳水扁為例》 。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富 (2002) 。 〈探討商業行銷與政治行銷之異同〉 , 《南亞學報》 , 22:75-89。
    陳春富 (2002a) 。《台灣選戰行銷模式之建構》 。 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素玲、陳彥伯 (2000年12月1日) 。 〈在野立委看亂象:扁要負最大責
    任〉 , 《聯合晚報》 , 4版。
    陳淑蓉 (2003) 。 《女性政治人物形象之行銷策略---以台南市議會女性議員為例》 。 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照明、陳春富 (2002) 。 〈政治行銷模式之建構─商業行銷模式之修飾〉 ,《產業論壇》 , 4(1): 81-102。
    陳燕模 (2001年12月2日) 。 〈民親紅不讓 國民黨海山剩一席〉 , 《聯合
    報》 , 18版。
    陳燕模 (2001年11月23日) 。 〈甲組電視政見會 四人缺席〉 , 《聯合
    報》 ,18版。
    陳錦榮 (1996) 。 《政治信念、策略選擇與選舉效能: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三個個案之比較分析》 。 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允正 (1998年11月12日) 。 〈監院糾正案內容 調查案文 質疑公私不分〉 ,《聯合報》 , 4版。
    郭瓊俐 (2003年1月24日) 。 〈陳總統:人事猜謎到此為止〉 , 《聯合報》 ,4版。
    動腦雜誌編輯部 (2003年10月) 。 〈政治公關是公關的最高境界?〉 , 《動腦》,330: 64-35。
    傅明穎 (1998) 。 〈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決定〉 , 《臺灣政治學刊》 ,3: 195-243。
    彭芸 (1992) 。 《政治廣告與選舉》 。 台北:正中。
    彭懷恩 (2002) 。 《政治傳播與溝通》 。 台北:風雲論壇。
    游清鑫 (1996) 。 〈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 , 《選舉研究》 , 3(1): 137-178。
    游清鑫 (1999) 。 〈競選策略的個案研究:1998年民進黨台北市南區立法委員選舉的探討〉 , 《選舉研究》 , 6(2): 163-190。
    游清鑫 (2002) 。 〈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面訪與焦點團體訪談的結合〉 , 《選舉研究》 , 9(2): 83-115。
    鈕則勳 (2002) 。 《競選傳播策略:理論與實務》 。 台北:韋伯。
    鈕則勳 (2004) 。 〈2002年選舉馬英九的競選廣告策略─領導品牌之政治行
    銷〉 , 《華岡社科學報》 , 18: 61-86。
    黃秀端 (1996) 。 〈決定勝負的關鍵:候選人特質與能力在總統選舉中的重要性〉 , 《選舉研究》 , 3(1): 112-135。
    楊羽雯 (2003年1月24日) 。 〈陳總統:人事猜謎到此為止〉 , 《聯合報》 ,4版。
    楊克華、沈旭凱、陳志平 (2005年6月28日) 。 〈國民黨參選人 周錫瑋:誓
    做一等民〉 , 《聯合報》 , A4版。
    楊克華、雷鳴、羅曉荷 (2005年6月28日) 。〈民進黨參選人 羅文嘉:北線重定位〉 , 《聯合報》, A4版。
    董智森 (1998年12月16日) 。 〈羅文嘉 不認為連宋分 扁才能勝選〉 , 《聯合報》 , 4版。
    董智森 (2001年2月22日) 。 〈民進黨立委初選 造勢熱〉 , 《聯合報》 , 18版。
    董智森a (1997年10月28日) 。 〈話題人物 築夢活動重傷 羅文嘉折翼〉 , 《聯合報》 , 6版 。
    董智森b (1997年10月28日) 。 〈拔河事件餘波/焦點人物1 羅文嘉辭職 不離阿扁陣營〉 , 《聯合報》 , 14版 。
    詹三源 (1997年1月11日) 。 〈選戰熱 議會打扁護扁戰更熱〉 , 《聯合報》 , 14版。
    詹三源 (2001年11月28日) 。 〈新聞分析 羅文嘉吸票機 衝擊自家人〉 , 《聯合報》 , 18版。
    雷鳴 (2005年3月14日) 。〈綠軍搞定了 泛藍整合還沒譜 〉, 《聯合報》,A4版。
    雷鳴、胡清暉 (2005年5月9日) 。 〈廖正豪穿廚師裝 周錫瑋送康乃馨〉 ,
    《聯合報》 , C1版。
    雷鳴 (2005年6月28日) 。 〈人物特寫 黃金十年 羅文嘉要獻給北縣〉 , 《聯合報》 , 4版。
    雷鳴 (2005年8月3日) 。 〈縣長選情分析 呂芳煙倒戈 泛藍選情趨保守〉,
    《聯合報》 , C2版。
    雷鳴 (2005年9月10日) 。 〈新聞分析 周羅五五波 選戰策略定勝負〉 , 《聯合報》 , C2版。
    廖益興 (2004) 。 《候選人競選行為及其效能之研究》 。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唯超 (2001) 。 《2000年總統大選候選人報紙競選廣告之形象塑造研究》 。 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建鄰 (2003) 。 《從政治行銷取向探討國內選舉公關之操作》 。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時榮、陳智華、蔡惠萍 (1998年11月4日) 。 〈選戰倒數31天 扁營發起拒看聯合報部分候選人: 媒體報導空間不應受侵犯〉 , 《聯合報》 , 18版。
    劉淑婉、林修全 (2003年9月9日) 。 〈廢死刑 翁岳生、城仲模贊成〉 ,
    《聯合晚報》 , 4版。
    劉寶傑、林河名 (2005年1月23日) 。 〈百里侯布局 扁推政務官〉 , 《聯
    合報》 , A2版。
    潘營忠 (2002) 。 《人際關係取向的競選策略之研究》 。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洹 (1998) 。 《候選人競選策略之研究:以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馬英九為例》 。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偉祺 (2003) 。 《政黨輪替後的競選策略:2001年花蓮縣長選舉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夙芬、陳陸輝、劉嘉薇 (2005) 。 〈2004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 , 《臺灣民主》 , 2(2): 31-70。
    鄭自隆 (1991) 。 《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 。 台北:遠流。
    鄭自隆 (2000) 。 《競選廣告》 。 台北:正中。
    鄭自隆 (2000年4月) 。 〈二○○○年台灣總統大選競選文宣觀察〉 , 「第八屆廣告暨公共關係學術與實務研討會(2004年4月29日)」 , 政大廣告系主辦。
    鄭自隆 (2004) 。 《競選廣告與台灣社會》 。 台北:揚智文化。
    蘇建州、梁世武、蔡佩芳 (2002) 。 〈「選民獨立性指標」與「獨立選民」之研究:以TEDS 2002 之台北市資料為例〉 , 「2002 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政大政治主辦。
    瞿海源 (2002年10月7日) 。 〈澄社報告立委言行 讓全民監督〉 , 《聯合
    報》 , 15版。
    鍾蓮芳 (2000年1月17日) 。 〈立委各擁其主 立院硝煙四起〉 , 《民生
    報》 , 2版。
    羅曉荷 (2001年1月8日) 。 〈扁系人馬卡位 黨內怨言四起〉 , 《聯合報》,5版。
    羅曉荷 (2002年4月7日) 。 〈找人才 民進黨加油〉 , 《聯合報》 , 4版。

    英文書目

    Ansolabehere, S., Snyder, Jr., James, M. & Stewart III, C. (2000) .CandidatePositioning in U.S. House Elec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45(1) , 136-150.
    Edwin, B. C. (2002). Media, markets, and democrac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nes, S. H., Jennings M. K. & Inglehart, R. (1988).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Party Closenes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olitical Behavior, 10(3), 215-231.
    Berelson, B. R., Lazarsfeld, P. F. William N. M. (1966). Voting: A Study of Opinion Formation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o Press.
    Brodge, R. A. & Page B. (1976). The Assessment of Policy Voting. In Niemi, Richard G. and Herbert F. Weisberg (Eds.), Controversies In Voting Behavior.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Press.
    Bulter, D., & Stokes,D. (1974). Political Change in Britain: The Evolution Of Electoral Choice. London: The Macmilan Press Ltd.
    Campbell, A., Gurin,G.. & Miller, W. E. (1954). The Voter Decides.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Campbell, A., Converse,P. E., Stokes D., & Miller,W. E. (1960). The American Voter. NY: John Wiley.
    Candidate, Campaigns, and Causes. In Newman, B. (Eds) (1999), Handbook ofPolitical Marketing. London: Sage.
    Conover, P. J. & Feldman S. (1984). How People Organize the Political Word: A Schematic Model.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8(1), 95-126.
    Dennis, J. (1992). Political Independence in America, Part III: In Search of Closet Partisans. Political Behavior, 14(3), 261-296.
    Dennis, J. (1991). The Study of Electoral Behavior. In Willian, Crotty (Eds.). Political Science: Looking To The Future, 3. Political Behavior.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Dennis, J. (1988a). Political Independence in America, Part I: On being anIndependent Partisan Supporter.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8,77-109.
    Dennis, J. (1988b). Political Independence in America, Part II: Towards a Theor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8,77-109.
    Dominic Wring. Conceptualising Political Marketing: A Framework for
    Election-Campaign Analysis. In Nicholas J. O’S. & Steohan C. M.,
    Hacker, K. L.(1995). Candidate imag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Westport,CT.: Praeger.
    Dahlgren, P. & Colin S. (Eds.). (1991). Communication and Citizenship:
    Journalism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the New Media Age. Routledge.
    Dawson, P. A. & Zinser, J. E. (1976). Characteristics of Campaign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1972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In Louis Maisel, (Ed.),
    Changing Campaign Techniques: Elections and Values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pp.93-108) Sage Publications, Inc.
    Frank, C. H. (1992). Measurement and The Dynamics of Party Identification.Political Behavior, 14(3), 297-309.
    Henneberg. (Ed.) (2002) The idea of Political Marketing. Westport: praeger.
    Hacker, K. L. (1995). Candidate images i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Westport,CT: Praeger.
    Hurwitz, J. (1984). Alignment and Deraignment of the Electorate in Fra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15(4), 707-736.
    Ivor, C. & Grosschalk, B. (Eds.). (1995). Political communications: the general
    election campaign of 1992.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ston, R. (1992). Party Identification Measure in the Anglo-American Democracies: A National Survey Experi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6(2), 542-559.
    Kavanagh, D. (1995). Election campaigning: the new marketing of politics. Oxford, England; Cambridge, Mass.: Blackwell.
    Keith, B. E., Magleby D. B., Nelson, C. J., Orr, E., Westlye, M. C. & Wolfinger, R. E. (1992). The Myth of the Independent Voter.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im, H.(2004). Winning campaign strategies: methodologies and in-depth Guide. Columbus, OH: Camst.
    Kaid, L. L. (Ed.) (2004).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Kennamer, J. D. (ed.). (1994). Public Opinion, the Press, and Public Policy. Westport,
    CO: Praeger.
    Lees-Marshment, J.(2004). The political marketing revolution: transforming
    The government of the UK. NY: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Maarek, P. J. (1995). Political marketing and communication. London: John
    Libbey Marketing. Westport: praeger.
    Meyer, A. (1962). The Independent Voter. In William McPhee and William Glaser
    (Eds.). Political Opinion and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Glencoe I11: The Free
    Press.
    Marland, A. (2003). Marketing political soap: A political marketing view of selling
    candidates like soap, of electioneering as a ritual, and electoral military
    analogies.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3(3), 103-116.
    Mazzoleni, G.., & Winfried, S. (1999). Mediatization of Politics: A Challenge for Democracy?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6, 247-261.
    McQuail, D. (1996). Mass Communication. London: Sage.
    Mauser, G. A. (1986). Political Marketing: An Approach to Campaign Strategy. NY: Praeger Publishers.
    McNair, B. (2003).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NY: Routledge.
    Morrison, D. E. (1998). The Search for a Method: Focus Group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uton , Bedfordshire , U . K.: University of Luton Press
    Martz, J. D., & Baloya, E. A.(1976). Electoral Mobiliz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The Venezuelan Campaign of 1973.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Newman, B. I., & Dejan, V. (Eds.) (2002). Communication of politics: cross-cultural theory building in the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marketing. NY: Haworth Political Press.
    Newman, B. I. (2001). An assessment of the 2000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A set
    of political marketing guidelines.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1(3), 210-217.
    Kotler, P., & Kotler, N.(1999). Political marketing: Generating effective candidates, campaign, and cause. In Newman, Brucel.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Marketing(pp.3-18). London: Sage.
    Newman, B. (1994). The Marketing of The President: Political Marketing as
    Campaign Strate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Newman, B., & Sheth, J. N. (1987). A Theory of Political Choice Behavior.NY: Praeger.
    Norton, M. I, & Goethals, G. R. (2004). Spin (and Pitch) Doctor: Campaign Strategies in Televised Political Debates. Political Behavior, 26(3),227-248.
    O’Shaughnessy & Stephan, C. M. H. (Ed.)(2002). The idea of political
    Marketing . Westport, CT: Praeger.
    Ries, A. & Jack, T. (2002). Position: The Battle for Your Mind. Westport:
    Mcgraw-Hill.
    Peters, J. D. (1995). Historical Tensions in the Concept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odore L. Glasser & Charles T. Salmon (eds.), Public Opin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of Consent (pp. 3-32). The Guillford Press.
    Maarek, P. J., & Wolfsfeld,G.. (Eds.) (2003).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a
    New era :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NY: Routledge.
    Kolter, P. (1975). Overview of Political Candidate Marketing, Advance in Consumer Research, 2 , 763.
    Pomper, G.(1975). Voter’s Choice: Varieties of American Electoral Behavior. NY : Harper & Row, Publisher, Inc.
    Salmore, B. G.., & Salmore, S. A. (1985). Candidates, Parties, and Campaigns: Electoral Politics in America.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Schonker-Schreck, D. (2004). Political Marketing and the Media: Women in the 1996 Israeli Elections – A Case Study. Israel Affairs, 10(3), 159-177.
    Shaw, Catherine M. (2004). The campaign manager: running and winning local
    elections. (3rd ed).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Shea, D. M. B., & John, M. (2001). Campaign craft: the strategies, tactics, and art of political campaign management Westport. CT: Praeger,
    Thurber, J. A., & Nelson, C. J. (2004). Campaigns and elections, American style.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Trent, J. S. & Friedenberg, R. V. (Eds.). (2000). Political campaign communication :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Westport, CT: Praeger.
    Weisberg, H. F. (1980).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ization. Political Behavior, 2, 33-60.

    網路資料

    台北縣政府網頁,上網日期95年4月2日、95年11月5日,網址:http://www.tpc.gov.tw/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網頁,上網日期95年5月20日、95年11月5日,網址:http://esc.nccu.edu.tw/

    顧恆湛 (2005年11月8日) 。 〈周錫瑋:立委任內關心北縣捷運淹水問題〉 ,
    《中央社》 , 網址http://210.69.89.224/search/hypage.cgi?HYPAGE=login.htm ,
    上網日期:2006年6月28日。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