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時承 Lo, Shih-Cheng |
---|---|
論文名稱: |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身分價值變遷:從殖民產業到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 Vicissitudes of Alishan Forest Railway’s Value: From the Colonial Industry to National Culture Landscape |
指導教授: |
江柏煒
Chiang, Bo-W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35 |
中文關鍵詞: | 阿里山森林鐵路 、世界遺產 、價值變遷 、文化保存 、文化路徑 |
英文關鍵詞: | Alishan forest railway, World Heritage, vicissitudes of value, cultural preservation, cultural rout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53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1 下載:6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阿里山森林鐵路是臺灣國內數一數二的知名觀光景點,擁有壯闊的森林自然風景,以及許多過去林業發展的人文景觀,而在 2019 年 7 月,阿里山森林鐵路以「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之名成為全臺第一個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不過阿里山森林鐵路起初是作為日本統治下的林業殖民產業設施,何以在一百多年後其身分價值有如此之大的改變?
本研究經過相關文獻與田野調查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後,建構了阿里山森林鐵路一百多年來的身分價值的歷史發展脈絡。日治時期由於十九世紀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影響,日本在殖民台灣後為了取得阿里山森林資源,先是建立臺灣第一個現代林業機關,並引進歐美等國之林業與鐵路技術,建造阿里山森林鐵路,也因此形成阿里山林業產業鏈,塑造嘉義與阿里山與林木相關的社會文化。戰後中華民國接收臺灣林業體制後,隨著美國冷戰戰略推動美援以扶持臺灣經濟發展,臺灣林業逐漸朝向森林保育與觀光休憩,阿里山林業產業鏈也在 1960 年代後逐漸衰退,林場與森林鐵路也轉型森林遊樂區與觀光鐵路。1982 年《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對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保存逐步推動,加上 1970 年代起的世界遺產制度,阿里山森林鐵路成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與其相關的文創產業與政府民間之文化推動也持續進行。
最後透過林業體制、森林鐵路與文化遺產三個層面在世界歷史的發展與變遷,與阿里山森林鐵路身分價值之變遷脈絡進行連結,確認該變遷脈絡代表了世界史與臺灣地方史的緊密關係,阿里山森林鐵路也確實具有受世界關注的文化遺產潛力。
With magnificent forest and natural scenery, as well as many cultural landscapes of past forestry development, the Alishan forest railway is one of the best-known sightseeing
spots in Taiwan. In July 2019, the Alishan Forest Railway became the first na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in Taiwan under the name of“Alishan Forestry and Railway Culture
Landscape”. However, the Alishan Forest Railway was originally used as a forestry colonial industrial facility under Japanese rule. Why has those vicissitudes of value
occurred in the past 100 years?
After the collation,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 data,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vicissitudes of the Alishan forest railway’s value in the past 100 years.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apitalism and colonialism in the 19th century, in order to obtain the forest resources of Alishan, Japan first established Taiwan's first modern forestry institution, and introduced forestry and railway technology to built the Alishan forest railway, and formed
a forestry industry chain and shaping the surrounding society and culture.During the Cold War, the United States promoted US aid to support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Taiwan's forestry gradually moved toward forest conservation and sightseeing. The Alishan forestry industry chain gradually declined after the 1960s, the forest farm and forest railway also transformed the forest recreation area and the sightseeing railway. The timberland and forest railway also transformed into a forest recreation area and a sightseeing railway.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ultural Assets Preservation Law" in 1982,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Alishan Forest Railway was gradually promoted. Together with the World Heritage since the 1970s, the Alishan Forest Railway became one of the potential
sites of Taiwan's World Heritage Project, government and NGO also promote relevant cultural activities.
Finally, through the history of forestry system, forest railways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 vicissitudes of Alishan forest railway’s valu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world trends. It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gration of world history and local history, and proving the Alishan forest railway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World Heritage.
(一)期刊論文
1. 林崇熙,〈新文化、新產業、與產業文化資產的共生創造:以糖廠保存再生為例〉,《科技博物》第 9 卷第 2 期,2005 年,頁 71-89。
2. 馬耀輝、楊凱成,〈日治初期野崎臺灣鹽行之鹽田開發緣起〉,《淡江日本論叢》第 26 期,2012 年,頁 201-213。
3. 蔡佩蓉,〈國家政策對地方產業結構與產業景觀的影響-以高雄市茄萣區竹滬鹽灘為例〉,《高雄師大學報》第 42 期,2017 年,頁 65-96。
4. 林蘭芳,〈臺灣早期的電器建設(1877-1919)〉,《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8 期,2001 年,頁 243-275。
5. 曾小英,〈英國的生態博物館舉隅-鐵橋谷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第 10 卷第 1 期,1996 年,頁 33-40。
6. 蘇昭旭,〈從 UNESCO 登錄的世界遺產鐵路探討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國際地位與普世價值〉,《人文研究期刊》第九期,2011 年,頁 135-165。
7. 傅朝卿,〈文化景觀與文化路徑〉,「傅朝卿教授建築與文化資產資訊網」,2004年,頁 1-9。
8. 馬有成、陳亮州,〈嘉義地區木材業與文化建構之研究〉,《嘉義研究:社會、文化專輯》,2008 年,頁 379-410。
9. 李謁政,〈嘉義市歷史建築玉山一、二村(藤田村)之歷史研究與空間考證〉,《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 39 期,2017 年,頁 59-87。
10. 吳明勇,〈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阿里山作業所建立之歷史考察(1910-1915)-以官制、分課規程與人事結構為中心〉,《阿里山林業一百年紀念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1 年,頁 81-133。
11. 王嵩山,〈阿里山自然與景觀的社會文化建構〉《阿里山林業一百年紀念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11 年,頁 209-211。
12. 林玫君、余智生,〈日治時期「臺灣八景」與休閒登山〉,《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第 5 期,2007 年,頁 127-141。
13. 張淑卿,〈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新高阿里山風景明信片印行單位初探〉,《歷史臺灣》第十期,2015 年,頁 131-148。
14. 張世倫,〈臺灣「風景」的寫真建構:一個日治時代攝影的歷史初探〉,《現代美術學報》第 33 期,2017 年,頁 121-150。
15. 蘇慧霜,〈森林詩歌-阿里山詩歌裡的時空書寫〉,《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二十九期,2014 年,頁 59-91。
16. 蘇慧霜,〈阿里山文學的書寫脈絡-從清領到日治〉,《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三十四期,2017 年,頁 1-24。
17. 蘇昭旭,〈河合鈰太郎與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誕生〉,《臺灣林業》第三十八卷第三期,2012 年,頁 74-81。
18. 林佩欣,〈日治時期臺灣資源調查令之頒布與實施〉,《師大臺灣史學報》第五期,2012 年,頁 97-122。
19. 施聖文,〈土牛、番界、隘勇線:劃界與劃線〉,《國家與社會》第五期,2008年,頁 37-97。
20. 洪麗完,〈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以「阿里山番租」為例〉,《臺灣史研究》第十八卷第一期,2011 年,頁 41-102。
21. 張靜宜,〈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之研究-以「戰爭協力」為中心〉,《人文集刊》第五期,2007 年,頁 161-201。
22. 陳美鈴,〈阿里山林業開發與聚落建築景觀變遷〉,《阿里山林業一百年紀念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2011 年,頁 111。
23. 石萬壽,〈嘉義城之建置〉,《臺灣文獻》第六十卷第二期,2009 年,頁 151-180。
24. 楊欽堯、郭淳瑜,〈丙午(1906)烈震嘉義地區重建措施之探討〉,《臺灣文獻》第 60 卷第 4 期,2009 年,頁 321-349。
25. 蘇沛琪、邱上嘉,〈日治時期嘉義市福籍傳統工匠脈絡研究〉,《設計學報》第17卷第 3 期,2012 年,頁 95-113。
26. 松田吉郎,〈阿里山林業與消防組織以 1941 年至 1950 年為中心〉,《人文研究期刊》第九期,2011 年,頁 57-79。
27. 蔡蕙頻,〈1920 年臺灣廢廳反對運動與地方意識-日治時期臺灣政治史的再論析〉,《臺灣學研究》第 13 期,2012 年,頁 185-205。
28. 鄭永祥,〈阿里山森林鐵路之過去、現在與未來〉,《檔案季刊》第十卷第二期,2011 年,頁 28-37。
29. 姚鶴年,〈臺灣林業歷史課題系列(二)臺灣木材配售問題大檢討〉,《臺灣林業》第二十九卷第四期,2003 年,頁 58-73。
30. 池永歆,〈嘉義林業聚落的興衰〉,《臺灣學通訊》第 79 期,2014 年,頁 26-27。
31. 蘇昭旭,〈阿里山森林鐵道的普世價值與 UNESCO 世界遺產鐵路〉,《臺灣林業》第三十七卷第二期,2011 年,頁 30-45。
32. 馮祥勇,劉錦鳳,〈文化觀光的內涵與發展形勢〉,《聯大學報》第十一卷第一期,2014 年,頁 1-25。
33. 張淑娟,〈從世界文化遺產觀光經驗反思臺灣文化觀光的發展〉,《文資學報》第六期,2011 年,頁 101-126。
34. 盧薇喬、吳連賞,〈產業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和城鄉發展關係-以台南市北門區為例〉,《城市學學刊》第七卷第二期,2016 年,頁 25-55。
35. 張譽騰,〈生態博物館的規劃理念與個案解析〉,《博物館學季刊》第十卷第一期,1996 年,頁 7-18。
36. 臺灣圖書室文化協會,〈臺灣圖書室緣起〉,《荳滾仔》第十四期,2018 年,頁1。
37. 蔡榮順,〈阿里山林業文化景觀具有世界遺產價值〉,《荳滾仔》第十四期,2018年,頁 6-9。
38. 廖于瑋,〈走向與世界接軌的一條山林之路〉,《桃城晃遊季刊》第二期,2018年,頁 10-17。
39. 郭盈良,〈山林行者-阿里山世界遺產協會的誕生〉,《荳滾仔》第十四期,2018年,頁 4-5。
40. 邱上嘉、王新衡,〈在地學校參與世界遺產潛力點推廣教育之機制-以嘉義縣立竹崎高中為例〉,《世界遺產保存與居民對話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2017 年,
頁 34-65。
41. 焦國模,〈讀美國林業史有感〉,《臺灣林業》第三十卷第四期,2004 年,頁52-62。
(二)民間著作專書
1. 矢內原忠雄,《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台北市: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4 年。
2. 洪致文,《阿里山森林鐵路紀行》,台北市:時報文化,1994 年。
3. 張新裕,《阿里山森林鐵路縱橫談》,台北市:自立晚報,1996 年。
4. 蔡榮順、蔡旺洲,《阿里山森林鐵道機關群之研究》,嘉義市:金龍文教基金會,2003 年。
5. 蔡榮順,《發現一百年前的阿里山阿里山林業老照片集》,嘉義市:金龍文教基金會,2004 年。
6. 陳玉峯、陳月霞,《火龍 119:阿里山 1976 年大火與遷村事件初探》,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2 年。
7. 陳玉峯、陳月霞,《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05年。
8. 陳月霞,《阿里山俱樂部》,台北市:玉山社,2010 年。
9. 陳月霞,《阿里山物語》,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15 年。
10. 陳勇志,《美援與臺灣之森林保育(1950-1965)-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關係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稻香出版社,2000 年。
11.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數位,2011 年。
12. 王嵩山,《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台北縣:稻香出版社,2000 年。
13. 姚鶴年,《臺灣的林業》,新北市:遠足文化,2006 年。
14. 林連聰,《觀光學概論》,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2006 年。
15. 田村貞雄,《殖產興業》,台北:方智出版,1992 年。
16. 蘇昭旭,《阿里山森林鐵道 1912-1999 車輛篇》,台北縣:人人月曆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17.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出版事業,1998 年。
18. 羅時成,《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3 年。
19.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出版,2005 年。
20. 中華民國臺灣森林志編篡委員會,《中華民國臺灣森林志》,台北市:中華林學會,1993 年。
21. 瞿宛文,《臺灣戰後經濟發展的起源: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台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7 年。
22. 劉仁民,《戰後臺灣觀光事業發展史(1945-1987)》,台北市:五南圖書,2016年。
23. 地理臺灣資訊庫,《大嘉南全覽百科地圖》,台北市:戶外生活圖書,2005 年。
24. 蘇昭旭,《阿里山森林鐵路傳奇》,台北縣:人人出版,2009 年。
25. 《民國六十九年嘉義市街圖》,台北市:大輿出版社,1980 年。
26. 焦國模,《中國林業史》,台北市:渤海堂,1999 年。
27. 吳武忠、范世平,《臺灣觀光旅遊導論》,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2005 年。
28. 林會承,《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台北市:遠流出版,2011 年。
29. McKercher、Cros,《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台北市:桂魯出版,2010 年。
30. 弗朗科.塔內爾,《世界鐵道歷史 200 年:從蒸汽火車到高速鐵路》,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2015 年。
31. 戴震宇,《臺灣的鐵道》,台北縣:遠足文化,2002 年。
32. 李欽賢,《圖解臺灣鐵道世紀》,台中市:星辰出版,2016 年。
33. 蘇昭旭,《阿里山森林鐵路與臺灣林業鐵路傳奇》,新北市:人人出版,2019年。
(三)政府出版品
1. 傅朝卿,《世界遺產公約執行作業指南》,台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2011 年。
2. 楊敏芝,《機會:產業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管理參考手冊》,台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 年。
3. 蘇昭旭,《阿里山森林鐵路百年紀實》,台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12年。
4. 林務局嘉義林管處,《走過歷史一百年-檜町林業情》,嘉義市:林務局嘉義林管處,2013 年。
5. 賴信真,《藤田村的故事:阿里山百年林業起始點》,嘉義市:林務局嘉義林管處,2016 年。
6. 陳俊文,《漫步嘉義共和路 檜屋市集老時光》,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2014年。
7. 莊世滋,《檜意山林:阿里山林業百年的故事》,嘉義市:林務局嘉義林管處,2011 年。
8. 嘉義市政府,《嘉義市志卷三經濟志》,嘉義市:嘉義市政府,2005 年。
9. 嘉義縣政府,《嘉義縣志農業志》,太保市:嘉義縣政府,2009 年。
10. 嘉義縣政府,《嘉義縣志經濟志》,太保市:嘉義縣政府,2009 年。
11. 阿里山鄉公所,《阿里山鄉志》,嘉義縣:阿里山鄉公所,2001 年。
12. 蘇慧霜,《阿里山文學誌》,嘉義市:林務局嘉義林管處,2016 年。
13. 嘉義縣政府,《嘉義縣志地理志》,嘉義縣:嘉義縣政府,2009 年。
1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林業篇》,南投:臺灣省政府,1992 年。
15. 嘉義市政府,《嘉義市志卷二人文地理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2 年。
16. 嘉義市政府,《嘉義市志卷一自然地理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2 年。
1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嘉義市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年。
18. 嘉義市政府,《嘉義市志卷四社會志(上)》,嘉義市:嘉義市政府,2004 年。
19. 臺灣省農林處林產管理局,《臺灣林產管理概況》,台北市:臺灣省農林處林產管理局,1948 年。
20. 嘉義市政府,《嘉義市統計輯要第二期》,嘉義市:嘉義市政府,1946 年。
21. 臺灣省林務局,《讓我們參與臺灣林業-林業推廣宣傳彙編》,台北市:臺灣省林務局,1980 年。
22. 賴萬鎮,《嘉義文化節「森林鐵道傳奇」成果專輯》,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9 年。
23. 王壽來,《世遺 18: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向前行》,台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2 年。
24. 張良澤,《日治時期(1895-1945)繪葉書-臺灣風景明信片臺南州卷下》,台南市:台南市文化局,2014 年。
25. 汪明輝,《臺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縣: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1 年。
26. 施信民,《臺灣環保運動史料彙編》,台北縣:國史館,2006 年。
27. 郭盈良、陳冠妃,《穿城入林:木城嘉義市走讀小冊》,嘉義市:嘉義市政府,2017 年。
28. 蘇昭旭,《世紀風華-阿里山林業鐵路百年紀實》,台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12 年。
29. 蘇昭旭,《世紀風華-阿里山森林鐵路百年車輛史》,台北市: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012 年。
30.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臺灣林業統計》。
31. 嘉義市政府,《嘉義市統計年報》。
32. 嘉義縣政府,《嘉義縣統計年報》。
(四)政府報告與計畫書
1. 廖倫光,《嘉義市文化景觀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2008年。
2.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阿里山鐵道文化景觀基礎調查研究及保存維護計畫案-保存維護篇》,太保市,嘉義縣文化觀光局,2014 年。
3. 孫崇傑,《嘉義市大北門地區暨驛前街區文化資產保存活化計畫》,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2011 年。
4. 行政院農委會,《阿里山林業村及檜意森活村第 2 期(101-105 年)計畫》,台北市:行政院農委會,2012 年。
5. 郭俊沛,《「阿里山林業村」歷史建築整修工程工作報告書》,嘉義市:林務局嘉義林管處,2017 年。
6. 林務局嘉義林管處,《嘉義市阿里山林業村興建整建營運轉移案》,嘉義市: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2017 年。
7. 臺灣省林務局,《楠梓仙溪事業區經營計畫》,1968 年。
8.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產管理局,《阿里山事業區施業案說明書》,1953 年。
9. 臺灣省林務局,《阿里山事業區經營計畫》,台北:臺灣省林務局,1966 年。
10.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前瞻基礎建設-軌道建設:阿里山 42 號隧
道計畫(107-111 年)》,2018 年。
11. 鄭麗君.《文化部業務概況報告》,立法院第 9 屆第 6 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 3 次全體委員會議,2018 年 10 月 11 日。
12. 嘉義縣政府,〈阿里山森林鐵道暨文化景觀申請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設置要點〉,2014 年 6 月 18 日。
13. 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2018 年 12 月。
14.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阿里山鐵道文化景觀基礎調查研究及保存維護計畫案-基礎調查研究篇》,太保市,嘉義縣文化觀光局,2014 年。
(五)日文文獻
1. 臺灣總督府阿里山作業所,《阿里山鐵道》,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3 年。
2.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嘉義出張所,《阿里山年表》,台南州:臺灣總督府營林所嘉義出張所,1935 年。
3.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營林所の事業》,1929 年。
4.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營林所の事業》,1939 年。
5.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嘉義地方震災誌》,出版地不詳,1907 年。
6. 嘉義廳,《嘉義廳報 大正二年》,1913 年。
7. 臺灣總督府阿里山作業所,《阿里山木材案內》,出版地不詳,1926 年。
8. 荒川秀夫,《近代臺灣都市案內集成 第二十卷 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調查資料》,東京:ゆまに書房,2015 年。
9. 長崎浩、岡田紅陽,《臺灣國立公園寫真集》,台北:臺灣國立公園協會,1939年。
10.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名所案內》,台北:江里口商會,1908 年。
11. 青木繁,《阿里山所感》,出版地不詳,1925 年。
12. 鹿又光雄,《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誌》,台北:南天書局,2015 年。
13. 嘉義市勸業課,《嘉義市商工人名錄》,嘉義市:嘉義市役所,1936 年。
14.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營林所事業一覽》,台北市:臺灣總督府營林所,1939年。
15.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法規》,作者不詳,出版年份不詳。
16.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大正十三年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台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24 年。
17.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阿里山登山者のために 昭和二年》,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7 年。
18. 臺灣山岳會,〈會告:新高登山〉,《臺灣山岳彙報》第一年第三號,1929 年。
19. 千草默仙,《嘉義街商工人名錄》,台北:高砂改進社,1928 年。
20.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昭和十七年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台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42 年。
21.芝原亞彌,〈雪の新高登山(上)〉,《臺灣山岳彙報》第十五卷第四期,1943年;〈雪の新高登山(下)〉,《臺灣山岳彙報》第十五卷第五期,1943 年。
22. 中村唯史,〈石見銀山遺跡の保全活用への民間参画〉,《「世界遺產保存與居民對話」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2017 年,頁 67-87。
23. 成田雅美,《森林経営の社会史的研究》,東京都:日本林業調査会,1997 年。
24. 萩野敏雄,《日本国際林業関係論―戦後開発輸入の実証》,東京都:日本林業調査会,2003 年。
25. 松波秀實,《明治林業史要》,東京都:原書房,1990 年。
26. 松波秀實,《明治林業史要後輯》,東京市:大日本山林會,1924 年。
27. 日本農林水產省林野庁,〈木材のいにしえを探るシリーズ 2: 国有林で活躍した林業機械メーカーは今どうなったか?〉,2013 年,頁 1。
28. 梅原淳,《ビジュアル日本の鉄道の歴史 明治‐大正前期編》,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17 年。
29. 日本農林水産省林野庁,〈林業の歴史‐森林鉄道 vo1. 01 森林鉄道の歴史〉,《林野》No.113,2016 年,頁 14-15。
30. 日本農林水産省林野庁,〈林業の歴史‐森林鉄道 vo1. 02 森林鉄道の車両〉,《林野》No.116,2016 年,頁 16-17。
(六)英文文獻
1. Lidgerwood Manufacturing Company. Logging by Steam. New York: Lidgerwood Manufacturing Company, 1905.
2.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State of the World’s Forests 2012. Rome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12.
3. G-A. Morin, K. Kuusela, D.B. Henderson-Howat, N.S. Efstathiadis, S. Oroszi, H. Sipkens, E. v. Hofsten and D. W. MacCleery. LONG-TERM HISTORICAL CHANGES IN THE FOREST RESOURCE. Geneva : UNITED NATIONS, 1996.
4. Sebastian Pfaff.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 India until the 19th century. Uppsala : Swedis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1997, 179-182.
(七)網站與電子資料庫
1. 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網站「國際科學委員會的目標」,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 Go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s.
2.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網站「學習資料庫」。
3. 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網站。
4.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
5.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6. 《林務局局誌》,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網站。
7. 「接收日產相關史料」,中華民國財政部財政史料陳列室網站。
8. 竇薇薇,「臺灣日產的接收」,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網站。
9.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臺灣省政府時期林業檔案」。
10. 嘉義縣竹崎鄉公所網站。
11. Google 地圖。
12. 陳世岸,〈竹材工藝品加工廠〉,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2009 年。
13. 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網站。
14. 《臺灣林務局局誌續編》,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網站。
15.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網站。
16.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國家文化資產網」。
17.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網站「自然保育網」。
18.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UNESCO)「World Heritage List」。
19. 檜意森活村股份有限公司網站。
20. 財團法人金龍文教基金會網站。
21.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舊屋力」網站。
22. 臺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國家文化資料庫」。
(八)政府公開資訊與民間報導
1. 黃國芳,「阿里山森鐵修復 預計 110 年全線通車」,《中央社》,2017 年 11 月2 日。
2. 「涂市長關心嘉義製材所地下動力遺構出土現況」,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17年 3 月 15 日。
3. 「全台唯一紅色聖誕遊程 就在阿里山林鐵」,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網站,2018 年 12 月 24 日。
4. 「蒸汽火車的通行密碼」,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網站,2018年 12 月 4 日。
5. 「辦理提報『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登錄為重要文化景觀案公聽會」,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18 年 11 月 26 日。
6. 「維護國家資產: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插牌收回森林鐵路北門車站用地」,行政院農委會林業新聞,2010 年 12 月 10 日。
7. 「阿里山林業鐵路今年回林務局 可望成立專責機構整合林鐵與嘉義文化資產」,行政院農委會林業新聞,2018 年 3 月 8 日。
8. 「阿里山林鐵處從業人員報考人數創新高!!!」,行政院農委會林業新聞,2018 年 10 月 3 日。
9. 「『伴著林鐵去旅行』珍愛之旅 千呼萬喚 七夕首航」,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網站「訊息專區」,2018 年 8 月 8 日。
10. 「林鐵再推主題遊程 漫遊小站『停.看.聽』」,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網站「訊息專區」,2018 年 11 月 6 日。
11. 「林鐵『檜木列車套裝行程』即日起開放網路訂票」,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網站「訊息專區」,2019 年 1 月 24 日。
12. 「首批『阿里山林鐵文化導覽解說員』成軍上路」,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網站「訊息專區」,2019 年 1 月 2 日。
13. 徐翠玲,「文化路徑帶動觀光 鄭麗君:讓世界認識臺灣文化」,《大紀元》,2016 年 12 月 14 日。
14. 馮靖惠,「串聯糖鐵,茶文化路徑拚觀光」,《聯合新聞網》,2018 年 11 月 19日。
15. 「阿里山林鐵列臺灣首處『重要文化景觀』鄭麗君赴阿里山親授證書」,文化部網站〈文化新聞〉,2019 年 7 月 9 日。
16. 「公告嘉義市阿里山林業村興建整建營運轉移案」,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網站「業務公告」,2018 年 12 月 19 日。
17. 「揭開百年管制工業場區的神秘面紗 林鐵及文資處一周年慶驚喜開放」,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網站「最新消息」,2019 年 6 月 29 日。
18. 「林鐵喜迎『SL-32 蒸汽火車』」,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網站,2019 年 6 月 21 日。
(九)碩士論文
1. 王一婷,〈嘉義市木材業發展的產銷運作與社群網路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2. 游郁嫻,〈林業文化景觀之評估-以阿里山地區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8 年。
(十)演講活動
1. 鄭世楠,「塵封的裂痕 歷史地震系列講座第三講:1906 年梅山地震」,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與臺灣地震科學中心合辦講座,201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