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柏毅
Wu Bo-Yi
論文名稱: 一位台灣牧師的生態理念與實踐
Environmental Belief and Action of a Priest in Taiwan
指導教授: 王順美
Wang, Shun-M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基督宗教生態神學環境倫理環境行動
英文關鍵詞: Judeo-Christian, Ecotheology, Environmental Ethic, Environmental 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4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67年Lynn White提出基督宗教為環境問題的根源,引起基督教的辯論,其中有神學家從神學中反省重新探究上主、人與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進而發展出生態神學。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藉由瞭解一位基督教牧師的生態理念與實踐,探索基督宗教中的生態理念,本研究問題為透過協同研究者的生態理念,以及在教會中的環境行為實踐,瞭解基督宗教具有哪些生態理念?

    牧師的生態理念包含:1. 回到信仰中重新建立生態典範,反省創造與救贖觀點,並認為受造物的完整為救贖的完成; 2. 重新定義信仰的中心是上主,去除各種集中式的思維模式;3. 瞭解人類的有限性;4. 罪是破壞上主與人的約定;5. 人可從自然中重新認識與感受上主;6. 透過自然,與上主連結;7. 自然具有內在價值; 8. 關係的建立是使上主賦予自然的內在價值實現的先決條件;9. 再創造的能力; 10. 當人彼此間不公義,土地也一同受苦;11. 以「生態教會」與「再生教會」為實際操作的方式。

    本研究所得發現認為,生態神學對基督徒而言是另一種認識上主的管道,並使得基督徒的信仰更為全面,同時基督徒亦會獲得友善環境的價值觀。研究者建議,教會可藉由發展生態神學成為另一種推展環境教育的場域。

    In 1967, Lynn White in his essay indicated that the original problem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was rooted in Christian’s Anthropocentric thought, which aroused the debate within Christians. Many Christian theologists developed a new theory called Ecotheology by reflecting on the theology and then re-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God, Human, and Na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a Taiwanese preist’s reflection on Ecotheology. In this study,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employed including interview, documents collection, and observation.
    There are following concepts to be concluded from the preist’s reflection on Environmental Belief :
    1. Reconstruct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 into theological system, including reflecting one’s understanding on creation and redemption, and further acknowledge the completion of redemption comes from creator completely;
    2. Redefine God as the core one’s religion and dissociate one’s mind from centralizing thoughts;
    3. Understand the limitation human being;
    4. Sin destroys the agreement between God and mankind;
    5. Understand and be with God through nature;
    6. Mankind could rebuild the relationship with God through nature experience;
    7. There is intrinsic value in nature;
    8. God’s relationship with mankind decides and reveals the intrinsic value of nature.
    9. The power of re-creation.
    10. When there is unrighteous among mankind, the land suffers too.
    11. Build up ‘ecologial church’ and ‘regenesis church’ for missionary purpose.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er made suggestions for the Church and further researcher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eco-theology practice could be a alternative way for Christian to get close to God, and it lead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ristianity and build environmental friendly values. Researcher suggests Christian church to introduce eco-theology as it’s also part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 誌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定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生態危機與基督宗教的關係及回應 7 第二節 生態神學內涵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6 第一節 質化研究取向 26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26 第三節 資料蒐集 32 第四節 資料彙整與分析 35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38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楊禎禕牧師環境行為的實踐41 第二節 楊禎禕牧師的生態理念 59 第三節 討論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8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與啟發 80 參考文獻 83 附錄一 參加研究同意書 89 附錄二 第二次訪談大綱 90 附錄三 第三次訪談大綱 91 附錄四 其他受訪者訪談大綱 92 附錄五 與楊禎禕牧師相關文件表 93 附錄六 研究手札片段 95

    一、中文部份
    Claypool, John R.(2007)(林盈君譯)。生態神學證道辭。臺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47-52。
    Cobb, John B. Jr.(1996)。「後現代基督教」探索「生態公義」。載於編者Dieter T. Hessel(主編),生態公義—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37-68)。臺北市:臺灣地球日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2)
    Crawford, Richard K.(2007)(關仁祺、林盈君譯)。從宣教士的觀點看基督教與生態倫理。臺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255-257。
    Fritsch, Charles T.(1991)。創世記注釋(再版)(鄭慧姃譯)。臺北市:使者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8)
    Johnston, Carol.(1996)。經濟學、生態公義與上帝的教義。載於編者Dieter T. Hessel(主編),生態公義—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283-311)。臺北市:臺灣地球日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2)
    Kehm, Geogre H.(1996)。新的故事—救贖為創造的完成。載於編者Dieter T. Hessel(主編),生態公義—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173-207)。臺北市:臺灣地球日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2)
    Marshall, Catherine. & Rossman, Gretchen B.(2006)。質性硏究 : 設計與計畫撰寫(初版)(李政賢譯)。臺北市 : 五南。
    Neuman, W. Lawrence.(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著(初版)(朱柔若譯)。臺北市:揚智文化。
    Patton, Michael Quinn.(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初版)(吳芝儀、李奉儒譯)。臺北縣新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Rasmussen, Larry.(1996)。回復我們的常理—從「十架神學」建立「生態公義神學」。載於編者Dieter T. Hessel(主編),生態公義—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69-106)。臺北市:臺灣地球日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2)
    Ritchie, Jane. & Lewis, Jane.主編(2008)。質性研究方法(初版)(藍毓仁譯)。臺北市: 巨流出版。(原著出版年:2003)
    Santmire, H. Paul.(1996)。醫治更正教的思想—超越「人類管理大地」的神學。載於編者Dieter T. Hessel(主編),生態公義—對大地反撲的信仰反省(107-152)。臺北市:臺灣地球日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2)
    Strauss, Anselm. & Corbin, Juliet.(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White, Lynn.(2004)(鐘丁茂譯)。環境倫理-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生態臺灣,4,53-62。(原著出版年:1967)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芳舟(1999)。生態神學—自然與信仰的省思。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神學院,臺北市。
    王俊(2008)。生態與拯救—約翰.科布生態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王從恕(2001a)。西方環境倫理概要。科學教育,241,26-34。
    王從恕(2001b)。歐美兩地環境倫理發展過程之比較。科學教育月刊,242,28-35。
    王曉朝(2007)。宗教學基礎的十五堂課。臺北市:五南出版。
    朱建民(2007)。傳統宗教對當代環境議題的回應-以西方的基督教和臺灣的佛教為例。佛學與科學,8:1,25-31。
    朱凱薇(2006)。一顆種籽,一個希望 園藝治療活動在黎明教養院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艾金遜(2002)。基督教應用倫理學(初版)(匯思譯)。香港九龍 : 天道書樓。(原著出版年﹕1994年)
    何建宗(1995)。生態神學初探-舊約篇。臺北市:雅歌。
    何崇謙(1999)。生態神學:自然與自我。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26,43-58。
    余茂洋(2007)。基督教與生態倫理-聖經角度看生態的根本問題。臺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129-141。
    余達心(1999)。生態危機尋禍根。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26,9-29。
    李東隆(2009)。恢復上帝與人所立的約—從後石油時代的生態危機談起。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神神院,臺南市。
    李秉儒(2007)。慈濟基金會環境倫理的理念與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順華(2006)。淺論生態神學及其給當代中國天主教徒帶來的神學思考。中國天主教,1,20-22。
    谷寒松(1995)。生態神學要素。神學論集,104,231-278。
    谷寒松、廖湧祥(1994)。基督信仰中的生態神學。臺北市:光啟。
    周聯華(1979)。神學綱要。臺北市 : 道聲。
    林火旺(2004)。倫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明珠(2003)。以實踐神學省思做為基督徒教育之探討。臺灣神學論刊,25,139-151。
    林鴻信(2010)。莫特曼神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阿爾多.李奧帕德(1998)。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沈思(初版)(吳美真譯)。臺北市: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49年)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17-132)。臺北市:巨流。
    施亦珊(2005)。基督教生態神學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紀駿傑(1996)。環境正義:環境社會學的規範性關懷。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2月14日。網址: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new_page_7.htm
    胡斐媛(2008)。東華大學學生環境素養評量之縱貫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夏忠堅(2001)。基督教5志願服務信念與推展。社區發展季刊,39,118-122。
    夏曼.藍波安(1997)。冷海情深。臺北市:聯合文學。
    徐孟弘(2006)。宗教信仰影響教師生活的敘述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綏(1993)。中世紀基督教會史。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65-175。
    張蓮萍(2003)。基督宗教信仰對醫療倫理的影響--以馬偕醫院對SARS的處理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90)(房志榮譯)。一九九○年世界和平日文告。神學論集,86,563-571。
    曹靜(2007)。宗教學研究文庫:一種生態時代的世界觀‧莫爾特曼與科布生態神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莊証評(2009)。從拿伯葡萄園故事之啟示初探土地倫理。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神學院,臺南市。
    莊慶信(1995)。中國哲學家的大地觀。臺北:師大書苑。
    莊慶信(2005)。宗教與生態:天主教傳統中的環境關懷及其在臺灣的應用。新世紀宗教研究,4:2,2-50。
    莫爾特曼(1999)。創造中的上帝—生態的創造論(隗仁蓮、蘇賢貴、宋炳延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原著出版年:1985)
    許世璋(2003)。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科學教育學刊,第十一卷第二期,121-139。
    許世璋(2005)。影響環境行動者養成的重要生命經驗研究-著重於城鄉間與世代間之比較。科學教育學刊,第十三卷第四期,441-46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硏究。臺北市 : 五南。
    陳美蓮(2005)。基督教、佛教的婚姻觀對婚姻品質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慈美(1994)。簡樸的聖經根據-公義、憐憫。載於陳慈美(主編、譯者)(2008)。臺灣環境倫理與生態靈修的實踐(頁144-146)。臺北市:生態關懷者協會。
    彭國棟(1999)。淺談環境正義。自然保育季刊,28,6-13。
    黃稚淇(2007)。基督教徒信仰宗教之生命敘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冠政(1996 a)。人類中心主義。環境教育季刊,28,33-48。
    楊冠政(1996 b)。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進。環境教育季刊,28,7-20。
    楊冠政(1996 c)。生命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29,17-30。
    楊冠政(1996 d)。生態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30,15-30。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1-11。
    楊冠政(2006)。環境教育。臺北市: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楊貞娟(1997)。臺灣基督徒生態靈修-從三位代表性人物研討中找出方向。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臺北縣。
    瑞秋.卡森(1996)。寂靜的春天。臺中市:晨行。
    劉克襄(2009)。11元的鐵道旅行。臺北市:遠流。
    劉若民(2007)。和諧生態—從創造神學看基督徒的生態觀。臺灣浸信會神學院學術年刊,59-84。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硏究 : 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市 : 心理。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硏究的取徑 : 槪念與應用。臺北市 : 高等教育。
    鄭書青(1999)。宗教信仰在防治青少年偏差行為之角色研究—一個實證模型之初探。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魯道夫.帥伯、安東尼.戴蒙、劉小如和陳奇祿(1987)。救救我們(劉小如、張蕙芬譯)。Mohndruck Graphische Betriebe GmbH. Gutersloh, West Germany.
    黎建球 (1995)。倫理與價值。哲學與文化,22:12=259,1064-1070。
    盧俊義(2007a)。雅各書導讀。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6月30日。網址:http://chungi.disciple.com.tw/todaysubject.htm
    盧俊義(2007b)。宗教改革給我們的「回到聖經來」之信念。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6月30日。網址:http://chungi.disciple.com.tw/todaysubject.htm
    賴品超(2006)。基督宗教生態神學可向儒家學些甚麼?。宗教哲學,第6卷第2期,38-58。
    簡鴻模(1990a)。自然生態靈修的神學反省。神學論集,86,545-549。
    簡鴻模(1990b)。從垃圾看環境倫理。神學論集,86,551-557。
    羅斯頓(1996)。聖經與生態學。載於陳慈美(主編、譯者)(2008)。環境倫理學入門(208-213)。臺北市:生態關懷者協會。
    二、英文部份
    Chawla , L. (1998).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Revisit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9(3): 11-21.
    Chawla, L. (1990). Life paths into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ac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 (1), 15-26.
    Cobb, John B. Jr. (1995). Is it too late? A theology of ecology. Denton, TX: Environmental Ethics Books.
    Ham, Sam H(1992).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a practical guide for people with big ideas and small budgets. Colorado: North America Press.
    Harting,T., Kaiser, F., & Bowler, P. A. (2001). Psychological restoration in nature as a positive motivation for ecological behavior.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 33(4):590-607.
    Hungerford, H. R., Peyton. R. B., Tomera, A.N., Litherland, R.A., Rasmey, J. M., Volk, T. L. (1985). 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ons: skill development modules. Champaign: Stipes Publishing Company.
    Jeryan, C. B. (1994).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Cunningham, W. P., Ball, T., Cooper, T. H., Gorham, E., Hepworth, M. T., & Marcus, A. A. (Eds.). (1994). Environmental Encyclopedia (pp. 290-291). London: Gale Research Inc.
    Marcinkowski, T. J. (1988). 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octoral dissertation,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9(12), 3677A.
    Nash, F. Roderick. (1989). The rights of nature: 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Madison, Wi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p. 92-93.
    Pais, J. D. (1977). Environemtal crisis an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values in Current Issue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II Ed. Robert H. McCabe, ERIC/SMEAC.
    Palmer, J. A., Suggate, J., Bajd, B., Hart, P.,Ho, R., Ofwono-orecho, J., Peries, M., Robottom, I., Tsaliki, E., & Staden, C. (1998). An overview of significant influences and formativ experi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dult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nine countri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4(4), 445-464.
    Pojman, Louis P. (1998). Environmental ethics : 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 Company, pp. 15-25.
    Pope John Paul II. (1990). The Celebration Of The "World Day Of Peace" Peace with God the Creator, Peace with All of Creation. Retrieved January 1, 2011, from http://peace.fjac.fju.edu.tw/en/1990e.htm.
    Roth, Charles E. (1992). Environmental literacy: its roots, evolution and directions in the 1990s. Columbus, OH: ERIC/CSMEE Publications.
    Tanner, Thomas. (1998). Choosing the right subjects in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researc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Vol. 4, No. 4. 399-41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