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涂彧玲
Tu, Yi-Ling
論文名稱: 新媒體應用於水彩藝術展覽與傳播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on watercolor exhibition and communication
指導教授: 張晏榕
Chang, Yen-Jung
黃光男
Huang, Kuang-N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5
中文關鍵詞: 新媒體水彩畫展覽傳播
英文關鍵詞: new media, watercolor, exhibition, communica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GAC.005.2018.F0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3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藝術文化是當代社會可用以治療人心的一帖良方,美化社會必先美化心靈;因此,建立一套正確的價值觀至為攸關,藉由水彩畫藝術之展覽與傳播來美化心靈,可形成美好氛圍、促進社會和諧。
    藝術的產生來自時代與環境,同時也來自產業的興起;當今科技之發達,雖然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有其差異性,但是新媒體展示藝術作品的再創作、再詮釋與再強化,所以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互相整合已是這個世代必然的新趨勢。
    傳播推動著社會的發展,是一種社會組織行為;社會中的每一個分子,均須仰賴傳播建立聯繫、互通訊息,使整個社會的各個成員建立共通的信念,接受共同的社會規範,進而建構良善的社會行為與關係。
    本研究在藝術傳播理論之文獻上,探討藝術傳播的媒介、藝術展覽與傳播趨勢,以及水彩畫與陳陽春老師繪畫源流。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以陳陽春之水彩畫進行個案研究,首先以內容分析法耙梳水彩畫分別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展覽與傳播方式,並以此檢討與改進,同時以深度訪談法特別專訪陳陽春、陳奕璇、黃盟欽、鄭綸四位專家學者。
    經典之作的藝術品,亙古不變的歷史價值,長存於美術館與博物館,總有深藏於象牙塔裡珍品之孤芳自賞,是無法達到廣為流傳的目的;因此,希冀藉此研議更多展覽方式與傳播管道,將好的水彩藝術透過新媒體的語彙廣為流傳,以達到雅俗共享的理想。

    Abstract
    Art is a good recipe for healing people. To purify our society, we have to purify our souls in advance.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et up ethical value in our culture. Spreading out watercolor art is a way to enhance beautiful atmosphere to bring harmony to our society.
    Art arises from eras and environments, and also contributed by the industrie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nowadays, multimedia has reformed and integrated of the exhibi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arts. This has been an inevitable new trend in our generation, no matter for traditional or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is on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s the behavior of people in our society. In fac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element in our society and culture. Furthermore, it functions to connect members in society to establish common belief, to accept regular social norms, and to build up a generous social behavior and relationship.
    In the literature of this research, I explore the media of art communication, the exhibitions of art and communication. I also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color in art history, and the artist Yang-Chun Chen, the keynote of watercolor and his background.
    For research methods, case study was applied majorly on Yang-Chun Chen’s watercolor art. Content analysis was also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exhibition for watercolor arts, for discussion and improvement. In addition, depth interviews method was applied on four artists and scholars to answer the research question in this study.
    Classic artworks are valuably kept and displayed in the museum. They are somewhat like narcissistic treasures hidden in the ivory tower and is unable to be widespread.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ider more ways and channels for exhibitions to promote the valuable works of art to public via new media, in order to reach more in our community.

    謝誌 01 中文摘要 02 英文摘要 03 目錄 04 圖目錄 05 表目錄 06 附錄 07 第一章 緒論 08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0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09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09 第四節 研究流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藝術媒介 11 第二節 繪畫展覽與傳播發展之整合新趨勢 19 第三節 臺灣水彩畫源流與陳陽春水彩畫 21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結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1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32 第六節 資料處理 33 第七節 預定進度甘特圖 33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34 第一節 內容分析法展覽與傳播統計表的資料處理 34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訪談題目的資料處理 37 第三節 新媒體應用於水彩畫展覽方式研究之分析與討論 39 第四節 新媒體應用於水彩畫傳播方式研究之分析與討論 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3 第一節 結論 43 第二節 建議 44 參考文獻 46

    參考文獻:

    壹、中文
    王維梅/譯(1986)。《博物館教育的使命》。博物館學季刊1986第1卷第3期3-8頁。
    尤西林(2011)。《藝術傳播的現代機制及其界限》。哲學與文化期刊2011年第38卷第10期59-74頁。
    李長吉.金丹萍(2011)。《個案研究法研究述評》。常州工學院學報2011年12月第29卷第6期107-111頁。
    李致瑩(2013)。《淺談水彩畫歷史發展》。河北省:大眾文藝期刊第10期73頁

    李珮瑩(2014)。《當代新媒體藝術之特質與展覽成效研究-以臺北藝術節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藝術暨行政管理班碩士論文。
    何友齡(2010)。《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群聚個案比較研究-以臺北中山雙連聚落與上海田子紡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何廣政(2007)。《環球美術館見聞錄》。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宋清(2004)。《淺談風景水彩畫的流變》。陝西省: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4年10月第24卷第5期98-101頁。
    吳溪泉(2016)。《捲起千推雪》。臺北市:中國文藝協會。
    林素惠(2012)。《當代藝術與傳播媒介關係之研究:以法國藝術家馬修‧羅罕特(Matthieu Laurette)和閱聽人互動的作品為例》。臺北市:現代美術學報。
    李澤藩(1994)。《臺灣美術全第13卷》。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李懷亮(2009)。《新媒體:競合與共贏》。中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邵培仁(1992)。《藝術傳播學》。南京:南京大學。
    並木誠士、中川理/著,蔡世蓉/譯(2008)。《美術館的可能性》。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馬欽忠(2003)。《當代藝術對傳媒的依賴》。美術觀察,第1期,頁10。
    翁秀琪(1993)。《閱聽人研究的新趨勢-收訊分析的理論與方法》。新聞學研究,第47期,頁1-15。
    高磊(2009)。《淺談英國水彩畫的發展》。河北省:大眾文藝期刊第18期86頁。
    陳東園、郭良文(2010)。《數位傳播概論》。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
    陳清河、鄭自隆(2007)。《科技匯流下臺灣社會大眾傳播消費行為研究》。臺北市:臺灣有限寬頻產業協會。
    陳陽春(2010)。《彩色人生》。臺北市:臺北市陽春水彩藝術會。
    黃才郎(2010)。《國美館 2009》。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
    黃光男(1998)。《美術館廣角鏡》。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光男(2011)。《鄉情‧美學‧藍蔭鼎》。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曾景文(1994)。《曾景文水彩畫》。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曾肅良(2002)。《傳統與創新》。臺北市:三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曬淑(2011)。《現代性的媒介》。臺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彭家發、陳憶寧(2006)。《現代新聞學》。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
    劉立行(2014)。《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潘晶(2006)。《論藝術傳播的效果》。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40-43頁。
    顏水龍(1992)。《臺灣美術全第6卷》。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藍蔭鼎(1980)。《藍蔭鼎水彩畫專輯》。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
    www.songshanculturalpark.taipei/Exhibition.aspx?ID=145b7ea3-9ba9-404d-8965..

    貳、英文
    Abercrombie, N. & Longhurst, B. (1998). Audience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London:Sage.
    Lestocart, L.-J. (2004). “Aporie sur l’enfermement.” Art Press, 303, 38-42.
    China. Xin wen chu ban shu. China.(1991) .”Zhongguo chu ban”zza zhi she《中國出版》雜誌社。
    Hsiu-Fang Hsieh, Sarah E. Shannon(2005). Three 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Vol. 15 No. 9, November 2005 p.1277-1288.
    (Roger D.Wimmer.Joseph R.Dominick,黃振家等譯(2014)。《大眾媒體研究導論》。新加坡:商聖智學習。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