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文晴
Sun, Wen-ching
論文名稱: 龐迪我《七克》寓言研究
指導教授: 顏瑞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龐迪我《七克》寓言晚明傳教士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67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1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為晚明來華之耶穌會傳教士,自1599年進入中國,十八餘載的光陰,他肩負傳教使命,在以西方近代知識為傳教媒介的手段上,他則變身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大使,隨利瑪竇在中國為西方知識的東傳留下重要的貢獻。《七克》為龐迪我之重要漢文著述,該書題名「七克」,即「人所須攻克之七」之意,主要藉對天主教「七罪宗」、「七天德」之探討,與中國有志修德者分享西方天主教「克罪修德」之修身工夫,期許共勉邁向聖賢之完人境界。《七克》為文之精采,不僅因證道論述之精實切近,更有紛呈的故事材料為其添翼增色,此諸多的故事安置論述之中,在發明意旨的用意下,已轉化為寄託寓意的寓言。本論文即以《七克》中的寓言為研究對象,統整書中共計一百六十二則的寓言,進行深入探析,歸納故事特色,並開拓對晚明漢譯寓言之研究。

    本論文內容共分作七章: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取材、文獻回顧以及研究方法及步驟。第二章〈龐迪我其人與《七克》其書〉,主要介述龐迪我之生平事略與在華貢獻,並其作《七克》的成書意義與在華評價。第三章〈《七克》的文體特徵與寓言來源〉,主要由文體特徵的角度檢視《七克》的書寫特色,並介紹《七克》寓言的取材來源。第四章及第五章則為〈《七克》寓言的主題內涵〉(上、下),主要按《七克》七卷的順序,以七卷「七罪宗」的主題分節,探討各卷的罪宗與天德的內涵,並作寓言故事之寓意探析。第六章〈《七克》寓言的角色與情節〉,則探討故事的構成要素,主要探究《七克》寓言的角色及情節類型,並不同類型所帶來的對讀者的功能與影響。第七章〈結論〉,總結全文研究成果,以見《七克》寓言的意義與價值。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取材 6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0 第二章 龐迪我其人與《七克》其書 25 第一節 龐迪我的生平事略與在華貢獻 25 第二節 《七克》的成書意義與在華評價 39 第三章 《七克》的文體特徵與寓言來源 49 第一節 《七克》的文體特徵 50 第二節 《七克》寓言的取材來源 56 第四章 《七克》寓言的主題內涵(上) 65 第一節 《伏傲第一》寓言的主題內涵 66 第二節 《平妒第二》寓言的主題內涵 74 第三節 《解貪第三》寓言的主題內涵 82 第五章 《七克》寓言的主題內涵(下) 89 第一節 《熄忿第四》寓言的主題內涵 89 第二節 《塞饕第五》寓言的主題內涵 98 第三節 《坊淫第六》寓言的主題內涵 103 第四節 《策怠第七》寓言的主題內涵 110 第六章 《七克》寓言的角色與情節 115 第一節 《七克》寓言角色的功能與類型 116 第二節 《七克》寓言情節的功能與類型 130 第七章 結論 143 參考資料 151 附錄一:龐迪我生平年表 156 附錄二:《七克》寓言總表 161

    一、古籍與典籍文獻
    ﹝周﹞莊子著、郭慶藩編、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艾儒畧著、葉農整理:《職方外紀》,收錄在《艾儒略漢文著述全集》(桂林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明﹞李之藻編:《天學初函》(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
    ﹝明﹞沈德符撰、趙永紀選注:《萬曆野獲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明﹞徐光啟:《增訂徐文公集》(上海:徐家匯天主堂,1933年)。
    ﹝明﹞徐光啟撰、王重明輯校:《徐光啟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明﹞徐昌治編:《破邪集》,收錄於鄭安德編:《明末清初耶穌會思想文獻匯編》(北京: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2003年)。
    ﹝明﹞韓霖著;孫尚揚、肖清和等校注:《《鐸書》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
    ﹝明﹞龐迪我:《七克》,收錄於黃興濤編:《明清之際西學文本:50種重要文獻匯編》(臺北:中華書局,2013年),第一冊。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李問漁:《增訂徐文定公集》(臺北:徐懋禧,1962年)。
    ﹝清﹞吳歷撰、章文欽箋注:《吳漁山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卷三百二十六。
    吳相湘編:《天主教東傳文獻續編(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年)。
    陳方中:《中國天主教史籍彙編》(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年)。
    《聖經(和合本修訂版)》(臺北:臺灣聖經公會,2011年)。

    二、專書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
    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一冊。
    何俊:《西學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
    李奭學:《中西文學因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李奭學:《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
    李奭學:《中外文學關係論稿》(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5年)。
    宋伯胤編著:《明涇陽王徵先生年譜(增訂本)》(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秋林:《寓言文學概論》(瀋陽: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1991年)。
    胡亞敏:《敘事學》(臺北:若水堂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徐文裕:《天主教基本靈修學》(臺北:光啓出版社,1988年)。
    徐宗澤:《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
    張鎧:《龐迪我與中國──耶穌會「適應」策略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陳嘉式:《耶穌的比喻:其形成的傳統、文學和解釋》(臺北:永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增訂版)》(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板橋:駱駝出版社,1992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鄒振環:《晚明漢文西學經典:編譯、詮釋、流傳與影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劉國忠、黃振萍主編:《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隋唐至清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顧建華:《寓言──哲理的詩篇》(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希﹞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譯:《修辭學》(北京:三聯書店,1991年)。
    ﹝法﹞賴費之(Louis Pfister)著、馮承均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Notices biographiques et bibliographiques sur les jésuites de l’ancienne mission de Chine)》(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英﹞13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2009年)。
    ﹝美﹞John D. Jump編、顏元叔譯:《西洋文學術語叢刊(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3年)。
    ﹝美﹞孟德衛著;陳怡譯:《奇異的國度:耶穌會適應政策及漢學的起源》(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年)。
    ﹝美﹞愛爾渥(Elwood, M.)撰、丁樹南譯:《人物刻畫基本論》(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
    [義]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臺南:中華道明會、碧岳學社聯合出版,2008年),第五冊,頁390。
    ﹝義﹞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義﹞利瑪竇著,羅漁譯:《利瑪竇全集4──利瑪竇書信集(下)》(臺北:光啟出版社、輔仁大學出版社,1986年)。

    三、單篇論文
    戈寶權:〈談龐迪我著作中翻譯介紹的伊索寓言——明代中譯伊索寓言史話之二〉,《中國比較文學》1985年01期,頁292-305。
    王磊:〈概念合成理論與《聖經‧新約》中寓言比喻的闡釋〉,《外語學刊》2008年4期,頁76-79。
    朱幼文:〈“道德戰”與文化匯通——析龐迪我的《七克》〉,《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1年),頁31-37。
    貝亞特麗斯‧蒙科著,孟慶波譯:〈耶穌會士龐迪我和科爾特斯的中國行紀〉,《世界民族》第4期(2015年),頁63-73。
    車行健:〈劉基《郁離子》探論〉,《書目季刊》31卷4期(1998年3月),頁29-44。
    李達三著,謝惠英譯:〈聖經與文學中的聖經的文學〉,《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頁29-51。
    余迎:〈伊索寓言傳入中國的時間應提前〉,《史學月刊》2008年10期,頁130-132。
    吳秋林:〈“聖經”寓言研究〉,《棗莊學院學報》1988年01期,頁29-39。
    吳春山:〈寓言基本手法與情節的虛實性〉,《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9卷第2期,2006年9月,頁1-24。
    許潔、石雲里:〈龐迪我、孫元化《日晷圖法》初探─兼論牛津本《天問略》中的三種晷儀〉,《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5卷第2期(2006年),頁149-158。
    陳德正:〈《畸人十篇》和《七克》中的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歷史教學(高校版)》第10期(2008年),頁110-111。
    葉農、羅詩雅:〈與巨人同行者——西班牙籍耶穌會士龐迪我及其中文著作〉,《世界宗教研究》第6期(2015年),頁131-142。
    葉農:〈西班牙籍耶穌會士龐迪我及其著作〉,《季風亞洲研究》第3期(2016年10月),頁99-137。
    廖上信:〈耶穌的比喻:現代解經學上的一大問題〉,《台灣神學論刊》2期(1980年3月),頁3-42。
    顏瑞芳:〈論明末清初傳華的歐洲寓言〉,《長河一脈:不盡奔流華夏情─2007海峽兩岸華語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萬能科技大學,2007年)。

    四、學位論文
    林麗輝:《後現代藝術的寓言性》(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林安任:《干寶《搜神記》之寓言類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陳佳華:《說苑歷史寓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陳秋良:《晚明寓言散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
    雷麗欽:《宋代筆記體寓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鄭嵐心:《《世說新語》軼事型寓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3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