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育萍
Yu-Ping, Chou
論文名稱: 身體--語言--遊戲:邁向自我理解的運動哲學探究
Body-Language-Play: The way to self-understanding through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in and with sports
指導教授: 劉一民
Liu, I-Mi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7
中文關鍵詞: 身體語言遊戲自我理解運動哲學
英文關鍵詞: body, language, play, self-understanding, sport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39下載:4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的主旨在經由對存在處境的覺察與哲學對話的理解實踐行動中,提出運動知識內涵與研究核心要素的關鍵問題探究。
    首先走向與文獻對話之途。在伽達默爾語言理解模式與梅洛龐蒂身體圖式理解模式的對話裡發現差異與相同處,並透過遊戲經典理論的觀點詮釋,進一步提出「探究作為一種遊戲」的實踐意義。
    接著,通過對現有處境的覺察之路,分別從運動行者(實作經驗者)與運動研究者的雙向角度來探索運動知識的內涵和問題呈現。以運動行者立場出發,領域知識蘊藏在技術學習、訓練、比賽/表演等實踐經驗過程中,具備一種充滿生命表現的意義圖像;以運動研究者的角度切入,則發現目前的研究領域分化並無法觸及研究意義的核心,運動研究不應該只是一種作為各種學科衍化的分支研究或者是純粹的「人體活動」研究,它必須具備人文實踐關懷,一種同時重視運動者生命(或知識)歷程以及研究者自身位置覺察的反思行動,並且必須體認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相互辯證、彼此作用的基本關係。
    最後,以間接的故事譬喻與直接論述方式,進入一種整體性的反思探究。一方面呈顯「理解事件」的現世影像;一方面也針對論文書寫的主要內容與概念進行解釋,從詮釋實踐中,體驗理解意義。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oncepts of body, language and play is the key to the core of the knowledge of sports research although most people used to concern “body” as the only focus for research in the field. The attempt in this study, therefore, is to clarify the meaning of the claim. However, the way of approaching this claim is not only by directly explaining in general, but also by metaphorical descriptions to show the awareness in a reflective situation. Thus the whole dissert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journey toward self-understanding. It develops into the three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first is in a theorizing way. By asking “what is understanding?”,the researcher started her inquiry through a dialogues with some philosophical texts, written by Hans-Georg Gadamer, Maurice Merleau-Ponty, Michael Polanyi, Bernard Suits, J. Huizinga and etc. In this part, addressing the history of her understanding to the concept of understanding, a theorizing correlation among body, language and play was exhibited in the writing.
    The second one is the action to exemplify the horizon fusion, responding to the inspirations from the first trip. The knowledge of sports was reflected on due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discussed into two parts, being in the sports and with sports. The being in the sports focused on the people who got knowledge by doing, indulging themselves into the real world of sports while the other one focused on the ones who do the research with sports. The meanings of knowledge from these two perspectives sketched two different pictures, and that were explored in this study.
    In the final, the reflective action o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inquiry was interpreted in two ways. The one was by story-telling, and the other was to express directly, by analyzing and describing.
    Key words: body, language, play, self-understanding, spor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詞 I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探究背景:生命經驗裡的困惑與理解 03 第二節 研究課題意識 08 第三節 探究的想像:三種運動遊戲境況 10 第四節 探究基本概念與論文發展脈絡說明 23 第五節 研究發展徑路說明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對理解的理解 27 第一節 哲學詮釋學的啟發 27 第二節 身體哲學的觸動 45 第三節 遊戲與探究 54 第四節 本章小結 65 第三章 運動天地的理解詮釋 71 第一節 運動場上的知識理解 72 第二節 走向運動行者的理解之途 96 第三節 運動世界與存在理解:面向自身的生命對話 110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27 第四章 運動研究的理解詮釋 129 第一節 運動研究的趨勢和分析 131 第二節 運動知識研究的基本問題 145 第三節 運動與理解事件:從運動哲學出發的研究反省 157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72 第五章 一場辯證遊戲:自我追尋的旅程 173 第六章 邁向自我理解探究的行動反思 191 第一節 論文的基本說明 192 第二節 對於探究行動與過程的反思 201 第三節 從他人提問中所出現的問題反思 204 參考文獻 209 附錄一 龜兔對話第一集 215

    中文文獻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1。
    呂潔如,<邁向超人之路:運動人的哲學圖像>,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8。
    李佑峰,<體育學術研究的演進脈絡>,《運動文化與運動教育》(許義雄等著),台北:師大書苑,2003:135-149。
    吳清忠,《人體使用手冊》,台北縣:達觀,2009。
    吳忠誼,<運動員的身體故事—「運動人」、「不馴服」>,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吳萬福,<我國大專院校體育學術研究的趨勢與未來努力方向>《體育學報》,2(台北,1980.12):67-76。
    胡天玫,《超越形式主義與相對主義:舒茲比賽理論的詮釋》,台北市:文景,2004。
    洪漢鼎,《理解的真理:解讀伽達默爾》,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______,《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2008。
    高宣揚著,《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市:揚智文化出版,2002。
    周育萍,<一段個人的閱讀故事-比賽與人生>,《運動書寫》(石明宗、呂潔如主編),台北市:師大書苑,2006:285-301。
    ______,<一段運動生命與經驗的剪輯—在憶與思之間>,《運動英雄與運動哲學》(胡天玫主編)。台北市:師大書苑,2007:97-110。
    ______,<運動知識的本質探究—從《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一書的邏輯出發>,《運動文化研究》,7(台北,2008):35-53。
    許義雄,<我國體育學術研究動向探討>。《教育資料集刊》,10(台北,1985):。 263-285。
    _____,<臺灣體育學術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就體育學會在台復會三十一週年談起>《中華體育季刊》,18.1(台北,2004.03):129-144。
    徐孟達,<體育時勢系列圓桌論壇會議紀錄—我國體育學術研究發展的挑戰與突破>《國民體育季刊》,16.1(台北,2002.03):162-177。
    張威克,<台灣本土體育概念演進的系譜>,《運動文化研究》,10(台北,2009):81-128。
    ______,<身體/知識/權力:論我國學校體育演進的系譜>,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2。
    張妙瑛等著,《臺灣體育史》。台北市:五南,2009。
    聞鐘,<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中華民國體育學術研究與發展>《國民體育季刊》5.2,(台北,1975.09):9-11。
    劉一民,<運動員的身體書寫世界-凝視生命的深度>,《運動書寫》(石明宗、 呂潔如主編)。台北市:師大書苑,2006:1-19。
    ______,《運動哲學研究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台北市:師大書苑,2005。
    ______,《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生》,台北市:師大書苑,1991。
    ______,《我國體育學術研究之現況與未來願景(初稿)》,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88。
    ______,<二十一世紀我國體育學術研究之展望>《國民體育季刊》,90副刊(台北,1991.07)。
    劉一民、周育萍,<運動教練實踐經驗的知識探索—窺見一位網球教練的知識世界>,《運動文化研究》,4(台北,2008):7-57。
    劉大任,《強悍而美麗:劉大任運動文學集》,台北市:麥田,1995。
    蔡承祐,<運動技術的理解遊戲—一段標槍學習過程的詮釋學省思>,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鍾芝憶,<說不出的知道:運動默會知識的體驗>,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龔卓軍,<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國立台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1998。
    ______,《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市:心靈工坊,2006。

    翻譯文獻
    大衛揚(David C. Young)著,《奧運的歷史:從古代奧運到現代奧運的復興(A Brief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蕭文珒、林錚顗譯),台北市:博雅書屋,2008。
    村上春樹著,《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賴明珠譯),台北市:時報文化,2008。
    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 (Hermeneutik: Wahrheit und Methode)》(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帕瑪(Richard E. Palmer)著,《詮釋學(Hermenutics)》(嚴平譯),台北市:桂冠出版社,1992。
    栗山茂久著,《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陳信宏譯),台北市:究竟,2001。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著,《笛卡兒談談方法》(王太慶譯),台北市:網路與書,2007。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著,<《知覺現象學》序言>(龔卓軍譯),《臺灣現象學:性、身體、現象學》(龔卓軍主編)。台北市:梅洛龐蒂讀書會(Merleau-Ponty Circle),1997:135-157。
    ______,<一份未曾發表的文件>(鄭吉珉譯),《臺灣現象學:性、身體、現象學》(龔卓軍主編)。台北市:梅洛龐蒂讀書會(Merleau-Ponty Circle),1997:135-157。
    ______,《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L,CEil et L,Esprit)》(龔卓軍譯)。台北市:典藏藝術家,2007。
    博蘭尼(Michael Polanyi)著,《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許澤民譯),台北市:商周出版社,2004。
    鈴木大拙著,《禪與日本文化》(陶剛譯),台北縣:桂冠出版社,1992。
    費俠莉(Charlotte Furth)著,<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蔣竹山譯),《新史學》10.4(台北,1999.12):129-141。
    奧根赫立格爾(Eugen Herrigel)著,《射藝中的禪(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萊福哈爾(R. F. C. Hull)英譯;顧法嚴中譯),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91。
    漢喬伊著,《武藝中的禪》(鄭振煌譯),台北市:慧炬出版社,1988。
    維根斯坦(Ludwing Wittgenstein)著,《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尚志英譯),台北市:桂冠出版社,1995。
    維加雷洛(Georges Vigarello)著,《從古老的遊戲到體育表演—一個神話的誕生 (Du Jeu Ancien au Show Sportif: La Naissance d,un Mythe)》(齊米加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
    Donald A. Schön著,《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夏林清等譯),台北市:遠流,2004。
    D. Jean Clandinin和Michael Connelly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故事(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蔡敏玲、余曉雯譯),台北市:心理,2003。

    英文文獻
    Charles, John M. “Technology and the Body of Knowledge,” Quest, 50(Champaign IL, 1998): 379-388.
    Furth, Charlotte. Doing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dy: Representation and Experience.,《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8(台北,2000.06):179-193。
    Gadamer, Hans-Georg. Truth and Method (Trans. Joel Weinsheimer and Donald Marshall), New York: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989.
    Gadamer, Hans-Georg.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rans. and Edited by David E. Linge),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Gadamer, Hans-Georg. Reason in the Age of Science, (Trans. by Frederick G. Lawrence), Massachusetts London: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1998.
    Greendorfer, S. L. “Specialization, Fragmentation, Integration, Discipline, Profession: What Is Real Issue?,”Quest, 39(Champaign IL, 1987): 56-64.
    Hery, F. “Physical Education: A Academic Disciplin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35(Reston, 1964): 32-33.
    Hoffman, S. J. “Specialization Plus Fragmentation=Extermination. A Formula for the Demise of Graduate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56(Reston, 1985): 19-22.
    Huiziga J. Homo Ludens: A Study of the Play-Element in Culture. Boston: The Beacon Press, 1955.
    Johnson, Mark. The Meaning of the Body: Aesthetic of Human Understand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7.
    Langer, Monika M.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A Guide and Commentary. British Columbia: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9.
    Polanyi, Michael. The Study of M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59.
    Polanyi, Michael.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62.
    Suits, Bernard. The Grasshopper: Games, Life, and Utopia. Boston: David R. Godine, 1978.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