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淑娟
Chen, Shu-Chuan
論文名稱: 嘉義平原的農地利用
Agricultural Land Use on Chi-Yi Plain
指導教授: 楊萬全
Yang, Wan-Ch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畢業學年度: 8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6
中文關鍵詞: 嘉義平原農地利用文化生態學地理
英文關鍵詞: Chi-Yi Pla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Cultural Ecology, Geograph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農地利用形態是農業活動中人與地交互作用下反應於土地的表現
    。對於複雜多變的農業生態環境而言,農地利用形態無疑成為了解一區域
    農業特性最直接而具體的方向。本研究以此角度切入,藉由下列兩個方向
    來看嘉義平原的農業生態:1.了解研究區農地利用形態的演變過程。2.探
    討影響農地利用形態之諸因子如何運作?隨時間的演進,諸因子互動關係
    又如何發展? 研究架構上以時間為縱軸,依據農地利用差異,畫分看天田
    時期(1898-1930年)、三年輪作時期(1931-1975年)、多元化經營時
    期(1976年以後),探討影響因子與農地利用的關係變化。同時以空間為橫
    軸,將研究區依自然環境及水利條件差異畫分為西區及東區,以了解其農
    地利用型態是否有不同的發展。探討的結論大致如下:一、看天田時期:
    在技術落後﹑組織未健全的情況下,農地利用型態深受自然環境影響。全
    區在夏雨過於集中的氣候條件限制下,形成以二期作單期田為主的形態。
    東區與西區由於年雨量及 土壤的差異,形成東區以水稻為主,西區旱
    田為主的形態。二、三年輪作時期:本此期在農業政策的推動下,著重於
    技術之改革。 改善了自然環境對農業發展的限制。嘉南大圳的完成改變
    農民灌溉方式,實施以稻蔗為主的三年一作水稻輪作方式;在 耕作技術
    方面,蓬萊米取代在來米,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量。全區農業經營型態走
    向集約化。就區域差異而言,東區未沾嘉南大圳之惠,耕作方式仍以看天
    田形態為主。與西區嘉南大圳灌區農地利用型態的差異主要在於水利系統
    之不同。三、多元化經營時期:工業化的衝擊是影響本時期農地利用的主
    要原因。由農業轉型為工商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促使農業勞動力不足、老
    化。農民生產意願降低,耕作觀念改變,形成粗放化、雜異化的農地利用
    形態。同時曾文-烏山頭水庫串聯促使嘉南大圳灌溉水源增加,地下水的
    利用在本時期亦逐漸普遍。東、西區的差異減少,農地之耕作也不再如前
    期一般受限於灌溉用水,而有更自由的作物選擇空間。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