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嘉琪 Chia-Chi Chang |
---|---|
論文名稱: |
在職進修創造力發展碩士專班對於教師教學專業成長與個人影響之研究 A Research about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growth after taking a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s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指導教授: |
陳昭儀
Chen, Chao-Y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5 |
中文關鍵詞: | 在職進修 、Csikszentmihalyi創造力系統觀點 、教師專業成長 |
英文關鍵詞: | in-service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Csiksentmihalyi’s argument of creation system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8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二十一世紀是以創造力決勝負的知識經濟時代,而學校教育對創造力的日益重視,代表教師面臨著更多教學上的挑戰,所以現代教師必須不斷自我充實與進修,才有可能做好準備,迎接新的教學任務。
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的方式,對研究參與者進行深度訪談,並配合研究參與者的省思與感受,探討三位研究參與者在進入師大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進修後之教學專業與個人成長之影響,且以Csikszentmihalyi的創造力系統觀點探討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的課程內涵與研究參與者進入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進修後,對個人創造力教學、教學專業與個性之影響,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
本研究主要發現及所得結論如下:
一、研究參與者進修是為了自我充實,因而選擇本身最感興趣的創造力領 域,而在進修中,受到研究所教授的「態度」影響為最。
二、研究參與者能將研究所所學應用於教學,而且能將創造思考或創意技法來啟發學生以解決問題。
三、研究參與者在教學專業、創造力知識與情意部分皆有所成長,另外,研究參與者思考更加活絡,是個性上的成長。
21 century is a knowledge- based era in which creativity decides everything.The Further emphasis on the creativity in school teaching means more and more challenges for teachers to face.Therefore,modern teachers have to constantly make themselves more professional in teaching so that they might be able to get prepared for the new tasks.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by qualitative research.Interview is included in this research,as well as the perspectives and thoughts of the participants.Besides,to investigate the three participants,teaching professions and personal growth after they went to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s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and to analyze in terms of Csikszentmihalyi’s argument of creation system,and realize how this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s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might affect the participants’ creative teaching,teaching professionally,and personality after they joined this class.
The major findings and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are listed below:
1.The participants go for further in-service education because of self advancement.Therefore,they choose the field of creativity,which interests them the most,as their major.What affects the participants the most is the attitude that the professor showed in the class.
2.The participants are able to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teaching and use creative thinking and creative teaching to inspire students and solve the problems.
3.The participants become better in dealing with professional teaching,making progress in the knowledge of creativity and the affection.Besides,the participants’ personalities are more mature as they have more elastic thinkings.
一、中文部分
丁志權(1997)。教師在職進修辦法與獎勵辦法評析。教師之友,38(1),1-8。
丁導民(2002)。企業實務社群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文瑛(1998)。終身學習理念與專業繼續教育的結合。國際終身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3-192。臺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王怡云(2005)。幼稚園園長領導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錦鈴(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對班級經營策略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毛連塭(1984)。啟發創造思考的策略。創造性教學資料彙編,71-112。臺北:臺北市教師教學研習中心。
毛連塭、林幸台、郭有遹、陳龍安(1999)。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
石啟宏(2006)。國民小學組織氣氛、教師知識分享及教師專業成長之關聯性研究 --以臺北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桃園。
田秀蘭(2000)。紮根理論在諮商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6,35-40。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朱采翎(2007)。教師創造力教學信念與創造力內隱理論之發展及其關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武典(2003)。多元智能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110,20-40。
吳美萩(2005)。追求超越的旅程-聽障碩博士之求學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1995)。國民中小學教師進修工作之檢討與策進。臺灣教育,452,19-24。
吳福源(1997)。教師專業的生涯發展與在職進修。進修暨教育推廣的理論與實務,
55-77。臺北:師大書苑。
吳肇賢(2005)。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人格特質、領導技巧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文仰(1996)。提昇「教師專業」增進教學效能之我見。教育資料與研究,10,77。
李俊湖(1992)。專業成長涵義之分析。竹縣文教,8,85-90。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宋銘豐(2003)。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沈承宗(2006)。教師人格特質、班級經營與班級經營績效相關性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南。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月鳳(2003)。教師在職進修專業成長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種子教師研習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如萍(1991)。中等學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幸台( 1974 )。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者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臺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6。
林定蔚(2008)。教育部教學卓越獎教師人格特質與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新發(1996)。兩岸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國小師資培育與教育實習學
術研討會發表論文集。
林碧芳(2004)。中小學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與創意教學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式之檢驗。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鴻輝(2007)。臺東縣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專班現況之研究─以在臺東大學進修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東。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洪孟華(1999)。教師角色知覺及其進修歷程之關係研究--以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分析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俞國華(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臺北:麗文文化。
高強華(1996)。教師社會化及其在師資培育上的意義。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53-85。臺北:師大書苑。
高義展(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臺北:三民。
莊子賢(2007)。創造思考教學融入探索教育體驗學習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莊雅琉(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參與在職碩士專班之學習需求和滿意程度關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師大(2007)。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手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郭金池(1989)。國民小學教師價值觀念、進修態度與教師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郭明德( 1998 )。質化研究的探討及省思。教育研究,6,153-173。
郭奕龍(2005)。教師的創造力發展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月玲(2009)。學學文創文化創意產業教育訓練課程研發之創造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玉蘭(2005)。臺北市國民中小學校長在職學位進修學習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效調查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志鵬(2001)。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雨霖(2008)。國中教師創造力信念、創造力教學自我效能對創造力教學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美玉(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在職進修教育的經驗與反省。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淑貞(2003)。國小碩士教師研究所進修學習意涵之探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華城(2003)。國小學童數學創造力與科學創造力之相關性及差異性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向明( 2002 )。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
陳志勇(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昭儀、吳武典、陳智臣( 2005 )。我國創造力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30,97-111。
陳奕安(2002)。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美齡(2004)。屏東縣公私立幼兒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其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建志(2005)。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盈詩(2005)。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動機之生態系統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錦香(2007)。高創造力資優生父母教養方式之研究--以全國高中職智慧鐵人創意大賽首獎得主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靜婉(200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陳霞鄢(2004)。國小資優班教師創造力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馨蘭(1998)。教師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生行為信念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師資培育行動研究計畫。臺北:教育部。
單文經(1992)。教學專業知能的性質。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鈕文英(2007)。教育研究方法與論文撰寫。臺北:雙葉。
黃永和(1996)。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光雄(1993)。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光雄(1996)。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1994)。我對國內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的一些期盼。教師天地,68,16-18。
黃素月(2005)。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促動因素與知識管理的關 係。銘傳大學應用統計資訊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淑青(2001)。我國高級職業學校工業類科教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風格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淑寬(2006)。國小級任教師人格特質、教學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南。
黃惠君(2006)。國中教師人口變項、玩興、教學動機、快樂感受與創意教學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煒華(2007)。國中教師人格特質對學習型班級經營個人認知程度與應用成效之影響─以宜蘭地區為例。佛光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宜蘭。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華立。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臺北:五南。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臺北:開明。
賈馥茗(1984)。教育研究的反省。臺北:五南。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心理。
楊秀慧(2006)。幼教師的在職進修與成長-一位幼教師的故事。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詹志禹( 2002 )。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小學教育。臺北:教育部。
詹志禹(2002)。影響創造力的相關因素-從小學教育環境與脈絡來考量。學生輔
導,79,32-45。
劉文通(1986)。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世閔(1996)。教師專業成長與在職教育研究-一所國民小學教師個案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劉宇容(2006)。分析國小教師在職進修音樂教學碩士班之學習動機與成效滿意度。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宗明(2007)。國中教師人格特質、教學風格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敏惠(2006)。國小教師創意教學態度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潘慧玲(2004)。現象學研究,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臺北:五南。
韓順興(2005)。創造性探究教學對國中生理化科學習動機、創造力與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韓諾萍(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士後在職進修之動機與其專業發展情形之研究。
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東。
蘇沁怡(2004)。女性國小教師在職進修角色衝突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lwan, F. H. (2000). Towards Effective In-Service Teacher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Getting Teachers to Be in Charge of Their Own Professional Growth. Dissertation Report.University of Missouri St. Louis.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 Oxford:Westview.
Benz, J. (1997). Measuring up: a personal journey through national board certification in art. Art Education, 50(5), 21-24, 49-50.
Besemer, S., & Treffinger, D. J. (1981). Analysis of creative products:Review and Sythesi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5, 158-178.
Bochner, A. P. (1989).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ommunication: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36-340.
Bresler, L. (1992).Qualitative paradigm in music education researc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 3(1), 64-79.
Carver, D. (1988).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for INSET in FL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LATEFEL/TESOL, 11-14. Scotland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Press.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創造力(杜明城譯)。臺北:時報。(2003)
Coldevin, G., & Naidu, S. (1989).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t a Distance: Trends in Third World Development. Open Learning, 4(1), 9-15.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Dahlberg, K., & Drew, N. (1997). Alifrword Paradigm for nursing research. Journal of Holistic Nursing, 15(3), 303-317.
Davis, G. A. (1986).Creativity is forever. Iowa:kendall/Hunt.
Dean, J. (1974). The role of local advisory service in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 In E. Adams Ed.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teachers’center.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Duke, D. L. (1990). 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8), 71-76.
Ekholm, M. (1988).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nd School Development. Stockholm:Swed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 Press.
Erffmeyer, E. S., & Martray, C. R. (1988).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rofessional leadership.(ED 293858)
Feldhusen, J. F., & Treffinger, D. J. (1980).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gifted education. TX: Kendall/Hunt.
Fontana, A., & Frey, J. (1994).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 In N. Denzin & Y.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Good, T. L. (1973).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 Researc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30(2), 53-65.
Guenter, C. E. (1985).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Creativity and its Measurement in American Education: 1950-1985. Dissertation Report. University of Wyoming.
Harfitt, G. J., & Tavares, N. J. (2004). Obstacles as Opportunities in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s'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1(4),353-366.
Harris, B. M. (1969). In–service education: A guide to better practice. NJ: Prentice-Hall Press.
Harris, D. G. (1985). Faculty and administrative perceptions of Post secondary Occupt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University of Houston.(Ed. D. DAO AAC8527871).
Heish, W. Y. (1990). Application of Adult Education Theories to Inservice Programs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MO:University of Missouri St. Louis.
Makkawi, I. (1999). Ethnic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in Resistance and Change. Canada: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cGough, M. R. (1989).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adult education to educational staff development during the eras fo educational history following the launching of Sputnik and the issuance of the A Nation at Risk report . PA: University of Park.
Michael, A. P.(1993). Interactive ESL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via Distance Education. HI: Hawaii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Branch.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Context and narrative. MA: Haravrd University Press.
Moore, K. D., & Looper. S. (1997). Teacher preparation: A collaboration model. The Teacher Education 32(3).pp152-164
Morant, R. W. (1981). In-service Education within the school.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g Park, California: Sage.
Pierce, E. A. (1963).Primary teacher training in Asia. Bangkok UNESCO regional office for education in Asia.
Pucel, D. J., & Stertz T. F. (2005). Effectiveness of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Web-Based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acher Education, 42(1),7-23.
Reinharz, S. (1992). 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ason, P. (1994). Three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ory inquiry. In N.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Rhodes, M. (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In S.G. Isaksen (Ed.), 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216-222. New York: Bearly Limited.
Robert, J. S.(Ed.) (2006). Handbook of Creativity. 創造力(李乙明、李淑貞譯)。臺北:五南。
Rohlfs, R. A. (1980). The Purpose, Processes, and Methods of Evaluating Teacher Inservice Programs in Selected Secondary Schools in Nebraska and Iowa. NE: Nebraska University Press.
Rudolph F. V., & Kathleen S. V. (1995). Inter-act: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Sealey, L.(1978). The professional growthcontinuum: A kaleidoscop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9(3),14-17.
Stoops ( 1967). Elementary schoo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Migraw Press.
Warm, R. R. (1991). The Effect of an Inservice Workships to Train Teachers/Administrators in Parent Involvement. FL: Nova University Press.
Washington, E.(1971). Expert Teacher Action Program. CA:Belmont Press.
Williams, F. E. (1982). Develop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At Home and In school. Gifted Child Today, 24, 2-6.
Wilson(1977). How the Loc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Can Help Improve In-Service Education.Washington:D.C. Press.
Zaslavsky, O., & Leikin, R. (2004).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ors: Growth through Practic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7(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