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傅淑梅 Poh Sok Boey |
---|---|
論文名稱: |
臺灣女性海外自助旅行經歷之研究 A Study of Taiwan Women's Overseas Independent Travel Experiences |
指導教授: |
林伯修
Lin, Po-Hsi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9 |
中文關鍵詞: | 海外自助旅行 、自助旅行經歷 、臺灣女性自助旅行者 |
英文關鍵詞: | Overseas independent travel, Independent travel experiences,, Taiwan Women Independent Traveller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3 下載:5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從探討以性別與社會因素來分析臺灣女性海外自助旅行前、中、後的經歷。本研究以多重個案研究方式,對6位女性受訪者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輔以照片與文本來蒐集資料。研究結果發現:自助旅行的方式自1980年代施行觀光開放政策後在臺灣興起;1990年代交通的便利、出國手續的簡化、多元的旅行資訊讓臺灣女性有更多機會去旅行。2000年的新時代女性擁有高學歷、經濟自主、社會地位提升,加上全球「無國界」和「地球村」的召喚,讓女性海外自助旅行的門檻更寬闊。臺灣女性海外自助旅行有多重的動機;與家人良好的溝通能化解女性海外自助旅行的阻礙;旅行前的準備讓臺灣女性在旅途中有保障;美好與糟糕的經歷讓女性從中學習,透過海外自助旅行強化了女性主體性。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progress of overseas independent travel experience for Taiwan women. The research used multiple case study methodology. Six female were recruited for to semi-structured depth interview, supplemented by pictures and text to gather information.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women travel to overseas with multiple self-motivation. Good communication with families could be a resolution to overcome the constraints of women overseas independent travel. Well preparation before traveling ensured the security of women in travel. Both good and bad experiences contributed to the identity of women. Based o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factors, independent travel started to rise since 1980’s due to Taiwan open up policy of Tourism. In 1990’s, transportation convenience, the simplified procedures abroad, diverse travel information created more travel opportunities to Taiwan women. In 2000’s, the new era women with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economic independence, social status improved, with the world proposing “without borders” and “global village” concept, allowed Taiwan women to travel overseas more spacious.
一、中文部分
孔方正(2008)。研究方法。臺北市:宏冠出版社。
方淑儀(2005)。國小女性教師國外自助旅行之體驗學習。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方群(1997)。三毛等作家的旅行寫作。幼獅文藝,84(5),47-50。
王志弘(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王宗銘(2011)。馬來西亞成為第100個免簽證待遇國。2011年5月25日取自今日新聞網,網址http://www.nownews.com
王振寰、瞿海源(2003)。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載於瞿海源、張苙雲(主編),性
別差異與不平等的面向(頁198)。臺北市:巨流。
古素瑩(2005)。海外自助旅行動機、風險與價值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
華大學,嘉義縣。
田中喜一(1950)。旅遊事業論。旅遊事業研究會。
交通部觀光局(1994)。中華民國80年度臺灣地區國民旅遊狀況調查報告,臺北。
何琬琦(2007)。臺灣女性與旅遊的對話-臺灣女遊書研究(1949-2007)。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紮根理論研究方法。臺北市:濤石文化。(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李秀娟(1999)。航向帝國邊境:女性旅行與吳爾芙出航《出航》中的慾望版圖。中央約看聞訊別冊,27(12),63-98。
李佳蓉(2005)。女性獨自從式自助旅行之動機與體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佳蓉、許義忠(2008)。女性自助旅行者動機、體驗與旅行後之改變。旅遊管理研究,20,21-40。
李淑宏(2000)。因為旅行,所以存在-旅行世紀的臺灣新世代。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沈青慧(1995)。半自助旅遊產品之消費者行為研究-以定點旅遊為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兩個臺灣女生,922天單車騎遊世界。(2002,1月21日)。聯合報,5版。
周義隆(1993)。國人出國自助旅行目的地選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
林佩臻(2009)。自助旅遊者之旅遊擔心與因應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書吉(2008)。國外自助旅行者持續參與和知覺風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臺北:五南。
初昌樂(2009)。女性海外自主旅遊者生活型態、涉入程度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國立高雄師院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期刊,7,113-127。
金逸雯(2004)。未婚國小女教師休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姜蘭虹(1997)。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臺北:稻鄉。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胡晴舫(2009)。旅人。臺北市:八旗文化。
胡錦媛(1996)。繞著地球跑(下)─當代臺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83 ( 12 ), 51-59。
孫治本(2004)。個人化與生活風格社群。臺北市:唐山。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市:巨流。
郝明義(2004)。去玩吧!。載於黃秀如(主編),三種年紀的旅行準備─20、30、40(頁64-69)。臺北市:英屬蓋曼群島商。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麗娟(2004)。一畫賽千言:談攝影為研究策略。2004年國立臺北師範學院體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16。臺北市:國立臺北體育學院。
常雲鳳(譯)(2001)。旅行中的女人。臺北:太雅。 (Maryboth Bond, 1995)
張聿如(2007)。自助旅遊者之旅遊風險意識與動向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張英陣(2000)。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臺北市:洪葉。
張晉芬、黃玫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227-253)。臺北市:女書出版。
張惠慈(1999)。女性主義批評中的女遊書寫。中外文學,27(12),6-26。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市:張老師。
畢恆達(1996)。物情物語。臺北市:張老師。
畢恆達(1999)。性屬關係(下)。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別與空間(頁31)。臺北市:心理。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市:心靈工坊。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市:心靈工坊。
畢恆達、洪文龍(2006)。GQ男人在發燒。臺北市:女書文化。
畢恆達、唐筱雯、林倬立(2003)。女性自助旅行經驗對自研究者性別意識的建構。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許茹菁(2001)。掙扎與圖─女性/女性/書寫。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李綢(2000)。個案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勁莆、古素瑩(2006)。海外自助旅行者動機、知覺價值與市場區隔之研究。
中化管理評論國際學報,9(4)。
陳昭如(1995)。新女遊主張。臺北市:探索文化。
陳貞吟(2005)。懷舊體驗之情緒與價值─以遺跡觀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斐翡(2004)。女生邊走邊唱。新北市:西遊記文化。
曾煥玫(2000)。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文昇(1998)。在網際網路的旅遊業經營型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振富(1996)。自助旅行者的真實建構─以臺灣旅歐女性自助旅行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黃筱茵(1999)。重新上路:文化批評中的旅行隱喻。中外文學,27(12),29-49。
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譯)(2005)。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臺北市:品度。(Geoffrey Godbey, 1999)。
葉庭芬(譯)(1981)。人體‧記憶與建築。臺北市:尚林。(Bloomer, K.C. & Charles W. M., 1977)
詹宏志(1998)。書寫與影響的旅行日記─研究者看BBC的《大旅行》,中國時報,45版。
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2010)。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90
趙冉、季斌(譯)(2004)。走向自由─休閒社會學新論。中國雲南市:雲南人民出版社。(John Kelly, 2000)
劉耳、季斌、馬嵐(譯)(2000)。女性休閒-女性主義的視角。中國雲南市:雲南人民出版社。(Henderson, K.A., Bialeschki, M.D., Shaw, S.M. & Freysinger, V.J. 1996)
劉虹風(2000)。旅行文學─在追尋/驗證、真實/虛構之間。誠品好讀,(1),22-25。臺北市:臺灣誠品。
劉修祥(譯)(2003)。觀光心理學。臺北市:桂魯。(Glenn F. Ross, 2003)
劉純(2001)。旅遊心理學。臺北市:揚智。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臺北市:天下雜誌。
劉維公(2007)。風格競爭力。臺北市:天下雜誌。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蔡麗伶(譯)(1990)。旅遊心理學。臺北市:揚智文化。(Edward J. M., & Lance P. J., 1981)
鄭有利編(1994)。自助旅行與出國旅遊實務。臺北市:萬象圖書公司。
賴雅慧(2005)。女性空間旅行經驗研究-以1949-2000臺灣女作家的旅行文學為 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賴維菁(1997)。帝國與遊記─以三部維多利亞作品為例。中外文學,26(4),70-82。
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顏真真(2010)。旅遊去那好?調查:6成民眾渴望出國 最愛日本大陸香港。2010年12月1日,取自今日新聞,網址http://www.nownews.com/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臺北市:五南。
譚惠文(2008)。臺灣當代女性旅行散文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二、西文部分
Auge, M.(1995). Non Places. London, U. K. : Verso.
Belk, R. W. (1988). Possessions and the extended self.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5(2), pp.139-168.
Boorstin, D. (1964).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New York:
Harper.
Casey, E.W. (2000). Representing Plac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Maps.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lawson, M. & Knetsch, J. L. (1966).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Press.
Cohen, E. (1972). Towards 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Social Research, 39, 164-82.
Dann, M.S. (1977). Anomie, 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4(3), 184-194.
Deem, R. (1986). All work no play? The sociology of women and leisure. London, U. K.:Open University Press.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2010). Britannica.com. Retriened December 28,2010, from http://www.britannica.com
Endler, N. S., & David, M. (1976). Personality and person by situation interactions. In S. Norman Endler & D. Magnusson (Eds.), International psychology and personality. Washington D. C.: Hemisphere
Feifer, M. (1985). Going Places. London, U. K. : Macmillan.
Graburn, N. H. H., & Jafari, J. (1991). Introduction: tourism social sc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8(1), 1-11.
Graburn, N. H. H. (1983).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0(1), 9-33.
Harkin, M. (1995). Modernist Anthropology and Tourism of the Authentic.”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2(3), 650-670.
Krippendorf, J. (1987) The holiday makers: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leisure and travel. Oxford: Heinemann Professional.
Littrell, M. A., (1990). Symbolic significance of textile crafts for touris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7(2), 228-245.
Loker, M. L., & Pearce, P. (1995). Young budget travelers: Backpackers in Australi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2, 819-843.
MacCannell, D. (1976).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leisure class. London, U. K. : Macmillan.
MacDowell, L. (1996). Spatializing feminism: geographic perspective. In N. Duncan (Ed.), Bodyspace: Destabilizing geographies of gender and sexuality. New York: Routledge.
Morgan, N., & Pritchard, A. (2005). On souvenirs and metonymy: narratives of memory, metaphor and materiality. Tourist Studies, 5(1), pp.29-53.
Murphy, L. (2001). Exploring social interactions of backpacker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1), 50-67.
Pearce, P. L. (1990). The backpacker phenomenon: Preliminary answers to basic questions. Townsville, Queensland : James Cook University of North Queensland.
Pearce, P. L. , & Caltabiano, M. L. (1983). Inferring travel motivation from travelers experienc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2(2), 16-20.
Poon, A. (1993). Tourism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 strategies. Wallingfrod, UK:CAB International.
Riley, P. J. (1988). Road culture of international long-term budget traveler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5), 313-328.
Shields, R. (1990). Places on the margin. London, U. K. : Routledge.
Stewart, S. (1993). On Longing: Narratives of the Miniature, the Gigantic, the Souvenir, the Collection.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Tilley, C. (2000). Metaphor and Material Culture. London, Oxford: Blackwell.
Urry, J. (1990).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U. K. : Sage.
Wearing, B. (1998). Leisure and feminist theory. London, U. K. : Sage.
Wearing, B. & Wearing, S. (1996). Refocussing the tourist experience: the flaneur and the chorister. Leisure Studies, 15(4), 229-243.
Wolff, J. (1995). Feminist sentences. London, Oxford: Black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