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俐茹 WANG,LI-JU |
---|---|
論文名稱: |
臺灣文人的記者初體驗及其創作實踐——以李逸濤為例的探討 The Jouranal experience of Taiwan Scholar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Take Li Yi-Tao as an expamle |
指導教授: | 黃美娥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1 |
中文關鍵詞: | 日治初期 、記者 、漢文 、臺灣日日新報 、李逸濤 |
英文關鍵詞: | the early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journalist, Han-wen, Taiwan zi zi xin bao, Li Yi-Tao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9 下載:2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旨在討論臺灣文人進入日治之後,如何從清領時期的「文人」身份,進入現代化環境下而轉變為職業「記者」的相關情況,以及連帶產生的文學書寫樣貌的變化狀態。大抵,臺灣漢文人對「記者」職業概念的從無到有,也同時涉及了殖民現代化下引進報刊所帶來龐大的印刷媒體文化結構的影響。而在報刊結構中,因殖民政策與詩社運作的結合,臺灣漢文人無可迴避的墜入總督府刻意為之,與報刊、吟社聯合而成的,一個具備「文明陷阱」的漢文空間;報刊做為整合總督府政策宣傳、日臺吟社詩作刊登的場域,宛如成為一面三稜鏡,折射出臺灣報刊如何藉由公共論述,進與官方/地方、個人/社團產生各種連結關係。大抵,本論文藉由三個面向討論上述相關議題:(一)臺灣報刊與殖民政策、日臺吟社型塑的共構關係。(二)日治時期現代報業引進後,臺灣漢文人如何藉由接觸報社工作,產生「記者」職業意識的層遞變化。(三)以李逸濤為例,展現文人與記者身份在報紙上呈現的不同創作面向,及其書寫混合的層面。而從上述三個面向的探索中,本文發現:「記者」在日治初期做為一種現代職業,先是由日本殖民者將此新興職業引進臺灣,並藉此去容納若干自當時政治核心退下的漢臺灣漢文領導階級,接著又透過這些臺人記者居中促成日人與臺民身上共通的漢文資本之間的交流;最後,擁有現代職業身份的記者,更是逐漸取得了實質的臺灣文壇領袖位置。此外,本文另一方面,則是剖析臺灣文人在參與報刊運作的過程中,其所具備的「記者」職業意識在報紙中的實際論述與創作實踐的狀況。
至於本論文內容,共計五章。第一章闡發本文之問題意識,並說明文本材料與研究方法的使用。第二章主要闡述印刷媒體進入日本、中國、臺灣三地的情形,以及印刷媒體的發展如何同時促成三地知識份子的身份變化,於中可見日本幕府文人為對抗明治政府投身成為報社主筆;中國文人面臨科舉路絕的危機,自覓生路成為報人;臺灣的印刷媒體發展則藉由殖民力量的引介,報刊型塑出官民交流的空間。第三章則是談述在1895年政局改變之後,臺灣「文人」如何藉由與官方的合作、階級的層遞,使得個人身份產生變化,進而成為具有現代職業表徵與擁有傳媒資本的「記者」。文中並以陳洛、李逸濤、謝雪漁等不同時期進入報社的漢文人為觀察對象,爬梳漢文記者認知印刷媒體與職業身份的變化歷程。第四章以《臺灣日日新報》記者李逸濤為例,透過對其在報刊上詩詞、小說、戲曲等創作的分析,說明李逸濤對「文人」、「記者」身份的雙重認知如何展現在報刊創作當中。第五章結論,統整前面數章之論述,歸納出臺灣日治初期如何以報刊為中心,連結總督府、臺灣文人、詩社等所形成的社會文化結構意涵,以及臺灣記者在報社中所扮演的角色。並說明本論文整體論述的意義、價值與侷限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how Taiwan intellectuals became modern journalists during colonial period, and what it had caus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birth of journalists also connected about the print media culture structure under the colonial modernity.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colonial policy and poem society, the space of Han-wen was became a space of “civilization”. Taiwan scholars had no chose but cooperation. The newspapers show how they connected with official, local, personal and social, as they had colonial policy announcement and Han-wen poetry at one time.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in following ways: 1. the co-construction relationship of Taiwan newspapers and colonial policy; 2. the birth and variation of journal’s professional awareness; 3. by taking Li Yi-Tao as an example, shows how Taiwan scholars became journalists. As a modern vocation, “journalist” was introduced by Japanese colonists, soon became a political position for local intellectuals. Then Taiwan intellectuals combined their Chinese classical equipment with this new vocation, and finally became the unique type of Taiwan Han-wen journalist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newspaper, and tries to trace the preced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concerns about the affection of print media, and how they get into Japan, China and Taiwan.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d how Taiwan scholars became journals after 1895, and what the change of professional awareness was during each period. The fourth chapter takes Li Yi-Tao, the journalist of Taiwan zi zi xin bao, as an example, shows how he though about the double identities of scholar and journalist by analyzing his works.
(一)日治報刊
●《臺灣新報》明治29年(1896),至明治31年(1896)
●《臺灣日日新報》明治31年(1898),至昭和19年(1944)。
(二)專書
●山本文雄著,諸葛蔚東譯,《日本大眾傳媒史:增補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3)。
●中村忠誠,《涉濤集》,發行:平島辰太郎。
●石原幸作,《台湾日日三十年史—附台湾の言論界》(臺灣日日新報社,1928.4.30)。
●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課》(臺北:群學,2009.9)。
●呂紹理,《水螺響起 : 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市:遠流,1998)。
●李永熾,《日本的近代化與知識份子》,(台北市:水牛,1970)。
●牧村健一郎,《新聞記者夏目漱石》,(東京:平凡社,2005)。
●林正三編輯,《瀛社風義錄》,(臺北:文史哲,2008)。
●麥克魯漢,《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臺北:貓頭鷹出版,2008.2)。
●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1999.4.26)。
●馬光仁主編,《上海新聞史(1850-1949)》(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徐小群,《民國時期的國家與社會—自由職業團體在上海的興起1912-1937》(北京:新星,2007.12)。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南天書局,2006)。
●河崎吉紀,《制度化される新聞記者—その学歴.採用.資格》(東京:柏書房株式會社,2006)。
●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 舊劇與新劇(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1992)。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市:遠流,2005)。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志純平編譯,《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市:麥田出版,2006)。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主編,《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台北:麥田出版,2005)。
●陳平原,《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9)。
●張寶三、楊儒賓編,《日本漢學研究初探》(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蔣曉麗,《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四川:巴蜀書社,2005.06)。
●程麗紅,《清代報人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魏紹昌編,《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費正清編,《劍橋中國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楊永智,《明清時期臺南出版史》(臺北:學生書局,2007)。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黃美娥編著,《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文學作品目錄(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3.2)。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收錄於氏著《古典臺灣 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
●派翠西亞.鶴見(E. 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台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
●鈴木健二,《ナショナリザズム とメディア》(東京:岩波書店,1997)。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 文教志 文化事業篇》(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5.15)。
●《臺灣人士鑑》,(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
●《瀛社創立六十週年紀念集》(臺北:瀛社,1969),頁11。
(三)期刊論文
●木村毅,〈明治新聞記者氣質〉,收錄於《明治文學全集》(東京:筑摩書房,1979)。
●李承機,〈從清治到日治時期的〈紙虎〉變遷史──將緊張關係訴諸「輿論大眾」的社會文化史〉,《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6)。
●林美秀,〈王松《臺陽詩話》的文本特質與書寫意涵〉,收錄在許俊雅主編,《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2004.11)。
●林以衡,〈革誰的命?—日治初期臺灣文人李逸濤對革命思潮的接受與想像〉,發表在第八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培豐,〈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脈的漂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收錄於《臺灣史研究》第十五卷,第四期,2008.2。
●江寶釵、謝崇耀,〈從瀛社活動場所觀察日治時期臺灣詩社區的形成與意義〉,《瀛社成立100週年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文學館主辦,2008年11月。
●本田康雄,〈続き物(新聞小説)概説〉,《学校法人佐藤栄学園埼玉短期大学研究紀要》第12號, 2003.3.31 。
●田中初,〈游離中西之間的職業生存—晚清報人蔡爾康述評〉,《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年第3期。
●吳文星,〈日治初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肆應與變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五期,1987.6。
●劉篁村,〈艋舺人物志〉,《臺北文物》第二卷第一期。
●內山芳美,〈明治期の新聞讀者層〉,收錄於《明治文學全集》(東京:筑摩書房,1979)。
●蘇碩斌,〈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讀者想像—印刷資本主義作為空間想像機制的理論初探〉,收錄於《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文學館籌備處,2006.3)。
●楊永彬,〈日本領臺初期日臺官紳詩文唱和〉,收錄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傳播者文化,2000)。
●陸方龍,〈日治初期臺灣戲曲的創作及評論—《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中的劇評、劇本與伶人小傳〉,發表于第九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2010年7月9~10日。
●《臺灣總督府第八統計書》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5)。
●《臺灣總督府第九統計書》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7)。
●《臺灣總督府第十統計書》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8)。
●《臺灣總督府第十一統計書》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08)。
●《臺灣總督府第十二統計書》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10)。
●《臺灣總督府第十三統計書》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11)。
●《臺灣總督府第十四統計書》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12)。
●《臺灣總督府第十五統計書》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13)。
●《臺灣總督府第十六統計書》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14)。
●《臺灣總督府第十七統計書》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14)。
●《臺灣總督府第十八統計書》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15)。
●《臺灣總督府第十九統計書》教育,(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1916)。
(四)碩博士學位論文
●林以衡,《日治時期台灣漢文俠敍事的階段性發展及其文化意涵—以報刊作品為考察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洪桂己,《臺灣報業史的研究》,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57年。
●曾婉君,《《三六九小報》通俗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文學敘事與文化視域的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陳慕真,《台語白話字書寫中e文明觀-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為中心》,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李承機,《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説》,東京大學大學院:総合文化研究科 地域文化研究專攻 博士論文,2004年。
●徐郁縈,《日治前期臺灣漢文印刷報業研究(1895~1912)-以《臺灣日日新報》為觀察重點》,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蔡佩玲,《「同文」的想像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謝雪漁的漢文書寫》,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