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秋芬 |
---|---|
論文名稱: |
《周易》的時間觀念與生命週期研究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Lai, Kuei-S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2 |
中文關鍵詞: | 周易 、生命週期 、時間觀念 、自我實現 、卜 、變 、知幾 、生生 、吉凶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3 下載:5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周易》既為群經之首,也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叢集,更是「補過之學」的指引明登。本文針對其「卜以決疑」的特質加以闡述,探討「決疑以立向」的目標,進而完成生命週期中的階段任務,才有機會達到「自我實現」的生命境界。本文共分六章,以下扼要說明。
第一章:緒論。本章簡述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和預期成果。人們如何在身心自由的情境下,在「變」中尋獲「不變」的常道,進而安身立命,心存憂患意識,力求寡過,掌握時中之用,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意義」;從中學會
趨吉避凶,唯有掌握發展的最佳時機,才能開發潛能,實現自我。本篇論文試將這些概念彙整,佐以意義治療及發展心理學的概念,以證中國自有一套培養「挫折忍受度」的策略,也為自殺率節節攀升的社會,提供一個紓解管道。
第二章:卜以決疑──《周易》的「共時」義涵。由於後人讀《易》之際,往往寄予「解惑」之厚望,「決疑」便具有一種「共時性」的價值,如何在「決疑」的歷程中完成「個體化」,本章以〈乾〉〈坤〉兩卦為例,得出在〈乾〉的主導下,發揮向陽的性格之餘,不要忽略內在那個守柔與包容的〈坤〉之要素,兩者相輔相成,面對人生的疑惑,定有更周延的因應之道。
第三章:唯變所適──《周易》的時間觀念。《周易》的主體精神在言「變」
與「處變」之道,而「處變」的方法就在「適時」,〈繫辭傳下〉說:「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對於天地間一切事務的發展變化,無論是不可避免的吉、凶、得、失,或是能夠加以轉化的悔、吝、厲、咎,皆須在應變的原則之下以解決問題,掌握「變」局,就能生生不息。
第四章:生命是一個週期,若將生命視為一條汩汩長河,「流動」就是其「變動」的形式,艾瑞克森認為人生是一個不斷追尋自我完成的歷程,提出人生發展八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心理社會要求,個人在為下一個發展階段作準備時,必須克服和內化一系列危機才能取得人格發展。本章即將生命週期依成長的軌跡,粗略拈岀各階段的任務,並論述其中之成長危機與調適,並以「趨吉避凶」為其調適天平。
第五章:「原始要終」的週期與時義。週期即秩序,意謂完成往復運動一次所需的時間,其過程具有「發展性」的特質。《周易》對於週期的體認,是一種循環的、「原始反終」的特質,本章以〈序卦傳〉及〈雜卦傳〉為本,探討《周易》六十四卦的週期性義涵,並於此週期性探究時間的流逝與意義,以「生生」為循環的最高境界,在週期中探究時義,更在週期中探究生命的意義。
第六章:結論。本章總結論文研究的成果及未臻完善之處。「知幾」,是吉凶轉換的關鍵時刻,君子能洞見幾微,就能把握時機迅速行事,進而逢凶化吉,也才有機會生生不息。本篇論文以待時幾動、與時偕行及趣時變通三點,作為本文結論。對於生命週期與性別差異的關係,則期待日後更多先進的研究,本人亦將之視為未來的研究方向。
參 考 文 獻
一、 書籍部份
(一)古籍著述
1. 西漢.司馬遷,民國.楊家駱新校:《新校史記三家注》,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12月。
1. 西漢.京房:《京氏易傳》,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2.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段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9月。
3.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4.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5. 北宋.程頤:《易程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10月。
6. 南宋.朱熹:《易學啟蒙》,台北:廣學社,1975年9月。
7. 南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
8.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12月。
9.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台中:瑞成書局,1998年。。
10. 清.焦循:《易學三書》,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11.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12. 清.丁壽昌:《易經會通》,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
13.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0年8月文一版
14. 清‧劉沅:《周易恆解》,致福樓刊本,1922年。
(二)現代著述(以下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同姓、著作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1. 王居恭:《漫談周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月。
2. 王吉懷:《中國遠古暨三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3. 王溢嘉:《命運的奧義》,台北:野鵝出版社,1994年8月。
4. 王秋桂:《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7月。
5. 王光漢:《易經的奧妙:從儒學到江湖術士的思維》,台北:時報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1997年2月。
6. 王章陵:《周易思辨哲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5月。
7. 王明雄:《生活易經》,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1月。
8. 王明雄:《易經原理》,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11月。
9. 王新春:《神妙的周易智慧》,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1月。
10. 文崇一:《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7月。
11.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10月。
12. 文經華:《易經的奧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2月。
13. 申荷永:《心理分析入門》,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12月。
14.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15.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9月。
16. 朱伯崑編:《易學基礎教程》,台北:志遠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17. 朱伯崑編:《周易知識通覽》,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18. 朱伯崑編:《易學漫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11月。
19. 朱淵青:《周易探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20. 朱高正:《周易六十四卦通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21. 朱高正:《易經白話例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22.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涵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4月。
23. 成中英:《C理論:易經管理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7月。
24. 伍至學編:《易經的現代詮釋》,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4月。
25. 江國樑:《易學研究基礎與方法》,臺北市: 學易齋, 2000年3月。。
26. 李漢三:《周易卦爻辭釋義》,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9年6月。
27.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台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
28.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8月。
29. 李亦園編:《文化人類學選讀》,台北:食貨出版社,1980年10月。
30. 李亦園:《文化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31.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上下冊),台北:允晨
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32.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0年8月。
33. 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3月。
34. 李周龍:《易學窺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
35. 李周龍:《易學拾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36. 李慶善編:《中國人社會心理研究論集》,香港:時代文化出版社,1992年。
37. 李煥明:《易經的生命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38. 李煥明:《比較易學論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1月。
39. 李 廉:《周易的思維與邏輯》,合肥:人民出版社,1994年。
40. 李 輯:《中國遠古暨三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41. 李美枝:《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1995年8月。
42. 李霖先:《易經哲學》,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7月。
43. 呂紹綱:《周易闡微》,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44. 呂紹綱編:《周易辭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45. 吳 怡:《易經繫辭傳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4月。
46. 吳 康:《柏格森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1月。
47. 吳克峰:《易學邏輯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48. 邢 文:《帛書周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月。
49. 屈萬里:《讀易三種》,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6月。
50.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51. 金谷治著,于時化譯:《易的占筮與義理》,濟南:齊魯書社,1990年。
52. 金谷治著,林順隆譯:《漫談易經世界》,台北:書泉出版社,1993年3月。
53. 金景芳:《周易全解》,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54. 金樹人:《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書局,1998年7月。
55. 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56. 林麗雲等:《中國人的生命長河--反思與安頓》,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1991年8月。
57.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58. 周 山:《周易文化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
59. 周伯達:《周易哲學概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
60. 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註今譯修訂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年4月。
61.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8月。
62. 胡自逢:《易學識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3月。
63. 柯雲路:《人類神秘現象破譯》(上中下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94年11月。
64. 施純協、孫劍秋:《易經與企業經營 》,台北:知行出版社,2000年6月。
65.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9
月。
66. 高 亨:《周易古經通說》,台北: 華正書局, 1977年。
67. 高 亨:《周易古經今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68. 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69. 高 亨:《周易雜論》,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70. 高覺敷編:《中國心理學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71. 高明等:《憂患意識的體認》,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
72. 高壽仙:《中國宗教禮俗--傳統中國人的信仰系統及其實態》,天津:人民
出版社,1992年12月。
73.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上下冊),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10月。
74. 徐志銳:《周易新譯》,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2月。
75. 唐明邦:《當代易學與時代精神》,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76.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台北:文景書局,1973年8月。
77. 張欣戊等編:《發展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5年1月。
78. 黃慶萱:《周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79.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3月。
80. 黃慶萱:《新譯乾坤經傳通釋》,台北:三民書局,20074年8月。
81.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82. 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三、四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出版社,1990年5月。
83. 黃沛榮:《易學乾坤》,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
84. 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85. 許紹龍:《易經的奧秘》,台北:龍泉出版社,1984年9月。
86.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
公司,1989年.
87.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1年4月。
88. 張善文:《易經邏輯新解》,台北:星光出版社,1990年12月。
89. 張吉良:《周易哲學和古代社會思想》,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9月。
90. 張欣戊等:《發展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91. 康學偉等:《周易研究史》,長沙:新華書店,1991年7月。
92.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96
年。
93. 陳秋松:《易眼看文化:中國文化中的易經影像》,台北:松崗出版社,2001
年。
94. 陳文德:《易經危機智囊─運用易經處理人生危機》,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
年6月。
95. 陳光林主編:《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8月。
96.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8年7
月。
97. 郭俊義、劉英:《易經應用大觀》,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
98.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99. 閔建蜀:《易經的領導智慧》,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100.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4月。
101.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1986年6月出版
102. 傅佩榮,《解讀易經》,台北: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94年2月。
103. 傅隸樸:《易經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9月。
104. 傅雲龍、柴尚金:《易經的思維》,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5月。
105. 喬 健:《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106. 程石泉:《易學新探》,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107. 黃應貴:《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年4
月。
108. 喻鴻鈞:《易經哲理結構及占斷法》,台北:華欣文化事業出版社,1997年2
月。
109. 楊樹達:《周易古義》,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5月。
110. 楊國樞、李亦園、文崇一編:《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85年。
111. 楊國樞、曾仕強:《中國人的管理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3月。
112. 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113. 楊國樞:《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114. 楊國樞、黃光國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年。
115. 楊國樞、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圖
書公司,1993年。
116. 楊國樞:《本土心理學的開展》,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1993年10月。
117. 楊國樞、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心病及療法篇》,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0月。
118. 楊國樞、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教化及病理篇》,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11月。
119. 楊國樞:《組織心理與行為》,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1995年8月。
120. 楊國樞:《中國人的人際心態》,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1995年6月。
121. 楊國樞:《文化心理學的探索》,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1996年12月。
122. 楊國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1997年6月。
123. 楊中芳、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
公司,1991年5月。
124. 楊中芳、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台北:遠流出版
公司,1991年8月。
125. 楊中芳:《如何研究中國人》,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6年5月。
126. 楊中芳編:《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
年8月。
127. 楊中芳:《如何理解中國人》,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年12月。
128. 楊鑫輝:《中國心理史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0年。
129. 楊鑫輝:《中國心理學思想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130.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11月。
131. 蒙培元:《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132.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133. 榮格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90年5月。
134. 榮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0年。
135. 劉大鈞:《周易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3月。
136. 劉君祖:《生活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
137. 劉君祖:《性情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138. 劉君祖:《組織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139. 劉君祖:《治平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140. 劉君祖:《決策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
141. 劉翔平:《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001年1月。
142. 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
143. 劉坤生:《周易非易:新證中國哲學的起源》,台北:中天出版社,1998年。
144. 鄭昭明:《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年3月。
145. 鄭麗玉:《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4月。
146. 鄭伯壎、郭建志等著:《組織文化:員工層次的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1年7月。
147. 鄭萬耕:《易學源流》,台北:大展出版社,2002年3月。
148. 潘正德:《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5月。
149.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
150. 蔣 凡:《易學演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8月。
151. 謝冰瑩等編:《新編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152. 盧元駿:《說苑今注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1月。
153.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
154.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第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
155.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第二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年。
156.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第四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年。
157. 燕國材:《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4月。
158. 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159. 賴師貴三:《焦循手批十三經註疏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160. 賴師貴三主編:《台灣易學史》,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161. 賴師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1
月。
162. 戴君仁:《談易》,台北:開明書局,1995年3月。
163. 羅 熾:《中華易文化傳統導論》,長沙:武漢出版社,1955年。
164.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3月。
165. 嚴靈峰:《易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2月。
166. 顧頡剛等編:《古史辨》(第三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11
月。
(三)、翻譯著述(以下書目依作者姓名首字字母先後順序排列。)
1. Abraham Maslow,莊耀嘉編譯:《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2. Ann L.Weber:“Social Psychology”,趙居蓮:《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
Corey.Corey.Callanan:《Issues and Ethic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楊瑞
珠譯:《諮商倫理》,台北:心理出版社,1997年1月。
3. Clara E.Hill & Karen M. O`Brien:“Helping Skills”,林美珠、田秀蘭譯:《助
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年10月﹚。
4. Diane E.Papalia & Sally Wendkos Olds:“Child Development”,黃慧真譯:《兒
童發展》,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10月。
5. Darley、Gluksberg、Kinchla:“Psychology”,楊語芸譯:《心理學概論》,台
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7月。
6. E. Jerry Phares:“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林淑蘭、王若蘭、黃慧真譯:
《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9月。
7. Gerald Corey:“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余振
民、黃淑清、彭瑞祥、趙祥和、蔡藝華、鄭玄藏譯《諮商與心理治療:
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4年2月。
8. J. G.Frazer:“The Goldon Bough”,汪培基譯:《金枝》,台北:久大、桂冠
聯合出版,1991年2月。
9. Lawrence J.Friedman:“Identity,s Architect:A biography of Erik H.Erikson”,
梅芳譯:《艾瑞克森:自我認同的建構者》,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2001年。
10. Murray Stein:“Jungs Map of The Soul”,朱侃如 譯:《榮格心靈地圖》,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11. Philip Newman& Barbara Newman:“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ysychosocialapproach”,郭靜晃、吳幸玲合譯:《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
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1994年12月。
12. Roger M.Keesing & Andrew J.Strathern:《Cultural Anthropology: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吳佰祿、李子寧譯:《文化人類學-當代的觀點》(上下),
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9月。
13. Peter Coveney &Roger Highfield:《The Arrow of Time》,江濤、向守平合譯:《時
間之箭》,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二、期刊論文(以下書目依著作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1. 高凌霞:〈論易經中「時」的意義〉,《哲學與文化》,第五十四期,民67年
8月10日,頁21–24。
2. 葉頌壽:〈人類靈魂的探索者--容格(Carl G. Jung)思想評介〉,《哲學與
文化》,第五十八期,民67年12月,頁6–18。
3. 鄭吉雄:〈從乾坤之德論「一致而百慮」〉,《清華學報》,新32卷第一期,民
91年6月,頁145–166
4. 李震:〈由《易經》之結構看人格的形成及養成〉,《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
第九期,民94年6月,頁155–170
5. 楊遠岷:〈表示人生成長的易經乾卦〉,《孔孟月刊》,第四十四卷 第五、六
期,民95年2月,頁1–頁3。
6. 黃淑貞:〈《周易》「移位」、「轉位」論〉《孔孟月刊》,第四十四卷 第五、六
期,民95年2月,頁4–14。
7. 李亦園:〈說占卜:一個人類學家的考察〉,《信仰與文化》,1978年,頁69–
100。
8. 李亦園:〈中國家族及其儀式:若干觀念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第59期,1982年,頁41–61。
9. 李 憑:〈殷商文化與鬼谷子〉, http://202.102.234.205/travel/ysyggz.htm。
10. 連晨草:〈論周易陰陽符號的象徵意蘊〉,《中華易學》,17卷12期,1997年,
頁70–72。
11. 楊國樞:〈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3卷,
1期,1988年,頁39–55。
12. 劉 瑛:〈從左傳筮例看周易義理化傾向〉,《古文獻研究所集刊》,第1期,
1999年。
13. 鄭如安:〈諮商歷程中當事人情緒再體驗之分析研究〉,載於《中華輔導學
報》,6期,1998年,頁305–335。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順序排列)
1. 趙中偉:《《易經》乾卦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1976年。
2. 楊陽光:《《易經》憂患意識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6年。
3. 沈珮君:《《易》經傳吉凶哲學之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87年。
4. 李寶勝:《《周易》「時空」觀之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87年。
5. 賴美惠:《《彖傳》時義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1993年。
6. 李淑子:《《周易》之「時中」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
7. 劉子健:《《周易》之「時」觀》,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
8. 彭涵梅:《《周易》時間觀》,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8年。
9. 林淑君:〈心理治療者的反移情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0. 顏婉玲:《周易心理思想研究》,臺灣師大國文教學碩士暑期班學位論文,200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