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秋芬
論文名稱: 《周易》的時間觀念與生命週期研究
指導教授: 賴貴三
Lai, Kuei-S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周易生命週期時間觀念自我實現知幾生生吉凶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3下載:5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周易》既為群經之首,也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叢集,更是「補過之學」的指引明登。本文針對其「卜以決疑」的特質加以闡述,探討「決疑以立向」的目標,進而完成生命週期中的階段任務,才有機會達到「自我實現」的生命境界。本文共分六章,以下扼要說明。

    第一章:緒論。本章簡述論文的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和預期成果。人們如何在身心自由的情境下,在「變」中尋獲「不變」的常道,進而安身立命,心存憂患意識,力求寡過,掌握時中之用,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意義」;從中學會
    趨吉避凶,唯有掌握發展的最佳時機,才能開發潛能,實現自我。本篇論文試將這些概念彙整,佐以意義治療及發展心理學的概念,以證中國自有一套培養「挫折忍受度」的策略,也為自殺率節節攀升的社會,提供一個紓解管道。

    第二章:卜以決疑──《周易》的「共時」義涵。由於後人讀《易》之際,往往寄予「解惑」之厚望,「決疑」便具有一種「共時性」的價值,如何在「決疑」的歷程中完成「個體化」,本章以〈乾〉〈坤〉兩卦為例,得出在〈乾〉的主導下,發揮向陽的性格之餘,不要忽略內在那個守柔與包容的〈坤〉之要素,兩者相輔相成,面對人生的疑惑,定有更周延的因應之道。

    第三章:唯變所適──《周易》的時間觀念。《周易》的主體精神在言「變」
    與「處變」之道,而「處變」的方法就在「適時」,〈繫辭傳下〉說:「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對於天地間一切事務的發展變化,無論是不可避免的吉、凶、得、失,或是能夠加以轉化的悔、吝、厲、咎,皆須在應變的原則之下以解決問題,掌握「變」局,就能生生不息。

    第四章:生命是一個週期,若將生命視為一條汩汩長河,「流動」就是其「變動」的形式,艾瑞克森認為人生是一個不斷追尋自我完成的歷程,提出人生發展八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心理社會要求,個人在為下一個發展階段作準備時,必須克服和內化一系列危機才能取得人格發展。本章即將生命週期依成長的軌跡,粗略拈岀各階段的任務,並論述其中之成長危機與調適,並以「趨吉避凶」為其調適天平。

    第五章:「原始要終」的週期與時義。週期即秩序,意謂完成往復運動一次所需的時間,其過程具有「發展性」的特質。《周易》對於週期的體認,是一種循環的、「原始反終」的特質,本章以〈序卦傳〉及〈雜卦傳〉為本,探討《周易》六十四卦的週期性義涵,並於此週期性探究時間的流逝與意義,以「生生」為循環的最高境界,在週期中探究時義,更在週期中探究生命的意義。

    第六章:結論。本章總結論文研究的成果及未臻完善之處。「知幾」,是吉凶轉換的關鍵時刻,君子能洞見幾微,就能把握時機迅速行事,進而逢凶化吉,也才有機會生生不息。本篇論文以待時幾動、與時偕行及趣時變通三點,作為本文結論。對於生命週期與性別差異的關係,則期待日後更多先進的研究,本人亦將之視為未來的研究方向。

    《周易》的時間觀念與生命週期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6 第四節 研究步驟 12 第二章 卜以決疑──《周易》的「共時」義涵 15 第一節 卜筮的「共時性」 15 第二節 決疑以「立向」 17 第三節 定綱立向的〈乾〉卦 19 第四節 相輔相成的〈坤〉卦 24 第三章 唯變所適──《周易》的時間觀念 29 第一節 《周易》的「歷時性」 29 一、人事「一次性」的時間遷移 29 二、宇宙「循環 性」的時間推移 30 第二節 六爻「變」的義涵 31 一、爻位與爻時 31 (一)爻的「位」義 31 (二)爻的「時」義 32 二、爻的變化律則 33 (一)層遞而一體 33 (二)對立而相成 34 (三)承乘而相應 35 (四)當位而尚中 36 第三節 六十四卦「變」的義涵 37 一、卦時與卦義 37 (一)刻畫自然界中的時間流轉 38 (二)對人事的概括 40 二、卦的變化律則 41 (一)陰陽相錯而旁通 41 (二)上下顛覆而反對 42 (三)陰陽盈虛而消息 42 (四)貞悔剛柔而相推 43 第四節 「生生」的時間觀念 44 一、知幾而生生 45 二、反復以生生 46 第四章 趨吉避凶──生命週期的軸心 49 第一節 探索期:啟蒙與教育 50 一、循循善誘的〈蒙〉卦 50 二、〈蒙〉卦的教育原理 51 (一)有教無類 51 (二)嚴管慈教 52 (三)循序漸進 52 三、〈蒙〉卦的學習原理 53 (一)尊師重道 53 (二)專心學習 53 (三)確立方向 54 四、探索期的調適結果 54 第二節 建立期:愛情與婚姻 54 一、婚戀之卦 55 (一)心心相應,愛苗孳生的〈咸〉卦 55 (二)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恆〉卦 56 二、婚變之卦:勿用取女的〈姤〉卦 59 三、建立期的調適結果 60 第三節 穩定期(上):親情與家庭 60 一、避風港的家庭:〈家人〉卦 60 二、熱鍋上的家庭:〈睽〉卦 62 三、穩定期之親情的調適結果 64 第四節 穩定期(下):自我與事業 65 一、創業惟艱,濟蹇出險:〈蹇〉卦 65 二、鴻圖大展,厚實家業:〈豐〉卦 66 三、守成不易,謙沖自牧:〈謙〉卦 68 四、利人利己,推己及人:〈晉〉卦 70 五、穩定期之事業的調適結果 71 第五節 回顧期:存在與實現 71 一、否極泰來:〈泰〉〈否〉二卦 72 二、生生不已:〈既濟〉〈未濟〉二卦 73 三、寧靜致遠:〈隨〉卦 74 四、回顧期的調適結果 75 第六節 生命週期的高峰經驗 76 第五章 「原始要終」的週期與時義 79 第一節 〈序卦傳〉的週期性義涵 80 一、窮極而反 80 (一)〈乾〉卦至〈否〉卦 81 (二)〈同人〉卦至〈復〉卦 81 (三)〈无妄〉卦至〈離〉卦 82 (四)〈咸〉卦至〈明夷〉卦 82 (五)〈家人〉卦至〈夬〉卦 82 (六)〈姤〉卦至〈革〉卦 83 (七)〈鼎〉卦至〈未濟〉卦 83 二、禍福相倚 84 (一)〈泰〉〈否〉之「否極泰來」 85 (二)〈剝〉〈復〉之「剝極而復」 86 三、以順處逆的生命觀 87 第二節 〈雜卦傳〉的週期性義涵 88 一、以同相類 89 二、以異相明 90 三、陰陽對立的二元價值觀 91 第三節 「一次性」的生命週期締造「原始反終」的 時義………………………………………… 91 一、「一次性」的「循環」義涵 91 二、原始反終的生生之道 92 (一)因循環而生生 93 (二)因交感而變動 93 (三)因發展而變化 94    三、生命週期的終始義涵 94 (一)推天道以明人事 94 (二)生命的「時」義與「意義」 95 第六章 結 論 97 一、待時幾動:掌握生命發展契機 98 二、與時偕行:面對危機、迎接挑戰 98 三、趣時變通:安於時變、自我實現 99 參考文獻 101 一、 書籍部份 101 (一)古籍著述 101 (二)現代著述 101 (三)翻譯著述 109 二、期刊論文 110 三、學位論文 110

    參 考 文 獻
    一、 書籍部份
    (一)古籍著述
    1. 西漢.司馬遷,民國.楊家駱新校:《新校史記三家注》,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12月。
    1. 西漢.京房:《京氏易傳》,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2.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民國魯實先正補:《說文解字段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9月。
    3.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4.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
    5. 北宋.程頤:《易程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10月。
    6. 南宋.朱熹:《易學啟蒙》,台北:廣學社,1975年9月。
    7. 南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
    8.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12月。
    9.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台中:瑞成書局,1998年。。
    10. 清.焦循:《易學三書》,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11.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12. 清.丁壽昌:《易經會通》,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
    13.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0年8月文一版
    14. 清‧劉沅:《周易恆解》,致福樓刊本,1922年。

    (二)現代著述(以下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同姓、著作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1. 王居恭:《漫談周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月。
    2. 王吉懷:《中國遠古暨三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3. 王溢嘉:《命運的奧義》,台北:野鵝出版社,1994年8月。
    4. 王秋桂:《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7月。
    5. 王光漢:《易經的奧妙:從儒學到江湖術士的思維》,台北:時報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1997年2月。
    6. 王章陵:《周易思辨哲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5月。
    7. 王明雄:《生活易經》,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1月。
    8. 王明雄:《易經原理》,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11月。
    9. 王新春:《神妙的周易智慧》,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1月。
    10. 文崇一:《中國人:觀念與行為》,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7月。
    11. 文崇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10月。
    12. 文經華:《易經的奧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2月。
    13. 申荷永:《心理分析入門》,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12月。
    14.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15.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9月。
    16. 朱伯崑編:《易學基礎教程》,台北:志遠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
    17. 朱伯崑編:《周易知識通覽》,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18. 朱伯崑編:《易學漫步》,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11月。
    19. 朱淵青:《周易探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20. 朱高正:《周易六十四卦通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
    21. 朱高正:《易經白話例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
    22.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涵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4月。
    23. 成中英:《C理論:易經管理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7月。
    24. 伍至學編:《易經的現代詮釋》,台北:業強出版社,1996年4月。
    25. 江國樑:《易學研究基礎與方法》,臺北市: 學易齋, 2000年3月。。
    26. 李漢三:《周易卦爻辭釋義》,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9年6月。
    27. 李亦園:《人類學與現代社會》,台北:牧童出版社,1975年。
    28.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8月。
    29. 李亦園編:《文化人類學選讀》,台北:食貨出版社,1980年10月。
    30. 李亦園:《文化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31.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上下冊),台北:允晨
    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
    32.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80年8月。
    33. 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中國書店,1984年3月。
    34. 李周龍:《易學窺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
    35. 李周龍:《易學拾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36. 李慶善編:《中國人社會心理研究論集》,香港:時代文化出版社,1992年。
    37. 李煥明:《易經的生命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3月。
    38. 李煥明:《比較易學論衡》,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1月。
    39. 李 廉:《周易的思維與邏輯》,合肥:人民出版社,1994年。
    40. 李 輯:《中國遠古暨三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41. 李美枝:《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1995年8月。
    42. 李霖先:《易經哲學》,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7月。
    43. 呂紹綱:《周易闡微》,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44. 呂紹綱編:《周易辭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45. 吳 怡:《易經繫辭傳解義》,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4月。
    46. 吳 康:《柏格森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1月。
    47. 吳克峰:《易學邏輯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
    48. 邢 文:《帛書周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月。
    49. 屈萬里:《讀易三種》,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6月。
    50.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51. 金谷治著,于時化譯:《易的占筮與義理》,濟南:齊魯書社,1990年。
    52. 金谷治著,林順隆譯:《漫談易經世界》,台北:書泉出版社,1993年3月。
    53. 金景芳:《周易全解》,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54. 金樹人:《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書局,1998年7月。
    55. 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56. 林麗雲等:《中國人的生命長河--反思與安頓》,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1991年8月。
    57.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58. 周 山:《周易文化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
    59. 周伯達:《周易哲學概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
    60. 南懷瑾、徐芹庭:《周易今註今譯修訂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年4月。
    61.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8月。
    62. 胡自逢:《易學識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3月。
    63. 柯雲路:《人類神秘現象破譯》(上中下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94年11月。
    64. 施純協、孫劍秋:《易經與企業經營 》,台北:知行出版社,2000年6月。
    65.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9
    月。
    66. 高 亨:《周易古經通說》,台北: 華正書局, 1977年。
    67. 高 亨:《周易古經今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
    68. 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69. 高 亨:《周易雜論》,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70. 高覺敷編:《中國心理學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71. 高明等:《憂患意識的體認》,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
    72. 高壽仙:《中國宗教禮俗--傳統中國人的信仰系統及其實態》,天津:人民
    出版社,1992年12月。
    73. 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上下冊),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10月。
    74. 徐志銳:《周易新譯》,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2月。
    75. 唐明邦:《當代易學與時代精神》,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76.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台北:文景書局,1973年8月。
    77. 張欣戊等編:《發展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5年1月。
    78. 黃慶萱:《周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79.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3月。
    80. 黃慶萱:《新譯乾坤經傳通釋》,台北:三民書局,20074年8月。
    81.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
    82. 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三、四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出版社,1990年5月。
    83. 黃沛榮:《易學乾坤》,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
    84. 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85. 許紹龍:《易經的奧秘》,台北:龍泉出版社,1984年9月。
    86.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節: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台北:巨流圖書
    公司,1989年.
    87.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1年4月。
    88. 張善文:《易經邏輯新解》,台北:星光出版社,1990年12月。
    89. 張吉良:《周易哲學和古代社會思想》,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9月。
    90. 張欣戊等:《發展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91. 康學偉等:《周易研究史》,長沙:新華書店,1991年7月。
    92.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新知三聯書店,1996
    年。
    93. 陳秋松:《易眼看文化:中國文化中的易經影像》,台北:松崗出版社,2001
    年。
    94. 陳文德:《易經危機智囊─運用易經處理人生危機》,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
    年6月。
    95. 陳光林主編:《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8月。
    96. 陳鼓應、趙建偉:《周易注譯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8年7
    月。
    97. 郭俊義、劉英:《易經應用大觀》,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年。
    98.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99. 閔建蜀:《易經的領導智慧》,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100.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4月。
    101.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1986年6月出版
    102. 傅佩榮,《解讀易經》,台北:立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94年2月。
    103. 傅隸樸:《易經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9月。
    104. 傅雲龍、柴尚金:《易經的思維》,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5月。
    105. 喬 健:《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106. 程石泉:《易學新探》,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
    107. 黃應貴:《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年4
    月。
    108. 喻鴻鈞:《易經哲理結構及占斷法》,台北:華欣文化事業出版社,1997年2
    月。
    109. 楊樹達:《周易古義》,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5月。
    110. 楊國樞、李亦園、文崇一編:《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1985年。
    111. 楊國樞、曾仕強:《中國人的管理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3月。
    112. 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113. 楊國樞:《中國人的蛻變》,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8年。
    114. 楊國樞、黃光國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
    年。
    115. 楊國樞、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圖
    書公司,1993年。
    116. 楊國樞:《本土心理學的開展》,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1993年10月。
    117. 楊國樞、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心病及療法篇》,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1993年10月。
    118. 楊國樞、余安邦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文化、教化及病理篇》,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11月。
    119. 楊國樞:《組織心理與行為》,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1995年8月。
    120. 楊國樞:《中國人的人際心態》,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1995年6月。
    121. 楊國樞:《文化心理學的探索》,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1996年12月。
    122. 楊國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台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1997年6月。
    123. 楊中芳、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
    公司,1991年5月。
    124. 楊中芳、高尚仁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台北:遠流出版
    公司,1991年8月。
    125. 楊中芳:《如何研究中國人》,台北:桂冠出版公司,1996年5月。
    126. 楊中芳編:《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
    年8月。
    127. 楊中芳:《如何理解中國人》,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年12月。
    128. 楊鑫輝:《中國心理史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0年。
    129. 楊鑫輝:《中國心理學思想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130.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11月。
    131. 蒙培元:《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
    132.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
    133. 榮格著,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1990年5月。
    134. 榮格著,楊儒賓譯:《東洋冥想的心理學:從易經到禪》,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0年。
    135. 劉大鈞:《周易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3月。
    136. 劉君祖:《生活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
    137. 劉君祖:《性情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138. 劉君祖:《組織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139. 劉君祖:《治平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8月。
    140. 劉君祖:《決策易》,台北:牛頓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
    141. 劉翔平:《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2001年1月。
    142. 劉瀚平:《周易思想探微》,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年2月。
    143. 劉坤生:《周易非易:新證中國哲學的起源》,台北:中天出版社,1998年。
    144. 鄭昭明:《認知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年3月。
    145. 鄭麗玉:《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4月。
    146. 鄭伯壎、郭建志等著:《組織文化:員工層次的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1年7月。
    147. 鄭萬耕:《易學源流》,台北:大展出版社,2002年3月。
    148. 潘正德:《諮商理論、技術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5月。
    149. 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11月。
    150. 蔣 凡:《易學演說》,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8月。
    151. 謝冰瑩等編:《新編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152. 盧元駿:《說苑今注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1月。
    153.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第一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
    154.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第三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
    155.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第二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年。
    156. 燕國材:《中國心理學史資料選編》(第四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年。
    157. 燕國材:《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4月。
    158. 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
    159. 賴師貴三:《焦循手批十三經註疏研究》,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160. 賴師貴三主編:《台灣易學史》,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161. 賴師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11
    月。
    162. 戴君仁:《談易》,台北:開明書局,1995年3月。
    163. 羅 熾:《中華易文化傳統導論》,長沙:武漢出版社,1955年。
    164.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3月。
    165. 嚴靈峰:《易學新論》,台北:正中書局,1971年2月。
    166. 顧頡剛等編:《古史辨》(第三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11
    月。

    (三)、翻譯著述(以下書目依作者姓名首字字母先後順序排列。)

    1. Abraham Maslow,莊耀嘉編譯:《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2. Ann L.Weber:“Social Psychology”,趙居蓮:《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
    Corey.Corey.Callanan:《Issues and Ethics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楊瑞
    珠譯:《諮商倫理》,台北:心理出版社,1997年1月。
    3. Clara E.Hill & Karen M. O`Brien:“Helping Skills”,林美珠、田秀蘭譯:《助
    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年10月﹚。
    4. Diane E.Papalia & Sally Wendkos Olds:“Child Development”,黃慧真譯:《兒
    童發展》,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10月。
    5. Darley、Gluksberg、Kinchla:“Psychology”,楊語芸譯:《心理學概論》,台
    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7月。
    6. E. Jerry Phares:“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林淑蘭、王若蘭、黃慧真譯:
    《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9月。
    7. Gerald Corey:“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余振
    民、黃淑清、彭瑞祥、趙祥和、蔡藝華、鄭玄藏譯《諮商與心理治療:
    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2004年2月。
    8. J. G.Frazer:“The Goldon Bough”,汪培基譯:《金枝》,台北:久大、桂冠
    聯合出版,1991年2月。
    9. Lawrence J.Friedman:“Identity,s Architect:A biography of Erik H.Erikson”,
    梅芳譯:《艾瑞克森:自我認同的建構者》,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2001年。
    10. Murray Stein:“Jungs Map of The Soul”,朱侃如 譯:《榮格心靈地圖》,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11. Philip Newman& Barbara Newman:“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ysychosocialapproach”,郭靜晃、吳幸玲合譯:《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
    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1994年12月。
    12. Roger M.Keesing & Andrew J.Strathern:《Cultural Anthropology: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吳佰祿、李子寧譯:《文化人類學-當代的觀點》(上下),
    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9月。
    13. Peter Coveney &Roger Highfield:《The Arrow of Time》,江濤、向守平合譯:《時
    間之箭》,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二、期刊論文(以下書目依著作出版時間先後順序排列)
    1. 高凌霞:〈論易經中「時」的意義〉,《哲學與文化》,第五十四期,民67年
    8月10日,頁21–24。
    2. 葉頌壽:〈人類靈魂的探索者--容格(Carl G. Jung)思想評介〉,《哲學與
    文化》,第五十八期,民67年12月,頁6–18。
    3. 鄭吉雄:〈從乾坤之德論「一致而百慮」〉,《清華學報》,新32卷第一期,民
    91年6月,頁145–166
    4. 李震:〈由《易經》之結構看人格的形成及養成〉,《哲學與文化》,第卅二卷
    第九期,民94年6月,頁155–170
    5. 楊遠岷:〈表示人生成長的易經乾卦〉,《孔孟月刊》,第四十四卷 第五、六
    期,民95年2月,頁1–頁3。
    6. 黃淑貞:〈《周易》「移位」、「轉位」論〉《孔孟月刊》,第四十四卷 第五、六
    期,民95年2月,頁4–14。
    7. 李亦園:〈說占卜:一個人類學家的考察〉,《信仰與文化》,1978年,頁69–
    100。
    8. 李亦園:〈中國家族及其儀式:若干觀念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第59期,1982年,頁41–61。
    9. 李 憑:〈殷商文化與鬼谷子〉, http://202.102.234.205/travel/ysyggz.htm。
    10. 連晨草:〈論周易陰陽符號的象徵意蘊〉,《中華易學》,17卷12期,1997年,
    頁70–72。
    11. 楊國樞:〈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3卷,
    1期,1988年,頁39–55。
    12. 劉 瑛:〈從左傳筮例看周易義理化傾向〉,《古文獻研究所集刊》,第1期,
    1999年。
    13. 鄭如安:〈諮商歷程中當事人情緒再體驗之分析研究〉,載於《中華輔導學
    報》,6期,1998年,頁305–335。

    三、學位論文(依年代順序排列)
    1. 趙中偉:《《易經》乾卦研究》,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1976年。
    2. 楊陽光:《《易經》憂患意識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86年。
    3. 沈珮君:《《易》經傳吉凶哲學之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87年。
    4. 李寶勝:《《周易》「時空」觀之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87年。
    5. 賴美惠:《《彖傳》時義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1993年。
    6. 李淑子:《《周易》之「時中」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
    7. 劉子健:《《周易》之「時」觀》,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3年。
    8. 彭涵梅:《《周易》時間觀》,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8年。
    9. 林淑君:〈心理治療者的反移情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10. 顏婉玲:《周易心理思想研究》,臺灣師大國文教學碩士暑期班學位論文,2002
    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