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沛倚
Tsai, Pei-Yi
論文名稱: 群聚與隱蔽—蔡沛倚繪畫創作研究
Crowding and Clandestine—The Researching Painting by Tsai, Pei-Yi
指導教授: 朱友意
Chu, Yu-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9
中文關鍵詞: 群體社會議題人性
英文關鍵詞: groups, social issues, humanit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25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古今中外的藝術史中,些許藝術家與政治、社會之間有著緊密相連之關係。舉凡台灣藝術史當中,解嚴之後的台灣社會促使藝術家們對於社會氛圍進行反思,
    並衝擊了藝術思維的擴張。我們可以理解,藝術創作在現今早已不被任何形式所約束,社會與藝術創作之間的聯繫也愈來愈近,在龐大的資訊傳播與科技進步之下,繪畫的呈現方式變得更多元自由。

    本論文題目為《群聚與隱蔽》,共有兩系列創作,分別為《曾經的荒謬》與《悲劇英雄式的反叛》,旨在探討人際關係中所造成的心理影響,以及討論人們在群體社會中所引發的各種行為與狀態,而創作的實踐部分及藝術史中相關作品的探討、與現今藝術家社會議題的表現形式等探索亦羅列其中。筆者試著以過往的人生歷程作為紀錄,觀察自我與周遭環境下所形成的狀態作為繪畫表現之方向,進而衍伸出對於社會議題的反思。

    筆者的創作之中,寫實與抽象間的相互並存作為創作形式,試著給予平面畫面更多的可能性。

    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art history, many artist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art, the society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has encouraged artists to reflect on the social atmosphere. This has resulted in the expansion of artistic thinking. We understood that art creation is not constrained by any form today. Moreover,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ociety and artistic creation is also getting closer by day. Under the huge spread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the way painting is presented has become more free and diverse.

    The title of the thesis is “Crowding and Clandestine”. There are two series of creations, "Once Absurd" and "Tragedy of Heroic Rebellion". The point is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oreover, it also discusses the the various behaviours people trigger in a group society. The execution of creation. The practical part of the creation, the discussion of related works in art history,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xpressions of contemporary artists' social issues are also listed

    I record my past experience, observing oneself and the surroundings as the direction of my work. It then extended its reflection on social issues. In my process of creation, realism and abstraction are coexisting, aiming to give more possibilities to the art.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圖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媒介 3 第二章 人類社會行為與荒謬 第一節 群體社會行為 6 第二節 荒謬論與精神分析 8 第三節 理解與隱蔽自我 12 第三章 表現形式之探究 第一節 個體對於社會的連結 15 第二節 藝術形式於政治 19 第三節 族群意識的表現 25 第四章 系列創作之實踐 第一節 創作理念之探討 29 第二節 創作媒材與形式 31 第三節 作品解析 40 結論 46 參考文獻 48

    一、 中文書目

    1. 王振寰,《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
    2. 王嘉菲,《拉拉手,在一起:女同志影像故事》,新北市,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
    3. 洪鎌德,《21世紀社會學》(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4.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8
    5. 高千惠,《第三翅膀—藝術觀念及其不滿》,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4
    6. 陳淑華,《油畫材料學》,台北市,洪葉文化出版社,2006
    7. 陸蓉之,《當代美術透視》,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
    8. 袁澍涓、徐崇溫,《卡繆的荒謬哲學會》(中國遼寧省: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二、 中譯書目

    1. 大衛·薩利(David Salle),吳莉君 譯,《當代藝術如何看?》,台北市,原點出版,2018
    2. 卡倫·荷妮(Karen Horney),林藪 譯,《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新北市,小樹文化有限公司,2019
    3. 卡爾·榮格(Carl G. Jung),莊仲黎 譯,《榮格論心理類型》,台北市,商周出版,2017
    4. 亞瑟·丹托(Arthur C. Danto),林雅琪、鄭惠雯 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市,麥田出版社,2015
    5. 約翰·伯格(John Berger),吳莉君 譯,《觀看的方式》,台北市,城邦文化,2005
    6. 埃塞爾·史派特·帕森(Ethel Spector Person),張秀玲、陳彥蓉、呂思姍、范鈞傑 譯,《論佛洛伊德的「創造性作家與白日夢」 》,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
    7. 傑里·M·伯格(Jerry M.Burger),林宗鴻 譯,《人格心理學》,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2/1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