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連智源
論文名稱: 兒童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特性之研究~以星星國小四年級學童為例
指導教授: 李晶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國小學童兒童休閒休閒認知休閒參與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25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小學童的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對於其將來的休閒態度與行為影響甚大,本研究以星星國小四年級的男女學童共27位為例,來瞭解學童的休閒認知和休閒參與特性。研究對象的學童年齡介於10到11歲,處於兒童發展中、晚期。研究方法先回顧文獻尋找關於休閒與兒童發展的資料,設計符合學童的作業,收集其認知的休閒紀錄,按休閒的「時間」、「活動」、「體驗」三個方向來進行討論,並觀察「家長社經地位」、「性別」這兩個變項對學童休閒認知和休閒參與之差異,最後提供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童自覺有很高的休閒自由,將休閒生活化,認為休閒是有趣好玩的,休閒可以是一種學習,可以家人互動,可以娛樂調劑身心,可以放鬆自己,可以結交朋友。
    二、學童參與休閒的時間出現在任何時候,最多的是週末的下午。
    三、學童不上學參與的休閒活動多為視聽娛樂,目的是消磨時間,上學時為多人互動的體能活動為主。
    四、學童對休閒持有中性偏正面的感覺,大多願意再一次體驗。
    五、女童的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比男童多樣化,家庭社經地位的高低對於學童的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沒有明顯不同。
    針對以上結果,本研究建議:
    一、學童的休閒認知與實際休閒參與有落差,學校與家長應在現有條件下提供適當的休閒給學童。
    二、加強學童對時間的管理,以有效利用時間體驗休閒。
    三、學童的休閒活動過於視聽化、單調化,可多安排不同的活動體驗,以提高休閒品質。
    四、對後續研究建議以量化來持續瞭解學童的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

    Leisure 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influence its leisur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future is very big, this research takes 27 boy and girl school-children of grade four in the ShinShin element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understand school-children leisure cognition and participate characteristic. The school-children age lies in 10-11 years old, being placed in a middle, late childhood. Research method is look back cultural heritage first to look for the data of leisure and children develop, design works to match the children develop, collect the leisure record of its cognition, analysis on "time", "activity" and "experience" three directions of leisure. The research also observes the two variables in "parent position of society ", "gender" to the leisure 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children, then inducing the conclusion and supplying suggestions.
    Reseach a result as follows:
    One, school-children aware of self have a high leisure freedom, think leisure is life, leisure can be a kind of learning, can with family interactive, can amuse a mind and body, can relax oneself, can make friend.
    Two, the school-children participate leisure time appear in any time, most of is the afternoon of weekend.
    Three, when the children don’t go to school, they participate the amusing leisure activity much, the purpose kills time, otherwise they do many the physique activity of person's interaction in school hour.
    Four, school-children to leisure hold a positive feeling, mostly would like to experience again.
    Five, leisure 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girl is diversify than the boy, parent social position of high and low to leisure 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have no obviously different.
    Aim at an above result, this research suggestion:
    One, the leisure cognition of the school-children with physically leisure participate has a drop, the school and parent should provide an appropriate leisure to the school-children under the existing condition.
    Two, strengthen school-children's management to time to experience leisure effectively.
    Three, the leisure activity of school-children is amusing, monotonous, we can arrange different activities more to raise leisure quality.
    Four, research a suggestion to follow-up by quantity to understand leisure cogni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school-children.

    目 次 目次..................................................iv 表目次................................................iv 圖目次................................................i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2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4 第四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6 第七節 名詞解釋……………………………………….......6 第貳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休閒與遊戲…………………………………….…...8 第二節 兒童休閒認知…………………………... ………….18 第三節 兒童休閒參與特性………………………………....31 第參章 研究方法…………..……………………………………….....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43 第二節 研究流程………………………………………………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45 第四節 資料分析………………………………………………4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52 第一節 研究環境介紹…………………………………………52 第二節 兒童的休閒認知………………………………………54 第三節 兒童的休閒參與特性…………………………………66 第四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休閒認知……………………………79 第五節 人口統計變項與休閒參與……………………………81 第六節 休閒認知與休閒參與…………………………………86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94 第一節 結論……………………………………………………94 第二節 建議……………………………………………………97 參考文獻 .............................................100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 附1 附錄二 休閒短文…………………………………………………………… 附2 附錄三 休閒畫……………………………………………………………… 附5 附錄四 生活事件記錄單………………………………………………… 附19 附錄五 家庭背景資料……………………………………………………… 附49 附錄六 「話畫休閒」學習單……………………………………………… 附51 附錄七 生活事件記錄單(原稿) ………………………………………… 附52 附錄八 整天課休閒時段統計表………………………………………… 附58 附錄九 半天課休閒時段統計表………………………………………… 附59 附錄十 不上課休閒時段統計表………………………………………… 附60 附錄十一 休閒參與時間量………………………………………………… 附61 附錄十二 休閒參與頻率…………………………………………………….. 附63 附錄十三 「生活記錄單」的休閒參與活動……………………………… 附65 附錄十四 學童的「休閒參與的體驗狀態」之語彙………………………… 附71 附錄十五 「生活記錄單」休閒活動提到次數……………………………… 附76 表目次 表1-7-1 兒童期的三個階段…………………………………………………7 表2-1-1 遊戲的各種理論…………………………………………………14 表2-1-2 遊戲與休閒的比較…………………………………………………17 表2-2-1 休閒典範:覺知的休閒自由………………………………………22 表2-2-2 兒童認知的理論……………………………………………………24 表2-2-3 兒童認知過程………………………………………………………25 表2-2-4 十大基本能力之休閒認知部分……………………………………29 表2-2-5 七大學習領域之休閒認知部分……………………………………29 表2-2-6 六項重大議題之休閒認知部分……………………………………30 表2-2-7 四年級之前的休閒認知能力指標…………………………………31 表2-2-8 休閒認知的內容……………………………………………………31 表2-3-1 生活時間四分法……………………………………………………33 表2-3-2 休閒活動的內在目的………………………………………………36 表2-3-3 兒童休閒活動分類比較表…………………………………………36 表2-3-4 依原因來劃分的體驗類型…………………………………………39 表2-3-5 休閒定義的基礎……………………………………………………42 表3-2-1 研究流程設計………………………………………………………45 表3-3-1 家庭社經地位分類表………………………………………………47 表4-1-1 兒童背景資料………………………………………………………52 表4-1-2 學童施測座位………………………………………………………53 表4-3-1 休閒參與的活動自主程度…………………………………………71 表4-3-2 休閒參與活動互動程度……………………………………………72 表4-4-1 兒童背景資料………………………………………………………81 表4-6-1 學童休閒認知類型的休閒參與特性………………………………91 圖目次 圖2-2-1 小學生數概括各級水準發展曲線………………………………… 26 圖2-2-2 兒童使用歸類策略能力的發展…………………………………… 26 圖2-2-3 不同年齡受試者的語言廣度……………………………………… 27 圖3-1-1 兒童休閒之研究架構圖…………………………………………… 43 圖3-2-1 兒童休閒參與特性之研究流程圖………………………………… 44

    參考文獻
    王福生(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昭正譯(2001)John R. Kelly:休閒導論。台北是。品度。
    王宗吉譯(2000)Howard L. NixonⅡ& James H. Frey:運動社會學。台北市。洪葉。
    李仲广、卢昌崇(2004)基礎休閒學。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李三煌(2003)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李晶審譯,運動與休閒管理小組編譯(2001)Kathleen A. Cordes & Himin M. Ibrahim: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市。桂魯。
    沈清松(1999)文化的生活與生活的文化。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林美珍(1996)兒童認知發展。台北市。心理。
    林崇德主編(1995)小學生心裡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林東泰計畫主持 ; 陳彰儀, 黃定國協同主持(1994)都會地區成人及青少年休閒認知和態度調查研究報告。台北市:中華民國民意測驗協會。
    林合懋譯(2004)Chip Wood:兒童發展指標:4到14歲學童的成長型態與合適課程。台北市。遠流。
    林建地(1996)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研所碩士論文。
    林勝義主持(1991)「兒童休閒教育」座談會綜合整理記錄。兒童月刊6到24頁。
    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Patricia A. Stokowski:休閒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赵冉譯(2000)走向自由,休閒社會學新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pp.84~91
    徐元民(2003)體育學導論。台北市。品度。
    涂淑芳譯(1996)G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Bammel: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市。桂冠。
    陳欣宏(2004)青少年休閒教育推廣之探討。成大體育第37卷第2期。
    張文禎(2001)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pp.138~145
    陳信安、高俊雄(1999)休閒活動的知覺自由之研究~台北縣淡水鎮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pp.23~43。
    陳玉統(1997)多維智力理論模式的檢驗與國小學生多維智力成分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桂菊(2000)宜蘭地區親子休閒教育活動實施因素之探究~以宜蘭縣歡樂國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以樂(2004)青少年休閒認知與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哲仁(2003)大專院校教職員工參與校內休閒運動社團之態度、動機、阻礙因素、頻率及滿意度研究。高教圖書有限公司。
    黃秀香(1996)兒童休閒與家庭生活調查研究。社區發展季刊Vol.73Mar.pp.140~161
    黃意舒(1996)兒童行為觀察法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黃麗蓉(2001)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義雄、林萬義、呂祖琛、陳迺臣(1998)初等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鄭佳君、張翠容(1991)「兒童休閒教育」座談會綜合整理記錄。
    劉森堯譯(2003)Josef Pieper:閒暇~文化的基礎。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
    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市。幼獅。
    顏妙桂(2002)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休閒教育內涵之探討~從能力指標分析。公民訓育學報 Vol.12.July, pp.33~58
    葉怡矜等譯(2005)Geoffrey Godbey: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台北市。品度。
    潘慧玲主持、陳玲玲、黃秀鳳、李宜桑(1991)兒童遊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郭靜晃譯(2000)Fergus P.Hughes: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台北市。洪葉文化。
    孫聖和(1999)遊戲理論及幽默感應用於設計教育之可行性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
    Yahoo!奇摩新聞(2004/03/31)兒福聯盟調查兒童生活現狀,發現親子認知有落差。上網日期2004/04/20。
    Godbey, G.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5 rd ed.). State College, Pennsylvania. Venture Publishing.
    Kelly, J. R. (1996) Leisure (3 rd ed.). Boston. Ally & Bacon.
    Kelly, J. R. & Godbey, G. (1992)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Rubin K. H., Fein, G. G. & Vandenberg, B. (1983) Play. In P. H. Mussen & Hetherington, E. M. (Eds.), Carmichael`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Norton.
    Iso-Ahola, Seppo E (1980)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Veblen, Thorstein. (1992)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Brunswick, U.S.A. Transaction Publishers.
    J. B. Nash (1953) 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Dubuque, Iowa: William C. Brown Company.
    Tinsley, H. E. A. , & Johnson, T. L. (1984). A preliminary of leisure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ge, Iowa: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
    Jery, D. & Jery, J.(1998). 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