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元凱
論文名稱: 國小高年級學童樂樂棒球不同打擊步法之生物力學分析
指導教授: 蔡虔祿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7
中文關鍵詞: 棒球揮擊站位運動學動力學
英文關鍵詞: baseball, swing, kinematics, kinetic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0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樂樂棒球揮擊時,採用平行式、開放式、封閉式三種站位搭配傳統、非傳統、固定三種打擊步法比較打擊動作之差異。希望藉由生物力學分析來瞭解運動學及動力學各參數之差異。方法:以八位代表基隆市參加99學年度全國樂樂棒球錦標賽優秀國小選手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2.34±0.23歲,平均身高159.17±8.13公分,平均體重54.25±13.37公斤。以VICON MX13+高速數位影像擷取攝影機10台,與兩塊KISTLER 測力板同步收集3D影像及動力學資料。並搭配Casio EX-FH100高速攝影機一台,拍攝球的飛行影像資料。再以NEXUS 1.6動作分析系統,計算不同打擊步法在揮擊時人體的運動學及動力學參數;球的飛行初速則以Kwon 3D軟體來計算。所有參數透過SPSS 19.0版統計套裝軟體計算,並用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比較不同打擊動作之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訂在α= .05。其結果發現,運動學部分:平行式非傳統步法前、後位移最大,有助於身體前後重心速度,增加最快之揮棒速度。傳統步法擊球時右膝內收角度較大、內轉角度較小、左腕伸腕角度較小、右腕伸腕角度要較大,利於揮擊時的最快揮棒速度;固定步法前揮時間長,身體旋轉較大,不利於擊球重心前移及擊球時腕關節伸腕動作。動力學部分:非傳統步法有助於雙腳提升向前之最大力值,增加前揮時的衝量。由於非傳統步法可以擊出相對快的球速、後腳與前腳兩種不同的步法可以擾亂對手、有比較短的前揮擊球時間,因此在比賽時,建議採用非傳統步法配合不同的站位,除了可以提升揮棒速度,增加擊球的效果外,更可讓守備方不易判斷揮擊之時機與方向,以提高上壘的機會。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viii 圖次......................................................x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問題............................................3 第三節 研究目的............................................4 第四節 研究範圍............................................5 第五節 研究限制............................................5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5 第貳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樂樂棒球起源及國內推展概況............................8 第二節 有關打擊碰撞動力學原理文獻...........................12 第三節 關於棒壘揮棒速度之文獻...............................14 第四節 擊球軌道及擊球方向之文獻..............................18 第五節 總結...............................................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21 第一節 研究對象...........................................21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22 第三節 實驗儀器...........................................22 第四節 實驗場地佈置........................................26 第五節 實驗步驟...........................................26 第六節 實驗資料收集方法....................................28 第七節 實驗資料處理方法....................................30 第八節 統計方法...........................................34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36 第一節 揮棒最快速度與擊球瞬間身體重心速度、球棒速度及擊球後球初速之分析.....................................................36 第二節 前揮期時間及身體重心、棒頭、肩及髖關節位移之分析........41 第三節 擊中球瞬間各關節角度之分析...........................48 第四節 揮擊時雙腳地面反作用力值及前揮期各軸向衝量之分析.......5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9 參考文獻 ................................................81

    中文部分:
    李明憲,郭紘嘉,呂子平,劉峻狼(2003)。棒球不同打擊姿勢揮棒速度之比較分析研究。北臺學報,28,353-362。
    林武城(2005)。棒球滑步與抬腿打擊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華韋(1991)。從運動學的觀點研究一流棒球選手的揮棒動作。臺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下集)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439 頁。
    林宗賢(1991)。棒球投手與打擊手之運動學研究。中華體育,5(1),35-40。
    周家穎、王 慧、趙果豐(1996)。我國棒球運動員揮擊技術的現狀與對策。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3(1),35-38。
    邱定城、邱文信(2009)。棒球旋轉式揮擊的探討。中華體育,23(3),93-101。
    相子元、楊清瓏、蔡慶彬(1998)。棒球棒之生物力學特性。國立體院論叢,9(2),79-94。
    洪嘉文(2003)。改善學生棒球運動方案。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孫柏慶、周家穎、王 慧、姚康樂、陳學方、鍾曹岳(1995)。棒球揮擊速度的研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2(1),30-34。
    張茂三(2002)。少棒打擊動作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寶森(1980)。棒球運動力學應用之分析。台北:中外出版社。
    陳碧珠(2008)。推動沒有投手的棒球運動-樂樂棒球。學校體育,107(18),52-58。
    陳國華(1980)。棒球打擊技術與理論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發行。
    郭展能(2004)。女壘不同站法打擊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展能、黃長福、郭明松(2004)。優秀女壘選手打擊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大專體育,6(2),151-160。
    許樹淵(1997)。運動生物力學。台北:合記圖書出版。
    莊忠勳(2005)。淺談樂樂棒球運動及推動策略。學校體育,90,55-61。
    莊洋哲(2007)。中華民國樂樂棒球協會通訊,第六期,台北市。
    黑中亮(1996)。美國大聯盟聯歡園遊會。民生報,第四版。
    曾文彬(2009)。樂樂棒球在臺灣的發展現況。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曾志朗(民89)。樂樂棒球教學活動參考手冊。臺北市:中小學棒球運動聯賽籌備委員會。
    楊清瓏(1997)。棒球打擊技術的分析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會,台北市。
    葉日好(1997)。棒球學理-教你看棒球。台北市:祺齡出版社。
    鄒桂楨(1995)。棒球運動員打擊基本能力與技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強、龔榮堂、相子元(2003)。球棒重量對肌肉活性的影響:適當球棒重量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5(2),121-129。
    劉宗翰、劉強、相子元(2006)。由運動科學觀點探討如何選擇棒球木棒。運動教練科學,7,211-216。
    賴名彥(2006)。推動樂樂棒球發展學生棒運。學校體育,96,108-112。
    賴平常(2002)。肘關節角度與力矩關係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2(2),27-36。
    簡岑如、劉錦璋、林德隆(2002)。使用重棒後對正常棒揮擊速度之立即性影響。體育學報,33,137-146。
    鴻宗穎、劉 強、揚賢明(2003)。不同重量球棒與揮棒速度、揮棒動量之探討〔電子版〕。運動生物力學研究彙刊,132-133。
    簡曜輝(1981)。棒球強打的重量訓練。體育世界雜誌。第八期,53~56 頁。
    龔榮堂(2003)。不同重量球棒之揮棒速度研究。大專體育學刊,5(2),27-34。
    英文部分
    Adair, R. K. (1990). The Physics of Baseball.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Inc.
    Barker, D. G. (1964).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major league baseball record. Research Quarterly, 35(1), 78-85.
    Bahill, A. T.,& Freitas, M. M. (1995). Two methods for recommending bat weight. Annals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3, 436-444.
    Drake, S. M. (1991). How our team dissolve the boundari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 20-22.
    Donald, E. R. (1961). A Cinematographic and mechanical analysis of the Extemmal movements involved in hiuuing a Baseball effechvely. Research Quarterly, 32 (3), 404.
    Kirkpatrick Paul (1963).Batting the Ball Amer. J. Phvsics, 31, 605-613
    LaBranche, M.J.(1995).Effect of batting stance on ground reaction forces, bat velocity, and response time Microform Publications, Int'l Institute for Sport and Human Performance. University of Oregon Eugene, Ore., 1 microfiche (91 fr.) : negative; 11x15 cm.
    Lund, R. J.(1997).The effect of a torso strengening and rotational power vs strength training on angular hip, angular shoulder and linear bat head velocity in male college baseball players. Eugene, Or., Microform Publications, University of Oregon.
    Messier, S. P. (1982). Relationships among selected kinetic parameters, bat velocities, and three methods of striding by female softball batters. Temple University.
    Messier, S. P. & Owen, M. G. (1984). Bat dynamics of female fast pitch softball.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5(2), 141-145.
    Messier, S. P. & Owen, M. G. (1985). The mechanics of batting : Analysis of ground reaction forcos and lower extremity kinematic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56(2), 138-143.
    Mcintyre, D.R., Pfautsch, E.W. (1982). A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baseball batting swing involved in opposite-field and same-field hitting.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 53, 206-213
    Shaffer B, Jobe F. W., Pink M., Perry J.(1993). Baseball Batting An Electormyographic Study.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286-292
    日文部分
    田中慎太郎(2004)。ヅユニフ野球ユーチングと練習,東京都:株式會社池田書店。30-57。
    田尾安志(2003)。絕對うまるバツテインヶ。東京都:日本文藝社。14-3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