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春美
論文名稱: 紀錄片觀眾的觀影動機、評估準則與觀影行為之研究-以府中15新北市紀錄片放映院為例
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s, Evaluative Criteria and Movie-going Behavior of Documentary Audiences–A Case Study of Fuzhong 15 New Taipei City Documentary Cinema
指導教授: 董澤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消費者行為紀錄片觀眾府中15動機評估準則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FA.020.2018.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5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臺灣紀錄片的發展相當蓬勃,然而相較於商業電影,紀錄片仍為小眾市場。紀錄片需要有觀眾的觀看,若欲開發更多的紀錄片觀眾,對紀錄片觀眾的觀影行為模式則須有認識與瞭解。然而長年以來,國內缺乏對於紀錄片觀眾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府中15新北市紀錄片放映院」紀錄片觀眾為對象,運用行銷學中的消費者行為理論,探討紀錄片觀眾觀看紀錄片之動機、選擇紀錄片的評估準則以及觀影行為特性,希望從中獲取管理上的意涵,進而提供制定紀錄片行銷宣傳之建議,使能開發更多的紀錄片觀眾。
    研究發現,紀錄片觀眾以20-40歲,學生族群居多,其次為軍警公教,具高教育背景。觀影主要的動機是基於追求知性、感性,以及社會參與層面的滿足,與商業電影顯有差異,與藝術電影觀眾追求知性或心靈上的滿足較為相近。但相較於藝術電影觀眾,紀錄片觀眾尚有社會參與層面的需求。影片本身的題材和影片的獨特性(如首映、曾被禁演、紀念特殊事物)是紀錄片觀眾最重視的評估準則,與商業電影觀眾明顯不同;而且紀錄片觀眾最常單獨一人去看紀錄片,與商業電影觀眾偏好結伴同行亦有差異。紀錄片觀眾有高涉入性,且口碑對其觀影決定具有重要影響力,此則與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觀眾並無特別差異。婚姻、一年觀看影片的次數、一年觀看紀錄片的次數對於部分觀影動機有顯著差異。性別、婚姻、年齡和教育程度對於部分評估準則也有顯著差異。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步驟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紀錄片的定義和類型 8 第二節 電影行銷概述 11 第三節 消費者行為理論概述 14 第四節 臺灣紀錄片映演環境概況 19 第五節 國內外電影消費行為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6 第三節 操作性定義 36 第四節 抽樣與問卷設計 38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44 第四章 實證研究與分析 46 第一節 研究個案 46 第二節 實證研究 54 第三節 討論與分析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0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20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23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26 參考文獻 128 研究問卷 134

    一、中文資料
    中央通訊社(1995)。大臺北地區民眾觀賞電影行為暨滿意度之研究。財團法人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委託之研究報告。臺北: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4)。2012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臺北市: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5)。2013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臺北市: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6)。2014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臺北市: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2017)。2015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臺北市: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王東昇(2001)。臺北地區電影影城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王清華(2011)。2011中外電影市場總覽。臺灣電影年鑑。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王清華(2012)。2012中外電影市場總覽。臺灣電影年鑑。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王清華(2013)。2013中外電影市場總覽。臺灣電影年鑑。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王清華(2014)。2014中外電影市場總覽。臺灣電影年鑑。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王清華(2015)。2015中外電影市場總覽。臺灣電影年鑑。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
    白滌清(編譯)(2007)。消費者行為(原作者:Roger D.Blackwell;Paul W. Miniard; James F.Engel)。臺北市:華泰。
    行政院新聞局(2010)。目標市場概況。2010影視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電視及電影產業。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
    李道明(1985)。什麼是紀錄片?。《紀錄臺灣:臺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285、29頁)。臺北:文建會(2000)。
    李道明(2015)。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臺北市:三民。
    林靈宏(1995)。消費者行為學。臺北市:五南。
    邱貴芬(2016)。「看見臺灣」臺灣新紀錄片研究。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吳佳倫(2007)。電影O行銷。臺北市:書林。
    洪光宗、洪光遠、朱志忠(編譯)(2008)。消費者行為(原作者:Del I.Hawkins, David L.Mothersbaugh, Roger J.Best)。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洪旅揚(2006)。我國院線紀錄片《無米樂》、《翻滾吧!阿信》、《南方澳海洋紀事》之行銷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研究院(2014)。中國大陸紀錄片市場發展現況。國內外文化產業訊息及趨勢分析雙月報(試閱版第6期)。臺北市:文化部。
    郭幼龍(1999)。民眾對臺灣電影的評價與電影消費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臺北市。
    梁玉芳(2007年7月2日)。99%紀錄片找不到發行商。聯合報。
    陳尚盈(2010)。臺灣賣座電影行銷策略分析。2010文化創意產業現況與發展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文藻外語學院。
    陳冠云(2009)。臺灣紀錄片未來策略之研究-以策略相關理論為框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臺北市。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
    張逸民(譯)(2005)。行銷學。(原作者:Gary Armstrong,Philip Koltler)。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華泰。
    曹琬凌(2015)。院線紀錄片再媒介化之媒介化分析:以《看見臺灣》經驗為例。傳播研究與實踐。5(2),121-153。
    萬冠麗(2015)。臺灣紀錄片商業模式發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臺大-復旦EMBA境外專班,臺北市。
    游惠貞(2014)。臺灣紀錄片的現狀與展望。紀錄亞洲。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新北市政府文化局100年度施政計畫重點。取自http://www.rde.ntpc.gov.tw/archive/file/19(3).pdf
    蔡旻峻(2011)。臺灣電影觀眾的觀賞動機與消費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碩士班,高雄市。
    蔡筱薇(2004)。藝術電影觀賞者之消費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蕭慧芳(2012)。國片電影類型及行銷策略對消費者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EMBA在職專班,臺北市。
    二、英文資料
    Austin, B. A. (1979). Motion Picture Attendance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Movie Selection among High School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University Film Association (33rd, Ithaca, New York, August 13-17).
    Austin, B. A.(1981). Film Attendance: Why College Students Chose to See Their Most Recent Film. Journal of Popular Film and Television 9, pp. 43-49.
    Austin, B. A.(1984). Portrait of an art film audienc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4, 74-87.
    Austin, B. A. (1985). Motivations for Movie Attenda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76th, Providence, RI, May 2-5, 1985).
    Austin, B.A.(1989).Immediate seating: A look at movie audiences. Belmont, CA: Wadsworth.
    Chang, Byeng-Hee & Eyun-Jung Ki. (2005), Devising a Pract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atrical Movie Success: Focusing on the Experience Good Property.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8(4): 247-269.
    Communications MDR(2014). Learning from Documentary Audiences: A Market Research Study. Retrieved from http://www.omdc.on.ca/Assets/Research/Research+Reports/Learning+from+Documentary+Audiences/Learning+from+Documentary+Audiences+A+Market+Study.pdf
    Corner, J. (2002). What Can We Say about Documentar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2(5).
    Chuu,Sharon L.H., Chang,Jennifer C. & Zaichkowsky,Judith L.(2009) . Exploring Art Film Audiences: A Marketing Analysis, Journal of Promotion Management, 15:1-2, 212-228.
    De Vany, Arthur & W. David Walls. (1999), Uncertainty in the Movies: Can Star Power Reduce the Terror of the Box Office.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23(4): 285–318.
    Elisaberg, J.& Sawhney,M.S.(1994).Modeling goes to Hollywood: predict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movie enjoyment. Management Science,40,1151-1173.
    Hardie, A. (2008). Rollercoasters and reality: a Study of big screen documentary audiences, 2002-2007. Particip@ tions, 5(1), 22.
    Korean Film Council。Korean Film Industry 2014。Retrieved from file:///C:/Users/USER/Downloads/2013_Status___Insight.pdf
    Kwak, Jooyoung & Liyue Zhang. (2011), Does China Love Hollywood?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Box-Office Performance for the Foreign Film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Area Review Studies 14(2): 115-140.
    Linton, James M.&Petrovich, Joseph A.(1988).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sumer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pproach to movies selec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B. Austin(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 audiences, economics, and law (Vol.4, pp.24-44). Norwood, NJ:Ablex.
    Litman, Barry R. & Linda S. Kohl. (1989), Predicting Financial Success of Motion Pictures: The ’80s Experienc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2: 35-50.
    Moon S., Bergey P.K.& Iacobucci.D(2010).Dynamic effects among movie ratings, movie revenues, and view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74 (1), 108-121.
    Nichols, B. (1991). Representing Reality: Issues and Concepts in Documentary.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Northern Alliance, Ipsos Media CT(2011). Opening our eyes How film contributes to the culture of the UK:A report for the BFI. Retrieved from http://www.bfi.org.uk/sites/bfi.org.uk/files/downloads/bfi-opening-our-eyes-2011-07_0.pdf
    Palmgreen, P., Cook, P. L., Harvill, J.G. & Helm, D. M. (1988). The motivational framework of movie going: uses and avoidances of theatrical film. In B.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audiences, economics, and law (Vol.4, pp.1-23). Norwood, NJ: Ablex.
    Wyatt,J.(1991). High Concept,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Contemporary U.S. Film Industry. In B. Austin (Ed.), Current Research in Film: Audiences, Economics, and Law (Vol.5, pp.86-105). Norwood, NJ: Ablex.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