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雅清 |
---|---|
論文名稱: |
成玄英思想研究 |
指導教授: |
莊耀郎
Chuang, Yao-L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2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4 |
中文關鍵詞: | 成玄英 、重玄 、玄佛交融 、逍遙 、適性 、中 道 、超四句絕百非 、心性論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4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成玄英解老疏莊,在王弼、郭象玄學,以及南北朝、隋唐重玄學的基礎上,又徵善旁採佛教的思維方式,完成其取資於前賢,又殊異於前賢之極具成氏個人思想特色的哲學體系。
成氏的哲學體系,以天道作為理論的優先,以生命的超越,作為思考的重心與立說的關懷;而以心性主體作為貫穿天人、溝通天人的橋樑。簡明地示之,即為:往上,通達於天道;往下,內在於吾人的心性主體;往深處,有一套嚴密而一貫的體道成聖工夫;往高處,符應其工夫,而有虛靈渾化的境界內容;往具體處,有聖人這一理想人格,來落實、圓成上述關於天道、心性、工夫、境界之抽象的、分解的說明。
在思維方式與疏解語言詮表上,成玄英將道家傳統的辯證思維與辯證式的詭辭發揮到極致,而其所欲表達的旨趣,其實只有蕩相遣執一義而已。成氏兼攝般若,宗主於道家的學問淵源,在此即可見一斑。
在道論的部分,成玄英特別將「虛通」一義提出來,用以概括至道的體性,除了正與其雙遣兩邊、不滯一偏的重玄思想相印證、相契合之外,在義理溯源上,明顯可以看出成氏以虛通為道性的思想,是受到莊子極大的影響。至於對道物關係所作的說明,成玄英不僅後返地為萬物之得以存在,尋一實現的根據,所謂「道生之」;又順著道生之「生」實是不生之生、萬物各各皆是自生自化的義理再進一步,斬斷道生萬物的因果繫鏈,而將生化的根據、價值的來源付予萬物自體,接續闡明郭象的獨化之說。總而言之,成玄英的天道論,既吸收老子、王弼、郭象思想的特長,又採取佛教空宗的思維方式與論證方式,而貫穿於佛道兩種哲學之間者,卻始終是莊子虛通玄妙的義理性格。
在心性論部分,成玄英一方面綜合老莊所重視之「以理而言的自然之性」、以及漢儒所展開之「以氣而言的自然之性」,而架構出價值與現象兩層的性論;另一方面又直承莊子「道心」、「成心」的超越區分,符應其「性論」,而架構出兩層的心論。成氏甚為重視「心」這一主體,認為道是心之道、萬境唯在一心,所謂聖與凡之殊、以及道境與生死之境之別,其實都是根源於心之迷悟,故云:「迷時以三清為三界,悟則即三界是三清。」是以其主張只要一念心轉,由迷翻悟,即能「直至道場,不可傾拔」;而生死罪譴,也可以當下頓免。這些說法,實啟儒釋道三教「頓悟頓修」說之先聲。
在修養論與境界論部分,成玄英除了特重道家傳統的無心無為、雙遣兼忘工夫之外,又吸納佛教體知無常空幻的「體空」工夫,而表現出此前道家所未有的修養風貌。符應無心無為、雙遣兼忘的工夫,所以有圓通不滯、虛玄無執的生命境界。此境界,成玄英謂之為「重玄」,或謂之為「中道」、「自然」與「逍遙」。成氏對於這些境界的說明,雖然援用了佛教空宗的思維方式,但是,凡此諸境界的本質及其所涵蘊的內容,卻都是一本於道家的義理而立。
在聖人論的部分,成玄英討論理想人格──真人、神人、聖人之所以成其為真人、神人、聖人的本質與意義所在;並抉擇儒道二家義理的優劣高下、凸出道家之得以名「家」的義理獨立性。除此之外,成玄英也豁醒了道家人物生命的精彩,認為老、莊不僅具備高度的精神境界,更涵有豐富的、種種可能的實有內容,即體而能用,即冥而成迹,體用用體,迹冥冥迹,圓融渾化為一。不但打破郭象評論莊子能冥而不能迹的見解,也打破了長期以來儒聖獨尊而老莊為下的定論、或者欲和同儒道而謂「孔老可齊」的成說。總地說來,成玄英的聖人論,表現出越過郭象注,而直接向莊子原文之意回歸的特色。
整體看來,成玄英在論述天道、心性、工夫、境界、聖人等思想主題時,除了繼承老莊原有的義理、重複老莊所開出的智慧方向之外,又賦予老、莊創造性的詮釋,並取資於般若學的蕩相遣執之妙,而表現出比此前道家更虛玄、更具思辨性、架構性的思想特色。
一、成玄英的著作
蒙文通輯《老子義疏》,1974,台北:廣文
嚴靈峰《輯道德經開題序訣義疏》,1965,台北:藝文(《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三函)
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1972,台北:藝文(《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三函據清光緒十年刊古逸叢書本影印)
郭慶藩《莊子集釋》,1993,台北:萬卷樓
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1998,北京:中華
陳景元集註《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四注》(《正統道藏》冊3,1985,台北:新文豐)
二、古籍
儒家
《孟子》,1991,台北:學海(四書集註本)
《中庸》,1991,台北:學海(四書集註本)
蘇輿《春秋繁露義證》,1992.12,北京:中華
黃暉《論衡校釋》,1990.2,北京:中華
孔穎達《周易正義》,1997.8,台北:藝文(十三經注疏本)
《二程集》,1983,台北:漢京
《王龍溪全集》,1970.5,台北:華文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1993,台北:華正
道家(含道教)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1993,北京:中華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1992,台北:華正
《阮嗣宗集》,1979,台北:華正
郭象《莊子注》,1973,台北:藝文(《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三函 據清光緒十年刊古逸叢書本影印)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1985,北京:中華
《西昇經》(《正統道藏》冊19)
唐‧孟安排《道教義樞》(《正統道藏》冊41)
唐‧吳筠《宗玄先生玄綱論》(《正統道藏》冊39)
唐‧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正統道藏》冊24)
唐‧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正統道藏》冊22)
(未詳)顧歡《道德真經注疏》(《正統道藏》冊22)
宋‧彭耜《道德真經集注雜說》(《正統道藏》冊22)
宋‧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1965,台北:藝文(《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七函 據上海涵芬樓續古逸叢書景印宋本景印)
宋‧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正統道藏》冊23)
宋‧張君房編《雲笈七籤》(《正統道藏》冊37)
宋‧謝守灝《混元聖紀》(《正統道藏》冊30)
明‧憨山《老子道德經憨山註》,1973.6,台北:新文豐
明‧憨山《莊子內篇憨山註》,1973.6,台北:新文豐
清‧劉文典《莊子補正》,1999.4,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佛教
龍樹《中論》(《大正藏》冊30,1973,台北:新文豐)
龍樹《大智度論》(《大正藏》冊25)
無著《莊嚴經論》(《大正藏》冊31)
親光《佛地經論》(《大正藏》冊26)
《維摩詰經》(《大正藏》冊14)
李翊灼校輯《維摩詰經集註》,1993.4五版,台北:考古
《勝鬘經》(《大正藏》冊12)
《大乘起信論》(《大正藏》冊32)
高振農《大乘起信論校釋》,1992.4,北京:中華
《支遁集》,1981,台北:商務(宛委別藏冊98)
晉‧僧肇《肇論》(《大正藏》冊45)
梁‧僧祐《弘明集》(《大正藏》冊52)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大正藏》冊55)
梁‧慧皎《高僧傳》,1971,台北:廣文
陳‧慧思《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大正藏》冊46)
隋‧吉藏《法華義疏》(《大正藏》冊34)
隋‧吉藏《三論玄義》(《大正藏》冊45)
韓廷傑《三論玄義校釋》1987,北京:中華
隋‧智顗《摩訶止觀》(《大正藏》冊46)
唐‧法琳《辯正論》(《大正藏》冊52)
唐‧賢首《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大正藏》冊45)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大正藏》冊52)
唐‧道宣《續高僧傳》(《大正藏》冊50)
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冊52)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鈔》(《續藏經》冊14)
唐‧荊溪《金剛錍》(《大正藏》冊46)
宋‧志磬《佛祖統紀》(《大正藏》冊49)
宋‧贊寧《大宋僧史略》(《大正藏》冊54)
宋‧克勤《碧岩錄》(《大正藏》冊48)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冊48)
史、集與其他
晉‧陳壽《三國志》,1975,台北:鼎文(新校本二十五史)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1993.1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余嘉錫箋疏)
梁‧蕭子顯《南齊書》,1965,台北:中華(據武英殿本校刊)
唐‧魏徵等《隋書》,1965,台北:中華(據武英殿本校刊)
唐‧房玄齡《晉書》,1965,台北:中華(據武英殿本校刊)
唐‧吳兢《貞觀政要》,1966,台北:商務(據上海涵芬樓景印宋刊本影印)
後晉‧劉昫《舊唐書》,1965,台北:中華(據武英殿本校刊)
宋‧歐陽修《新唐書》,1965,台北:中華(據武英殿本校刊)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1965,台北:中華(據武英殿本校刊)
宋‧王溥《唐會要》,1968,台北:商務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1987,台北:商務
宋‧王讜《唐語林》,1987,北京:中華(周勛初校證)
宋‧鄭樵《通志》,1987,台北:商務
元‧脫脫等《宋史》,1965,台北:中華(據武英殿本校刊)
明‧焦竑《國史經籍志》,1972,台北:廣文(據粵雅堂叢書本影印)
唐‧李白《李太白全集》,1979,台北:華正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1968,台北:廣文
清‧董誥編《全唐文及拾遺》、陸心源補輯拾遺,1987,台北:大化
三、專著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三冊,1969,台北:正中
牟宗三《理則學》,1971,台北:正中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1976.6,台北:學生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1979.8,台北:學生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1979,台北:商務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1980.10,台北,學生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1983,台北:學生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隋唐卷,1985.2,北京:人民
牟宗三《圓善論》,1985.7,台北:學生
牟宗三《名理論》,1987,台北:學生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1987.3,台北:谷風
蒙文通《古學甄微》,1987,成都:巴蜀
何國銓《中國禪學思想研究》,1987.4,台北:文津
許抗生等《魏晉玄學史》1989.7,西安:陜西師範大學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1990.12,高雄:佛光
蕭蓵父、羅熾主編《眾妙之門──道教文化之謎探微》,1991.3,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錢穆《莊老通辨》,1991.12,台北:東大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1992.2修訂一版,台北:正聞
印順《中觀今論》,1992.4修訂一版,台北:正聞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1992.4,台北:文津
崔大華《莊學研究》,1992.7,北京:人民
陳鼓應《老莊新論》,1992.8,上海:上海古籍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1993修訂八版,台北:學生
吳汝鈞《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1993.2,台北:學生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1993,北京:人民中國
于凌波《簡明佛學概論》,1993.8再版,台北:東大
陳德和《從老莊思想詮詁莊書外雜篇的生命哲學》,1993.10,台北:文史哲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1993.10,台北:東大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第一〜四冊,1994,上海:知識
高晨陽《阮籍評傳》,1994.5,南京:南京大學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1994.6,台北:文津
吳汝鈞《中國哲學的現代詮釋》,1995.6,台北:文津
熊鐵基等《中國老學史》,1995.7,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1996.4,台北:學生
王曉毅《王弼評傳》,1996,南京:南京大學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1996修訂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下,1997修訂版,台北:學生
何建明《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1997,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1997,台北:商務
牟宗三《四因說演講錄》,1997,台北:鵝湖(盧雪崑錄音整理)
盧國龍《道教哲學》,1997.10,北京:華夏
吳汝鈞《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1997.10,台北:商務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1997.12修訂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印順《中國禪宗史》,1998.1,台北:正聞
莊耀郎《郭象玄學》,1998.3,台北:里仁
余敦康《中國哲學論集》,1998.3,瀋陽:遼寧大學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構《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1998.10,香港:中華書局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卷二,1998.12,北京:人民
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1998.12,長春:吉林教育
洪修平、孫亦平《惠能評傳》,1998.12,南京:南京大學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1999.8,台北:五南
高晨陽《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2000.1,山東:齊魯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2000.6台北:文津
董群《融合的佛教──圭峰宗密的佛學思想研究》,2000.6,北京:宗教文化
鄭志明編《道教文化的精華》,2000.7,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章啟群《論魏晉自然觀》,2000.8,北京:北京大學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2000.9上海:人民
任繼愈編《中國道教史》,2001增訂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蒙文通文集第六卷‧道書輯校十種》,2001,成都:巴蜀
方祖猷《王畿評傳》,2001.5,南京:南京大學
龔鵬程《唐代思潮》上、下,2001.6,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四、期刊論文
李斌城〈唐代佛道之爭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1第二期
趙宗誠〈試論成玄英的重玄之道〉,1984.1《中國哲學》第十一輯
砂山稔〈《靈寶度人經》四注劄記〉,《世界宗教研究》1984第二期
詹石窗〈老學重玄宗簡論〉,《世界宗教研究》1987第三期
王志忠〈成玄英的重玄之道與佛教中道觀〉,《宗教學研究》1989第一〜二期
郭樹森〈試析隋唐五代道教道論的哲理化〉,《江西社會科學》1989第三期
胡孚琛〈唐代道教流派概說〉,《中國道教》1991第三期
李大華〈略論隋唐老莊學〉,1991,《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
龔鵬程〈成玄英《莊子疏》探論〉,1991.7,《鵝湖月刊》第193期
中島隆藏〈從現存唐代《道德經》諸注看唐代老學思想的演變〉,《宗教學研究》1992第一〜二期
莊耀郎〈王弼之有無義析論〉,1992.6,《國文學報》第二十一期,台北:師範大學
李申〈唐代的《老子》注疏〉,1992.8,《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
李剛〈略論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四川大學學報》1992第四期
中島隆藏〈成玄英的一中思想及其背景〉,《江西社會科學》1992第四期
劉楚華〈成玄英齊物論疏中的佛家語〉,1993.6,《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
盧國龍〈孫登托重玄以寄宗的思想根源〉,1994.3,《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
莊耀郎〈王弼儒道會通理論的省察〉,1994.6,《國文學報》第二十三期,台北:師範大學
李大華〈道教重玄哲學〉,《哲學研究》1994第九期
崔珍皙〈成玄英道概念分析〉,1995.6,《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
強昱〈成玄英《道德經義疏》中的重玄思想〉,1995.6,《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輯
李剛〈論道教生命哲學〉,1995.12,《道教學探索》第玖號
李剛〈道教老學重玄學派〉,《宗教學研究》1996第一期
李剛〈成玄英論玄與又玄〉,《宗教學研究》1996第二期
李剛〈成玄英論本迹〉,《四川大學學報》1996第三期
簡明〈道家重玄學芻議〉,《世界宗教研究》1996第四期
李剛〈成玄英論三一〉,《宗教學研究》1996第四期
莊耀郎〈莊子逍遙遊與向郭注之義理形態辨析〉,1997,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李養正〈試論支遁、僧肇與道家(道教)重玄思想的關係〉,《宗教學研究》1997第二期
李剛〈成玄英論道〉,1998.1,《宗教哲學》第四卷第一期
李剛〈論南北朝隋唐五代道教生命哲學的分化發展〉,1998.4,《宗教哲學》第四卷第二期
蔡方鹿〈成玄英《莊子疏》知與不知通而為一的思想〉,《宗教學研究》1998第二期
莊耀郎〈郭象莊子注的方法論〉,1998,《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期
李剛〈成玄英的無心論〉,《世界宗教研究》1998第三期
強昱〈成玄英重玄學思想述要──以《莊子疏》為中心〉,《世界宗教研究》1998第三期
文睿〈成玄英的美學思想初探〉,《宗教學研究》1999第二期.
陳紅兵〈成玄英道教哲學的認識論分析〉,《宗教學研究》1999第四期
崔珍皙〈重玄學對宋明理學的影響──以成玄英、華嚴宗以及程朱理學之間的比較為中心〉,2000.1,《哲學雜誌》第三十一期
陳進國〈道家與道教的理身理國思想──先秦至唐的歷史考察〉,《宗教學研究》2000第二期
李剛〈成玄英的復性論發微〉,《世界宗教研究》2000第二期
李剛〈成玄英的自然無為論〉,《宗教學研究》2000第三期
楊儒賓〈注莊的另一個故事──郭象與成玄英的論述〉,2000.7,《道教文化的精華》
林佳蓉〈成玄英《道德經義疏》所討論的「理想境界」〉,2000.7,《道教文化的精華》
戴璉璋〈玄與重玄──依據成玄英思想探討玄學之與道教〉,2000.12,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儒釋道三教關係研討會
李剛〈成玄英的人生哲學評說〉,《四川大學學報》2001第一期
黃國清〈成玄英《莊子注疏》的中道觀〉,2001.8,《鵝湖月刊》第314期
周雅清〈《維摩詰經》的圓斷思想〉,2002.2,《鵝湖月刊》第320期
周雅清〈支道林思想析論〉,2002.5,《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三期
五、學位論文
林聰舜《向郭莊學之研究》,臺灣師大國文所七十年碩士論文
顏國明《魏晉儒道會通思想之研究》,臺灣師大國文所七十年碩士論文
莊耀郎《王弼玄學》,臺灣師大國文所八十年博士論文
林佳蓉《成玄英道德經義疏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八十七年碩士論文
金貞姬《論道家式的形而上學》,臺灣大學中文所八十八年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