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珂瑄
Ting, Elica Ke Xuan
論文名稱: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的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初中華文科的改革為例
Malaysia Chinese Independent Secondary School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search—A Case Study Chinese Language Reform in Junior Level
指導教授: 吳龍雲
Goh, Leng-Hoon
口試委員: 楊秉煌
Yang, Ping-Huang
何啟良
Ho, Khai-Leong
吳龍雲
Goh, Leng-Hoon
口試日期: 2023/12/26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課程與教學改革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
英文關鍵詞: Humanistic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reform, Malaysian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06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0下載:8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初中華文科的課程改革現狀,以及在教材設計、教學方法和評量方面的實踐。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和參與課堂觀察對一所具代表性的大型華文獨立中學,以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探討學校如何因應《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課程總綱》的要求,推動課程與教學的改革,並提出相關建議。
    經研究發現,本研究發現S校教師對課程總綱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以學生為中心和核心素養課程的教學理念上,並透過教學研究組和教務會議等方式促進教師之間的分享和合作。其次,就教材編寫的層面來說,本研究發現教材的內容主要以培養五育、重視跨學科知識等面向組織而成。但是,教材內容在學生的認知和實用性方面的課文,本研究發現部分課文是不太適合學生學習的。同時,在跨學科的內容設計方面,也應考慮學生的先備知識。另外,S校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因為改革而有所轉變,從應試教育轉向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學校鼓勵自主學習,讓學生選擇有興趣的內容,同時推動同儕合作和分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然而,在學思達教學法的應用上,本研究認為教師對其教學法的應用只有片面的概念,因此,可為教師提供相應的培訓。最後,在教學評量方面,S校主要著重於認知教學目標的評量,尤其在語文能力和知識方面進行評估。研究建議未來應更平衡認知和情意目標的評量方式,以反映全人教育的理念。
    本研究亦對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初中華文科的課程改革提出了建議,其中包括深化教師對課程總綱的理解、調整教材內容的實用性、拓展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以及更平衡認知和情意目標的教學評量方式,以期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This study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of Malaysian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as well as the practices in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a representative large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the study employs humanistic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o examine how the school respond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 Curriculum Outline," promotes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al reforms, and provides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eachers at School S primarily focu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iculum outline on student centered and core competency teaching philosophies. They facilitate sharing and collaboration among teachers through teaching research groups and academic meetings. Regarding textbook development,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content is primarily organized around cultivating holistic education and emphasizing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However, some texts are found to be less suitable for student learning in terms of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Additionally, in the design of interdisciplinary content,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students' prior knowledge. Furthermore, the teaching methods at School S have undergone changes due to the reforms, shifting from exam-oriented education to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The school encourages self-directed learning, allowing students to choose content of interest, while promoting peer collaboration and group learning to develop students' teamwork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However,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ocratic teaching method,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eachers have a limited understanding, indicating a need for corresponding training.Finally, in terms of instructional assessment, School S primarily focuses on assessing cognitive learning objectives, particularly in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knowledge. The study recommends a more balanced approach in assessing both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objectives to reflect the holistic education philosophy.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subject of Malaysian Chinese independent schools, including deepening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iculum outline, adjusting the practicality of textbook content, diversify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balancing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objective assessment methods to better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相關文獻回顧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4 第一節 《獨中教改綱領》和《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課程總綱》之探討 24 第二節   1999年和2016年的《初中華文課程標準》之比較43 第三節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初中華文科之探討分析4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工具6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實施流程72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76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處理80 第四章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課程與教學82 第一節  初中華文科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現狀 82 第二節  人文文主義教育思的與初中華文科教材設計 94 第三節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初中華文科教學方法112 第四節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初中華文科教學評量 124 第五章 結論 140 第一節 研究成果140 第二節 研究反思和展望143 參考文獻 146 附錄 152

    一、中文資料
    Michael Fullan(2010)。教育變革意義(林曜聖、簡宏江、李永烈譯)。臺北市:華騰文化。
    Wimmer,R .D &Dominick,J.R. (2000)。大眾媒體研究:導論。黃振家等譯。台北:學富。
    劉學利、傅義贛與張繼瑜(2013)。課程與教學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劉永康(2007)。西方方法論與現代中國語文教育改革。北京:人民出版社。
    劉豔玲與董莉芬(2015)。課程與教學論。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史振鼎(1987)。人文主義教育的省思─ ─試談人文主義教育的困境及其對應,台灣教育,第435期,1987年3月。
    史向前(2008)。人文精神與中學語文教學的整合。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吳明烈(2015)。終身學習:理念與實踐。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佳美(2015)。經驗對話減少冤枉路: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
    吳碧純(2018)。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做」什麼,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2018年9月,頁1-6。
    吳芝儀、李奉儒等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
    吳風英(2009)。試論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主義的滲透。華東師範大學士學位論文。
    周新富(2020)。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周淑卿、陳麗華(2007)。課程改革的挑戰與省思。高雄市:麗文文化。
    單文經(2011)。學校教育革新引論。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芬芬(2010)。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初等教育學刊,第三十五期,2010年4月,頁87-120。
    彭煥勝(2008)。臺灣政治解嚴以來國民教育的變革。引自蘇永明、方永泉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教育的省思,頁30-74。臺北市:學富。
    彭瑜亮(2023)。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新竹市:亮語文化。
    方映紅(2017)。馬來西亞獨中之高中後現代華文語文教學實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
    曾榮華(2013)。新世紀馬來西亞美里廉律中學教育改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
    李子建(2002)。課程、教學與學校改革:新世紀的教育發展。香港:中文大學。
    李寶鑽(2006)。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之研究(1957-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
    李方(2016)。現代課程與教學的主要流派。課程與教學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林慧卿(2021)。學思達教學法應用於國文科教學的實施困擾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1,10(9),頁121-125。
    林田俊(2021)。以Bernstein的教育認同理論探析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華教認同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
    林金定,嚴嘉楓與陳美華(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卷2期(2005年6月),頁122-136。
    楊愛華(2006)。試論人文主義關照下的語文課程改革。揚州大學碩士論文。
    業至誠與葉立誠(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商鼎文化。
    歐滄和(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心理出版設股份有限公司。
    歐用生(1987)。課程與教學:概念·理念與實際。臺北市:文景。
    歐用生(1996)。課程與教學革新。臺北市:師大書苑。
    江良規(1968)。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游智斌(2019)。馬來西亞獨中華文教材本土化研究——以高一華文課本為例。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頁7-13。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淑儀(2012)。國中體育教師對九年一貫健體領域課程改革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
    瞿立鶴與鄭世興(1978)。教育原理。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
    羅榮強(2013)。《2013-2025年馬來西亞教育藍圖初步報告》對華文教育的衝擊與影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葉乃嘉(2006)。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市:五南圖書。
    葉夢莉(2016)。理想教師的藍圖—人文主義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6,5(1),頁185-187。
    蔣勳(1995)。藝術概論。台北:東華出版社。
    藍志東(2018)。中學教育扼殺學習動力。載於潘永強(主編),遲緩·停滯·低素質迷路的中學教育(頁127)。馬來西亞:大將教育。
    蘇亭(2010)。從人文主義的成人教育思想分析社區大學學術類課程設計理念、原則和策略。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
    詹緣端(2018)。當前獨中教育的問題與革新倡議。載於潘永強(主編),遲緩·停滯·低素質迷路的中學教育(頁107)。馬來西亞:大將教育。
    邱韻如(2014)。臺北市國中國文科教師對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認知與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
    郭為藩(1992)。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臺北市:五南圖書。
    郭生玉(1989)。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書局。
    鄭鳳婷(2007)。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與高中藝術史教材教法——以《中國文化史》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
    鈕文英(2021)。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霜葉書廊。
    鐘鴻銘(2005)。美國課程改革的歷史辯證。課程與教學季刊,8(4),頁1-18
    陳伯璋(2011)。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建宏(2003)。高中歷史課程中宗教史教材教法研究——以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
    陳昭雄(1988)。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時見(1999)。課程與教學變革。課程與教學理論和課程與教學改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陳玉清(2003)。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獨立後華文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
    陳豐祥(1997)。情意教學目標在歷史教學上的應用。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馬芊(2012)。淺議「人文主義」教育觀念在中職語文教育中的應用。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駱淑慧與林彩雲(2005)。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現況與未來發展。臺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高博銓(2007)。教學論理念與實施。臺北市:五南圖書。
    高薰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
    高廣孚(1991)。教學原理。臺北市:五南圖書。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黃光雄(1983)。教育目標的分類方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黃政傑(1992)。教育學透視。台北:正中書局。
    黃政傑(1995)。國語科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5)。教學評量。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5)。教材教法的問題與趨勢。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學校情意教學的評鑑。教學評量。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書店。
    黃甫全與吳建明(2019)。課程與教學論:新編21世紀教育系列教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黃集初(2016)。馬來西亞華文教育體系的省思。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二、英文資料
    Alter, J. & Spandel, V. (1992):《Using portfolios of student work in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Education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ractice, 11(1), Pg 36-44.
    Babbie. E. (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 London: Wadsworth.
    C.H.Patterson (1973). Humanistic education.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onald A. Read, Sidney B. Simon (1975). Humanistic education sourcebook.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imeldorf, M.(1994). A teacher’s guide to creating portfolio for success in school, work, and life. Minneapolis: Free Spirit Pulishing Inc.
    John D.Mc Neil (1996). Curriculum: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Harper Collines College Publishers.
    Min Yang (2008). Curriculum Reform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 case Study At Sichuan University, Boston University.
    Williams M (1997). Social Surveys: Design to Analysis. In: T. May (Ed.) Social Reseach Issues, Methods and Proces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三、其他和網頁資料
    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編)(2023)。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課程總綱。取自:https://dzblueprint.dongzong.my/teaching-reform/new-curriculum-syllabus/syllabus-cn
    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編)。初中華文課程標準。取自:https://elearning.dongzong.my/
    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編)(2018)。馬來西亞華文獨中教育藍圖摘要。取自:https://dzblueprint.dongzong.my/teaching-reform/dzblueprint/reform-2
    馬來西亞華教常識手冊(第九版)(2017年3月)。取自:http://www.chhs.edu.my/web/images/files/department/jwc/changshi2017.pdf
    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編)(2005)。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改革綱領。取自:https://dzblueprint.dongzong.my/teaching-reform/reform-7/21-dz
    寬柔中學校史,取自:https://sites.google.com/foonyewsa.edu.my/foonyewhs-history/主页?authuser=0
    新山寬柔中學華文科學科教師手冊(2023)。取自:新山寬柔中學教務處。
    新山寬柔中學初中統一測驗試卷(2023)。取自:新山寬柔中學教務處。
    林文生(2005)建構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新課程。取自:https://teric.naer.edu.tw/wSite/PDFReader?xmlId=1801100&fileName=1537651469482&format=pdf&OWASP_CSRFTOKEN=BQ6G-KFA9-74NQ-00P0-KMXG-RCG0-6M1N-YHCB
    林國安(2020)。華文教學與學生素質培養。取自:https://mychhsk.blogspot.com/2020/05/blog-post_14.html
    學思達教育:https://www.sharestart.org/2341624605369482011629872.html
    王平(2003)。中國清代小說《聊齋誌異》對西方文學有何影響?取自:https://big5.huaxia.com/c/2023/11/13/1826576.shtml
    王琦(2003)。教育思考:適度「放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取自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xinhuanet.com/edu/20230804/678a3055392b4d1fa0cd085512865035/c.html
    Western Governors University(July, 2020). What is humanistic learning theory in education?取自:https://www.wgu.edu/blog/what-humanistic-learning-theory-education2007.html#openSubscriberModa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