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綾章
Ling-Chang Lai
論文名稱: 陳唐山發言事件之報紙報導框架分析
指導教授: 胡幼偉
Hu, Yu-W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新聞框架議題
英文關鍵詞: news frame, issu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2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為探討新聞議題的新聞文本框架分析,以陳唐山發言事件之相關新聞文本為研究對象,此個案原本是一件政府官員的個人言語風波,經由媒體大幅報導之後,在不同的政治光譜交錯下,呈現交錯複雜的面貌,不同的消息來源、不同的報別都有相對應的文本詮釋。唯有透過媒體文本的檢閱,才能找出這一事件如何經由媒體的選擇、篩選過程,進一步被描述與被定義。

    除了具有新聞框架研究的特徵外,該事件也歷經多次轉折,包括個人形象的風波、外交議題的爭辯,甚至成為統獨意識型態、政治角力的工具。在這其中,研究者整理出三個值得分析的研究價值:一、台灣主流報紙是如何報導陳唐山發言事件;二、不同報別的新聞組織,如何詮釋陳唐山發言事件;三、不同的議題週期,報紙的新聞框架是否會產生變化。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有以下幾點研究發現:
    1.台灣主流報紙報導陳唐山發言事件,以聯合報的新聞報導量最多,顯示聯合報較其他三家報紙更重視此一事件,投入較多記者及編輯進行相關新聞的採訪報導。
    2.報紙在報導方式的呈現上以純新聞/一般新聞為主、其次是讀者投書,報紙的「新聞報導方式」會因為「報別」而有所差異。
    3.最常使用的新聞主題框架是「國際與外交考量」。在陳唐山發言事件中,「新聞主題框架」的確會因「不同報紙」而有所差異。
    4.報紙的報導立場以「中立及無明顯立場」最多,表示多數新聞仍以客觀報導為主要立場。但不同報紙與不同報導立場之間,則有達到非常顯著的關聯程度。
    5.報導的消息來源身份方面,以官方—政府部門、政黨、民意代表最多,在不同新聞報導立場與不同消息來源身份之間有達到非常顯著的關聯。
    6.報紙的「新聞報導則數」會因「不同議題的生命週期」而有很顯著的差異。在「報導爬升期」階段,聯合報的則數最多、蘋果日報則數最少;在「報導轉移期」階段,聯合報及自由時報的報導則數最多;在「報導逐漸消退期」階段,以中國時報的報導量居最高。
    7.不同議題生命週期與不同新聞框架之間的卡方檢定也達到非常顯著的水準,說明陳唐山發言事件中,新聞框架具變動性,隨著週期變化,也會產生競爭和消長的變化。
    8.不同階段的議題生命週期、報導方向也會有所差異。在「報導爬升期」的報導立場以「反對」最多;在「報導轉移期」、「報導逐漸消退期」的階段,新聞報導立場以「中立/無法判斷」最多。

    總體而論,陳唐山發言事件確實透過新聞框架的機制,框限事件的面向與意涵;新聞媒體也的確會因為本身報導立場相異,利用不同的新聞主題框架、消息來源身份及新聞報導方式的選擇,最終呈現出與原形截然不同的「媒介真實」樣貌。

    此次探討的新聞主題框架並非僅在陳唐山發言事件的相關新聞中出現,其實新聞媒體在報導國際外交或政治社會新聞時,也經常採取或不自覺使用這些新聞主題框架。同時,新聞媒體為了讓某一特定的新聞主題框架相較於其他框架之下更加凸顯,會採取新聞文本修辭的手法,型塑該框架的文化共鳴作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建立起閱聽人對此一新聞事件的觀感,並爭取社會大眾的支持,讓此議題顯著程度拉高,使得議題的生命週期可以延續。

    中文摘要 II 謝 誌 IV 目 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8 第二章 文獻檢閱與回顧 11 第一節 框架的概念與理論 11 第二節 國外的框架實證研究分析 16 第三節 國內新聞框架的研究分析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採用 31 第二節 資料蒐集 33 第三節 資料處理 47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結果 49 第一節 整體資料分析 51 第二節 不同報紙在報導陳唐山發言事件上的新聞分佈情形 70 第三節 不同議題生命周期在陳唐山發言事件上的分佈情形 9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107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14 中文參考書目 117 英文參考書目 120 附錄一: 編碼類目表 123 附錄二: 編碼員須知 125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王石番(1992)。《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吳芳如(2001)。《消息來源、新聞框架與媒介真實之建構:以政黨輪替後之核四爭議案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山 ( 2000 )。《許佑生同姓婚禮新聞之框架、框架化及讀者詮釋分析》。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炳宏(2004)。《爭議性政治議題的新聞文本框架分析—以林毅夫返台奔喪事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苑。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翁秀琪 ( 1988 )。<從兩個實證研究看大眾傳播媒介如何建構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41:125-135。
    翁秀琪 ( 1994 )。<我國婦女運動的媒介真實與「社會真實」>。《新聞學研究》,48:193-236。
    翁秀琪等 ( 1997 )。《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黃新生(1990)。《媒介批評》。台北:五南。
    黃慧新(2003)。《爭議性社會議題之新聞框架分析—「農漁會信用部份級管理」議題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惠(2001)。《媒介建構之女性參政框架—以副總統呂秀蓮的新聞報導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惠萍(2003)。<媒介框架之預設判準效應與閱聽人政策評估研究—以核四案為例>。《新聞學研究》,77:67-105。
    張甄薇(1992)。《衝突性社會議題之新聞框架研究—以台灣政治反對運動為例(1960~199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
    游中一(2005)。《媒體如何建構「國軍三項軍購案」媒介真實-以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碩士論文。
    鄧麗萍(2004)。《從爭議性政治新聞探討客觀報導與事實建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臧國仁、鍾蔚文(1997)。<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介框架的探析>。《廣告學研究》,9:99-130。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3:1-102。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台北:三民。
    臧國仁主編 ( 1994 )。《新聞學與術的對話》。台北:三民。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編印。
    蔡佳青(2005)。《八面玲瓏:台灣蘋果日報政治立場之初探》。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韓享良(2002)。《國內報紙內容對失業議題之報導框架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蔚文 ( 1992 )。《從媒介真實到主觀真實:看新聞,怎麼看?看到什麼?》。台北:正中。
    簡青玲(1994)。《社會性別建構的權力論域分析-以報紙對校園性侵害事件的報導為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
    羅文輝、黃葳威(2000)。<公民營報紙總統選舉新聞之公正性研究>。《選舉研究》,7(1): 1-20。
    羅世宏(1994)。《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大眾媒介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介框架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元君(1999)。《媒體建構「精省」議題之框架分析—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台灣新生報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傳播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Callaghan, K., and Schnell, F. (2001). Assessing the democratic debate : How the news media frame elite policy discourse, Policial Communication, 18:183-212.
    Chyi, H., and McCombs, M. (2004). Media Salience and The Process of Framing: Coverage of the Columbine school shootings,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1(1):22-35.
    Claudia, L. M. and Michael, S. (1998). The power of a frame: An analysis of newspaper coverage of tobacco issues-United States, 1985-1996,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3:307-325.
    D’Angelo, P. (2002). News framing as a multiparadigmatic research program:A response to Entm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2(4):870-887.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51-58.
    Entman, R. M. (2003). Cascading activation: Contesting the White House’s frame after 9/11,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0:415-432.
    Fishman, M. (1980). Manufacturing the News. Aust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Gamson, W. A. and Modigliani, A. (1989). Media discourse and public opinion on nuclear power: A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5(1):1-37.
    Gamson, W. A., et al. (1992). Media imag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8:373-393.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NY: Vintage Books.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Bever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lascock, J. (2000). The role of AT&T’s public relations campaign in press coverage of the 1982 breakup, Public Relation Review, 26(1): 67-83.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New York: Harper.
    Iyengar, S., and Adam, S. (1993). News coverage of the Gulf crisis and public opinion: A study of agenda-setting, priming, and fram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3):365-383.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84). 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39:341-350
    Lang, G. E. and Lang, K. (1972).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Television and Its Effect: A Pilot Study. In Wilbur Schramm (ed.), Mass Communications ,pp. 544-560.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d ed.).
    Lang, G. E. and Lang, K. (1981). Watergate: An exploration of the agenda-building process. In G. Cleveland Wilhoit & Hsrrold de Bock (e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2: 447-468. Beverly Hills, CA: Stage.
    Menashe, C. L. and Siegel, M. (1999). The power of a frame: An analysis of newspaper coverage of tobacco issues--United States, 1985-1996,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3(4): 307-325.

    Pan, Z., and Kosicki, G. M. (1993).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0:55-75.
    Reese, S. D., and Ballinger, J. (2001). The roots of a sociology of news: Remembering Mr. Gates and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78(4):641-658.
    Scheufele, D. A. (1999). Framing as a theory of media effect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9(1):103-122.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NY: Longman.
    Staab, J. F. (1990). The role of news factors in news selection: A theoretical reconside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423-443.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K: Free Press.
    Wolfsfeld, G. (1991). Media, protest and political violence, Journalism Monograph, 127:1-6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