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袁筱梅 |
---|---|
論文名稱: |
國中歷史教科書中歷史人物的選擇與撰述—以秦漢史為範圍 |
指導教授: |
王仲孚
Wang, Zhong-F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1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教育 、歷史教科書 、歷史人物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92 下載:7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民中學的歷史教育發展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三十多年來,歷史教育產生了一些問題,尚未有效的解決。以歷史人物而言,教科書中的歷史人物,便常成為討論的議題,而焦點則多放在人物的數目上,一般認為,國中歷史教科書的歷史人物太多,使得學生必須去記誦太多的人名,這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很大的負擔,由此也產生了減少教科書中歷史人物數目的呼籲。然而,歷史人物是組成歷史的重要條件,也是歷史的主體。歷史人物是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所以歷史教科書中不可能沒有歷史人物。
因此,此篇論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解決幾個問題:(一)歷史人物在歷史教育中的重要性。尤其以國中歷史教育而言;(二)建立教科書選擇歷史人物的原則,以符合教學的需要;(三)建立教科書撰述歷史人物的基本方針,其中撰述的部分又可分為人物的介紹與人物的評價兩部分。(四)回顧分析過去教科書中對歷史人物的撰述情況。
至於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整理歸納過去學者所做的相關研究中,學者對於歷史人物撰述的一些具體的意見與看法,以做為教科書編輯時的參考依據。其次,對於過去歷史教科書中對於歷史人物的選擇與撰述的問題,在文中也一同提出回顧與分析。此外,在人物選擇的部分,則使用了問卷調查法,調查國中歷史教師對於歷史人物選擇的看法,算是本文比較特別的地方。
在論文的編排上面,首先要討論的是歷史人物在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這裡擬從傳統史學、道德教育與智能發展三個方面去討論。再來則是討論有關於歷史人物選擇的問題。此一部份先瞭解秦漢時代的人物數量與性質,由於史料來源甚多,因此以正史中的《史記》、《漢書》、《後漢書》中所立傳的歷史人物為主,作為探討的根據。接著回顧以往國中歷史教科書中所出現的秦漢人物,分析人物在數量上的變化,以及種類上的消長,並以這些歷史人物為基礎,以問卷的方式調查現任的國民中學歷史教師對於教科書中應該出現哪些人物、以及如何選擇的看法,會以教師為對象,是因為歷史教師站在教學的第一線,一方面具備了歷史專業知識,另一方面也具備了國中歷史教學的經驗,對於國中生的學習情況有所掌握,站在教學的立場,由其提供選擇上的意見,是較具有實務性的。最後則提出歷史人物選擇的原則以及個人的建議。
其次要討論的是有關於教科書對於歷史人物的編撰問題。教科書對歷史人物的編撰,又可以分為歷史人物的介紹與歷史人物的評價問題。由於過去學者在做相關的討論時,多偏重於實務而略理論,且主題孤立,系統論述也付諸闕如。若要從中找尋出系統的理論,是比較困難的事。而以個人的能力而言,也不可能自行提出系統化的編輯原則,是以本文試圖將學者論文中有關於歷史人物的介紹評價的原則與建議,整理出一些編輯的方向。最後則以討論出的原則,將歷年教科書中有關於歷史人物的撰述,做一個分析與檢討。
歷史研究與歷史教學有著密切的關係。歷史研究的每一步深入,都為歷史教學的深入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歷史教學雖然不是將歷史研究成果直接照搬和翻版,但也必須認真地吸收歷史研究的科學成果,使歷史教學更正確、更系統、更富於感染力。是以教科書能不能有效利用歷史研究的成果,來呈現出歷史人物的面貌,這是論文最後所要討論的內容。
這裡以秦始皇為例子,先回顧秦始皇在文獻中以及學者研究中的形象與評價。再以歷年的國中歷史教科書所記載的秦始皇,探討教科書是否符合歷史研究的結果,在這裡也要說明的是,由於秦始皇在兩岸的研究與評價,在文化大革命時產生了很明顯的不同,因此在這裡也一併討論兩岸歷史教科書中有關秦始皇的撰述。此外,國中歷史與高中歷史教科書應該具有銜接性與延展性,這裡也試圖比較秦始皇在國中歷史教科書與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不同,最後則提出個人對於秦始皇在教科書編輯中的一些建議。
近幾年來,由於社會變遷,教育方針不斷變革,歷史教育也面臨了莫大的考驗,個人感覺,歷史教育的提升,不但需要從外在做起,也必須在歷史教育研究中不斷地做基礎的工作。教科書在教學當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引導地位,是以歷史教科書的相關研究,也必須累積相當的研究成果,以作為歷史教育改革的依據。本文最大的企圖與目的,也在此。
(一) 文獻
1. 賈 誼:《賈子新書》,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台一版。
2. 賈 山:《至言》,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1年版。
3. 陸 賈:《新語》,增補中國思想名著,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版。
4. 司馬遷:《史記》(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版。
5. 班 固:《漢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86年版。
6. 范 曄:《後漢書》(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2年版。
7. 陳 壽:《三國志》(新校本),台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版。
8. 荀 悅:《漢紀》,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9. 袁 宏:《後漢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10. 應 劭:《風俗通義》,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0年版。
11. 劉 珍:《東觀漢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5年版。
12. 徐天麟:《西漢會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13. 徐天麟:《東漢會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14. 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15. 班固撰、陳立疏證:《白虎通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16. 桓 寬:《鹽鐵論》,增補中國思想名著,台北,世界書局,民51年版。
17. 王 充:《論衡》,人人文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版。
18. 王 符撰,汪繼培箋:《潛夫論》,增補中國思想名著,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版。
19. 吳 競:《貞觀政要》(點校本),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4年版。
20. 劉知幾著、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民國69年9月。
21.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3年版。
22.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4年版。
23. 鄭 賢:《古今人物論》,台北,廣文書局印行,民國63年版。
24. 魯一同:《通甫類稿》,頁17-19,近代中國史料叢刊,台北,文海書局,民國58年版。
(二)專著
1. 梁玉繩:《漢書人表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7年版。
2. 王德昭:《怎樣教歷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40年3月台初版。
3. 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中小學人文學科教育目標研究報告》,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10月,初版。
4. 金相成、陸滿堂、陳雪良等著:《歷史教學法概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一版一刷。
5. 郭志坤:《秦始皇大傳》,上海,三聯書局上海分店,1989年,一版。
6. 姚秀彥、王仲孚、何啟民編著:《歷史人物分析(上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79年,初版。
7. 姚秀彥、王仲孚、何啟民編著:《歷史人物分析(上冊)》,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國79年,初版。
8. 錢 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4月,再版。
9. 徐雪霞:《光復以來中學歷史教科書變遷及意識型態分析系列之一:國初中本國史》,台南,供學出版社,民國80年6月,初版。
10. 張玉法:《歷史講演集》,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9月,初版。
11.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9月,22版。
12. 林劍鳴:《新編秦漢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1年,初版。
13. 林劍鳴:《秦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1年11月,初版。
14. 張祥浩:《中國古代人物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年12月,一版一刷。
15.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教育思想》,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1月,初版。
16. 王壽南等:《海峽兩岸國(初)中歷史類科教科書之比較研究》,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2年4月11日。
17. 廖隆盛等:《大陸高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歷史組》,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民國83年4月。
18. 倉修良主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3年4月,台一版。
19.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收入《錢賓四先生全集》(乙編32),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
20. 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4年10月,初版。
21. 李福泉:《千古一帝秦始皇歷史之謎》,頁188,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22. Denis Twitchett,Michael Loewe編,韓復智主譯:《劍橋中國史第一冊--秦漢篇》,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5年1月,初版。
23. 王文科:《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5年。
24. 蘇壽桐:《史編拾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一版一刷。
25. 王鐸全主編:《歷史教育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一刷。
26. 于友西主編:《基礎教育現代化教學基本功》,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一版。
27. 王仲孚:《歷史教育論集》,台北,商鼎出版社,民國86年,初版。
28. 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年8月,一版一刷。
29. 中國教育學會歷史教學研究會、人民教育出版社合編:《面向21世紀歷史教材和歷史教學—20世紀末歷史教材和歷史教學的改革及其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一版一刷。
30. 楊志剛:《六合一統--秦朝興衰啟示錄》,台北,年輪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7年6月,初版。
31. 金相成主編:《歷史教育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一版,1998年5月,一版二刷。
32. 臧嶸:《歷史教材縱橫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一版一刷。
(三)教科書及課程標準
1. 夏德儀、祁樂同、李邁先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一冊)》,民國57年,初版。
2. 王德毅、邱添生、韓復智等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一冊)》,國立編譯館,民國62年,初版。
3. 夏德儀編:《高級中學歷史(第一冊)》,國立編譯館,民國68年8月,初版。
4. 何啟民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一冊)》,國立編譯館,民國69年,重編本,初版。
5. 王仲孚編:《高級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3年1版。
6. 黃秀政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一冊)》,國立編譯館,民國75年,正式本,初版。
7. 黃秀政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一冊)》,國立編譯館,民國78年,改編本,初版。
8. 林麗月編:《國民中學歷史科教科書(第一冊)》,國立編譯館,民國87年,初版。
9. 林麗月編:《國民中學歷史教師手冊(第一冊)》,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7年8月,初版。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著:《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中國歷史(第一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一版,1995年1月,一版一刷。
1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制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二版,1997年4月,二版三刷。
(四) 論文
1. 陳登原:〈秦始皇評〉,《金陵學報》,1卷2期,頁301-322,民國20年11月。
2. 紫 翔:〈歷史教學中有關歷史人物評價一些問題〉,《歷史教學》,1953年1期,頁24-28,天津,歷史教學社。
3. 魯 揚:〈有關講述歷史現象、人物和年代月日的一些問題〉,《歷史教學》,1954年2期,頁17-24,天津,歷史教學社。
4. 林治平:〈造成中國大一統的秦始皇〉,《反攻》,第122期,頁12-15,民國43年12月。
5. 尚 鉞:〈如何理解歷史人物、事件和現象〉,《教學與研究》,1956年第4期,頁31-3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6. 趙恆烈:〈如何通過人物的描寫加強歷史教學的形象性〉,《歷史教學》,1957年1期,頁53-54、56,天津,歷史教學社。
7. 朱仲玉:〈歷史課怎樣適應學生年齡特徵進行教學〉,《歷史教學》,1957年10期,頁43-45,天津,歷史教學社。
8. 劉方義:〈試談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問題〉,《歷史教學》,1957年12期,頁48-51,天津,歷史教學社。
9. 吳 唅:〈從曹操問題的討論談歷史人物評價問題〉,《歷史教學》,1959年7期,頁2-5,天津,歷史教學社。
10. 朱 活:〈我對歷史教學中怎樣評價曹操的看法〉,《歷史教學》,1959年7期,頁6-9,天津,歷史教學社。
11. 吳 唅:〈關於評價歷史人物的一些初步意見〉,《歷史教學》,1959年12期,頁2-7,天津,歷史教學社。
12. 王宗先:〈歷史上的人名、地名、年代在教學上之重要性〉,《國教之友》,12卷1號,頁3-5,民國51年4月。
13. 石 工:〈加強中學歷史課基礎知識教學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1963年12期,頁32-40,天津,歷史教學社。
14. 葉顯恩:〈厚今薄古的專家秦始皇〉,《中山大學學報》,1973年第1期,頁80-86。
15. 田余慶:〈秦始皇的評價的幾個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73年第2期,頁22-34。
16.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秦始皇在歷史上的進步作用〉,《北京大學學報》,1973年3期,頁76-81。
17. 周群振:〈秦始皇功過論評〉,《國教之友》,第388期,頁9-12,民國63年4月。
18. 張景賢:〈略論秦始皇〉,《河北大學學報》,1977年2期,頁78-90。
19. 李國祁:〈歷史教育的目的與使命〉,《教育資料文摘》第1卷第5期,頁100-111,民國67年6月。
20. 張其昀:〈掀天揭地的巨靈—秦始皇〉,《文藝復興》,第106期,台北,中國文化學院,民國68年10月。
21. 王宏志:〈略談在新編中學《中國歷史》課本中寫歷史人物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1979年2期,頁28-32,天津,歷史教學社。
22. 金立人:〈評秦始皇〉,《復旦學報》,1979年第4期,頁35-40。
23. 林玉體:〈國中歷史科課程結構之檢討〉,《師友》,第151期,頁14-19,民國69年1月。
24. 施 丁:〈司馬遷評歷史人物〉,《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1期,頁27-35。
25. 彭 明:〈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歷史教學》,1980年6期,頁2-7,天津,歷史教學社。
26. 王鐸全:〈歷史知識的特點與中學歷史教學〉,《中學史地教學》,1981年1期,頁17-2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1年3月。
27. 郝立本:〈歷史知識的特點與課堂教學〉,《中學史地教學》,1981年第1期,頁21-25,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1年3月。
28. 邢奕斐:〈關於歷史人物的教學〉,《歷史教學》,1981年第7期,頁57-58,天津,歷史教學社。
29. 裴烽、孫莉:〈歷史地科學地評價傑出人物的偉大作用〉,《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5期,頁6-11。
30. 白壽彝:〈關於史學工作在教育上的作用和史學遺產的整理〉,《武漢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1期,頁1-8。
31. 孫文範、李治亭:〈馬克斯主義與歷史人物評價〉,《歷史學》,1982年2期,頁9-1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32. 簡 明:〈關於秦漢史教學中的幾個問題〉,《歷史教學問題》,1982年5期,頁34-37,天津,歷史教學社。
33. 史蘇苑:〈關於歷史人物評價五題〉,《歷史學》,1982年第12期,頁41-46,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34. 魏承思、金良年:〈我國古代的歷史教學〉,《中學史地教學》,1983年第6期,頁6-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35. 陸世澄:〈梅林論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歷史教學》,1984年1期,頁12-15,天津,歷史教學社。
36. 江連山:〈淺談分段評價、綜合評價歷史人物問題〉,《歷史學》,1984年第7期,頁56-6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37. 姜東光、萬利生:〈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評價歷史人物〉,《歷史學》,1984年第8期,頁45-5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38. 成 林:〈歷史人物評價問題討論述要〉,《歷史教學問題》,1985年第1期,頁49-51、44,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39. 賈秉仁:〈淺議評價歷史人物〉,《寶雞師院學報(哲社版)》,1985年2期,頁58-61。
40. 王開榮、帥興煌:〈在課堂教學中評價歷史人物的嘗試〉,《歷史學》,1985年3期,頁10-13,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41. 陳敬木:〈漢武三議〉,《福建論壇》,1985年4期,頁52-57,福建省社會科學院。
42. 吳克成:〈談初中一年級的歷史教學問題〉,《歷史教學》,1985年第7期,頁54-56,天津,歷史教學社。
43. 李桂海:〈評價民族英雄的三個層次〉,《歷史學》,1985年第8期,頁35-4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44. 張念群:〈初中一年級歷史教學如何講評古代歷史人物〉,《歷史教學》,1985年第11期,頁55,天津,歷史教學社。
45. 瞿林東:〈古代政治人物的肖像畫—評《讀史集》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歷史學》,1985年第11期,頁65-6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46. 李夢奎:〈論《左傳》戰爭篇章的人物描寫〉,《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頁82-90。
47. 彭小甫:〈當前我國大學西洋史教育的剖析—我國各大學西洋史任課教師師教實況及其改革意見調查研究〉,《國際歷史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79-26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所,民國75年6月。
48. 趙文潤:〈論歷史人物評價的幾個問題〉,《歷史學》,1986年第5期,頁43-4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49. 吳廷嘉:〈歷史人物研究中的幾個理論問題〉,《歷史學》,1986年第7期,頁13-1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50. 夏宏根:〈略論反面歷史人物評價中的幾個問題〉,《歷史學》,1986年第7期,頁20-2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51. 鄧鴻光:〈李贄對歷史人物的價值認識論〉,《歷史學》,1986年第8期,頁71-76,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52. 常 炘:〈五年來對歷史人物評價的一般理論探討〉,《中國史研究動態》,1986年第10期,頁6-11。
53. 李桂海:〈談歷史評價中的複式關係項問題〉,《歷史學》,1986年第10期,頁45-5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54. 史蘇苑:〈略論我國歷史人物評價問題之發展〉,《歷史學》,1987年第1期,頁53-5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55. 簡 桐:〈關於歷史人物評價的幾個理論問題〉,《歷史學》,1987年第7期,頁54-6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56. 屠炳春:〈歷史人物教學法-舟山模式教學單元類型初探〉,《國民教育》,28卷6、7期,頁22-39,民國77年1月。
57. 黃春木:〈教科書—一個頗具爭議性的教育課題—以新編國中歷史教科書第一冊為例〉,《今日教育》,第51期,頁44-51,民國77年1月。
58. 勞定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嘗試〉,《中學歷史教學》,1988年1期,頁35-4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59. 吳達德:〈歷史人物研究與心理分析〉,《歷史學》,1988年第1期,頁65-7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60. 余英時:〈談歷史知識及其普及化的問題〉,《歷史月刊》,創刊號,頁12-14,民國77年2月。
61. 龔奇柱:〈歷史教學社會功能的跟蹤調查及其思考〉,《中學歷史教學》,1988年2期,頁7-1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62. 徐冰、宋令維:〈歷史研究要注重研究歷史人物的思想動機〉,《歷史學》,1988年第2期,頁31-3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63. 李國祁:〈歷史教學中的人物介紹〉,《歷史教學》,1卷1期,頁122-128,民國77年7月。
64. 于包廷:〈中學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評價能力〉,《歷史學》,1988年第5期,頁48-5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65. 尤克光:〈歷史人物與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學》,1988年第6期,頁27-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66. 單 寶:〈歷史人物研究的方法論問題〉,《歷史學》,1988年第11期,頁34-3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67. 李國祁:〈漫談史學的傳記寫法〉,《國史館館刊》,第7期,頁17-23,民國78年12月。
68. 蘇雙碧:〈關於歷史人物評價的幾個問題〉,收於氏著 《歷史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頁240-258,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初版。
69. 李屏南:〈歷史人物評價三題〉,《歷史學》,1990年第1期,頁33-3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70. 周發增:〈建國以來歷史教學法研究的回顧〉,《中學歷史教學》,1990年第1期,頁17-23,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0年3月。
71. 薛振東:〈歷史、歷史演義、歷史小說〉,《歷史學》,1991年第1期,頁25-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72. 李泉:〈孔子的史論和史學評論〉,《歷史學》,1991年2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
73. 金相成:〈何炳松對歷史教育的貢獻〉,《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頁60-63。
74. 楊 明:〈史書人物相貌描寫探微〉,《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頁79-83。
75. 凌林煌:〈論倫理價值與歷史研究及歷史教育〉,《中等教育》,第42卷第3期,頁21-27,民國80年6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出版。
76. 朱智文:〈論歷史評價〉,《歷史學》,1991年第6期,頁16-2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77. 陳偉桐:〈歷史人物評價標準問題〉,收入上海社會科學學會聯合會編:《社會科學爭鳴大系(1949-1989)‧歷史卷》,頁45-5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一版一刷。
78. 張小元:〈略論中國古代浩然偉健價值人格〉,《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1期,頁34-40。
79. 周齊賢:〈中學歷史人物教學的探索〉,《中學歷史教學》,1992年第2期,頁47-5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80. 裴廣才:〈試論影響中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心理因素〉,《中學歷史教學》,1992年第2期,頁11-1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81. 徐策偉:〈初中生學習歷史的心理特徵和教育對策〉,《中學歷史教學》,1992年第3期,頁32-34,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82. 周發增:〈論在歷史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的興趣〉,《中學歷史教學》,1992年第3期,頁3-7,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83. 王學典:〈偶然性、可能性與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東岳論叢》,1992年4期,頁53-58,山東省社會科學院主辦。
84. 馬 勇:〈李斯的思想品格與秦文化政策的得失〉,《齊魯學刊》,1992年5期,頁57-64,曲阜,曲阜師範大學。
85. 張豔國、周淵源:〈論歷史評價與道德評價〉,《歷史學》,1992年第8期,頁23-28,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86. 陳具泰:〈「過秦」和「宣漢」:兩漢時代精神之體現〉,《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9月,一版。
87. 單 寶:〈論歷史人物的多方位研究〉,《歷史學》,1992年第9期,頁19-22,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88. 葉小兵:〈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討〉,《中學歷史教學》,1992年第4期,頁31-3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2年9月。
89. 李國祁:〈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月刊》,第59期,頁88-94,民國81年12月。
90. 李正禾:〈歷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中學歷史教學》,1992年第5期,頁18-2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
91. 陳 志:〈漢武帝暴而不亡論〉,《福建論壇》,1993年4期,頁65-71,福建省社會科學院。
92. 沈鴻秋:〈指導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之我見〉,《歷史教學》,1993年第7期,頁34-35,天津,歷史教學社。
93. 趙祐志:〈國中歷史人物教學問題之研究(上)-以國中歷史課本第一冊為中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卷1期,頁135-147,民國82年6月。
94. 趙祐志:〈國中歷史人物教學問題之研究(中)-以國中歷史課本第一冊為中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卷2期,頁104-122,民國82年8月。
95. 趙祐志:〈國中歷史人物教學問題之研究(下)-以國中歷史課本第一冊為中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卷3期,頁165-184,民國82年10月。
96. 馮正安:〈從開明到專橫-秦皇歷史演變跟蹤〉,《史學月刊》,1993年第3期,頁10-16。
97. 韓復智:〈秦始皇的千秋功過〉,《歷史月刊》,第67期,頁93-95,民國82年8月。
98. 遲克舉:〈試論歷史人物的個性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社會科學》,1993年第9期,頁32-36。
99. 李德藻:〈談談歷史人物教學〉,《中學文科參考資料》,1993年第9期,頁30-31。
100. 張桂芳:〈也談歷史教學中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歷史教學》,1993年第12期,頁44-46,天津,歷史教學社。
101. 胡為雄:〈英雄觀的變遷--從卡萊爾到普列漢諾夫再到胡克〉,《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頁157-168。
102. 孫鐵剛:〈關於秦始皇評價的教學問題〉,《中國上古秦漢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23-133,輔仁大學歷史學系發行,民國83年5月。
103. 譚宇權:〈談中學歷史教學中教師如何論述歷史人物〉,《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卷3期,頁183-208,民國83年10月。
104. 原鐵生:〈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探略〉,《歷史教學》,1994年第11期,頁33-36、44,天津,歷史教學社。
105. 譚宇權、賴美玲、謝荔荔、莊周華、顏淑玢等:〈談中學歷史教師論述歷史人物的方法〉,《中等教育》,46卷1期,頁78-95,民國84年2月。
106. 王延海:〈論《戰國策》的人物描寫與寓言藝術〉,《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9-13。
107. 宋紋縯:〈有關秦始皇評價中一些問題的再探討〉,《人文雜誌》,1995年第3期,頁84-87、74,西安。
108. 王仲孚:〈談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人物評價問題〉,《歷史教育研究》,頁99-106,台北,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民國84年12月。
109. 張月卿:〈歷史科教學中的理論與實際〉,《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卷3期,頁169-190,民國84年10月。
110. 董秀娜:〈試論大陸初中歷史教科書第一、二冊的編寫與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6卷5期,頁163-172,民國84年10月。
111. 嚴志梁:〈我國的歷史教育和歷史教科書〉,《課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10期,頁39-42。
112. 鍾興永:〈初中中國古代史教學中的人物類型摭談〉,《中學歷史教學》,1995年第6期,頁41-43,廣州,華南師範大學,1995年11月。
113. 張玉法:〈民國初年的歷史教學及相關問題之討論〉,《近代中國》 ,第113期,頁91-104,民國85年6月。
114. 林麗月:〈國中「歷史」本國史上冊的教材綱要與編輯構想〉,《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7卷第5期,頁6-11,民國86年2月。
115. 馬植杰:〈張良論〉,《寧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2期,頁44-47。
116. 佐藤伸雄著,張國強譯:〈歷史研究和歷史教育〉,《歷史教學》,1998年第4期,頁41-44。
117. 鄭文芳:〈國中歷史教科書在教師教學歷程中使用情形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118. 劉松萍:〈歷史教學中興趣與思維的結合〉,《歷史教學》,1998年8期,頁39-41,天津,歷史教學社。
119. 張 元:〈從具體描述到深入解釋—國中、高中歷史教學的區隔〉,《歷史月刊》,第129期,頁96-101,民國87年10月。
120. 袁筱梅:〈新版《國中歷史科教科書》第一冊中秦漢人物的分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卷5期,頁71-81,民國88年2月。
121. 葉高樹:〈歷史教育對「負面」人物的討論—以吳三桂為例〉,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主辦之《歷史教育研討會》,民國88年4月30日、5月1日舉行。
122. 陳莉婷:〈從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附圖看其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以新編「國中歷史第一冊」出版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卷5期,頁83-104,民國8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