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曉慶
Liu, Hsiao-Ching
論文名稱: 透明性與當代建築之創作研究
The Study of Transparency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指導教授: 梁桂嘉
Liang, Kuei-Chi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中文關鍵詞: 透明性當代建築拼貼均質
英文關鍵詞: Transparency,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Collage, Universal Spac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05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1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1970年代柯林.羅等人的透明性的理論為溯源,探索二十世紀初建築與藝術之關係,推展至當代的建築設計透明性的應用與特點,闡述當代建築與透明性的關聯。研究方法是以文獻探討與設計者的演講來貼近設計者與作品本身,以數個國際知名建築師之作品為案例代表,分析整理各個案例的視覺感受、質感、色彩、結構、空間序列以及設計思考等,呈現出設計者的思路與設計實踐,理解到當代建築涉及透明性的設計方法時,作品反映空間與環境彼此烘托之關係。
    透明性的早期理論和案例影響後世至今,許多空間設計會應用透明性思考方式和設計形式。透過本研究,可以見到透明性理論和作品的演變,亦即由科比意影響至當代建築師的案例分析,近代建築案例聚焦在妹島和世、石上純也和彼得.卒姆托等知名建築師之作品,當代透明性建築是為透明性理論的延伸與豐富。
    在理論分析之後,再以台北市立大學生態池為設計基地,進行半開放空間創作實驗,其成果於青田十六作公開展出,為透明性與環境的關係,得出更為清晰而且實際的研究結果。透明性宜關注空間的視覺效果,在設計方法上,綜合空間之深度、結構、立面,和環境的互動等來考量,開展空間的自由感、連續性,和層次感,予人多樣且動態的空間體會。

    The Transparency theory of Colin Rowe and Robert Slutzky is the origin of this study, fo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art, and realizes its’ application and thought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literature review and designers’ speeches to understand their thoughts clearly. The case study is typical design cases of world-renowned architects, through analyzing the visual experiences, texture, colors, structure and space sequence in each case, and reveals designers’ thinking processes and design practice. Thus, the architecture involving with Transparency brings out the contrast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ace itself and its site.
    Transparency by Colin Rowe influenced modern architecture from the earlier twentieth century to now. Nowadays, more and more architects and interior designers apply transparency in their concepts and creating. In this study, the changes of Transparency is necessary, and gives the advice to compare Le Corbusier’s architecture with the classic examples in Transparency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case study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s from designers, such as SANNA, Junya Ishigami, Peter Zumthor and so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s abundant in Transparency.
    Finally,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taking the ecological space in University of Taipei as site for design, in the same site, the project A is prone to geometric collage, and the project B is a tendency towards universal space. To sum up, first, in those spaces for Transparency, visual effect is emphasis. Secondly, in Transparency design method, space design would be more free, continuous ,and hierarchical ,as taking many aspects into consideration, including the depth of space, structure, elevation, and so forth.

    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II 目次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X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目標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空間分析的基本方法 7 第二節 透明性 10 第三節 現象學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27 第一節 設計師與設計團隊的介紹 28 第二節 案例分析 31 第三節 案例分析小結 65 第四章 創作實驗 66 第一節 創作實驗方向 66 第二節 選題與基地 66 第三節 方案A 75 第四節 方案B 83 第五節 創作實驗小結與成果展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六章 未來研究與建議 98 參考文獻 99

    中文文獻
    建築頭條(2016年07月19日)。Kerry Hill/偏愛東方風格的設計大師。(建築頭
    條網)取自http://www.archnews.cn/works/52360.html
    施植明(2015)。柯布Le Corbusier建築界的畢卡索,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大
    師,又譯作柯比意。臺北市:商周出版。
    龔婉如(2015)。伊東豐雄(Nikkei Architecture)。臺北市:五南圖書(2010)。
    王駿陽,馮路(2015)。身體和空間:關於半透明性的對談。建築師,第177期, 116-123。
    王俊雄、王增榮(編)(2014)。實構築。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MOT TIMES編輯部(2014年10月16日)。4個關鍵字:流動、飄浮、透明、去物質化,讓你更深入看懂妹島和世的建築!(上篇)。(MOT TIMES明日誌) 取自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type=1&serial=678
    謝宗哲(2013)。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
    祖宜(譯)(2013)。建築大轉換(伊東豊雄、中澤新一)。臺北市:聯經出版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黃居正(2013年03月29日)。黃居正:勒.科布西耶建築起源的追溯與原型的 展開(中國建築藝術網)取自http://www.aaart.com.cn/cn/critique/show.asp?bi d=10922
    王玉(2013年01月21日)。SANAA打造羅浮宮全新地標,朗斯分館輕盈綻放。 (MOT TIMES明日誌)取自http://www.mottimes.com/cht/article_detail.php?se rial=422&type=1
    彭禮孝(編)(2012)。建築師語錄。城市.環境.設計雜誌。第64期。(網址:
    www.uedmagazine.net/UED_Column_con.aspx?one=1&two=11&three=62&pid =4538)
    陳志春(2011)。空間的意念:與建築大師的對話。臺北市:博雅書屋。
    謝宗哲(譯)(2010)。西澤立衛對談集。西澤立衛(編著)。臺北市:田園城市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沈克寧(2010)。建築類型學與城市型態學。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黃居正、王小紅(編著)(2009)。大師作品分析3現代建築在日本。北京:中國
    建築工業出版社。
    林建華、謝宗哲(譯)(2009)。邁向建築的軌跡2日本建築家的畢業設計(五十
    嵐太郎)。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增榮(譯)(2009)。職業/建築家20位日本建築家側訪(Roland Hagenberg)。
    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eaGer(2009年04月12日)。瑞士建築師Peter Zumthor 獲頒2009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準建築人手札網站)。取自http://www.forgemind.net/php bb/viewtopic.php?t=15675
    謝宗哲(譯)(2008)。伊東豊雄建築論文選衍生的秩序(伊東豊雄)。臺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金秋野、王又佳(譯)(2008)。透明性(Rowe, C., & Slutzky, R.)。北京:中國
    工業出版社(1997)。
    史永高(2008)。半透明性的魅惑-透明性研究之二。新建築,第5期,44-49。
    黃士甄(2008)。輕現代浪潮—以傢俱及家飾設計之平面創作為例。臺北:輔仁
    碩士論文。
    呂以寧、王玲玉(譯)(2007)。建築:造型、空間與秩序(Francis D. K. Ching)。
    臺北市:六合出版社(1979)。
    李雨紅、李桂文、薛義(2007)。場所精神與知覺體驗—從斯帝文‧霍爾的芬蘭
    KIASMA作品談起。華中建築,第25卷,40-42。
    李香蓮、馮淑萍(2007)。設計現象學。設計研究,第7期,107-114。
    謝宗哲(譯)、曾成德(編)(2006)。流動性Fluidity(伊東豐雄、妹島和世等)。
    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暮春暖(譯)(2005)。建築的非線性—從仙台到歐洲(伊東豊雄建築事務所編著)。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
    牛燕芳、程超(譯)(2005)。勒.柯布西耶全集第一卷1910年-1929年。博奧席
    耶、斯通諾霍(編著)。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5)。
    宋秉忠(2005)。涵碧樓極簡主張減法行銷日與月。遠見雜誌,第230期。取自
    https://store.gvm.com.tw/article_content_11203.html
    廖健丞(2005)。輕文化與輕建築現在都市心靈空間之探討。台北:淡江碩士論
    文。
    趙夢琳(譯)(2003)。建築元素:從造型到場所(Pierre von Meiss)。臺北市:
    詹氏書局(1993)。
    王受之(1999)。世界現代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林明毅、林敏哲(譯)(1995)。建築語彙(White, E T.)。臺北市:六合出版社(1975)。
    季鐵男(1993)。思考的建築。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季鐵男(編)(1992)。建築現象學導論。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
    司。
    曾旭正(譯)(1990)。建築意向(Norberg-Schulz, C.)。臺北市:胡氏圖書出版
    社(1966)。
    王錦堂、孫全文(譯)(1986)。空間、時間、建築(Giedion, S.)。臺北市:臺隆
    書店出版(1970)。
    外文文獻
    Hyatt Foundation(上網日期:2017年04月30日)。Peter Zumthor Biography.
    [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pritzkerprize.com/2009/ bio
    Schelbert, C. (Eds.) (2014). Peter Zumthor 1998-2001 Volume 3. Zurich, Switzerland: Verlag Scheidegger & Spiess AG.
    Ojeda, O. (Eds.) (2013). Kerry Hill. London, England: Thames & Hudson Ltd.
    二川幸夫(編)(2013)。妹島和世+西澤立衛讀本—2013。日本東京都:GA
    Poveda, P. et al. (2011). Rolex Learning Center EPFL. El Croquis, 155, 46.
    Etherington, R. (2009, April 18). Key Projects by Peter Zumthor. [Online forum com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ezeen.com/2009/04/18/key-projects-by-peter-zumthor/
    Toyo Ito (2008). Toyo Ito & Associates Architects. [Toyo Ito’s Website] Retrieved from http://www.toyo-ito.co.jp/WWW/index/index_en.html
    Sbiriglio, J. (2002). Le Corbusier, Entre Raison et Passion. In Chang, F. (Eds.), Le Corbusier- Morceaux Choisis, 1914-1965 (pp. 9-17). Taipei: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演講
    石上純也(演講者)(2016)。五十嵐太郎與石上純也演講會。地點:北京鳳凰匯
    傳媒中心。
    妹島和世(演講者)(2014)。建築與環境---妹島和世建築講座。地點:台北國際
    會議廳。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