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雅筑
Hsu, Ya-Chu
論文名稱: 「分」與「合」──家政課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
Divide and Collaborate ──The Action Research on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ome Economics
指導教授: 卯靜儒
Mao, Chin-J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5
中文關鍵詞: 家政分組合作學習基本手縫拼圖法二式
英文關鍵詞: Home economics, cooperative learning, basic hand sewing, Jigsaw II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76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團隊合作是現在教育所需培養學生具備的素養,另外在自己教授家政課操作性課程時常分身乏術與不得分組合作教學之要領,而造成分組後學生有搭便車現象,為改善上述實務狀況,運用分組合作學習概念提升學生團隊合作與服務領導素養,精進課程設計並提升教學效率,有以下四項研究目的:(1)實踐以分組合作學習概念設計之家政課程;(2)省思在家政課實施分組合作學習的歷程,持續修正;(3)探究運用分組合作學習基本手縫之學習成果;(4)探究學生在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後團隊合作能力與人際關係的改變。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行動研究方式,設計並實施5週10節的基本手縫課程,以任教的7年級一個班20位學生作為研究參與者,進行課程行動研究循環,課程實施、反思,之後修正課程設計與引導方向,學生能夠透過小組合作學習基本手縫技巧,並逐步建立學生團隊合作與人際關係。透過蒐集質性資料,包含每週授課後教師省思札記、同儕教師觀課紀錄表、學生問題調查、學生訪談、學生學習感受、團隊合作與人際關係總回饋問卷以及學生學習歷程與成果,進行分析。
    本研究結論有以下四點:(1)家政實踐分組合作學習概念中針對異質性分組與拼圖法二式的調整與省思;(2)實踐、省思、修正的課程行動研究精進課程設計,釐清教師信念;(3)運用分組合作學習,八成學生能掌握基本手縫之技巧;(4)學生在分組合作學習後團隊合作能力與人際關係產生正向的改變。
    最後提出兩點建議,給欲以分組合作學習進行課程的教師參考:(1)教師應運用更多範例教導學生使用合作技巧;(2)分組合作精神應配合其他課程與活動持續深化與延續。

    Group Work are essential competencies for students nowadays. In my operational courses of home economics, I was often tied up with work to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previous experience, students’ free rider problem in groups were often occurred when teacher lack tactic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as: (1)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to home economics courses; (2) Reflecting and adjusting the progress of implementing group work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3) Discussing the effect of learning basic hand sewing with group work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4) Discussing students’ ability of group work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uring implementing group work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Based on the above purpose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by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participants were 7th grade students. Research was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for five weeks, which included ten classes of basic hand sewing course in total. During the five weeks teaching, the cycle of action research in class was implemented. Besides, teacher’s reflections and adjustments were noted and recorded after classes. The collected qualitative data which used to do the analysis included teacher reflecting notes, classroom observation forms, students’ hand sewing work and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questions, students interview, questionnaires on feeling of learning and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techniques , and student learning progress and effect.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generalized as follows: (1) The reflection and adjustment on heterogeneous grouping and Jigsaw II implementation in home economics courses; (2) Action research helped refine teachers’ course design ability and clarify their beliefs; (3) Through group working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courses, 80% students could use basic hand-sewing skills well; (4) Cooperative learning courses have positive influences on students’ group-working abi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Two suggestions for teachers who would like to implement group work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1) Teachers should apply more examples to teach students the skill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2) students’ cooperative learning skill should be deepen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different cours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7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分組合作學習理論基礎 13 第二節 分組合作學習概念與特質 18 第三節 分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法 20 第四節 分組合作學習之學習成果 25 第五節 六六討論法與拼圖法二式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3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實施歷程 34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40 第四節 家政分組合作學習課程方案設計 41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方法 56 第六節 研究倫理 63 第四章 課程實踐與修改歷程 65 第一節 第一週課程實施與修正 65 第二節 第二週課程實施與修正 73 第三節 第三週課程實施與修正 87 第四節 第四週課程實施與修正 94 第五節 第五週課程實施與修正 118 第五章 學生學習成果 125 第一節 基本手縫學習成果 125 第二節 學生團隊合作能力與人際關係改變探討 14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結論 153 第二節 建議 161 參考文獻 163 壹、中文 163 貳、西文 167 附錄 168 附件一 課程設計 168 附件二 同儕教師觀課紀錄表 178 附件三 家政課學習感受與團隊合作人際互動總回饋問卷 181 附件四 手縫工具支援前線學習單 184 附件五 家長知情同意書 185

    壹、中文
    尹枚君、王亭茵(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取自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rENW727y74k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方國榮(2009)。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影響 ~ 以「植物世界面面觀」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王千倖(1997)。合作學習。師友月刊,364,34-38。
    王怡驊(2017)。國中數學科實施分組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花蓮縣。
    王金國(2004)。簡介小組討論教學法,教育研究,8,137-147。
    王韻齡(2015年3月)。「分組學習」救起更多學生自信。親子天下,65。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5460-%E3%80%8C%E5%88%86%E7%B5%84%E5%AD%B8%E7%BF%92%E3%80%8D%E6%95%91%E8%B5%B7%E6%9B%B4%E5%A4%9A%E5%AD%B8%E7%94%9F%E8%87%AA%E4%BF%A1/
    史美瑤(2012,3月)。21世紀的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師發展。評鑑雙月刊,36。取自https://teaching.ndhu.edu.tw/files/15-1095-41706,c8448-1.php
    田耐清、尤四維、黃明智、林佩貞(2015)。合作學習策略融合之實踐與成效。國民教育,55(2),97-102。
    吳宗霖(2015)。分組合作學習對國中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 以國七數學比例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高雄市。
    吳武典、洪有義、張德聰(2010)。團體輔導(二版)。臺北市:心理。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呂文郁(2016)。分組合作學習樂。師友月刊,586,57-60。
    李堅萍(2006)。工藝技能學習成效與自我效能之相關性研究。藝術教育研究, 12,39-64。
    兔子(2015,4月)。分組合作學習: 當我們44人同在一起。翻轉教育。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851
    林永豐(2012)。學習社群。教育大辭書。擷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18/
    林佩璇(2009)。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論述:從自我到社會文化。教育實踐與研究,22(2),95-122。
    林清山(1996)。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臺北市:東華。
    林寶山(1996)。討論教學的技巧。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頁71-84)。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文哲(譯)(2013)。R.E.Slavin 著。教育心理學理論於實際第三版。臺北市:學富。
    張正杰(2018)。合作學習運用於高職餐飲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職教育研究所,屏東縣。
    張杏如(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6(14),擷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86/14.htm
    張新仁(2014)。分組合作學習-改變課堂教學生態的希望工程。師友月刊,559,36-33。
    張新仁(主編)(2019)。分組合作學習自發、互動、共好的實踐。臺中市: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張新仁、許桂英(2004)。國小數學領域採合作學習之教學成效。教育學刊,23,111-136。
    教育部(2013)。分組合作學習教學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綜合活動領域。臺北市:作者。
    郭至和(2015,3月)。老師!來上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翻轉教育。翻轉教育。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768
    郭筱彣(2018)。合作學習策略運用於國小四年級學生音樂創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臺中市。
    陳芝仙(2016)。「分組合作學習」運用於國中國文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核心精神」為開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陳琦媛(2017)。問題本位學習法(PBL)於師資職前教育課程運用之初探。台灣教育評論月刊,6(10),70-77。
    陳慧珍(2007)。淺談合作學習教學與成效。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5,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5/65-24.htm
    彭兆宇(2013)。一位國中七年級數學科教師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鈕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市:雙葉。
    黃方妤(2018)。合作學習與差異化教學研究──以拼圖法實施於八年級國文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北市。
    黃政傑(2012)。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初版12刷)。臺北市:五南。
    葉馥萍(2015)。分組合作學習對九年級生數學科圓形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高雄市。
    廖宇瑄(2015)。十二年國教活化教學中學生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以國文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市。
    蔡秀滿(2013)。分組學習應用於國中家政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118,1-20。
    賴協志、張雅屏(2013)。學習態度對學生學習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貳、西文
    GHAITH, GHAZI M. (2003) .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ing Attitudes, Achievement, and Learners Perception of their Jigsaw II Cooperative Learning Experience. Reading Psychology, 24(2) ,1.
    Johnson, D. W., and Johnson, R. T.(1990) . Social skills for successful group work.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4) ,29-33.
    Lewin, K.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4), 34-46.
    Oludipe, Daniel; Awokoy, Joanthan O. (2010) . Effec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eaching Strategy on the Reduction of Students' Anxiety for Learning Chemistry. Journal of Turkish Science Education (TUSED) , 7(1) ,30-36.
    Parker, R. E. (1985). Small-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 Digest, 51(2), 44–46.
    Richard A. Guzzo, Eduardo Salas, and Associates. (1995). Team Effectiveness and Decision Making in Organizations. Location, CA: Jossey-Bass Publishers.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2003). Nurturing the treasure: vision and strategy 2002-2007. Humburg, Germany: UIE. Retrieve from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131145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7/3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