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奕妘
論文名稱: 尼采知識論之於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
指導教授: 溫明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尼采知識論九年一貫課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1下載:5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彰顯尼采知識論中的主動、主體性和富創造力的生命概念和九年一貫課程之精神內涵相符應。因此為了達到此目的,本論文探討了尼采的知識論內涵,挖掘了知識論的本質、精神,歸結出尼采知識論中所特有的闡述性特質、藝術性的存在與生命的活躍動力。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亦可瞭解,尼采知識論的多元風貌、熱情與生生不息的原動力和現今的九年一貫課程所強調的能力本位、終身學習、貼近學習者的生命經驗與生活……等概念有彼此取用之處。除此之外,更順勢以知識論的三特質分析九年一貫的現況,由尼采三特質的視角出發,發現目前九年一貫課程,其不論是在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或教材教法,仍存在著一些問題與再改進的空間。因而對此,在論文中提出創造力、體驗學習與終身學習的概念展望,冀能針對九年一貫課程之弊病與缺失,提出更深一層的啟發
    研究結果指出,尼采知識論之於九年一貫課程,其更深化了九年一貫課程知識的流動性,不論是以闡述性的方式抑或是藝術性的方式,都促使我們以另一個角度審視目前所學的點點滴滴,激發肯定自己、正視自己的生命力量,並隨著生命本體力量的消長,不斷促使自己成長、向困難挑戰,以賦予人生最大之意義與深度。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4 第二章 尼采的生平和思想 15 第一節 尼采的生平與其知識論變遷 15 第二節 尼采的知識論溯源 27 第三章 尼采知識論內涵 35 第一節 作為一種闡釋性的存在 35 第二節 作為一種藝術性的存在 42 第三節 做為一種生命的發揚 49 第四章 尼采知識論之於九年一貫課程的省思 57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發展背景與實施現況 57 第二節 知識論之於九年一貫課程理念的檢討 70 第五章 尼采知識論在九年一貫上之運用 79 第一節 創造力概念之再深化 79 第二節 開展具生命意義的體驗教學 87 第三節 終身學習之展望 94 第六章 結論 103 附錄 國外尼采知識論之相關研究 111 參考文獻 113

    壹、 中文部分

    王民安、陳永國著(2001)。尼采的幽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王紅宇譯(1999)。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田立年(譯)(2000)。F. W. Nietzsche著。曙光。廣西:漓江出版社。
    田立年(譯)(1993)。F. W. Nietzsche著。哲學與真理~尼采1872-1876年筆記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伍至學(1994)。尼采論形上學的心理學。哲學雜誌,10期,118-129頁。台北:業強。
    朱光潛(2003)。文藝心理學。臺北縣 : 頂淵出版社
    朱泱(譯)(1999)。F. W. Nietzsche著。善惡的彼岸。台北:水牛。
    行政院教改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余鴻榮(譯)(1983)。F. W. Nietzsche著。查拉圖斯特如是說。台北:志文。
    吳清山、張素偵(無日期)。國民教育階段推展終身學習策略之探究。2005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basis1/699/a7.htm
    吳靖國(2000)。教育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李永熾(譯)(1994)。工藤綏夫著。尼采的思想。台北:水牛出版社
    李克寰(2003)。尼采的教育思想。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霖生(1998)。超越善與惡—尼采導讀。台北:臺灣書店。
    杜麗燕(2002)。尼采、重估一切價值的哲學家。台北:水星文化事業出版社
    沈姍姍(無日期)。全球課程的趨勢。2005年5月22日,取自http://140.127.84.15/adm/academy/pub_data/1/18/36-18/%E5%B7%AB%E6%9C%89%E9%8E%B0%E8%80%81%E5%B8%AB.pdf
    汪郁棨(2002)。尼采的「權力意志」研究。東海大學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國平(1990)。尼采與形而上學。湖南教育出版社
    周國平(1999)。尼采‧在二十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國平(譯)(1996)。F. W. Nietzsche著。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周國平(譯)(2000初版)。F. W. Nietzsche著。悲劇的誕生。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周賓、許均主編(2001)。勞倫斯、卡弘著。哲學的終結。江蘇人民出版社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教育部。
    林逢祺、洪仁進主編(2003)。教育哲學述評。台北:師大書苑
    邱才銘(200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的辦理模式與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漢鼎(2001)。理解與解釋。北京:東方出版社
    洪漢鼎譯(1996)。詮釋學Ⅱ:真理與方法。台灣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胡夢鯨(民86)。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孫周興(1998)。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還原、建構、解構-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方法初探。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孫周興譯(2002)。M. Heidegger著。尼采。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治本(譯)(1999)。U.Beck著。全球化危機。台北:台灣商務。
    高爾基(1984)。我怎樣學習和寫作。上海:三聯書店
    國教專業社群網(無日期)。2005年5月26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life-source.php
    張世忠(2000)。建構: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念東、凌素心(譯)(2000)。F. W. Nietzsche著。權力意志。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念東、凌素心(譯)。F. W. Nietzsche著。看那個人:尼采自述。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張松禮編(1967)動機心理學。台北市 : 台灣書店
    張雅雯(2001)。國民中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情況與成效評估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煌熙(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問題與展望。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辦之「九年一貫課程研討論文集」(頁58-96),台北市
    推展多元智慧教育以帶好每位學生(無日期)。2005年5月28日,取自http://www.szes.tc.edu.tw/nine/39_6.htm
    教育部(1998a)。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教育部編印。
    教育部(1999)。九年一貫課程。2005年5月26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B-list/B-main-1.htm
    莊明貞主編(2003)。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台北:高等文化教育出版公司
    陳伯璋(1995) 。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臺灣教育,540: 11-15。
    陳伯璋(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載於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上)。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陳明鎮(2001)。國民中學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可行模式與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素梅(1994)。尼采論權力意志與道德解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鼓應(1999)。悲劇哲學家‧尼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懷恩(1998)。尼采藝術形上學。台北:紅螞蟻
    馮作民(1990)。尼采的哲學。台北:水牛。
    馮朝霖(2001a)。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台北:元照。
    黃尹姿(1997)。尼采的真理觀與知識觀~權力意志的一種表現型態。政治大學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明嘉(譯)(1999)。F. W. Nietzsche著。歡愉的知識。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黃富順(1996)。終生學習的意義、源起、發展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源(1999)。尼采「權力意志」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楚國南等(譯)(1996)。尼采文集。北京:改革出版社。
    趙秋英(2003)。中部地區國民小學實施九年一貫課程難題與解決對策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趙衛民(1995)。尼采的生命哲學。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
    劉小楓、倪為國選編(2002)。尼采在西方─解讀尼采。上海:三聯書局
    劉崎(譯)(1996)。F. W. Nietzsche著。瞧!這個人。台北:志文。
    歐用生 (2000)。課程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0)。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經驗。國民教育,40(4),2-9。
    蔡清田(1999)。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與學校課程發展。北縣教育,30,20-27頁。
    鄭美玉(2001)。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成效之探討~以國小為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鄧曉芒譯(2004)。判斷力批判。台北市:聯經
    魯路(譯)(2001)。K.Jasper著。尼采其人其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鍾慧卿(2000)。尼采生命哲學及其教育意涵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未出版

    二、西文部分

    Alan D. S.(1990).Nietzsche and the question of interpretation: between hermeneutics and deconstr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Clark, M. (1990). Nietzsche on Truth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oper, A.E.(1983)Authenticity and Learning: Nietzsche’s Education Philosoph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Cropley, A.J. (2001).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Damanpour, F. & Evan, W.M. (1990). The adoption of innovation overtim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of organiz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 Institute, San Diego.deconstruction .New York : Routledge
    Deleuze,G(1983).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Dervarics, C. (1997). U.S. to encourage lifelong learning. Community College Week, 10(10), 3.
    Evan, William M. and Olk, Paul(1990)”R&D consortia: A new organizational form”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1(3), p.31-47.
    Haar, M.(1996)Nietzsche and Metaphysic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ake, B.J. (1999). Lifelong learning in late modernity: The challenges to society,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9 (2), 79-91.
    Heller, Erich(1988).The Importance of Nietzsche : ten essay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llingdale, R. J.(1966). Nietzsche : The Man and His Philosophy. 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interpretation : between hermeneutics and
    Kaufmann,Walter(1974)Nietzsche :Philosopher, psychologist, antichrist .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artin,Glen.T(1989)From Nietzsche to Wittgenstein : the problem of truth and nihilism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 P. Lang
    Murphy, Timothy F. (1984). Nietzsche as educator.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ew York: Cambridge Univ.Press,
    Nietzsche,F (1973)Beyond good and evil ( R.J.Hollingdale,Trans.):England:Clays Ltd ,St Ivesple,
    Nietzsche,F (1974)The gay science ( W. Kaufmann,Trans.) : New York: Random house,
    Nietzsche,F(1969)Thus spoke Zarathustra.( R.J. Hollingdale,Trans) :
    Nietzsche,F(1982) Daybreak, ( R.J. Hollingdale,Trans.):
    Nietzsche,F(1989)The genealogy of morals. ( W. Kaufmann,Trans.) New York: Random house,1989)
    Nietzsche,F(1990)The twilight of the idols. ( R.J. Hollingdale,Trans) : armondsworth: Penguin,
    Nietzsche,F(1993).the birth of tragedy(Shaun Whiteside ,Trans.):England:Clays Ltd,St Ivesple
    Nietzsche,F.(1967).The will to power( W. Kaufmann,Trans.):New York: Random house
    Richarddson,J.(1996).Nietzsche’s syste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Sleinis, Edgar E. (1994). Nietzsche’s Revaluation of Values: A Study in Strategies.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oll, I.(1988). Pessimism and the tragic view of life:reconsiderations of nietzsche’s birth of traged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