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淑宜
Chiou Shuyi
論文名稱: 教學空間之認同感與領域感研究
指導教授: 楊紹裘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5
中文關鍵詞: 教學空間認同感領域領域性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4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探討學生使用教學空間之認同感與領域感,「領域性」是指由個體、群體或其他社群(social group)單位所知覺到的物理空間的所有權為基礎,所發展的一組行為與認知;「認同感」對應在領域上,可提供個人表達認同,並防止攻擊行為,促進個人歸屬於內團體,經由使用與標記行為,強化認同的產生,進而與領域性相互影響。本文以量化研究方式,針對台北市五所公立工科高職學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並輔以質化研究方式,隨機抽樣訪談學生的看法,經由量與質的結果分析,瞭解學生使用教學空間的現況與期待,並得到以下結論:
    1.增進校園空間特色,有助於提升學生對校園空間的認同感。
    2.教室非屬次級領域,應盡量避免有共用班級教室的情形。如以科為單位安排教室,有助於該科認同感的產生。
    3.學生認為跑班產生共用教室時,使用後應維持教室原狀,並避免留下垃圾,及翻動私人物品,減少領域侵犯及使用衝突的發生。
    4.教室內的佈置應該隨時變化,並開放學生佈置屬於自己的東西,使學生更能融入班級生活。
    5.教室外的走廊是班級教室的領域延伸,在佈置後能增強領域感與認同感。
    6.學生最關切座位上的私人所有物被侵犯,開放學生裝飾自己的座位有助於增加認同感與領域感。
    7.學生認為設置置物櫃有其必要性,並以設置在班級教室內的專屬置物櫃為優。
    最後,希望本文對於教學空間領域感與認同感的初探,能提供其他研究者使用,或是教育工作者瞭解學生行為的另一個向度。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students’ acceptance and domain feeling to the use of teaching space, "The territoriality " is basic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oups’ behavior and recognizes importance of the environment on the individual, the community or other society groups. "The acceptance" of the environment, in providing for individual expression, may prevent the incidence of violence, promote a sense of individual ownership within the group and in this way, the improve behavior and the feeling of belonging, thus furthe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uses the result of research by the students from Taipei’s five public vocation schools, the results of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uxiliary research, and a random sampling of student’s opinion, By quantifying and bench marking the result, an understanding is gained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students in the use of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is g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are made:
    1.Enhanc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campus space is helpful to promote acceptance by students of the campus space.
    2.The classroom should not be classified as a secondary domain and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avoid this situation by integrating the environment of the class and grade classroom. For example, by taking the aspects of field of study as a theme for the classroom arrangement can help to engender an understanding and feel towards the field of study.
    3.The students believe that the shared-classroom necessitated by a different course should be reinstated back to the original condition. This may be achieved by avoiding leaving trash and other personal goods,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the change of layout to the environment and minimizing damage.
    4.The following aspects enable the student to absorb themselves to into the class and grade life: Inside classroom make decoration changes as necessary, allowing students to define the environment that best suit themselves.
    5.The outside corridor is the extension area of classroom, the domain feeling and acceptance can be strengthened after the decoration arrangement.
    6.On the students preferred seat allow the introduction of personal belongings, letting students decorate their own seating areas can improve their acceptance and the domain feeling.
    7.The students believe that the location of their cabinet is important, and it is better to have their personal cabinet in their own classroom.
    Key word: Teaching space, acceptance, domain, and domain feeling.

    目 錄 頁次 誌謝﹍﹍﹍﹍﹍﹍﹍﹍﹍﹍﹍﹍﹍﹍﹍﹍﹍﹍﹍﹍﹍﹍﹍﹍﹍﹍﹍﹍﹍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總目錄﹍﹍﹍﹍﹍﹍﹍﹍﹍﹍﹍﹍﹍﹍﹍﹍﹍﹍﹍﹍﹍﹍﹍﹍﹍﹍﹍﹍Ⅳ 表目錄﹍﹍﹍﹍﹍﹍﹍﹍﹍﹍﹍﹍﹍﹍﹍﹍﹍﹍﹍﹍﹍﹍﹍﹍﹍﹍﹍﹍Ⅴ 圖目錄﹍﹍﹍﹍﹍﹍﹍﹍﹍﹍﹍﹍﹍﹍﹍﹍﹍﹍﹍﹍﹍﹍﹍﹍﹍﹍﹍﹍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內容 3 一、校園環境 3 二、教室 3 三、個人座位 3 四、私人物品存放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一、教學空間 4 二、使用者 4 五、學校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一、教學空間 7 二、認同感 7 三、領域(territory) 7 四、領域性(territoriality) 7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認同理論與文獻 9 一、認同感的意涵 9 二、空間認同感相關研究 10 三、校園空間的認同 11 四、教室佈置探討 15 第二節 領域理論與文獻 16 一、領域的意涵 16 二、領域的相關定義 17 三、領域的分類與功能 18 四、領域記號的分析 19 五、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分析 20 六、相關文獻回顧 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5 一、文獻分析法 25 二、文件分析法 25 三、問卷調查法 26 三、訪談 2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27 一、研究架構 27 二、研究流程 28 第二節 研究工具與執行 30 一、研究工具的選定 30 二、研究工具的執行 32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處理 35 一、資料收集 35 二、資料處理 35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處理 39 第一節 基礎調查結果 39 一、校園環境 39 二、部別與設科 40 三、班級教室 40 四、課桌椅形式 42 五、置物櫃設置現況 43 第二節 研究樣本描述 44 一、性別 44 二、年級 45 三、部別 46 四、校別 47 第三節 個人屬性之差異分析 49 一、校園空間認同感之差異 49 二、教室空間認同感與領域感之差異 51 三、座位空間認同感與領域感之差異 74 四、私人物品儲存空間認同感與領域感之差異 91 第四節 質性訪談 99 一、學生對於校園空間的看法 99 二、學生對教室的看法 100 三、學生對座位空間的看法 103 四、學生對置物櫃的看法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109 一、校園空間認同感之建立 109 二、教室領域感與認同感之建立 109 三、座位空間認同感與領域感之建立 111 四、校園活動最小據點之建立 113 第二節 建議 11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過程檢討 116 第四節 後續研究建議 11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19 二、英文部分 121 附錄 一、調查研究問卷 123 表 目 次 頁次 表 1-1 我國九十三學年度高職學校校數統計 5 表 1-2 九十三學年度臺北市公私立職業學校暨高中附設職業類科學校一覽表 6 表 2-1 在初級、次級及公眾領域的領域行為 18 表 2-2-1 空間領域研究一覽表 22 表 2-2-2 空間領域研究一覽表(續1) 23 表 2-2-3 空間領域研究一覽表(續2) 24 表 4-1-1 台北市立公立高職學校概要比較表 40 表 4-1-2 台北市立公立高職學校設科一覽表 41 表 4-2-1 問卷發放及回收有效樣本統計表 44 表 4-2-2 「性別」分佈統計表 45 表 4-2-3 「年級」分佈統計表 46 表 4-2-4 「部別」分佈統計表 47 表 4-2-5 「校別」分佈統計表 48 表 4-3-1 校園空間認同感統計分析表 49 表 4-3-2 同意自己學校環境很有特色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0 表 4-3-3 同意自己學校環境很有特色Scheffe 法比較表 50 表 4-3-4 教室領域行為題項統計分析表 51 表 4-3-5 不同年級學生對共用班級教室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2 表 4-3-6 不同年級學生對共用班級教室看法Scheffe 法比較表 53 表 4-3-7 不同學校學生同意學校環境有特色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4 表 4-3-8 不同學校學生同意學校環境有特色Scheffe 法比較表 54 表 4-3-9 教室安排對領域感與認同感題項之統計分析表 55 表 4-3-10 不同年級學生對年級安排教室方式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7 頁次 表 4-3-11 不同年級學生對年級安排教室方式看法Scheffe 法比較表 57 表 4-3-12 不同學校學生對年級安排教室方式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8 表 4-3-13 不同學校學生對年級安排教室方式看法之Scheffe 法比較表 58 表 4-3-14 學生希望之教室安排區位統計表 58 表 4-3-15 教室外走廊領域行為題項統計分析表 59 表 4-3-16 不同年級學生對教室外走廊領域性屬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0 表 4-3-17 不同年級學生對教室外走廊領域性屬 Scheffe 法比較表 60 表 4-3-18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外走廊領域性屬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1 表 4-3-19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外走廊領域性屬之Scheffe 法比較表 61 表 4-3-20 不同年級學生對教室外走廊領域污染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2 表 4-3-21 不同年級學生對教室外走廊領域污染Scheffe 法比較表 62 表 4-3-22 不同年級學生對教室外走廊領域侵犯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3 表 4-3-23 不同年級學生對教室外走廊領域侵犯Scheffe 法比較表 63 表 4-3-24 教室外走廊認同感題項統計分析表 63 表 4-3-25 不同年級學生對教室外走廊認同感建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4 表 4-3-26 不同年級學生對教室外走廊認同感建立Scheffe 法比較表 64 表 4-3-27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外走廊認同感建立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5 表 4-3-28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外走廊認同感建立之Scheffe 法比較表 65 表 4-3-29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外走廊領域自明性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 4-3-30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外走廊領域自明性之Scheffe 法比較表 67 表 4-3-31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外走廊佈置單位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7 表 4-3-32 教室佈置對認同感建立題項統計分析表 68 表 4-3-33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佈置班級認同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69 表 4-3-34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佈置班級認同感之Scheffe 法比較表 69 頁次 表 4-3-35 教室佈置的看法與經驗題項統計分析表 70 表 4-3-36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佈置開放私人張貼物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 4-3-37 不同學校學生對張貼私人物品的班級認同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 4-3-38 不同學校學生對張貼私人物品的班級認同感之Scheffe 法比較表 71 表 4-3-39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佈置責任歸屬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 4-3-40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佈置責任歸屬之Scheffe 法比較表 72 表 4-3-41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佈置比賽時間點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 4-3-42 不同學校學生對教室佈置比賽時間點之Scheffe 法比較表 73 表 4-3-43 最討厭座位被侵犯情形之統計分析表 74 表 4-3-44 最討厭座位被侵犯情形之統計分析表 75 表 4-3-45 座位佔領物對領域佔有之統計分析表 77 表 4-3-46 座位侵犯行為題項統計分析表 78 表 4-3-47 座位裝飾的功能與情形題項統計分析表 78 表 4-3-48 不同學校學生對座位裝飾的自明性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9 表 4-3-49 不同學校學生對座位裝飾的自明性之Scheffe 法比較表 80 表 4-3-50 不同學校學生對座位裝飾增加認同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 4-3-51 不同學校學生對座位裝飾增加認同感之Scheffe 法比較表 81 表 4-3-52 不同學校學生對他人座位裝飾看法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1 表 4-3-53 不同學校學生對他人座位裝飾看法之Scheffe 法比較表 82 表 4-3-54 裝飾自己的座位情形統計分析表 82 表 4-3-55 座位裝飾被破壞之反應情形統計分析表 84 表 4-3-56 座位區位喜好統計分析表 85 表 4-3-57 座位區為喜好對認同感與領域感之統計分析表 87 表 4-3-58 不同年級學生對座位區為的班級認同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頁次 表 4-3-59 不同年級學生對座位區為的班級認同感Scheffe 法比較表 88 表 4-3-60 不同年級學生對使用請假同學座位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 4-3-61 不同年級學生對使用請假同學座位Scheffe 法比較表 89 表 4-3-62 不同學校學生對使用請假同學座位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 4-3-63 不同學校學生對使用請假同學座位之Scheffe 法比較表 90 表 4-3-64 不同學校學生對座位心理領域擴張認同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1 表 4-3-65 不同學校學生對座位心理領域擴張認同感之Scheffe 法比較表 91 表 4-3-66 設置置物櫃之領域感與認同感題項統計分析表 91 表 4-3-67 不同學校學生對裝飾置物櫃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3 表 4-3-68 不同學校學生對裝飾置物櫃之Scheffe 法比較表 94 表 4-3-69 設置置物櫃場所統計分析表 94 表 4-3-70 置物櫃之所有權屬統計分析表 95 表4-3-71 不同學校學生對願意付費置物櫃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7 表 4-3-72 不同學校學生對願意付費置物櫃之Scheffe 法比較表 97 表 4-3-73 願意支付置物櫃之金額情形統計表 98 圖 目 次 頁次 圖 2-1 學校環境和學生的關係 12 圖 2-2 教室內的關係 14 圖 2-3 TAYLOR 在1988年提出的領域性概念 1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7 圖 3-2 研究流程圖 29 圖 3-3 調查問卷編製流程圖 31 圖 3-4 年級分層抽樣示意圖 33 圖 4-1-1 A校課桌椅 42 圖 4-1-2 B校課桌椅 42 圖 4-1-3 C校課桌椅 42 圖 4-1-4 D校課桌椅 42 圖 4-1-5 E校課桌椅 42 圖 4-1-6 B校置物櫃 43 圖 4-1-7 B校置物櫃手提包 43 圖 4-1-8 E校置物櫃(1) 43 圖 4-1-9 E校置物櫃(2) 43 圖 4-2-1 「性別」分佈圓形圖 45 圖 4-2-2 「年級」分佈圓形圖 46 圖 4-2-3 「部別」分佈圓形圖 47 圖 4-2-4 「校別」分佈圓形圖 48 圖 4-3-1 學生希望之教室安排方式圓形分佈圖 59 圖 4-3-2 最討厭座位被侵犯情形之圓形圖 75 圖 4-3-3 座位被侵犯之反應情形圓形圖 76 頁次 圖 4-3-4 座位佔領物對領域佔有圓形圖 77 圖 4-3-5 裝飾自己的座位情形圓形圖 83 圖 4-3-6 座位裝飾被破壞之反應情形圓形圖 84 圖 4-3-7 座位區位喜好圖 85 圖 4-3-8 座位區位喜好圓形圖 86 圖 4-3-9 設置置物櫃場所統計分析表 95 圖4-3-10 置物櫃之所有權屬圓形圖 96 圖 4-3-11 願意支付置物櫃之金額情形圓形圖 98 圖 4-4-1 A校某教室門口張挑校慶自製海報 99 圖 4-4-2 A校教室外走廊 101 圖 4-4-3 C校教室外走廊 101 圖 4-4-4 E校教室後方公佈欄 101 圖 4-4-5 C校教室彩帶裝飾 102 圖 4-4-6 C校教室鞭炮裝飾 102 圖 4-4-7 C校教室制式公佈欄 102 圖 4-4-8 C校教室前方校訓 102 圖 4-4-9 C校教室國父像裝被飾情形 102 圖 4-4-10 E校教室門歡迎海報 103 圖 4-4-11 E校教室鐘 103 圖 4-4-12 E校冷氣前裝芳香包 103 圖 4-4-13 D校教室娃娃吊飾 103 圖 4-4-14 E校日間部留言 104 圖 4-4-15 C校課桌椅留言 105 圖 4-4-16 C校課桌椅寫學號 105 頁次 圖 4-4-17 E校課報廢辦公椅 105 圖 4-4-18 E校課學生自備椅墊 105 圖 4-4-19 E校課桌自照裝飾 106 圖 4-4-20 E校課桌偶像照裝飾 106 圖 4-4-21 A校走道佔用情形 106 圖 4-4-22 E校走道佔用情形 106 圖 4-4-23 E校某班級置物櫃裝飾情形 107

    參考文獻
    期刊
    朱潔嵐 (民90):建立台灣認同--自決與認同的心理基礎。TC Magazine ,第 23 期,Columbus, OH, USA。
    林素卿 (民89):班級經營問題及突破。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 59 期,38-40頁。
    徐惠東 (民90):小班教學精神與多元智慧的啟發:談教室佈置。小班教學通訊國中篇,第 24期,15-18頁。

    書刊
    郭為藩(民68):自我心理學。台南市:開山書店。

    會議專刊或專題研討會論文
    胡毓正、謝秀珮、石杜娟(民91):藝術與學校環境結合的方案課程模式建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主辦「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宣讀之論文 (新竹)。

    學報
    莊修田(民86):人類空間行為之內涵與本土化研究初探。中原大學士內設計系。

    學位論文
    吳金翰(民86):傳統都市空間中領域現象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袁筱媛 (民93):學生宿舍中之領域權與私密性之相關行為研究—以中原大學良善宿舍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曾慶忠(民88):從角色認知結構探討辦公空間的領域行為。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楊敏芝(民91):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劉勇信(民83):臺灣集合住宅共用空間領域權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樊美蒂(民88):從社群領域權空間的建立探討社區實質環境之管理--以台北市成功國宅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月娥(民75):城鄉地區居民生活型態文化參與及文化認同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陳益仁(民77):從領域理論試探住宅之空間架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芳萍(民90):時間、空間、人間 以「行動辦公室」做為工作、領域、組織的觀察。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鍾明靜(民92):水圳空間的領域權研究—以嘉南大圳灌溉區為主。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謝憲一(民88):從領域觀點探討特殊教育學校開放空間之研究—以國立桃園啟智學校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專門及研究報告
    陳明竺 (民92):陽明山國家公園居民參與社區整體改造計畫輔導及審議機制之研究—以竹子湖地區為例。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專案研究報告。

    翻譯書籍
    危芷芬譯(民84):環境心理學。臺北:五南。Francis T. Mcandrew (1995).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宋伯欽譯(民70):都市意象。臺北:,臺隆。Kevin Lynch(1959),”The Image of The City”。
    吳芝儀、李奉儒譯 (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Michael Quinn Patton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施植明譯 (民84):場所精神(GENUS LOCI)---邁向建築現象學。臺北: 田園。Christian Norberg—Schulz
    常懷生譯(民76):建築環境心理學。臺北: 田園。
    溫明麗等譯(民91):行動研究教育學。臺北:洪葉。Richard D. Parsons & Stephanie Lewis Hinson & Deborah Sardo-Brown (2001). Educational Psychology.
    聶筱秋、胡中凡、唐筱雲、葉冠伶等譯 (民92):環境心理學。臺北:桂冠。PAUL A.BELL et al. (2003).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蕭秀玲、莊慧秋、黃漢耀譯(民84):環境心理學。臺北:心理。Gifford, R. (1987/1991)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英文部分
    Altman I. (1975):The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Privacy Personal Space,Territory,and Crowding。Pacific Grove,CA:Books/ Cole。
    Becker F. (1975):Workplace by Design:Mapping the High Performance workpalc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Inc.。
    Bell B.(1996):A Special-Purpose Architecture for 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Software. Tech report #70. Institute for the Learning Science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Bell P.A., Greene, T.C., Fisher J.D. & Baum A.(1996):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Territorial Behavior。Florida,Harcourt Brace & Company。
    Bronfenberner U.(1960):Freudian theori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their derivatives ,U.S.A。
    Brown B.B.(1987):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Territoriality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Em Griffin(2003):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U.S.A。
    Fisher G.N. (1997):Environment and Social Behavior:Privacy Personal Space,Territory,and Crowding。Pacific Grove,CA:Books/ Cole Pub. Co.
    Hall E.T.(1966):The Hidden dimension 。New York:Doubleday。
    Moos, R. H & Moos, B. S(1978). Classroom social climate student absences and gra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0(2), p.263-269.
    Sommer R.(1969):Personal Space:the behavioral basis of design。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Taylor R.B.(1988):Human Terriorial Functioning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網頁
    劉兆玄(民93):校長就職致詞。台北,東吳大學。網址:http://www.scu.edu.tw/sub930801.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