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偉俐 |
---|---|
論文名稱: |
立法委員機會結構、個人活動與媒體能見度關聯性研究 |
指導教授: |
胡幼偉
Hu, Yu-We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6 |
中文關鍵詞: | 消息來源 、機會結構 、個人活動 、媒體能見度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0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過去消息來源研究結果指出,消息來源背景因素會影響記者處理消息來源的方式,也就是新聞出現「消息來源偏向」現象。而國外研究國會議員背景個人活動與媒體能見度間的關聯時指出,背景及個人活動會影響議員的媒體能見度。因此,本研究根據Weaver&Wilhoit(1980)提出的「機會結構(opportunity structure)」及『個人活動(individual activity)』指標,試圖了解立委的「機會結構」與「個人活動」對其媒體能見度的影響。
本研究利用內容分析及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立法委員在「機會結構」、「個人活動」與媒體能見度的關聯性,並利用深度訪談,訪問中時、聯合、自由、中晚及聯晚五報之國會記者,以回答本研究三個問題:一、立法委員的「機會結構」對立委的媒體能見度影響為何?二、立法委員的「個人活動」對立委的媒體能見度影響為何?三、記者對消息來源的認知重要性排列對新聞處理的影響為何?
研究結果如下:
1.立法委員「機會結構」中,立委類型、助理人數及資深程度與媒體能見度之間並沒有顯著的關聯性,「機會結構」中只有「領導能力」--「有無擔任職務」與媒體能見度之間呈現正相關。即使在迴歸模式中,控制「機會結構」與「個人活動」變項後,「是否擔任職務」還是能有效預測媒體能見度。
2.立法委員「個人活動」中,「召開記者會次數」、「互動頻率」、「互動次數」、「互動時間」及「有無記者個人電話」與媒體能見度間呈現正相關。在迴歸模式裏,控制「機會結構」及「個人活動」所有變項後,立法委員與記者互動之「時間頻率」及「召開記者會次數」仍可預測立法委員媒體能見度。也就是說,立委與記者互動時間頻率愈高,能見度也就愈高;召開記者會的次數愈多,出現在媒體上的次數也就愈多。
3.記者認為,選擇消息來源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消息來源擁有的權力及提供訊息的能力;權力源自於職位及與領導中心接近性。擔任重要職位的立法委員,掌握政治的重要訊息,對採訪黨政新聞的記者而言,是兼具「易得性」及「易用性」的消息來源。此外,權力領導中心的核心成員也是記者所選擇的重要消息來源。由於權力核心成員在政治事務運作過程扮演重要角色,對於政策與政治問題都有相對程度了解,處理黨政新聞的國會記者而言,也是重要消息來源。
對記者而言,立法委員的『個人活動』對新聞處理並無太大影響力。記者認為,立委參與『質詢』、『國是論壇』、『召開記者會』的次數及『與媒體的互動關係』並不會直接影響媒體能見度。立委在參與這些活動時,必須把握議題的新聞性及重要性才能有效增加媒體能見度。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于茂宗(1999)。《立法委員之選區與立法參與之研究—以核四、美濃水庫興建預
算案》。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天下雜誌編輯部 (2003年12月15日)。〈二OO四國情調查〉,《天下雜誌》,289:
70-78。
王小燕(1996)。《報紙報導民國八十三年台灣省長及北高二市市長選舉之分析》。
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天濱(1997)。《我國專業性報紙地方新聞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第二版,台北:幼獅。
王宗安(1994)。《我國報紙對候選人報導分析研究─民國八十一年二屆立委選舉
之探討》。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金平 (2002)。〈漫談立法院之生態變遷、國會改革及面臨之挑戰〉,《立法院院
聞》,30:11,22-29。
王業立(2001)。〈國會中的政黨與黨團協商-民主政治的基石還是障礙?〉,《當
代》:171:78-85。
王精誠(1984)。《立法院第七十會期施政總質詢之內容分析--兼論報紙對總質
詢新聞之處理》。政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志剛(2000)。《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議會記者與議
員為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慧君(2002)。《情境、形象修護策略與策略效果之關聯性研究-以男性政治人物性醜
聞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小云(1999)。〈美國的媒體政治〉,《華岡社科學報》,13,65-78。
余元傑(1993)。《我國立法院質詢制度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
論文。
余萬益(1991)。《我國主要報紙報導醫事新聞的趨勢分析》。政治作戰學院新聞
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 穎(1997)。《地方政府消息來源與記者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三重市為例》。世
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正雄(1997)。《立法委員質詢國防事務之內容分析-以第二 三屆為例》。政治
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麗(2000)。《地方新聞中的地方圖像:台南報導地方新聞頭版的內容分析》。
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金萍(2002)。《糖尿病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碩士論文。
李明軒 (2000年12月1日)。〈爭錢奪權 混戰立法院〉,《天下雜誌》,235:70-78。
林妙津(1990)。《立法院第七十九至八十四會期施政總質詢之內容分析》。政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東泰(1999)。《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瑜霜(2002)。《二OO二年台北市長選舉候選人新聞媒體守門研究》。中國文
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聖芬(1995)。〈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評論與回應〉, 臧國仁主編《新
聞學與術的對話III新聞工作者與消息來源》,頁29-30。台北:國立政治大
學。
林嘉誠(1982)。〈立法委員質詢權的行使與功能-由本會期總質詢圓滿結束談起〉,《中
國論壇》,14:1:52-54
林瀟倩(1992)。《國會新聞處理及其影響因素初探》。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繼文(2001)。〈選舉制度:國會改革的基礎工程〉,《當代》:171:73-92。
邱佳宜(1988年11月1日)。〈媒體時代來臨-提高曝光率,民代總動員〉,《新新
聞雜誌》。704:124-125。
施惠獻(1999)。《新聞記者與民意代表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議會記者與
議員之互動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景昇(1979)。《台灣省議會議員質詢權之研究》。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
文。
翁秀琪(1996)。〈消息來源策略研究-探討中時、聯合對婦運團體推動「民法親
屬編」修法的報導〉,《新聞學研究》,52:121-148。
翁秀琪(1998)。《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高怡欣 (2003)。《新聞媒體報導政黨電視競選廣告之研究---以2001年立法委員
暨縣市長公職選舉為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仁敦(1984)。《我國立法委員勞工問題質詢研究》。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
論文。
張志雄(1997)。〈軍事新聞消息來源與採訪者互動模式初探〉,《復興崗學報》,
67:92-134。
盛竹玲(2001)。《報紙醫藥保健版內容分析》。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
蕭湘文(2003)。《國會新聞-馬戲團集錦?!》。[Online].
Available:http://www.bdf.org.tw/forum/panel_10.htm
盛杏湲(1997)。〈國會議員的代表行為〉,《問題與研究》,36:9,37-59。
盛杏湲(2000a)。〈立法問政與選區服務:第三屆立法委員代表行為的探討〉,《選
舉研究》,6:2,89-117。
盛杏湲(2000b)。〈政黨或選區?立法委員的代表取向與行為〉,《問題與研究》,7:
2,37-73。
盛杏湲(2001)。〈立法委員正式與非正式立法參與研之研究〉,《問題與研究》,
40:5,81-103。
莊 岳(1992)。〈中美國會助理制度之比較〉,《美國月刊》,7:3,48-62。
莊克仁(1999)。《我國博物館與媒體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許禎元(1993)。《增額立委質詢與臺灣地區之政治發展》。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
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一香(1988)。《電視爭議性新聞之消息來源特性及其處理方式與訊息導向之分
析》。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杰(2002)。《立法委員與國會記者之互動研究:資訊交換與制度安排的觀
點》。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淞山(1994)。〈國會助理與幕僚制度總論(下)〉,《立法院院聞》,22:2,41-50。
陳憶寧(2003)。〈2001年台北縣長選舉公關稿之議題設定研究—政治競選言說
功能分析之應用〉,《新聞學研究》,74:45-72。
陳麗卿(1980)。《我國報紙報導省議會新聞型態之研究-以第六屆省議會第三次
大會省政總質詢為例》。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陶允正(1994)。《記者個人屬性、專業意理與如何選擇消息來源之研究──以台
北市議會記者為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喻靖媛(1994)。《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與新聞處理方式關》。政治大學新聞
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芸(1986)。《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
彭芸(1992)。《新聞媒介與政治》。台北:黎明。
彭錦鵬(1991)。〈美國國會幕僚的角色與成長〉,《美國月刊》,6:3,57-67。
湯鈞池 (1995)。〈立法院國是論壇改革建議芻議〉,《國家政策論壇》,1:1,15-40
黃光國(1984)。〈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李亦園、楊國樞、文崇一
(編)《現代化與中國化論文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秀端(2001)。〈立法院委員會制度糾謬-立法效率與品質為何不好〉,《當代》:
171:86-97。
黃煥榮(1999)。〈立法委員與助理互動關係初探--質化研究方法之應用〉,《立法
院院聞》,27:11, 62-77。
楊泰順(2001)。《被誤解的國會》。台北:希代。
楊瑪琍、許癸鎣 (2000年12月1日)。〈2001國性調查-政治惡鬥,人民最痛〉,《天
下雜誌》,251:92-102。
臧國仁(1995)。〈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的互動觀點—系統理論的觀點〉,《國家科
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5:2,264-284。
臧國仁(1999)。《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台北:三民。
歐陽翠鳳(1992)。《立法委員質詢婦女問題之研究-五十一至八十四會期立法院
公報之內容分析》,政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明宏、陳志瑋(200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原書Frankfort-Nachmias , C. and Nachmia, D.,(1996).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
蔡 珮(1996)。《電子佈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台大計中BBS站
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秀芳(2001)。《立法委員對於行政院體育委員會質詢問題之研究─以第三屆第
四會期至第四屆第四會期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國華(2001)。《地方新聞記者與消息來源互動關係探討:以新竹市府會新聞路
線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進安(2000)。《企業公關人與記者的關係策略----以航空公司公關部門為例》。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佳珍(2001)。《新聞媒體民意調查單位組織運作現況:權力與守門觀點之探
討》。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宜芳(2002)。《分立政府下的府會關係--台北市議會口頭質詢之內容分析
( 1991-2001)》。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健豪(1989)。《黨外立法委員質詢內容之研究》。政大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瞿海源、林繼文、王業立、黃秀端、顧忠華等 (2003)。《解構國會 : 改造國會》。
台北:允晨。
藍素禎(2000)。《台灣健康傳播之分析--以威而鋼新聞為例》。陽明大學衛生福
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文輝(1995)。〈新聞記者選擇消息來源的偏向〉,《新聞學研究》,50:1-13
蘇 蘅 (1995)。〈消息來源與新聞價值—報紙如何報導「許歷農退黨」效應〉,《新
聞學研究》,50:15-40
英文部分
Blumler, J. G.(1990). Elections, the media, and the modern publicity process. In
M.Ferguson (ed.), Public communication: the new inperatives. London:Sage.
Davidson, Roger H.(1970). Congress i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In Allan
Kornberg and L. Musolf (eds.), Legislatures i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Durham,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Dunn, D. (1969). Public officials and the press. Mas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
Dunwoody, S. & Scott, B. T. (1982). Scientists as Mass Media Sources, Journalism
Quarterly, 59(1), 53-59.
Ericson, R. V., Baranek, P. M. & Chan B.L. (1991). Representing order:Crime, law,
and justice in the news media.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Feldman, O. (1985). Frequency of Contact between Japanese Politicians and the
Pres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3(1), 1-20.
Fico, F. (1984a). How Lawmakers Use Reporters: Differences in Specialization and
Goals, Journalism Quarterly,61(4), 793-800.
Fico, F. (1984b). The Ultimate Spokesman Revisited: Media Visibility of State
Lawmakers, Journalism Quarterly,61(3), 383-391.
Fico, F. (1985). Search for the Statehouse Spokesman: Coverage of the Governor and
Lawmakers, Journalism Quarterly,62(1), 74-80, 94.
Fishman, M. (1980). Manufacturing the news. Austi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Galbraith, J. K. (1982). The anatomy of power.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Gandy, O.H. Jr. (1982). Beyond agenda setting: Information subsidies and public
policy. Norwood, NJ:Ablex.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 news :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Newsweek, and Time. New York: Random House.
Gieber, W. & Johnson, W. (1961). The City Hall Beat: A Study of Reporters and
Sources Roles, Journalism Quarterly, 38(3), 289-297.
Grunig, J. E. & L. A. Grunig, (1992). Models of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In J.E. Grunig (ed.), Excellence in public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85-325.
Hackett, R. A. (1985). A Hierarchy of Access: Aspects of Sources in Canadian TV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 62(2), 256-267, 277.
Hall, R. (1987). Participation and Purpose in Committee Decision Making.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se, 81, 105-127.
Havick, J. (1997).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Media Atten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2(2), 97-111.
Haynes, A. A. and Murray, S. G. (1998). Why do the News Media Cover Certain
Candidates more than Others? The Antecedents of State and National News
Coverage in the 1992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Campaign , American Politics
Quarterly,26(4), 420-438.
Hinde, R. A. (1981). The bases of a scie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Steve
Duck & Robin Gilmour (ed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studying personal
relationships. London: Academic Press.
Homans, G.C. (1961). Social behavior: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Hulteng, J. L. (1976). The messenger’s motives- ethical problems of the news media.
NY: Harcourt Brace.
Jacobson, G. C. (1992). The politics of congression elections (3rd).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Lacy, S. & Matustik, D. (1983). Dependence on Organization and Beat Source for
Story Ideas: A Case Study of Four Newspaper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5(2), 9-17.
Lehman, E. W. (1977). Political society: A macrosociology of politics.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cQuail, 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an introduction.
London:Sage.
Meyrowitz, J. (1994). Visible and Invisible Candidates: A Case Study in “Competing
Logics” of Campaign Coverag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11, 145-164.
Miller, S. H. (1978). Reporters and Congressmen: Living in Symbiosis, Journalism
Monographs, 53, 1-25.
Perloff, R. M. (1998).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olitics, press and public in America.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Roscho, B. (1975). Newsmak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chlesinger, P. (1990).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journalism: Source strategy and
limits of media centrism. In M. Ferguson(ed.), Public communication and the
news Imperatives. London:Sage.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 (2nd Ed.). New York:Longman.
Squire, P. (1988). Who Gets National News Coverage in the U.S. Senate? American
Politics Quarterly,16(2), 139-156.
Stocking, S.H. (1985). Effect of Public Relations Efforts on Visibility of Organization,
Journalism Quarterly, 62(2), 358-366.
Stryker, J. E.(2002). Reporting Medical Information: Effect of Press Releases and
Newsworthiness on Medical Journal Articles’Visibilty in the News Media,
Preventive Medicine, 35(1), 519-530.
Wafai, M.(1989). Senators’ Television Visibilit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Journalism
Quarterly,66(2), 323-330, 390.
Weaver, D.H. and Wilhoit, G. C. (1980). News Media Coverage of U.S. Senators in
Four Congresses, 1953-1974, Journalism Monographs, 67, 1-34.
Wrong, D. H., (1979). Power: Its forms, bases and uses. London: Blackwell.
Yiannakis, D. E, (1982). House Members’ Communication Styles: Newsletters and
Press Release, The Journal of Politics,44, 1049-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