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曉燕
論文名稱: 台灣流行音樂歌詞中的兩性圖像(2002-2005)
The Gender Image in the Lyrics of Popular Music in Taiwan from 2002 to 2005
指導教授: 張樹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流行音樂性別角色兩性互動關係性別意識形態
英文關鍵詞: popular music, sex/gender roles, gender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gender ideolog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8下載:8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觀察台灣流行音樂工業之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一九九○年代後的跨國唱片產業著眼於商業利益的最大化,驅使流行音樂消費人口年齡的再下降,因此,流行音樂的消費與收聽已為青少年重要的次文化與休閒活動,是家庭、學校、同儕之外另一項影響青少年生活的重大力量。
    探討當代流行歌曲其中的意涵,可瞭解普同的社會現象及群眾心態。倘若流行音樂傾向「再現」社會真實,流行音樂如何「再現」?「再現」了什麼?對青少年的兩性觀點造成什麼影響?學校教育所教授兩性平權的觀念與流行音樂大力放送的性別意識型態,是否無形中交互頡頏?是本研究亟欲瞭解的問題。而無論是站在媒體素養的角度來檢視流行音樂,抑或是以流行音樂素材結合性別議題教學,都有待我們對流行音樂透露的文本內容做一概觀的瞭解。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期望探討下列問題:一、2002-2005年台灣流行音樂歌詞中透露的兩性角色定位、兩性關係為何?二、2002-2005年台灣流行音樂歌詞中的性別意識形態是否與性別平等教育精神相扞格?
    研究者針對台灣地區2002年至2005年G-music排行榜上之國語流行音樂歌詞分別進行符號學分析,深入探討歌詞中的符號意義,並辨識歌詞中的隱含義、迷思,以梳理出歌詞據以再製生產的性別意識結構。再從「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目標,研擬兩項核心概念以檢核本研究所分析的二十七首流行音樂歌詞的性別意識形態:一是「多元的性別角色」,一是「平等互惠的兩性互動」,以之對照分析流行音樂歌詞所呈現的兩性世界。
    研究發現,部分歌曲雖呈現出較為多元的性別角色,卻仍依循傳統界定的兩性角色主軸以描述兩性之形象、性格特質;有少數歌曲出現顛覆刻板印象的訊息。部分歌曲所傳遞的兩性愛情對待之觀念,與性別平等教育之精神相互呼應。在尊重青少年次文化的前提下,了解、辨別流行音樂傳遞的性別意識型態,並以之融入性別教育及媒體素養教育,可望有效達成性別意識建立之目標。

    Ob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music industry in Taiwan, we will find out that the transnational recording industry has pursued the most profit since 1990, causing the descending of consumers’ ages. Thus, consuming or listening to the pop music has become teenagers’ important subculture and leisure activities. It is another main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ir lives besides family, school and peers.
    Probing into the meaning of the popular music lyric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common social phenomena and the mass psychology. Based o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nd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1. What are the gender roles and the gender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in the popular music lyrics in Taiwan from 2002 to 2005? 2. Is the gender ideology in the popular music lyrics conjunct with the curriculum goal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27 pieces of the Chinese popular music retrieved from g-music with Semiotics approach and then examined them with two core-conceptions, “multiple gender roles” and “equity gender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Several findings can be concluded from this study. 1. Most lyrics still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to describe the gender image and character even though they represent more multiple gender roles. 2. Few lyrics overthrow the gender stereotypes. 3. The love values in some lyrics correspond with the spirit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On the premise that teenagers’ subculture should be respected, it is strongly suggested that distinguishing the gender ideology in the popular music and combining the concept with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and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will help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gender consciousnes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6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8 第四節 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 流行音樂的範疇與特性11 第二節 流行音樂與性別再現19 第三節 流行音樂、性別平等教育與媒體素養教育27 第四節 國內女性主義研究取向的流行音樂研究3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範疇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45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設計49 第四章 台灣流行音樂歌詞中的兩性圖像 第一節 歌詞內容與愛情無關之性別角色53 第二節 男性演唱者演唱之愛情歌曲中的兩性圖像64 第三節 女性演唱者演唱之愛情歌曲中的兩性圖像82 第四節 從性別平等教育看流行音樂歌詞的性別意識形態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33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39 西文部份145 附 錄 附錄一 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之「兩性教育」主要內容147 附錄二 九年一貫課程之「兩性教育」綱要結構149 附錄三 九年一貫課程六大議題之「兩性教育」分段能力指標151 附錄四 媒體素養教育願景之三--提昇國民媒體素養能力155 附錄五 g-music風雲榜2002-2005年之月冠軍專輯及研究樣本157

    中文部分
    于婷(2000)。廣告雜誌獨家刊載「亞洲新世代」調查結果新鮮出爐。廣告雜誌,May 2000,98-101。
    方巧如(1994)。國內熱門搖滾樂團歌詞所建構之夢幻世界。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承宇(2003)。閱聽人思考的變革:媒體素養意涵新探。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卓紋君(2004)。台灣人愛情風格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6,71-117。
    周倩漪(1996)。解讀流行音樂性別政治--以江蕙和陳淑樺為例。中外文學,25(2),32-59。
    周倩漪(1997a)。酷異偶像性別顛覆--流行音樂中的同志特質與文化想像。聯合文學,13(4),75-79。
    周倩漪(1997b)。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支配與反抗之聲-性別政治、主體性、與庶民文化。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林谷芳(1995)。藝術造詣與文化功能--兩個角度下看流行音樂。文訊,9,18-19。
    林靜宜(2004)。聽見愛情在流行音樂之呢喃-台灣高中生愛情觀之調查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珊(2002)。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的教育。載於晏涵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頁16 - 33)。台北市:家親文化。
    性別平等教育法(2004)。
    柯永輝(1994)。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意涵(1992-1993)。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台北市:揚智。
    袁世珮(2004,10月31日)。恰似你的溫柔 四、五年級「班歌」。聯合報,A3版。
    俞智敏、陳光遠、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P. Abbott, C. Wallace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台北市:巨流。
    孫秀蕙(2000,12月)。性別與媒體再現。載於教育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聯合舉辦之「南區中小學教師媒體與兩性平等教育研討會」(頁7-10),高雄市。
    徐玫玲(2001)。流行歌曲在台灣--發展、反思和與社會變遷的交錯。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28,219-233。
    翁嘉銘(1996)。迷迷之音:蛻變中的台灣流行歌曲。台北:萬象。
    翁嘉銘(1991)。詩的兄弟,文學的家族--談現代歌詞。聯合文學,7(10),81-84。
    崔斐韻(2004)。青少年次及文化現象觀察。師友月刊,2004年5月號,26-30。
    張小虹(1991)。紅男綠女:情歌、流行文化與性別顛覆。聯合文學,7(10),85-89。
    張珏(2001)。性教育/兩性教育/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17-23。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台北市:正中。
    張錦華(1995)。媒體文本研究的理論依據與方法進路。載於張錦華等合著(1995),媒體的女人.女人的媒體(上)(頁13-68)。台北市:碩人。
    張錦華(譯)(1995)。J. Fiske著。傳播符號學理論(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台北:遠流。
    張錦華(2000)。女性主義與傳播研究。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93-118)。台北市:心理。
    張錦華、劉容玫(譯)(2004)。L. van Zoonen著。女性主義媒介研究(Feminist Media Studies)。台北:遠流。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台北市:教育部。
    陳皎眉(1998,6月)。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載於教育部、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成人教育研究所、輔導研究所、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之「1998南區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教師教學研討會」研討手冊(頁A23-A27),屏東縣。
    陳慧玲(2003)。青少女流行音樂團體之研究:形象、身體文化與情慾流動。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2001a)。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98-100。
    游美惠(2001b)。性別政治。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6,93-95。
    游美惠、林怡吟(2002)。浪漫愛的意識形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4,115-117。
    游美惠、易言嬡(2002)。男性/陽剛特質(masculinity)&女性/陰柔特質(femininity)。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101-106。
    游美惠(2003)。意識形態的「召喚」。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4,115-117。
    黃雅芸(2003)。逆流的「好」商品:以王菲的流行音樂為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黃囇莉(主編)(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市:女書文化。
    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台灣社會。台北市:桂冠。
    曾慧佳(1999)。流行音樂與社會科教育。國民教育,40(1),62-65。
    莊明貞(2001)。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下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8,54-62。
    楊佳羚(2002)。性別教育大補帖(下)。台北市:女書文化。
    楊祖珺(譯)(1997)。T. O’Sullivan, J. Hartley, D. Saunder, M. Montgomery著。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工具書](Key Conceept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Studies(second edition))。台北:遠流。
    楊洲松(2003)。流行文化與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08,40-49。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S. A. 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台北:揚智文化。
    劉虹麟(2005)。以國語流行歌曲進行兩性情意教學之成效分析。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貓頭鷹編譯組(譯)(2004)。安默兒著。音樂辭典(The 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Music)。台北市:貓頭鷹。
    蕭蘋、蘇振昇(2002)。揭開風花雪月的迷霧: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世界(1989-1998)。新聞學研究,70,167-195。
    簡妙如(2002)。流行文化,美學,現代性:以八、九○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重構為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瞿海源(1997)。社會階層、文化認同與音樂喜好。載於張苙雲、呂玉瑕、王甫昌(主編)。九○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研究系列二(上)。台北市:中研院社研所籌備處。
    鄭如雯(2002)。『男女大不同?』談媒體的性別再現。,2005年5月18日,取自from,http://www.pts.org.tw/php/html_pub/education/file/STUDYC/78/%B4C%C5%E9%AF%C0%BEi%C1%BF%B8q.doc
    鄭淑儀(1992)。台灣流行音樂與大眾文化(1982~1991年)。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燦煐(2000)。從媒體的性別到性別的媒體。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26-36。
    羅燦煐(2002)。媒體教育中的性別平等。載於晏涵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頁56 - 73)。台北市:家親文化。
    蘇振昇(1999)。台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價值觀:1989-1998。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所碩士論文。
    g-music風雲榜月冠軍,2005年3月18日,取自www.g-music.com.tw

    西文部分
    Adorno, T. W. (1941). On Popular Music. In S. Frith , A. Goodwin(Ed.), On Record. (pp. 301-314). London: Routledge.
    Arnett, J. J. (2002). The Sound of Sex: Sex in Teens’ Music and Music Videos. In J. D. Brown(Ed.), Sexual Teens, Sexual Medi a: Investigating Media’s Influence on Adolescent Sexuality (pp. 253-264).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Cooper, B. Lee. (1999). Women's Studies and Popular Music Stereotypes.Popular Music & Society, 23 , 31-43.
    Endres, K. L. (1984). Sex Role Standard in Popular Music.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18(1) , 9-18.
    Frith, S. (1987).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Popular Music. In J. Lull(Ed.), Popular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pp. 53-77). Newbury Park, CA: Sage.
    Hall, S. (1980).Encoding/decoding. Culture, Media, Language: Working Papers in Culture Studies, 1972-79 (pp. 128-138). London: Hutchinson.
    Horton, D. (1957). The Dialogue of Courtship in Popular Song. In S. Frith , A. Goodwin (Ed.), On Record. (pp. 14-26). London: Routledge
    Hyden, C., & McCandless, N. J. (1983). Men and Women as Potrayed in the Lyrics of Contemporary Music. Popular Music & Society, 9(2) , 19-26.
    Lewis, G. H. (1987). Patterns of Meaning and Choice: Taste Cultures in Popular Music. In J. Lull (Ed.), Popular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pp. 198-211). Newbury Park, CA: Sage.
    Lull, J. (1987a). Popular Music and Music: An Introduction. In J. Lull(Ed.), Popular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pp. 10-35). Newbury Park, CA: Sage.
    Lull, J. (1987b). Listeners’ Communicative Uses of Popular Music. In J. Lull(Ed.), Popular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pp. 140-174). Newbury Park, CA: Sage.
    Middleton, R. (1990). Studying Popular Music. Bristol,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Roe, K. (1987). The School and Music in Adolescent Socialization. In J. Lull(Ed.), Popular Music and Communication (pp. 212-230). Newbury Park, CA: Sage.
    Saucier, K. A. (1986). Healer and Heartbreaker: Images of Women and Men in Country Music.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20(3) , 147-165.
    Shuker, R. (1998). Key Concepts in Popular Music. London: Routledge.
    Van Sickel, R. W. (2005). A World without Citizenship: On (the Absence of)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Country Music Lyrics, 1960–2000. Popular Music & Society, 28, 313-34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