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育馨
論文名稱: 運動社會化對職棒女性球迷球隊認同之影響
指導教授: 鄭志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運動社會化職棒女性球迷認同
英文關鍵詞: Socialization, Female Fans of th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Identifi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1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個體透過社會化習得整個社會角色的形式,而運動社會化過程乃透過運動社會化媒介所傳播之互動訊息,使個體內化後在心智、思考與行為等方面獲得新的成長。運動社會化是女性進入職棒場域成為職棒女性球迷其中一環,球隊認同為職棒女性球迷對於球隊關心或注重程度的表現,將球隊視為和自身有關聯性,且會因為球隊而得到自我尊重、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本研究旨在探討職棒女性球迷之運動社會化與球隊認同的關係,並選擇至少一年有至桃園青埔國際棒球場現場觀看比賽的Lamigo Monkeys桃猿隊女性球迷為研究對象,透過深度訪談法得有效樣本7人,瞭解女性球迷在職業棒球之運動社會化、球隊認同之影響,研究結論如下: (一) 女性的運動社會化導入職棒深受其個人特質、重要他人與社會化情境影響,且此三個因素的關係是交互影響而密不可分的,最後開啟女性開始觀賞職棒的契機。 (二) 使職棒女性球迷產生球隊認同的因素離不開運動社會化的影響,且球隊認同為職棒女性球迷持續不斷支持球隊的因素。 (三) 成為職棒球迷後的社會化對於女性來說,不論是對於其生活圈互動的改變,或是職棒成為了重要的休閒活動,更是讓她們的內心改變與成長的原因。本研究建議職棒球團能掌握女性球迷運動社會化之因素,增加女性球迷對球隊之認同感,對於增加球迷與永續經營將有所幫助。

    Individuals acquire the knowledge of different social roles through socialization. During
    sport socialization, individuals internalize the information conveyed by sport media and
    become more sophisticated in terms of their mind, thoughts, and behaviors. Sport
    socialization makes females the fans of the Professional Baseball League. Team identification
    is the degree to which females fans care about the teams. They gain self-respect, loyalty, and
    self-esteem from the tea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emale fans’ sport socialization and their team identification. The subjects on which in-depth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are selected from the female fans of team Lamigo Monkeys who
    have watched a live baseball game at Taoyuan International Baseball Stadium, and 7 valid
    samples are collecte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Females’ socialization into sport is
    influenced by their personal qualities, significant other, and context of socialization, and a
    close relation is found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2) The factors that make female fans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the sport teams are related to sport socialization, and team identification is
    the factor that makes female fans to continue to support the teams. (3) After the females
    become fans of professional baseball, socialization gives rise to the changes in their daily life,
    makes professional baseball games one of their important pastimes, and contributes to the
    changes and growth of their mind.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rofessional teams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hat result in female fan’s sport socialization to raise female fans’ team identification.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表次………………………………viii 圖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五節 名詞解釋………………………………5 第貳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臺灣職業棒球發展歷程與現況………………………………8 第二節 職棒觀眾研究之回顧………………………………12 第三節 社會化與運動社會化………………………………24 第四節 球隊認同相關理論………………………………30 第五節 本章總結………………………………33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36 第二節 研究流程………………………………37 第三節 研究方法………………………………38 第四節 研究對象………………………………40 第五節 質性研究性效度之確立………………………………41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42 第一節 受訪者簡歷………………………………42 第二節 運動社會化導入職棒………………………………48 第三節 運動社會化與球隊認同………………………………54 第四節 成為球迷後的社會化結果………………………………6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68 第一節 結論………………………………68 第二節 建議………………………………72 引用文獻………………………………74

    中華職棒歷年觀眾平均人數 (2013) 。中華職棒24年觀眾人數分析。引用自http://zxc22.idv.tw/history.asp?clickflag=999
    王宗吉 (譯) (2000) 。運動社會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Nixon II, H. L., & Frey, J. H., 1996)
    王忠茂 (2005a) 。職棒興農牛隊球迷觀賞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 (1) ,67-78。
    王忠茂 (2005b) 。職棒興農牛隊球迷選擇支持因素與忠誠度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 (2) ,25-35。
    白宗易、陳明宏 (2010) 。職棒球迷看球意願因素與主場行銷策略之關係。運動健康休閒學報,1,12-25。
    何育敏 (2011) 。台南球場球迷觀賞中華職棒比賽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207-221。
    吳柏叡、賀湘邦、林房儹 (2011) 。中華職棒觀賞者的消費行為與需求彈性。大專體育學刊,13 (3) ,241-249。
    吳勤榮、何啟川、楊艾陵 (2013) 。澄清湖棒球場兄弟象球迷參與中華職業棒球聯盟賽事動機量表效度驗證之研究。體育運動與Amos統計應用期刊,2 (2) ,1-14。
    呂宛蓁、鄭志富 (2008) 。職棒觀眾觀賞行為意圖模式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0 (3) ,57-71。
    巫喜瑞、梁榮達 (2006) 。職業棒球觀眾運動涉入、球隊評價及贊助效益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 (4) , 345-369。
    李承達 (2013) 。高中生「性認同」與「性別特質」初探。性學研究,4 (2) ,75-96。
    李俞麟、呂芳陽、倪兆良 (2010) 。中華職棒20年現場觀眾參與行為與觀賞滿意度之研究--以新莊棒球場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142-162。
    林子恩、劉照金、李晉豪、蔡鋒樺、陳志明、李森源 (2012) 。運動員參與運動之社會化過程與動機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5,394-406。
    林伯修、朱自敏 (2009) 。花東學生棒球與原住民。運動文化研究,9,67-108。
    林和志、黃國光、曾明郎、陳燕雪 (2012) 。雲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背景變項與家庭社經地位變項對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 (1) ,184-191。
    林怡秀 (2009) 。中華職棒大聯盟行銷策略知覺重要性之研究--行銷人員與現場觀眾之比較。臺大體育學報,14,47-64。
    林建良 (2006) 。社會化媒介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北體學報,14,106-119。
    林錫波 (2009) 。以計畫行為理論及階段行為改變模式探討大學生在中華職棒之觀賞意圖。大專體育學刊,11 (2) ,57-68。
    施致平 (1998) 。體育運動、媒體與觀眾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以中華職棒聯盟後援會會員為例。載於鄭志富 (主編) ,運動管理學論文選輯 (一) (頁329-351) 。臺北市:師大書苑。
    施致平、黃蕙娟 (2009) 。職棒現場觀眾對球團行銷策略滿意度模式之建構。體育學報,42 (3) ,77-93。
    洪順慶、張恩欣 (2010) 。中華職棒現場觀眾市場區隔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23 (2) ,25-51。
    洪嘉文 (2000) 。社會化與運動關係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4 (2) ,1-9。
    夏學理 (2013) 。表演藝術觀眾性別行銷探析。數據分析,8 (3) ,27-58。
    徐瑋伶、鄭伯壎 (2003) 。組織認定與企業倫理效益。應用心理研究,20,115-138。
    高立學 (2008) 。球隊認同低的人為什麼要觀賞球賽?休閒運動期刊,7,87-96。
    高立學 (2011) 。青少年運動態度及行為社會化過程。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8,36-50。
    高立學 (2013) 。觀眾的中華職棒觀感對觀賞的影響。國北教大體育,7,42-50。
    高立學、王聖文、汪仲祥 (2011) 。觀賞棒球運動球迷所形成的社會資本之探討。休閒保健期刊,6,155-163。
    張孝銘 (1996) 。運動與社會化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0 (2) ,34-41。
    張孝銘、高俊雄 (2002) 。影響職棒比賽觀賞人數之因素研究--以中部地區球迷為例。體育學報,32,87-98。
    張曼玲、姚立言 (2010) 。品牌個性與球隊認同感關係之評估--中華職棒球團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 (1) ,55-69。
    張凱翔 (2008) 。臺灣棒球運動的發展與回顧。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3,130-136。
    張舜傑、王建興 (2012) 。中華職棒球隊更換主場對球迷認同感影響之初探。大專體育,118,37-43。
    莊忠柱、陳天賜、姚為守 (2004) 。職業棒球主場觀眾人數的影響因素之探討--以中華職棒聯盟為例。體育學報,37,163-176。
    莊麗君、黃宜萍 (2005) 。大學女性體保生運動社會化模式之雛型。體育學報,38 (3) ,75-87。
    許建民 (2006) 。職棒比賽現場觀賞行為意圖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 (4) ,11-24。
    許建民、高俊雄 (2006) 。職棒球迷支持球隊因素與球隊認同關係之比較研究--以兄弟象與興農牛為例。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 (3) ,17-30。
    許銘華、陳裕芬 (2006) 。運動社會化與選項動機對大學生課餘時間參與桌球運動之影響。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五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 (頁128-132) 。臺北市: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郭志騰 (2011) 。消費者體驗感受對行為意圖的影響--以職業棒球為例。休閒運動期刊,10,55-67。
    郭進財、莊貽寧、周威廷 (2010) 。中華職棒觀眾滿意度與運動觀光意願影響之研究。嘉大體育休閒期刊,9 (2) ,1-13。doi: 10.6169/NCYUJPEHR.9.2.01
    郭進財、莊貽寧、孫美蓮 (2010) 。中華職棒觀眾之涉入程度、滿意度、忠誠度與運動觀光意願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 (1) ,70-91。
    陳正男、曾倫崇、王沛泳 (2003) 。球迷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影響因--統一獅實證研究。企業管理學報,58,1-28。
    陳志成 (2007) 。中華職棒大聯盟球隊競爭狀況與觀眾人數關係之研究。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4,184-192。
    陳建勳、雷文谷、林昭璿 (2006) 。球迷對職業棒球參與程度支持因素及行銷策略滿意度之研究--以興農牛隊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 (2) ,86-106。
    陳淑芬、章宏智 (2010) 。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化媒介關係之研究。休閒與社會研究,1,29-42。
    陳業宏、陳餘鋆、李思慧 (2012) 。休閒運動參與者的休閒參與動機以及休閒涉入:以性別與休閒運動類型為探索變項。運動健康休閒學報,3,47-55。
    陳維智 (2005) 。臺灣職棒現場觀眾的態度與收看電視轉播意願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38 (4) ,81-92。
    陳燕雪、張家銘、楊孟華 (2011) 。運動社會化對國中生的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 (2) ,60-68。
    陳優華、簡彩完 (2005) 。中華職棒大聯盟及球團服務品質、滿意度與忠誠度對球迷再購意願影響之驗證。明道學術論壇,1 (1) ,93-104。
    彭小惠 (2008) 。94學年度UBA主場運動觀眾消費頻率、觀賞動機與滿意度之關係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6,99-116。
    曾文誠、盂峻瑋 (2004) 。台灣棒球王。臺北市:我識。
    黃啟明、劉志華 (2005) 。職棒球迷參與程度及對場地設施滿意度之研究:以統一獅隊台南主場為例。大專體育學刊,7 (4) ,49-60。
    黃啟明、劉志華 (2006) 。職業棒球球迷觀賞體驗之探討。大專體育,84,106-112。
    黃蕙娟、羅憲元 (2003) 。運動產業中媒體角色之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7 (4) ,8-16。
    楊幼蘭 (譯) (2004) 。女性行銷學。臺北市:藍鯨。 (Barletta, M., 2003)
    葉桂珍 (2013) 。在地運動贊助者知覺的影響因素與效益分析--以台灣職棒台南區比賽為例。管理評論,32 (1) ,17-37。
    雷文谷 (2009) 。不同涉入程度球迷球場服務品質感受與設施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 (3) ,1-13。
    廖主民、黃鈴雯、何鈺雯 (2008) 。職棒球迷支持因素、戰績歸因對球迷忠誠度之預測。體育學報,41 (3) ,43-54。
    廖俊儒 (2009) 。職棒現場觀眾消費體驗品質對體驗滿意度與忠誠意願影響之研究。中正體育學刊,2,23-33。
    趙梅如、王世億 (2013) 。大學生同性友誼品質之內涵驗證及性別差異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4 (4),829-852。
    劉振家、黃德舜、陳育成 (2013) 。職業運動賽事之觀眾人數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美國日本韓國臺灣之職業棒球聯盟比較。休閒事業研究,8 (1),126-142。
    歐正聰、黃任閔 (2006) 。屏東縣立棒球場觀眾參與滿意度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2,29-44。
    蔡俊傑、塗婉儀、楊慧鈴 (2012) 。性別對青少年運動友誼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學系系刊,12,71-80。
    蔡翔証 (2007) 。中華職棒大聯盟現場觀賞潛在顧客未消費行為導因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277-297。
    賴志曜、黃芳銘 (2006) 。職棒球迷消費決策型態量表之編製--以統一獅球迷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 (2),32-49。
    戴佑宏、鄭志富 (2013) 。家的感覺--球隊認同與主場意識關係之探討。休閒與社會研究。8,103-115。
    謝文潔 (2012a) 。中華職棒球迷運動社會化與職棒認同關係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5 (2) ,53-70。
    謝文潔 (2012b) 。影響中華職棒兄弟象隊球迷對球隊認同因素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 (3) ,42-53。
    謝文潔 (2012c) 。中華職棒球迷認同與持續涉入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9 (2) ,306-321。
    謝立文、吳慧卿 (2009) 。職業棒球觀賞動機量表之驗證。大專體育學刊,11 (4) ,81-94。
    蘇維杉 (2008) 。特殊族群運動社會化過程之研究--2007國際唐氏症游泳邀請賽為例。運動文化研究,4,87-114。
    蘇維杉 (2009) 。運動社會學。臺北市:華都文化。
    Branscombe, N. R., & Wann, D. L. (1991). The positive social and self concept consequences of sports team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15 (2), 115-127.
    Farrell, A., Fink J. S., & Fields, S. (2011). Women’s sport spectatorship: An exploration of men’s influence.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25, 190-201.
    Kahle, L. R., Kambara, K. M., & Rose, G. M. (1996). A functional model of fan attendance motivations for college football.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5 (4), 51-60.
    Leonard, W. M. II (1988).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port. New York,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Thousand Oaks, CA: Sage.
    McPherson, B.D., Curtis, J. E., & Loy, J. W. (1989).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por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elnick, M. J., & Wann, D. L. (2011). An examination of sport fandom in Australia: Socialization, team identification, and fan behavior.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46 (4), 456-470. doi:10.1177/1012690210380582
    Turner, R. H. (1978). The role and the pers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4, 1-23.
    Wann, D. L., & Branscombe, N. R. (1990). Die-hard and fair-weather fans: Effects of identification on BIRGing and CORFing tendencies.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 14 (2), 103-11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