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淑媛 Chen, Shu-Yuan |
---|---|
論文名稱: |
杜牧李商隱詠史七絕用典之比較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4 |
中文關鍵詞: | 杜牧 、李商隱 、詠史 、用典 、七絕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96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9 下載:4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晚唐當時的歷史環境國勢衰敗,內憂外患紛至沓來,終使大唐國勢一蹶不振。基於強烈的愛國精神,詩人於詩作中,巧妙的運用典故來借古諷今,抒發感慨,詠史詩成為很重要的創作現象。杜牧、李商隱作為晚唐詩壇傑出的詩人,他們的詠史詩創作反映了這一時代共同的社會心理,同時也體現了這一時期詩歌的特殊風貌。李杜詩歌中對歷史題材的選取以及對歷史人事的分析,既展示了這一時代詩人的群體心理,又表現了詩人個人識見的高低水準。
本論文第一章緒論,交代筆者的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並確定本文的研究範圍、論題義界、文獻探討、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驟,以及二者生平。第二章探討晚唐時代背景並回顧我國詠史詩的源流與發展。先釐定詠史詩的定義與分類,詠史詩的定義方面,採取廣泛意義來界定詠史詩;至於詠史詩的分類」則採齊益壽教授的觀點分為(一)直接敘史、(二)借史詠懷、(三)評議史事三大類。第三章從杜牧李商隱詠史七絕用典整理出題材分類與主題,以詠史詩的創作、詠史七絕用典的主題及詠史七絕用典的主題三個部分進行探討。第四章比較杜牧李商隱詠史七絕用典內涵的表現方式,即綜合運用到資料歸納法、文獻考證法等方法,對二者杜的詠史七絕用典的共同現象進行歸納整理。第五章比較杜牧李商隱詠史七絕用典的寫作特色。本章分理性用史/感性化史、出奇翻案/渾融翻案、以小見大/由大而遠、熱情積極/冷峻消極四小節比較二者詠史七絕用典的寫作特色。第六章結論,統整探討李杜詠史七絕用典之比較結論,以期使其更具完整性。
參考書目
一、古籍專著
(一)杜牧、李商隱詩文古本及注本
【唐】杜牧,《樊川文集》(臺北:漢京,1983年)
【清】清聖祖敕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唐】杜牧著,【清】馮集梧注,《樊川詩集注》(上海:上海古籍,1998年)
【唐】李商隱著,【清】朱鶴齡箋注,《李義山詩集》(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
【唐】李商隱著,【清】朱鶴齡箋注,程星夢刪補,《李義山詩集箋注》(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唐】李商隱著,(清)吳喬選箋,《西崑發微》(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唐】李商隱著,【清】陸崑曾選箋,《李義山詩解》(臺北:學海書局,1986年)
【唐】李商隱著,【清】姚培謙箋注,《李義山詩集箋注》(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10年讀書堂刊本,1739年)
【唐】李商隱著,【清】屈復箋注,《玉谿生詩意》(臺北:正大印書館,1974年)
【唐】李商隱著,【清】紀昀箋注,《玉谿生詩說》(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14年吳縣朱氏校刊本影印,1888年)
【清】張采田編,《玉谿生年譜會箋》(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附有岑仲勉著:〈玉谿生年譜會箋平質〉及張采田著:〈李義山詩辨正〉(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清】沈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臺北:學生書局,1967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注,《玉谿生詩集箋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注,《樊南文集詳注》(臺北:中華書局,1969年)
【唐】李商隱著,【清】馮浩詳注、錢振倫、錢振常箋注,《樊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李商隱著,【清】錢振常注、錢振倫箋,《樊南文集補編箋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劉學鍇、余恕誠編著,《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漢京,1992年)
(二)經史諸子類
【清】阮元編,《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紀昀等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楊家駱主編,《二十五史》(臺北:鼎文,1986年)
【東周】左丘明撰,竹添光鴻會箋,《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93年)
【東周】左丘明,《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天工書局,1985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漢】劉向,《古列女傳》(臺北:廣文書局,2002年)
【漢】劉向,《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唐】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收於《百部叢書集成.陽山顧氏文房》(板橋:藝文印書館)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明倫出版社,1978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
【東周】墨子,劉繼華譯注,《墨子》(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東周】莊子,馬美信譯注,《莊子》(臺北:錦繡出版社,1992年)
(三)詩文集類
1.總集
【戰國】屈原撰,【宋】朱熹注:《楚辭集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呂延濟等注:《文選》六臣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世界書局,1979年)
薛瑞兆、郭明志編,《全金詩》(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2.別集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唐】司空圖,《司空表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宋蜀刻本唐人叢刊,1994年)
3.詩文評
【清】吳景旭:《歷代詩話》(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臺北:漢京,1983年)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梁】劉勰著,【清】黃叔琳校注,《文心雕龍注》(臺北:開明書店,1985年【南【梁】劉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附新譯》(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唐】孟棨,《本事詩》,收於《清詩話訪逸初編》一(杜松柏編,臺北:新文豐,1987年)
日本弘法大師,《文鏡秘府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年)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書局,1976年)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宋】方岳,《深雪偶談》,收於《古今詩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92年)
【元】方回,《瀛奎律髓》,收於《四庫善本叢書初編》第53、54函(臺北:藝文印書館)
【明】胡應麟,《詩藪》(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
【明】高棅編選,《唐詩品彙》(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年)
【明】嚴羽、黃景進撰述,《滄浪詩話》(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
【明】敖英輯評,《唐詩絕句類選》,收於《唐詩彙評》下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明】王夫之,《唐詩評選》,收於《船山全書》十四(長沙:嶽麓書社,1988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收於《古今詩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92年)
【清】宋長白,《柳亭詩話》,收於《古今詩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92年)
【清】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世界書局,1969年)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清】紀昀等總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洪亮吉,《北江詩話》,收於《古今詩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92年)
【清】李瑛輯,《詩法易簡錄》,收於《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冊170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清】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臺北:開明書局,1982年)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清】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
(四)今人專著(註: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臺北:牧童出版社,1980年)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版公司,1995年)
王西平、高雲光:《杜牧詩美探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蒙、劉學鍇主編:《李商隱研究論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朝聞主編:《美學概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82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台灣開明書局,1999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年)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大夏出版社,1988年)
朱偰等著:《李商隱和他的詩》(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
朱傳譽編:《杜牧傳記資料》、《李商隱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汪中:《杜甫》(臺北:河洛出版社,1977年)
沈秋雄:《詩學十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上海市:上海古籍,1997年)
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呂正惠、蔡英俊編:《中國文學批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呂武志:《杜牧散文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註:此亦為學位論文(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吳在慶:《杜牧詩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吳在慶:《杜牧論稿》(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李淼:《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李浩:《唐詩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與平話演義之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註:此為學位論文,原名《晚唐詠史詩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房日晰:《唐詩比較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周益忠:《西崑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周嘯天:《絕句詩史》(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周振甫選注:《李商隱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註:此為學位論文(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胡可先:《杜牧研究叢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降大任選注、張仁健賞析:《詠史詩注析》(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施蟄存:《唐詩百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年)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高陽:《鳳尾香羅》(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師長泰:《唐書藝術技巧》(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許鋼:《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臺北:水牛出版社,1997年)
陳永正選注:《李商隱詩選》(臺北:龍田出版社,1982年)
陳貽焮:《唐詩論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陳延傑:《詩品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64年)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陳建根:《詠史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會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1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黃盛雄:《唐人絕句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註:此為學位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出版社,1999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局,1986年)
黃益庸:《歷代詠史詩》(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年)
黃侃選評:《李商隱詩偶評》(臺北:學海出版社)
張春榮:《詩學析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張培垣、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公司,1997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淑香:《李商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註:此為學位論文,原名《李義山詩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張仁青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95年)
張夢機:《詩學論叢》(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馮海榮:《杜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
喬惟德、尚永亮:《唐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曾棗莊:《論西崑體》(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曾進豐:《晚唐詩的鋒芒與光彩-以社會詩及風人體為例》(臺南:漢風出版社,2003年)
程兆熊:《中國文話文論與詩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楊柳:《李商隱評傳》(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董明鈞:《李商隱傳》(臺北:國際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董乃斌:《李商隱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葛兆光、戴燕:《晚唐風韻》(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公司,1998年)
劉學鍇等著:《李商隱》(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劉學鍇、余恕誠編著:《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編:《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劉學鍇、余恕誠選注:《李商隱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0年)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蔡鍾翔、黃保真、成復旺:《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年)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歐麗娟:《李商隱詩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
鄭文惠:《杜牧詩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0年)
魯迅著,林賢治評注:《魯迅選集.評論卷》〈摩羅詩力說〉(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錢鐘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儲大泓:《歷代詠史詩選註》(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賴玉樹:《晚唐五代詠史詩之美學意識》(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註:此亦為學位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繆鉞:《杜牧傳.杜牧年譜》(河北:河北敦育出版社,1999年)
繆鉞:《冰繭盦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
薛瑞兆、郭明志編:《全金詩》(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顏崑陽:《杜牧》(臺北:河洛出版社,1978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譚黎宗慕:《杜牧研究資料彙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72年)
藍于:《李商隱詩論稿》(香港:中華書局,1983年)
蘇雪林:《玉谿詩謎正續合編》(臺北:商務出版社,1988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顧翊群:《李商隱評論》(臺北:中華詩苑,1958年)
巖明:《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漢光出版社,1988年)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86年)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二、期刊論文(註: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王立〈中國文學中的主題與母題〉,《浙江學刊》第4期,2004年,頁87-91。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紅〈試論晚唐詠史詩的悲劇審美特徵〉,《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9年,頁83-89。
王定璋〈論中晚唐詠史詩的憂患意識與落寞心態〉,《江海學刊》第6期,1990年,頁168-172。
王定璋〈李商隱詠史詩的憂患意識與批判精神〉,《天府新論》第3期,1995年),頁56-62。
王寶玲〈簡談杜牧的詠史詩〉,《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3年,頁132-136。
王先漢〈杜牧交遊考〉,《中華學苑》第6期,1970年,頁51-109。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版公司,1995年)
王西平、高雲光《杜牧詩美探索》(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蒙、劉學鍇主編《李商隱研究論集》(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朝聞主編《美學概論》(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年)
方瑜〈李商隱的詠史詩〉,《中外文學》5卷第11、12期,1977年,頁76-92、頁82-98,亦收於《唐代研究論集第二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頁729-767。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臺北:牧童出版社,1980年)
任海天〈傷悼與反思:晚唐詠史詩的焦點指向〉,《北方論叢》第3期,1998年,頁78-82。
向以鮮〈漫談中國的詠史詩〉,《人文雜誌》第4期,1984年,頁107-110。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82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台灣開明書局,1999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90年)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大夏出版社,1988年)
朱偰等著《李商隱和他的詩》(臺北:學生書局,1971年)
朱傳譽編《杜牧傳記資料》、《李商隱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汪中《杜甫》(臺北:河洛出版社,1977年)
沈秋雄《詩學十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上海市:上海古籍,1997年)
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呂正惠、蔡英俊編《中國文學批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呂武志《杜牧散文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註:此亦為學位論文(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吳調公《李商隱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吳在慶《杜牧詩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吳在慶《杜牧論稿》(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李子遲〈雙子星座:杜牧與李商隱〉,《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2年3月,頁126。
李暉〈昭明文學與詠史詩〉,《北方論叢》第5期,2001年,頁41-45。
李淼《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李浩《唐詩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與平話演義之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註:此為學位論文,原名《晚唐詠史詩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吳紹禮〈杜牧七言絕句述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6年,頁68-71。
車麗華〈試比較杜牧與李商隱的詠史詩〉,《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1999年,頁35-37。
林庚〈盛唐氣象〉,《北京大學學報》第2期,1958年。
房日晰〈杜牧李商隱之詠史詩比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3期,1994年,頁61。
官曉麗〈秋風夕陽話晚唐-從杜牧、李商隱的創作看晚唐詩歌的悲美〉,《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期,1994年,頁113-120。
周小龍〈唐代的詠史詩〉,《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3年,頁96-99。
周益忠《西崑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周嘯天《絕句詩史》(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周振甫選注《李商隱詩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邱良任〈論詠史詩〉,《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5年,頁115-122。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註:此為學位論文(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胡可先《杜牧研究叢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胡可先〈寂寞詩壇之知音-李商隱贈杜牧的兩首詩發覆〉,《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5年,頁39-45。
施子愉〈唐代科舉制度與五言詩的關係〉,《東方雜誌》第40卷第8號,1944年,頁37-40。
姜伯純〈杜牧與李商隱〉,收於《中國文學名著欣賞》(台北:莊嚴出版社,1979年)
降大任〈古代詠史詩初探〉,《晉陽學刊》第5期,1983年,頁30-35。
施蟄存《唐詩百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95年)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段雙喜、陳良中〈杜牧詠史詩中的女性觀照淺議〉,《蘭州學刊》第4期總第145期(2005年),頁270-272。
姚一葦〈論想像〉,收於《藝術的奧秘》(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68年)
晏天麗〈杜牧與李商隱的詠史詩比較〉,《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頁64-65。
孫立〈論詠史詩的寄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7年,頁86-93。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高陽《鳳尾香羅》(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高建新、張映夢〈詠史詩:閱盡興亡千古事〉,《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2期,2001年,頁41。
師長泰《唐書藝術技巧》(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徐禮節〈李商隱詠史詩-傳統詩學審美要求的完美實現〉,《巢湖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2期,2002年,頁55-59。
徐青〈中晚唐時期的詩律特點〉,《湖州師專學報》第3期總第81期(1996年),頁36。
陳立文〈我所欣賞的詩人與詩-晚唐李商隱、杜牧〉,《中華文藝》第13卷第3期,1977年,頁92。
陳松青〈唐代詠史詩論三題〉,《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第5期總第88期,1999年,頁1-7。
陳文華〈論中晚唐詠史詩的三大體式〉,《文學遺產》第5期,1989年,頁67-74。
陳永正選注《李商隱詩選》(臺北:龍田出版社,1982年)
陳貽焮《唐詩論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陳延傑《詩品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64年)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陳建根《詠史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許鋼《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臺北:水牛出版社,1997年)
許建華〈深情緬邈的悲愴美-論李商隱詠史詩的藝術成就〉,《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43-46。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會主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81年)
黃筠〈中國詠史詩的發展與評價〉,《中國文化研究》總第6期冬之卷,1994年,頁35-36。
黃菊芳〈杜牧的性行與其議論型詠史詩〉,《中文研究學報》第2期,1999年,頁53-68。
黃桂鳳〈李商隱與杜牧對杜詩之受容比較〉,《綏化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6年,頁50-55。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黃盛雄《唐人絕句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
註:此為學位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出版社,1999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局,1986年)
黃益庸《歷代詠史詩》(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0年)
黃侃選評《李商隱詩偶評》(臺北:學海出版社)
張春榮《詩學析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張培垣、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公司,1997年)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張淑香《李商隱詩析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註:此為學位論文,原名《李義山詩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張仁青編《李商隱詩研究論文集》(臺北:天工書局,1995年)
張夢機《詩學論叢》(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張政烺〈講史與詠史詩〉,《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冊,1948年,頁601-645。
張高評〈經學與文學的會通〉,《明道文藝》338期,2004年,頁97-113。
張再富〈杜牧之年譜〉,《中華學苑》第7期,1971年,頁101-157。
張潤靜〈氣俊思活,意足鋒銳-杜牧詠史懷古詩中的議論〉,《學術交流》第6期,2002年,頁131-133。
張夢機〈杜甫變體七絕的特色〉,收於《思齋說詩》(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頁96-115。
常樂〈關於詠史〉,《晉陽學刊》第5期,1999年,頁101-104。
梁祖苹〈晚唐詠史詩繁盛原因初探〉,《寧夏教育學院銀川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6年,頁38-41。
莫礪鋒〈西崑詩派〉,《古典文學知識》第4期,1989年。
馮海榮《杜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傅錫壬《牛李黨爭與唐代文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4年)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
傅樂成《隋唐五代史》(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
喬惟德、尚永亮《唐代詩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曾棗莊《論西崑體》(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
曾進豐《晚唐詩的鋒芒與光彩-以社會詩及風人體為例》(臺南:漢風出版社,2003年)
彭衛〈中國古代詠史詩歌初論〉,《史學理論研究》第3期,1994年,頁20-30。
程兆熊《中國文話文論與詩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雷海恩〈詠史詩淵源的探討暨詠史詩內涵之界定〉,《貴州社會科學》第4期,1996年,頁73。
雷恩海、吳定泫〈明麗青春的追求與迷惘-盛唐詠史詩述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9年,頁42。
齊益壽〈六朝詠史詩的類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0卷第4期,1977年,頁9-12。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楊柳《李商隱評傳》(臺北:木鐸出版社,1985年)
楊民〈唐代詠史詩中的人生理想〉,《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1年,頁24-30。
楊恩成〈論唐代詠史詩〉,《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0年,頁62-70。
楊雲輝〈論杜牧詠史詩的藝術特徵〉,《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9年,頁55-59。
董明鈞《李商隱傳》(臺北:國際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董乃斌《李商隱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董乃斌〈漫話詠史詩〉,《古典文學知識》第1期,1987年,頁49-54。
葛兆光、戴燕《晚唐風韻》(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
趙雲長〈獨出機杼、反說其事-試談杜牧的三首詠史七絕及其哲學理念〉,《黑龍江社會科學》第4期,2002年,頁64-67。
劉維俊〈評杜牧的詠史詩〉,《天津師院學報》第6期,1981年。
劉學鍇〈義山七絕三題〉,《文學遺產》第2期,2000年,頁34-41。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公司,1998年)
劉學鍇等著《李商隱》(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劉學鍇、余恕誠編著《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劉學鍇、余恕誠、黃世中編《李商隱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劉學鍇、余恕誠選注《李商隱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劉若愚著,方瑜譯〈李商隱詩的境界〉,《幼獅月刊》第1期,1973年,頁60-67。
劉曾遂〈略論杜牧詠史七言絕句〉,《電大教學》第4期,1994年,頁18-21。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0年)
蔣方〈論左思詠史詩的變體兼論古代詠史詩的文化內涵〉,《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4年,頁27-31。
蔣長棟〈晚唐社曾與晚唐詠史詩的主題〉,《中國韻文學刊》第1期,1998年,頁46-50。
蔡英俊〈試述詠史詩的發展及其心理背景〉,《文風》第36期,1980年,頁33-35。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蕭馳〈中國古典詠史詩的美學結構〉,《學術月刊》第12期,1983年,頁42-47。
歐麗娟《李商隱詩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
鄭文惠《杜牧詩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0年)
鄭文惠〈杜牧詠史詩之時空結構-以時間空間化為論述主軸〉,《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頁149-192。
魯迅著,林賢治評注《魯迅選集.評論卷》〈摩羅詩力說〉(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錢穆《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錢鐘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社,1988年)
錢基博《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儲大泓:《歷代詠史詩選註》(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賴玉樹《晚唐五代詠史詩之美學意識》(臺北:威秀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註:此亦為學位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繆鉞《杜牧傳.杜牧年譜》(河北:河北敦育出版社,1999年)
繆鉞《冰繭盦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
薛瑞兆、郭明志編《全金詩》(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顏崑陽《杜牧》(臺北:河洛出版社,1978年)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
譚黎宗慕《杜牧研究資料彙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72年)
藍于《李商隱詩論稿》(香港:中華書局,1983年)
蘇雪林《玉谿詩謎正續合編》(臺北:商務出版社,1988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顧翊群《李商隱評論》(臺北:中華詩苑,1958年)
巖明《中國詩學與明清詩話》(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
龔鵬程〈從杜甫、韓愈到宋詩的形成:文學史的構成〉,《歷史月刊》115卷,1997年,頁90-99。
謝錦桂毓〈文學史上的杜牧〉,收於《中外文學》第3卷第9、10期(1975)。
三、學位論文(註: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方瑜《唐詩形成之研究》(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0年)
方復華《李商隱詩「不圓滿」情境研究》(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王英俊《清代李商隱詩學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丘柳漫《杜牧生平及其詩之析論》(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年)
朴柱邦《李義山詩意象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8年)
朴柱邦《唐代唯美詩之研究--以晚唐為探討對象》(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朴仁成《李商隱及其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4年)
向懿柔《唐代詠史絕句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正治《六朝詠懷組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0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李美玲《樊川詩的詞彙和語法─從語言風格學探索》(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秋嫺《義山詩修辭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洙亨《杜牧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所碩士論文,1982年)
呂武志《杜牧散文研究》(臺灣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92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
林雪鈴《唐代文人神仙書寫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
邱柳漫《杜牧生平及其詩之析論》(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3年)
邱靖雅《唐詩視覺意象的語言呈現—以顏色詞為分析對象》(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成功大學史所碩士論文,1992年)
周益忠《論詩絕句發展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3年)
周宜梅《杜牧詠史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4年)
林欣怡《宋詩話對李商隱詩評論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玉舒《李商隱詩中神話運用之研究--以仙道神話為主體》(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徐亞萍《唐代詠史詩與中國傳統士文化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9年)
高溥懋《杜牧之詩研究》(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許惠華《杜牧詩藝術情境之研究》(南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淑媛《李義山詩神話題材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年)
曾宗宇《杜牧詩中唐代之女性形象研究》(南華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曾麗丹《詩經色彩意象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張雯華《東坡詞色彩意象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2年)
張雅惠《杜牧詩用典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年)
張嘉玲《杜牧七言律詩語言風格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張淑香《李義山詩研究》(臺灣大學中文學所碩士論文,1972年)陳吉山:《北宋詠史詩探微》(成功大學史語所碩士論文,1992年)
張家豪《李商隱詠史詩解讀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之璿《李商隱詩歌修辭探析》(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2014年)
廖振富《唐代詠史詩之發展與特質》(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9年)
黃盛雄《唐人絕句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71年)
黃錦珠《吳梅村敘事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
黃雅歆《魏晉詠史詩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所碩士論文,1990年)
黃麗容《李白樂府詩色彩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曾淑巖《李商隱詠物詩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年)
楊靜芬《杜牧近體詩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楊儀君《論牛李黨爭與李商隱政治詩的關係》(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潘志宏《晚唐三家詠史詩研究》(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趙路得《李賀與李商隱詩歌中的通感表現手法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蔡宇蕙《李賀、李商隱「設色穠麗」的詩歌色彩析論》(成功大學中文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2003年)
賴玉樹《晚唐五代詠史詩之美學意識》(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3年)
韓惠京《李商隱詠史詩探微》(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7年)
簡麗珍《杜牧七言絕句析論》(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附錄一】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文史哲類」關於杜牧、李商隱的優秀博碩士論文(1999-2011)
1.欒巧云《李商隱、杜牧詠史詩研究》,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10-05-10
2.付巍巍《杜牧離別詩研究》,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9-11-05 2008
3.王海鷹《李賀、杜牧、李商隱三家詠物詩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09-28 2009
4.馬文靜《杜牧詩歌的江南情結》,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08-17
5.李軍時《劉禹錫與杜牧詩歌比較研究》,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04-23
6.侯麗麗《杜牧詩歌在晚唐五代及兩宋時期的傳播接受史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11-01
7.鄧謙《裴延翰編《樊川文集》與杜牧臨終焚稿的焚餘篇目擬測》,碩士論文2008-08-12
8.羅玉蘭《李商隱、杜牧詩歌複音詞研究》,廣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12-05
9.朱光《杜牧詩歌藝術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08-10
10.張旭東《杜牧、李商隱交誼考論》,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07-13
11.李曉黎《杜牧散文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6-11-10
12.張俊萍《杜牧與長安》,新疆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09-19
13.趙非《論杜牧詩文的憂患意識》,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06-07-08
14.樸鋒奎《朝鮮刻本《樊川文集夾注本》考》,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4-11-09
15.邱文瑛《臨江吟逝水 幽夢付古今》,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08-24
16.段雙喜《杜牧輕艷詩風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4-07-19
17.李愚鏞《杜牧詩歌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7-10-15
18.何小芬《李商隱女冠詩及其文化精神研究》,陜西理工學院碩士論文,2010-10-25
19.胡怡晴《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和李商隱「無題詩」的比較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09-20
20.劉佳論《《韓碑》在李商隱詩歌創作中的特異性》,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0-08-19
21.張琪《李商隱詩歌的語言學解讀》,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08-19
22.何麗娜《「迷」與「幻」——李商隱詩歌特質探析》,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10-08-19
23.李海燕《清代以來女性李商隱詩歌接受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03-30
24.李保定《李商隱永樂閑居詩研究》,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03-12
25.錢曉琳《李商隱詩歌與駢文比較研究》,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03-04
26.劉曉東《朝鮮詩家論李商隱詩》,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9-11-05
27.代強《李商隱詩歌中的「淚」世界》,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10-29
28.柯璐《李商隱入蜀及蜀中文學創作研究》,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10-23
29.王海鷹《李賀、杜牧、李商隱三家詠物詩研究》,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09-28
30.段周薇《唯美主義視野下的李賀和李商隱詩歌藝術的比較》,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09-09-21
31.王紅玉《李商隱「無題詩」中的「朦朧」在英譯中的傳遞》,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08-18
32.陳玉領《論李商隱詩歌的多解性》,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04-23
33.蘆春艷《李商隱駢文的傑出成就》,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09-04-16
34.楊青舟《白居易、李商隱「感傷」詩比較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04-08
35.崔其征《論李商隱詩歌的朦朧性》,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11-25
36.張粉瑞《李商隱愛情詩與佛教關系探析》,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11-01
37.高巍《李商隱與普希金》,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10-30
38.束金星《譯者主體性與唐詩英譯》,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10-22
39.余新《論李商隱的駢文理論及駢文創作》,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8-02-19
40.陸嬋娣《李商隱幕府詩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11-23
41.孫琴《李商隱祭文研究》,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09-19
42.葛穩罡《李商隱詩歌意象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08-10
43.秦桂芝《從現代修辭學的角度解讀李商隱詩歌的美學風貌》,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7-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