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郁鈞
Huang, Yu-Chun
論文名稱: 新加坡華人社團的轉型與再建構──以新加坡李氏總會為例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mmunity in Singapore: A Case Study of Singapore Lee Clan General Association
指導教授: 江柏煒
Chiang, Bo-W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海外華人華人文化血緣性團體華人社會網絡世界性華人社團
英文關鍵詞: Overseas Chinese, Chinese Cultural, The Lineage Associations, Chinese Social Network, World Family Associations (WFA)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47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4下載: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海外華人(Overseas Chinese)與跨境∕跨國華人(Translocal / Transnational Chinese)研究中,特別是東南亞華人移民之研究,在學術界備受關注。新加坡長期是華人遷移熱區,華人文化發展久遠,具有當地文化特色。新加坡作為東南亞最為近代化的國家,是中西文化匯集之處,也是西方社會在認識東方文化上的重要窗口。在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與社會背景下,華人社團在其中具有什麼特色?

    早期華人移民大多來自閩粵一帶,因此根據家鄉方言的使用,形成新加坡最初結社分類──方言群。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新移民的出現,華人社群組成也有所轉變,以「血緣」作為分類依據的血緣(姓氏)社團,在地域流動加快之下在新加坡發展起來。新加坡在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爭取自治與獨立建國的社會動盪後,華人社團逐步喪失在原本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即便如此,華人社團仍舊在高度發展的現代化的國家中,透過社團轉型與在地化經驗存續下來。

    目前在新加坡傳統方言群、義山、廟宇的研究已經趨於成熟。然而對於血緣性會館研究仍十分缺乏,因此本研究希望在目前既有研究的概念之下,帶出對於血緣(姓氏)社團的關注。本論文以「新加坡華人社團的轉型與再建構──以新加坡李氏總會為例」為題,探討新加坡華人社團從倡議、發展,到新加坡獨立建國後之轉型與再建構的一系列過程,藉此觀察新加坡華人社團在當代新加坡社會之作用與意義。

    The study of Overseas Chinese and Translocal / Transnational Chinese,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Chinese immigrants in Southeast Asia,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been causing concern. Singapore has long been a hotspot for Chinese migration. Chines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has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s Singapore is the most modernized country in Southeast Asia, it is the gathering pla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Western society to understand Eastern culture. In such a speci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background, what Features does the Chinese community /Chinese association have?

    Most of the early Chinese immigrants came from Fujian and Guangdong.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use of dialect in their hometown, they formed the original community classification of the Singapore-dialect group.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oreign popul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immigrant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has also changed. The lineage associations/The clan association, 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 kindship", has developed in Singapore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regional mobility. After Singapore experienced the social turbulenc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striving for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the Chinese community gradually lost its role in the original society. Even so, Chinese associations are still in a highly developed and modern country, surviving through the experience of Chinese associ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localization.

    At present,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dialect groups, Chinese Cemeteries, and temples in Singapore has matured.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lineage associations, so this research hopes to bring attention to the lineage associations under the concept of existing research. This article is titled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mmunity in Singapore: A Case Study of Singapore Lee Clan General Association”,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Singaporean Chinese associations from initiate and development to Singapore’s independent statehood, a series of processes of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ingaporean Chinese association in contemporary Singapore society.

    謝辭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錄 vii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5 一、研究方法 5 二、研究限制 10 三、研究架構 11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背景分析 13 第一節 早期新加坡華人移民之發展 13 一、華人移民歷程 13 二、華人在新加坡 16 第二節 戰前新加坡方言群建構及華人社會運作 25 一、新加坡方言群之分類與建構 25 二、海峽華人及華人之社會角色 30 三、華人社團組織及中華總商會成立背景 36 第三節 戰後新加坡華人社會發展與變遷 45 一、新加坡國家認同建構下之社會影響 45 二、華人社團發展及宗鄉聯合總會作用 50 第三章 「地緣性」血緣社團:隴西李氏時期(1906─1975) 57 第一節 戰前社團的建立:社團緣起及成立 57 一、血緣性團體凝聚與李氏源流 57 二、李氏隴西公所的倡議與成立 61 第二節 戰後內部的發展:社團復興及挑戰 65 一、會務復興:從李氏公所到李氏總會 65 二、會務擴大:從宗親互助到文教發展 72 第三節 戰後的外部連結:社團聯合與向外發展 81 一、新加坡李氏七宗團之倡議與聯合 81 二、冷戰體系下海外華人網絡之成形 85 第四節 小結 91 第四章 「本土華族」社團:新加坡李氏時期(1976-) 93 第一節 1965年後社會變遷對轉型之影響 93 一、新認同確立促使社團更名 93 二、社團結構與會員組成之變化 98 三、社團年輕化與青年團設置 107 第二節 1980年代後社團活動的發展變化 115 一、華人傳統節慶成為社團凝聚的基礎 117 二、活動及功能的轉型促使社團多元化 125 第三節 走出新加坡:擴大交流與連結 137 一、 擴大與海外華人社團之交流連結網絡 137 二、 世界性華人社團之運作及其參與狀況 142 第四節 小結 151 第五章 結語:新加坡華人社團發展之當代課題與意義 153 第一節 新加坡李氏總會百餘年的變遷軌跡 153 第二節 華人社團成為新移民融入社會之平臺 157 第三節 華人社團之當代意義及後續研究方向 159 參考文獻 161 附錄一:新加坡宗鄉總會會員團體類別──宗親(姓氏)社團 173 附錄二:新加坡李氏總會章程──中文版(2019年修訂版) 181 附錄三:新加坡李氏總會文物資料授權使用書 193

    專書
    孔復禮,《華人在他鄉──中國近現代海外移民史》。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9。
    王付兵,《馬來亞華人的方言群分佈和職業結構(1800-1911)》。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2012年。
    王雲五總編篆,《清朝通典》卷八○。上海:商務印刷館,1930。轉引自江柏煒,《閩粵僑鄉的社會與文化變遷》。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2。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臺北:商務印刷館,1994。
    左秉隆,《勤勉堂詩鈔》。新加坡:南洋歷史硏究會,1959。轉引自江柏煒,《星洲浯民:新加坡金門人的宗鄉會館》。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0。
    江柏煒,《冷戰金門:世界史與地域史的交織》。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7。
    江柏煒,《星洲浯民:新加坡金門人的宗鄉會館》。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0。
    江柏煒,《閩粵僑鄉的社會與文化變遷》。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2。
    吳振強,《東南亞史綱》。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1966。
    吳華,《新嘉坡華族會館志》第一冊。新加坡:南洋學會,1975。
    吳華,《新嘉坡華族會館志》第二冊。新加坡:南洋學會,1975。
    吳華,《新嘉坡華族會館志》第三冊。新加坡:南洋學會,1977。
    呂雙,《社會空間下怡和軒俱樂部的功能與轉型》。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2015。
    宋旺相,《新加坡華人百年史》。新加坡:新加坡中華總商會,1993。
    李元璟主編,《新馬華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2002。
    李亦園,《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臺北縣:立緒文化出版社,1999。
    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戰 新加坡雙語之路》。新加坡:聯合早報,2011。
    李光耀,《經濟騰飛路──李光耀回憶錄,1965-2000》。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
    李威宜,《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自我觀》。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
    李恩涵,《東南亞華人史》。臺北:五南圖書,2003。
    李鼎元,《李氏源流》。臺北:世界李氏總會,1990。
    沈雲龍主編,《大清律例會通新篆》。上海:華東(上海)人民出版社,1952。轉引自江柏煒,《閩粵僑鄉的社會與文化變遷》。金門: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2012。
    林孝勝,《新加坡華社與華商》。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5。
    林博愛主編,《南洋名人集傳》第四冊。檳城:出版社不詳,1939。
    林華東,《歷史、現實與未來:閩南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2011。
    柯木林、吳振殿主編,《新加坡華族史論叢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
    柯木林主編,《新加坡華人通史》。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2015。
    柯木林主編,《新華歷史人物列傳》。新加坡:教育出版私營有限公司,1995。
    若林正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出版社,2010。
    馬龍雲主編,《會館文化.魅力無限》。新加坡:QQ國際傳媒與鴻運傳媒聯合出版,2015。
    區如柏,《新加坡的宗鄉會館》。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1999。
    康斯坦絲‧瑪麗‧藤布爾(著)、歐陽敏(譯),《新加坡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
    張青、郭繼光,《新加坡:小國繁榮之道》。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0。
    張清江主編,《新馬華人史譯叢》。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
    張紹勳,《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書局,2001。
    莊國土,《二戰以後東南亞華族社會地位的變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莊國土主編,《近30年來東亞華人社團的新變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莊欽永,《新加坡華人史論叢》。新加坡:南洋學會,1986。
    許振義,《布衣南渡》。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
    許振義,《義點義見集》。新加坡:新加坡眼,2018。
    郭家宏,《從舊帝國到新帝國 : 1783-1815年英帝國史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陳哲維,《殖民與移民:史密斯、金文泰總督與新加坡華人社團》。新加坡,南洋學會,2005。
    陳國賁,《漂流:華人移民的身份混成與文化整合》。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12。
    陳蒙鶴,《早期新加坡華文報章與華人社會(1881-1912)》。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2008。
    麥留芳,《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法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5。
    曾玲,《越洋再建家園:新加坡華人社會文化研究》。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曾玲,《新加坡華人宗鄉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程維榮,《中國近代宗族制度》。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馮爾康,《中國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黃賢強主編,《族群、歷史與文化: 跨域研究東南亞和東亞(上冊)》。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及世界科技出版,2011。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新加坡華人會館沿革史》。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1986。
    楊進發《戰前星華社會結構與領導層初探》。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學會,1977。
    楊慶堃,《華人社會的宗教》。伯克利,1967。轉引自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市: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葉乃嘉,《研究方法的第一本書》。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
    廖文輝,《馬來西亞史》。馬來西亞:馬來西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7。
    劉宏,《戰後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嬗變:本土情懷、區域網絡、全球視野》。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劉宏、黃監立,《海外華人研究的大視野與新方向──王賡武教授論文選》。美國: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2。
    潘國駒,《新加坡華社50年》。新加坡:八方出版社,2016。
    潘翎主編,《海外華人百科全書》。香港:三聯書店,1998。
    蔡佩蓉,《清季駐新加坡領事之探討(1877──1911)》。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2002。
    蔣英豪,《黃遵憲師友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顏清湟(著),粟明鮮等(譯),《新馬華人社會史》。北京市: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顏清湟,《海外華人世界:族群、人物與政治》。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創作室,2017。
    蘇瑞福(著),薛學了、王艷(譯),《新加坡人口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饒宗頤,〈星馬華人碑刻繫年〉,《新加坡大學中文學刊》第10期。1969,新加坡。轉引自江柏煒,《星洲浯民:新加坡金門人的宗鄉會館》。金門:金門縣文化局,2010。

    期刊論文
    一品、婧璠,〈從魚生到盆菜──新加坡年菜的演變〉,《源》第91期。2011,新加坡,頁4-18。 
    方寶成〈新加坡海峽華人的地方特色〉,《新馬華人史譯叢》。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頁89-114。
    王力堅,〈20世紀80年代新加坡客家社群的文化活動──以《客家會訊》為考察中心〉,《族群、歷史與文化 跨域研究東南亞和東亞(下冊)》(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創作室,2011,頁483-502。
    王玉娟,〈溝通與融合: 新加坡華人宗鄉會館與中國新移民〉,《東南亞研究》第5期,2013,廈門,頁92-98。
    卡爾‧A‧特羅基(Carl A.Trocki),〈天猛公時代華人對柔佛的開發〉,《新馬華人史譯叢》,頁9-35。
    白偉權、陳國川〈從甘蜜園至橡膠園: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柔佛的地景變遷〉,《亞太研究論壇》第58期。2013,臺北,頁65-102。
    任寶旗,〈全媒體視域下宗親文化傳播對社會的價值維繫──以河南衛輝比干祭典為例〉,《山西財經大學學報》第40卷S2期。2018,山西,頁62-65。
    合田美穗,〈新加坡宗鄉會館青年團的回顧與前瞻〉,《八桂僑刊》第2期,2001,新加坡,頁55-56。
    合田美穗,〈新加坡的華人會館與華族青年──社會學的考察〉,《八桂橋刊》第4期。1999,廣西,頁12-15。
    吳小安,〈移民、族群與認同:東南亞華人方言群的歷史特徵與發展動力〉,《族群、歷史與文化: 跨域研究東南亞和東亞(上冊)》。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及世界科技出版,2011,頁3-22。
    吳明珠,〈華族文化多元色彩──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隆重開幕〉,《源》第127期。2017,新加坡,頁4-7。
    吳紅勤、鄒璐、姚娃、華萍、李葉明,〈新老移民一家親──老會館與新移民〉,《源》第86期。2009,新加坡,頁10-11。 
    宋海群、魏煒,〈英屬時期新加坡華人宗鄉會館的社會職能〉,《東南亞南亞研究》第4期。2016,雲南,頁94-100。
    李明,〈韓戰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國際關係學報》第23期。2007,臺北,頁57-90。
    周靖雯,〈「獅子城」傳說背後的故事〉,《源》第122期。2016,新加坡,頁14-16。
    孟永林、許有平,〈李姓淵源及「隴西」李氏考略〉,《天水行政學院學報》第41期。2006,甘肅,頁125-128。
    紀舜杰,〈新加坡的國家認同──從生存威脅到永續執政的國族建構〉,《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卷第1期。臺北,2013,頁59-74。
    范磊,〈宗鄉社團在新加坡國民融合中的角色與貢獻〉,《源》第105。2013,新加坡,頁30-31。
    埃里克,詹寧斯(Eric Jennings),〈新馬海峽華人的發跡〉,《新馬華人史譯叢》,頁81-88。
    區如柏,〈李氏總會在創百年輝煌〉,《源》第74期。2006,新加坡,頁33-35。
    野澤知弘,〈柬埔寨的華人社會—從潮州會館和陳氏宗親總會看華人社團的國際化〉,《南洋資料譯叢》第183期,2011,廈門,頁60-69。
    陳丁輝〈港口、維新與革命基地──新加坡早期華人移民社會〉,《淡江史學》第30期。2018,臺北,頁119-135。
    陳偉玉,〈紅頭巾與建國一代〉,《源》第111期。2014,新加坡,頁6-8。 
    傅利曼(Maurice Freedman)(著)、郭振羽與羅伊菲(譯),《新加坡華人的家庭與婚姻》。臺北:正中書局,1985。轉引自:薛燦,〈從《南洋商報》訃告文本看戰後轉型期新馬華人家庭形態與社會網路〉,《東南亞研究》第1期。2015,廣東,頁100-105。
    復乃昭,〈新加坡宗鄉會館的發展及其面臨的問題〉,《華僑華人歷史研究》第三期,1993,中國,頁47-52。
    程堯,〈新加坡華人的國家意識和宗鄉會館〉,《八桂僑史》第14期。1992,廣西,頁39-42。
    黃賢強,〈新加坡永定會館:從會議紀錄和會刊看會館演變〉,《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11,頁33-64。
    楊進發,〈十九世紀新加坡華族領導層〉,《新加坡華族史論叢集》。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頁31-48。
    葉華芬,〈馬六甲華人史〉,《新馬華人史譯叢》。新加坡:新加坡青年書局,2007,頁59-72。
    劉文正,〈新加坡中國新移民社團的興起〉,《近30年來東亞華人社團的新變化》,頁240- 269。
    劉宏,〈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形象:當地的視野與政策的考量〉,《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2012,廈門,頁69-77。
    歐雅麗,〈春到河畔:新加坡人的新春盛宴〉,《源》第119期。2016,新加坡,頁26-27。
    歐雅麗,〈師生三人行──談新華社會發展趨勢〉,《源》第132期。2018,新加坡,頁4-7。
    潭瑞榮,〈「配套」背后有深意〉,《源》第111期。2014,新加坡,頁4-5。
    編輯部,〈為新加坡的前途奮鬥不懈──向李光耀、吳作棟致敬晚宴〉,《源》第94期。2011,新加坡,頁35-38。
    蔡志祥,〈本土化、區域化和全球化:華社與故鄉及世界的聯繫──以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為例〉,《族群、歷史與文化 跨域研究東南亞和東亞(下冊)》。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創作室,2011,頁503-518。
    薛燦,〈從《南洋商報》訃告文本看多元信仰形態對新馬華人喪葬文化的影響〉,《八桂僑史》第4期。2016,廣西,頁11-18。
    薛燦,〈從《南洋商報》訃告文本看戰後轉型期新馬華人家庭形態與社會網路〉,《東南亞研究》第1期。2015,廣東,頁100-105。
    韓山元,〈新加坡宗鄉總會20年歷程的回顧與展望〉,《八桂僑刊》第5期。2005,新加坡,頁53-57。
    顏清煌,〈清朝鬻官制度與星馬華族社會領導層(1877-1912)〉,《新加坡華族史論叢》。新加坡:南洋大學畢業生協會,1972,頁49-88。
    顧向明,〈3-9世紀崇重「舊望」的價值觀及其對社會風俗的影響──兼論郡望內南及功用的演變〉,《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3期(2009,河南),頁218-221。

    英文文獻
    C.M.Turnbull, A History of Modern Singapore, 1819-2005,Singapore,NUS Press,2009.轉引自陳哲維,《殖民與移民:史密斯、金文泰總督與新加坡華人社團》。新加坡,南洋學會,2005。
    Chua Beng Huat,“Being Chinese under official multiculturalism in Singapore” Asian Ethnicity, no. 3.2009,pp. 239-250.
    George William Skinner, Report on 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Ithaca: Southeast Asia Program, Dept. of Far Eastern Studies, Cornell University, 1950.
    J. D. Vaughan, The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Singapore: printed at the Mission Press, 1879.
    Lee Hsien Loong, “The National Identity-a direction and identity for Singapore”, 11 January 1989,Speeches,XIII,1 (January—February 1989),p.159. 轉引自康斯坦絲‧瑪麗‧藤布爾(著)、歐陽敏(譯),《新加坡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
    Liu Hong, “An Emerging China and Diasporic Chinese: Historicity, Stat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no. 20.2011,pp.813-832.轉引自劉宏,〈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形象:當地的視野與政策的考量〉,《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2012,廈門。
    Maya Jayapal, Old Singapore.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Michael Chiang,Melanie Lee, Pamela Quek edit, From Singapore to Singaporean -The Bicentennial Experience .singapore,2019.
    Ong Pang Boon, “It is necessary to preserve our history”, August 1981.Speeches, V, 3 .September 1981.轉引自康斯坦絲‧瑪麗‧藤布爾(著)、歐陽敏(譯),《新加坡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
    Yen, Ching-hwang, “Early Fukienese Migration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n Singapore and Malaya before 1900”, in Yen Ching-hwang, Community and Politics: The Chinese in Colonial Singapore and Malaysia, Singapore: Times Academic Press, 1955.
    Young Ching Fatt,“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hinese Leadership in Singapore, 1900-1941”,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 History. Singapor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968,pp.258-285.

    學位論文
    戴萍萍,《社會資本與儀式:世界性宗親組織的運行邏輯——對璃塘戴氏家族會的個案調查》。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武文霞,《當代東南亞華人宗鄉社團的轉型與發展─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報章
    “Association elects its youngest chairman,47 ’’,TheStraitsTimes,1997.05.30.p20.
    “Death of Mr. Cheng Yan.”,The Straits Times, 1911.5.19.
    〈《南洋商報》及其總編輯〉,《聯合早報》,1983年4月12日,頁38。
    〈七李姓社團决定合組海外訪問團〉,《南洋商報》,1969年7 月5日,頁23。
    〈古堡雄獅隴西李氏總會燈車〉,《南洋商報》,1953年5月27日,頁6。
    〈外長對隴西鎭安廟週年盛會稱大家不論屬何姓氏緊記本身新加坡人〉,《南洋商報》,1975年6月9日,頁20。
    〈本邦隴西李氏總會主席秘書等將出席世界李氏總會會議〉,《南洋商報》,1971年10月26,頁7。
    〈全新加坡李氏團體集議决組李氏聯合總會〉,《南洋商報》,1959年1月20日,頁7。
    〈李氏總會「心臟繞道」華語講座〉,《聯合早報》,1995年9月25日,頁6。
    〈李氏總會古甯同鄉會捐款救助殘廢宗人〉,《南洋商报》,1954年5月25日,頁6。
    〈李氏總會百年禧慶舉辦宗親書畫展〉,《聯合晚報》,2006年7月2日,頁7。
    〈李氏總會首次主辦中學女生作文比賽 反應熱烈.已有二百女報名參加〉,《聯合晚報》,1995年11月23日,頁22。
    〈李氏總會推動成立「世界李氏基金」〉,《聯合早報》,1996年11月10日,頁9。
    〈李氏總會新會所落成賀儀一千二百元捐與南大〉,《南洋商報》,1956年12月12日,頁6。
    〈李氏總會領導人強調 宗鄉會館要繼承好傳統 老中青會員應保持均衡〉,《聯合晚報》,1986年12月17日,頁14。
    〈李氏總會慶祝成立 9 2 周年舉辦李氏一家親歌唱比賽〉,《聯合晚報》1998年6月4日,頁7。
    〈李氏隴西公所〉,《南洋商報》,1949年3月2日,頁6。
    〈李氏隴西公所〉,《南洋商報》,1950年3月18日,頁6。
    〈李氏隴西公所一改稱隴西李氏總會擬籌建大宗祠〉,《南洋商報》,1951年10月23日,頁6。
    〈李氏隴西公所廿三日會員大會〉,《南洋商報》,1950年4月19日,頁6。
    〈李氏隴西公所決籌建宗祠〉,《南洋商報》,1951年8月7日,頁8。
    〈李氏隴西公所組織銅樂隊〉,《南洋商報》,1950年2月29日,頁5。
    〈李氏隴西公所複選首屆職員〉,《南洋商報》,1947年4月28日,頁6。
    〈李氏隴西公所擴大徵求會員〉,《南洋商報》,1949年7月29日,頁6。
    〈李玉勝:通過會館灌輸教導傳統價值比學校灌輸更為有效〉,《聯合早報》,1996年3月18日,頁5。
    〈李光楣指宗親會與鄉團 在促進國家繁榮方面仍然扮演一定角色〉,《星洲日報》,1987年2月14日。
    〈李顯龍促請宗鄉團體 吸收新血自我更新積極支持文化活動〉,《聯合早報》,1986年11月17日,頁7。
    〈宗鄉團體不可墨守成規 應擴大活動範圍〉,《聯合早報》,1986年11月17日,頁7。
    〈宗鄉總會選定新會長陳奕福:成立青年團吸引年輕人 會館仍有很大改善空間〉,《聯合早報》,2018年9月24日,頁10。
    〈明天慶祝88週年紀念 李氏總會開設活動中心將展開學術文化活動〉,《聯合早報》,1994年11月14日,頁7。
    〈社團大會主席呼籲各界捐款充建立紀念碑基金〉,《南洋商報》,1963年4月22日,頁6。
    〈社團法令廿七日起實施〉,《南洋商報》,1967年1月28日,頁18。
    〈社團法令昨日實施〉,《南洋商報》,1947年4月16日,頁5。
    〈社團註冊法令〉,《南洋商報》,1949年8月29日,頁7。。
    〈社團註册限期昨已截止非法會社將被控〉,《南洋商報》,1947年6月1日,頁5。
    〈南洋商報的草萊年代〉,《聯合早報》,1983年9月6日,頁2。
    〈星馬李氏宗團組海外訪問團〉,《南洋商報》,1970年7月17日,頁20。
    〈星馬李氏宗親工商攷察團訂期訪問東南亞〉,《南洋商報》,1970年9月18日,頁20。
    〈星馬社團註册法令截然不同星係具有强迫性馬則可自由申請〉,《南洋商報》1949年5月11日,頁7。
    〈重訂社團法令國會提出一讀適應獨立自主國地位〉,《南洋商報》,1966年12月7日,頁4。
    〈配合國際婦女年 李氏總會下月2日主辦全國中學女生作文比賽〉,《聯合早報》,1995年11月27日,頁7。
    〈被拒絕註册之社團可向總督上訴如再被拒絕則成爲非法社團〉,《南洋商報》,1947年4月19日,頁5。
    〈創會91年以來最年輕人選 李五福當選李氏總會會長〉,《聯合早報》,1997年5月22日,頁5。
    〈勞工與律政部長貝恩提出法案 取締不合法互助會〉,《南洋商報》,1960年2月13日,頁5。
    〈新嘉坡諮詢會議昨通過社團註册修正法令〉,《南洋商報》,1947年5月30日,頁5。
    〈講座「非華族熱愛中華文化的故事」〉,《聯合早報》,2004年8月21日,頁39。
    〈隴西李氏公所將召開同宗懇親大會討論整理所務事宜〉,《南洋商報》,1936年1月29日,頁6。
    〈隴西李氏公所第二次會員大會〉,《南洋商報》,1939年3月27日,頁10。
    〈隴西李氏總會互助部通過數議案〉,《南洋商報》,1970年7月7日,頁21。
    〈隴西李氏總會决推行徵求新會員運動〉,《南洋商報》,1969年8月18日,頁4。
    〈隴西李氏總會決重組銅樂隊請宗親子弟踴躍參加〉,《南洋商報》,1973年11月4日,頁15。
    〈隴西李氏總會宗親救災欵千餘元〉,《南洋商報》,1958年4月10日,頁7。
    〈隴西李氏總會參加南洋大學爲會員基金由現屆職員負擔〉,1954年2月22日,頁6。
    〈隴西李氏總會執監會議更換互助部器具名稱銅樂隊亦決定擴大組織〉,《南洋商報》,1953年7月7日,頁7。
    〈隴西李氏總會執監聯議決設立獎學金資助貧寒會友子第深造〉,《南洋商報》,1960年7月28日,頁6。
    〈隴西李氏總會救濟李定坤遺屬〉,《南洋商報》,1959年8月26日,頁7。
    〈隴西李氏總會組織響應南洋大學小組委員會〉,《南洋商報》,1953年3月25日,頁7。
    〈隴西李氏總會通過議案三宗〉,《南洋商報》,1966年9月9日,頁14。
    〈隴西李氏總會新置會所次募十餘萬元翻建〉,《南洋商報》,1951年12月27日,頁5。
    〈隴西李氏總會銅樂隊將試奏〉,《南洋商報》,1953年11月7日,頁7。
    〈隴西李氏總會慶祝祖誕擧行聯歡宴會〉,《南洋商報》,1960年12月2日,頁16。
    〈隴西李氏總會獲准更改名稱〉,《南洋商報》,1976年6月20日,頁3。
    〈隴西李氏總會聯合六個宗團將舉行懇親會籌獎學金〉,《南洋商報》,1969年11月11日,頁13。
    〈隴西李氏總會聯合各宗團宴慶祖王誕辰舉行懇親會〉,《南洋商報》,1969年11月19日,頁23。
    〈隴西李氏總會歡宴光耀俊英膺選新立法議員〉,《南洋商報》1955年4月18日,頁6。
    《叻報》,1911年5月19日。
    江柏煒,〈新加坡華族文化傳承與復興的推手:方百成〉,《金門日報》,2019年11月23日,頁6。
    柯木林,〈新加坡在古代有過什麼名字?〉,《聯合早報》,1998年1月3日,頁36。
    陳可楊,〈展出包括zaonao.sg和孫燕姿陳哲藝獎杯 本土華族文化展覽今天起開放〉,《聯合早報》,2020年3月1日。

    網絡資料
    “PM Lee Hsien Loong at Singapore Lee Clan Association Gala Dinner”, https://www.pmo.gov.sg/Newsroom/pm-lee-hsien-loong-singapore-lee-clan-association-gala-dinner
    “STATISTICS SINGAPORE - Population Trends 2019”,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DOS):https://www.singstat.gov.sg/
    〈中華李氏源遠流長〉,http://www.lee-clan.org.sg/?page_id=11
    〈李氏堂號郡望大全〉,https://kknews.cc/zh-tw/culture/y2b4jnn.html
    〈李總理出席「三禧慶典」:盼李氏總會助強化國民認同〉,https://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161106-686589
    〈星馬獨特年節文化,「撈魚生」盼新的一年風生水起〉,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9838
    〈清朝時期的紅溪慘案:荷蘭殖民者屠殺東南亞華僑〉,https://kknews.cc/history/qyx9ko.html
    〈新加坡告別開國元勳拉惹勒南〉,http://www.epochtimes.com/ b5/6/3/6/n1245416.htm
    《明史》卷323,〈呂宋傳〉,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明史_(四庫全書本)/卷323
    Google map:https://www.google.com.tw/maps/place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DOS):https://www.singstat.gov.sg/
    Singapore infopedia──Cecil Clementi Smith,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69_2005-01-22.html?s=Cecil%20Clementi%20Smith
    Singapore infopedia──Straits Settlements,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2014-07-30_084623.html?s=Straits%20Settlements
    Singapore infopedia──Stamford Raffles's career and contributions to Singapore,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715_2004-12-15.html?s=Thomas%20Stamford%20Bingley%20Raffles
    Singapore infopedia──William A. Pickering,https://eresources.nlb.gov.sg/infopedia/articles/SIP_1345_2008-12-03.html
    中華民國內政部公益資訊平台,http://npo.moi.gov.tw/npom/homepage/list?nptype
    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s://www.mofa.gov.tw/News_Content.aspx?n=052449DD01A26E24&sms=DF52F83A5B7D2A47&s=D32605DEE23FC665
    世界李氏總會官網,http://www.whlf.org.tw/
    柯木林(Kua Bak Lim)博客,http://kuabaklim.blogspot.com/2013/07/blog-post_9787.html
    唐鎔,〈卡拉OK 在獅城〉,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
    通商中國,https://www.businesschina.org.sg/
    新加坡李氏總會青年團,https://www.facebook.com/pg/SGLeeClanYG/
    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https://www.sfcca.sg/member/classes?c=2&s=206#sch
    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https://libportal.nus.edu.sg/media/lib_ch/databank-dabo
    新家坡李氏總會官網,http://www.lee-clan.org.sg/
    聯合早報,https://www.zaobao.com.sg/
    藝苑亭,http://www.dfg.cn/big5/yspd/yyting/7--yyting-chand.htm

    會館特刊、出版品
    世界李氏宗親總會,《世界李氏》創刊號。1987,臺北。
    世界李氏宗親總會,《世界李氏》復刊號第12期。2014,臺北。
    世界李氏宗親總會,《世界李氏》復刊號第16期。2016,臺北。
    世界李氏宗親總會,《世界李氏》復刊號第18期。2017,臺北。
    世界李氏宗親總會,《世界李氏》復刊號第20期。2018,臺北。
    世界李氏宗親總會秘書處,《會員代表大會手冊──第16屆第2次》。臺北:世界李氏宗親總會,2018。
    新加坡李氏總會,《李緣》創刊號。2018,新加坡。
    新加坡李氏總會,《李緣》第二期。2018,新加坡。
    新加坡李氏總會,《李緣》第三期。2019,新加坡。
    新加坡李氏總會,《新加坡李氏總會82週年紀念特刊》。新加坡:新加坡李氏總會,1988。
    新加坡李氏總會,《新加坡李氏總會92週年紀念特刊》。新加坡:新加坡李氏總會,1998。
    新加坡李氏總會,《新加坡李氏總會110週年紀念特刊》。新加坡:新加坡李氏總會,2016。
    新加坡李氏總會,《新加坡李氏總會百年慶典特刊》。新加坡:新加坡李氏總會,2006。
    檳城龍巖會館,〈埠名及街名翻譯英文備查〉,《檳城龍巖會館廿二週年暨新廈落成紀念刊》。檳城:檳城龍巖會館,1952,頁282-291。
    隴西李氏紀念特刊委員會,《隴西李氏紀念特刊》。新加坡:隴西李氏總會,1971。

    訪談
    李志遠訪談,現任新加坡李氏總會會長、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副理事長、新加坡浯江公會會長、新加坡金門會館正總務、新加坡古甯同鄉會副會長,72 Keng Lee Rd, Singapore 219248(新加坡金門會館),2019年05月05日。
    李志遠訪談,現任新加坡李氏總會會長、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副理事長、新加坡浯江公會會長、新加坡金門會館正總務、新加坡古甯同鄉會副會長,363 Jln Besar, Singapore 208994(新加坡李氏總會),2019年01月21日。
    李宛娥訪談,新加坡李氏總會執行委員、新加坡客家李氏公會署理會長、樂齡書畫會副會長兼永久會員、書寫文學協會會員、熱帶文學藝術俱樂部會員、新加坡文藝協會會員、新加坡獅城書法篆刻會永久會員,363 Jln Besar, Singapore 208994(新加坡李氏總會), 2020年01月20日。
    李植豐訪談,現任新加坡李氏總會正總務、世界李氏宗親總會理事,前新加坡李氏總會正交際兼康樂組顧問,363 Jln Besar, Singapore 208994(新加坡李氏總會),2019年01月21日。
    李雅杰訪談,PBM、新加坡李氏總會副會長、《李緣》主編、世界李氏總會理事,363 Jln Besar, Singapore 208994(新加坡李氏總會),2020年01月17日。
    許振義訪談,新加坡福建會館理事、新加坡金門會館理事、新加坡隆道智庫研究院總裁、新加坡之眼董事經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兼任助理教授,106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2019年10月1日。
    黃荔英訪談,新加坡李氏總會秘書,363 Jln Besar, Singapore 208994(新加坡李氏總會),2019年10月14日。
    黃荔英訪談,新加坡李氏總會秘書,線上訪談,2020年5月26日。
    黃基容訪談,世界李氏宗親總會秘書兼《世界李氏》會刊主編,財團法人世界李氏宗親總會,2019年3月11日。
    黃基容訪談,世界李氏宗親總會秘書兼《世界李氏》會刊主編,財團法人世界李氏宗親總會,臺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2段35號2樓(財團法人世界李氏宗親總會),2019年5月14日。
    臺師大東亞系與通商中國青年組交流活動,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交誼廳,2020年1月15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