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寶萱 Shieh,Pao-Hsuan |
---|---|
論文名稱: |
紅繩懸吊運動對大學腦性麻痺學生肌肉適能及柔軟度之影響 The Effects of Redcord Suspension Exercise on Muscular Fitness and Flexibility in College Student with Cerebral Palsy |
指導教授: |
佘永吉
Sher, Yung-J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1 |
中文關鍵詞: | 紅繩懸吊 、腦性麻痺 、肌肉適能 、柔軟度 、單一受試 |
英文關鍵詞: | Redcord Suspension, Cerebral Palsy, Muscle Fitness, Softness, Single-subject desig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74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8 下載: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技術報告旨在探討紅繩懸吊運動對大學腦性麻痺學生肌肉適能及柔軟度之影響。採實驗設計之單一受試研究法進行研究。以北部大學腦性麻痺學生為對象,招募自願參加受試學生,進行十二週紅繩教學課程,實驗測試以抓背、握力、護背式坐姿體前彎及精細動作以第二版布魯茵克斯-歐西瑞斯基動作精練度評量為評量項目。肌肉適能及柔軟度等施測所得資料以視覺分析及C統計分析C分數、Sc分數、Z分數之P值小於.05或.01達到顯著水準,經實驗說明紅繩懸吊運動對大學腦性麻痺學生肢體動作之柔軟度、肌力、肌耐力有明顯改善之成效。對大學腦性麻痺學生精細動作之精練度,受試個案在基線期之BOT-2前測成績顯示其精細動作已達精練水準,無須藉由紅繩運動改善。
本研究之受試者為單一之個案,研究設計採單一受試研究法,無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多方驗證,無法推論至其他研究設計法之可行性。
建議未來可以更全面性將大學不同類型、不同性別之腦性麻痺學生接納入研究,並漸次推展至高中、國中小及學前。
本研究已經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倫理委員會核准,案件編號為: 201810HS016。
This technical report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d string suspension exercise on muscle fitness and softness of university cerebral palsy students. A single test study method for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conducted. For students with cerebral palsy in the Northern University, recruiting volunte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12-week red rope teaching course, experimental tests to grasp the back, grip, back-back sitting forward and fine movements to the second edition of the blue The Ixex-Osiriski action refinement assessment is a measurement project. The data obtained from muscle fitness and softness were analyzed by visual analysis and C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P value of C score, Sc score and Z score was less than .05 or .01 to reach a significant level. The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e red rope suspension movement was on the university brain. The softness, muscle strength and muscular endurance of the physical movements of the paralyzed students have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The refinement of the fine movements of the university's cerebral palsy students, the BOT-2 pretest results of the test cases in the baseline period show that the fine movements have reached the level of refinement, without the need to improve by the red rope movement.
Th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are single cases. The design design adopts the item-by-item standard design of a single experimental study. It is a specific individual design. There is no multi-party verific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t is impossible to infer the feasibility of other research design methods.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futur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and genders of physical disabilities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study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manner, and will gradually be extended to high school, small and medium-sized schools and pre-school.
This research proposal was approval by IRB/REC, NTNU, no. 201810HM023.
王茹以(2017):繩梯運動對平衡及記憶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臺北市。
余攸寧(2011):有氧舞蹈課程導入對大學生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呂美瑤、李鈞皓、李城忠(2017):身心障礙人員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桃園市各國中進用身心障礙人員為例。運動與健康研究,6(2)。
李文心、李建志、柯以馨、胡名霞(2008):高低衝擊有氧運動對於促進大學生站立平衡能力之效應。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 "Formosan Journal of Physical Therapy ;33(6),372-380。
沈彥廷(2014):社區高齡者認知程度與功能性體適能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體育健康與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
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第三版)。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 教育部臺教學(四)字第1020125519B號令修正發布。
邱千綺(2013) :四到六歲構音障礙兒童的口腔動作和動作表現相關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珮紋(2016): 大學生運動參與程度、運動自我效能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陳張榮、周俊良(2012)身心障礙者之體適能訓練。特殊教育季刊,123期, 1-8。
陳怡均(2016) :跳繩運動對改善高職綜合職能科智能障礙學生健康體適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清祥、陳玉枝(2012):水中活動對腦性麻痺學生助益之探討:以動作分析模式為例。特殊教育季刊,123 ,9-17。
陳勇安(2016):腦性麻痺與腦性麻痺學生體適能教學之探討。東華特教, 55 ,1-8。
陳美吟(2012):跳繩運動對國小學童體適能與身心健康狀態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商執中(2017):瑜珈運動對高職中重度智能障礙健康體適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宏亮(2010):臺灣大專校院學生運動習慣之分析。大專體育學術專刊 , 240 – 255。
張芷榕(2018):功能性動作訓練課程對高中資源班自閉症學生動作精練度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孫繼豪、賴虹潣、蔡櫻蘭(2016)12週繩梯運動對高齡者功能性體適能之影響。 興大體育學刊 ,15,47-59。
鄭百副(2003):懸吊式運動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本體感覺之效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蔡鴻祺、陳長源、胡巧欣、吳一德(2019):伸展運動對智能障礙者平衡、敏捷性及柔軟度之影響。興大體育學刊,18,37-50。
潘介玉(2014):發展遲緩兒童動作技巧與感覺處理能力之關係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臺北市。
鄭慧珠(2012):我也想上體育課─融合式體育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特殊教育季刊 。123,28-35。
楊甯凱(2017):懸吊運動訓練對大學生核心適能、平衡能力及身體意象之影響(未出版之論文)。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
蘇榮立(2015):敏捷訓練對羽球選手網前撲球整體反應時間之影響。臺灣體育學術研究 ,58 ,75-87。
戴遠成、劉有德(2007)練習與工作限制對動態平衡姿勢控制的影響。高雄師大學報 2007,22,23-38。
劉玉晨(2011):臺灣成年人握力與身體活動的關係。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侯明玉(2011):大學生身心困擾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以師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美惠(2013):大專學生運動頻率與運動自我效能對學習成果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黃子健(2015):不同動態伸展運動介入對腿後腱肌柔軟度與肌力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黃昱仁(2011):青少年健身運動自我效能、流暢經驗、需求滿足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董氏基金會(2006):2005年-大學生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6&Page=2
董氏基金會(2008):2008年—大學生主觀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9&Page=1
董氏基金會(2013):2012年全國大學生憂鬱情緒與運動習慣之相關性調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81&Page=1
葉素汝、張家銘(2008):大學生的身體形象、運動參與和自尊的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3),105-120。
方進隆(1998):身心障礙學生之體適能。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編),適應體育導論(435-450)。臺北:教育部。
林宏熾(1999):身心障礙者生涯規劃與轉銜教育。臺北:五南。
孫慶彰(2006):高雄縣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休閒運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俊忠(2005):現代生活與健康。載於姜慧蘭(主編),健康體適能手冊(1-17)。新北:易利圖書。
許雅雯、林麗娟、蔡佳良(2008):兒童與青少年身心障礙者運動健康行為促進之回顧與探討。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7(2),91-100。
許樹淵(2009):卓越體適能。臺北:師大書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2000):
各類身心障礙學生體適能檢測辦法研究報告。臺北:教育部。
1.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13).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9th ed.). Baltimore, M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 Block, M.(2007). A teacher's guide to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general physical education(3rd ed.). Baltimore, MD: Paul H.Brookes.
3. Smith, R. W., Austin, D. R., Kennedy, D. W., Lee, Y.,& Hutchison, P. (2005). Inclusive and specialrecreation: opportunities for persons with
4. redcord 網站資料: https://redcord.com/
5. Redcord○RNeurac®手冊
6. W. Ben Kibler,* MD Lexington Clinic Sports Medicine Center,
Lexington, Kentucky(1998)The Role of the Scapula in Athletic
Shoulder Fun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Vol. 26, No. 2 American Orthopaedic Society for Sports Medicine
7. DARIN T. LEETUN1, MARY LLOYD IRELAND1, JOHN D. WILLSON (2004)Core Stability Measures as Risk Factors for Lower Extremity Injury in Athlete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