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潘怡旭
Pan, Yi-Hsu
論文名稱: 漢初高祖、呂后人物形象研究──以《史記》、《漢書》為中心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漢高祖呂后人物形象史記漢書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33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6下載:5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敘事散文史上,紀傳體史書之出現,揭示敘事散文已開拓傳記散文之新紀元。《史記》與《漢書》為中國紀傳體史書中首要的兩部,司馬遷(子長,約145或135-86B.C.)著《史記》,止於漢武帝,班固(孟堅,32-92)著《漢書》,起自高祖,二人於高祖至武帝這一段時期,正好相疊,班固甚多抄自《史記》,但到底有許多相異之處,早就成為學者比較研究的題材。而學者針對同一人物形象的形塑比較研究,尚嫌不足,故本論文期能從二書重疊之高祖、呂后之人物形象作一探討,並具體呈現二位史家不同的史觀。本論文題目設定為「漢初高祖、呂后人物形象研究──以《史記》、《漢書》為中心」,因此所有觀點、論據,均以漢代的二大史學鉅著《史記》、《漢書》為主要研究文本,探討漢高祖(劉邦,247-195B.C.)、呂后(雉,241-180B.C.)在司馬遷、班固筆下所摹寫之人物形象;並以後代文人析論、品評此二人之文學作品,增補加強人物之形象之生動化。

    本論文架構如下:第一章,緒論;第二章,經由《史記》、《漢書》之著書背景、動機比較,以呈現司馬遷、班固筆下人物形塑的異同;第三章,就劉邦不同時期的人物形象,從事系列的探討與佐證;第四章,針對劉邦能以一介布衣而登九五之尊,著重探究劉邦的成功者形象;第五章,呈現呂后多重的女性角色及其政治作為,呈現女主的特殊形象;第六章,總結呂后後世評價,分別就女禍觀、女主稱制,以及文學家筆下的呂后進行探討,並研究其影響;第七章,結論,綜括高祖、呂后人物形象及比較司馬遷、班固撰作二人形象之紀與贊,並從中得到歷史人物的觀照智慧。文後檢附徵引與參考文獻目錄,以備查核。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4 一、研究目的.....................................4 二、研究方法.....................................5 第三節 研究範圍.................................7 一、《史記》.....................................7 二、《漢書》.....................................9 三、其他文學作品與評論............................9 第四節 文獻探討.................................10 一、專書........................................10 二、學位論文....................................12 三、期刊學報論文.................................14 第五節 「形象」定義與「人物形象」建立..............15 一、「形象」定義.................................15 二、「人物形象」建立.............................18 第二章 《史記》與《漢書》撰作的歷史考察...........21 第一節 司馬遷與《史記》.........................22 一、撰作背景.....................................22 二、撰作動機.....................................26 第二節 班固與《漢書》............................32 一、撰作背景.....................................32 二、撰作動機.....................................36 第三節 小結.....................................39 第三章 高祖不同時期的人物形象.....................43 第一節 發跡之前與參與滅秦戰爭.....................45 第二節 楚漢相爭時期..............................51 一、關中問題.....................................56 二、戰術問題.....................................57 三、利用對方的矛盾的問題..........................57 四、麻痺和有心的問題..............................57 第三節 成就帝業之後..............................58 第四節 小結.....................................63 第四章 高祖成就帝業原因探討......................67 第一節 善用神異事蹟..............................68 一、出身之奇.....................................68 二、面相之奇.....................................70 三、天有異相.....................................73 第二節 發揮優質性格..............................77 一、寬仁愛人,有長者風............................77 二、機智聰穎,能屈能伸............................79 三、積極正向,屢敗屢起............................80 第三節 卓越領導統御..............................82 一、善識用人.....................................82 二、從諫如流.....................................84 三、不吝封賞.....................................88 第四節 小結.....................................91 第五章 呂后的人物形象及其政治作為.................95 第一節 呂后多重的女性形象........................96 一、樸實敦厚、堅強韌性的民婦形象....................96 二、費盡心思、力保子女的母親形象....................98 三、兇狠殘暴、毒如蛇蠍的悍婦形象....................101 第二節 呂后的政治手段及其傑出政績..................104 一、清除通往權力之路的障礙..........................104 二、高明的政治手段.................................107 三、傑出的政績.....................................111 第三節 小結.......................................114 第六章 呂后女主稱制的評論及其影響...................119 第一節 稱制的評價..................................120 一、天人災異說.....................................120 二、後代學者對呂后入紀之評論........................123 三、文學作品中的呂后形象............................126 第二節 稱制的影響.................................133 一、對西漢初年政局的影響............................133 二、開外戚干政之先河及其影響........................137 三、唐代武后干政與之相似處..........................141 第三節 小結.......................................148 第七章 結論.......................................151 第一節 高祖人物形象總結............................151 第二節 呂后人物形象總結............................154 第三節 《史記》、《漢書》對高祖、呂后撰作的比較.......156 第四節 歷史人物的觀照智慧..........................157 參考文獻..........................................161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作者時代先後為序)

    1.﹝戰國﹞孟軻撰,〔清〕阮元編:《孟子》,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7版。
    2.﹝戰國﹞孫武撰,李零譯注:《孫子兵法》,臺中:暢談國際文化,2003年。
    3.﹝戰國﹞呂不韋,許維遹編:《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北京第1版。
    4.﹝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5.﹝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0年。
    6.﹝西漢﹞董仲舒撰,賴炎元注:《春秋繁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5月。
    7.﹝西漢﹞董仲舒:《董膠西集》,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臺北:新興書局影印明婁東張氏刊本,1976年。
    8.﹝西漢﹞劉向:《洪範五行傳》,王謨輯:《漢魏遺書鈔》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9.﹝西漢﹞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5年。
    10.﹝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11.﹝西漢﹞揚雄:《法言》,北京:中華出版社,1997年。
    12.﹝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7版。
    13.﹝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14.﹝東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3月。
    15.﹝東漢﹞班固:《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五》,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16.﹝東漢﹞班固:《東觀漢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初版。
    17.﹝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4月初版。
    18.﹝東漢﹞鄭康成(玄)注:《周易》,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宋刊本,收錄於《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初版。
    19.﹝東漢﹞荀悅撰,王雲五主編:《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10月。
    20.﹝東漢﹞劉卲撰,陳喬楚注釋:《人物志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3月初版。
    21.﹝西晉﹞陳壽:《三國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22.﹝東晉﹞干寶:《搜神記》,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初版1刷。
    23.﹝南朝劉宋﹞范曄:《後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
    24.﹝南朝宋﹞沈約注:《竹書記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25.﹝北朝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1刷。
    26.﹝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27.﹝唐﹞杜甫撰,﹝清﹞錢謙益箋:《杜詩箋注》,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8月。
    28.﹝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8月。
    29.﹝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明倫出版社,1960年。
    30.﹝北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3月。
    31.﹝北宋﹞歐陽修:《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32.﹝北宋﹞蘇洵撰,曾棗莊、金成禮箋注:《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3.﹝北宋﹞蘇轍:《蘇轍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
    34.﹝北宋﹞蘇轍:《欒城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
    35.﹝南宋﹞鄭樵:《通志》,臺北:新興書局,1959年。
    36.﹝南宋﹞倪思:《班馬異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1983年。
    37.﹝金﹞元好問:《遺山集》,﹝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集部130〉〈別集類〉,卷11。
    38.﹝明﹞茅坤輯:《史記抄》,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一三八》,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9.﹝明﹞唐順之:《兩漢疑解》,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本,1996年。
    40.﹝明﹞凌稚隆輯校:《補標史記評林》,臺北:蘭臺書局印行,1968年。
    41.﹝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42.﹝清﹞顧炎武:《日知錄》,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43.﹝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與《宋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44.﹝清﹞董誥等奉敕編:《欽定全唐文》,臺北:大通書局,1979年。
    45.﹝清﹞康熙聖祖仁皇帝御定:《御定全唐詩》,臺北:復興書局,1977年初版。
    46.﹝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新北:臺科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3月初版。
    47.﹝清﹞曹雪芹:《紅樓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16年。
    48.﹝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49.﹝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9月新1版。
    50.﹝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漢聲出版社,1973年。
    51.﹝清﹞吳見思:《史記論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
    52.﹝清﹞吳見思、李景星:《史記論文、史記評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53.﹝清﹞鄒方鍔:《大雅堂初稾詩六卷文八卷補編一卷》,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
    54.﹝清﹞程慶餘:《史記集說》,﹝清﹞光緒間,陽湖錢氏朱絲欄鈔本,國家圖書館館藏善本。
    55.﹝清﹞章詒燕:《史漢諍言》,﹝清﹞光緒壬辰年五月七日鈔成,1892年。
    56.﹝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年7月初版。
    57.﹝清﹞洪飴孫:《史目表》,﹝清﹞光緒三年洪用懃授經堂重刊校本,收錄於《洪北江全集》,臺北:國家圖書館館藏善本,卷1。
    58.﹝清﹞郭嵩燾:《史記札記》,臺北:樂天出版社,1971年。
    59.﹝清﹞苧田氏:《史記菁華錄》,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84年7月。
    60.﹝清﹞吳汝綸:《史記集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5月。
    61.﹝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62.﹝清﹞祝尚書主編:《全宋文》,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8月初版。
    63.﹝清﹞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5年。
    64.﹝清﹞黃奭輯:《龍魚河圖》,﹝清﹞道光中,甘泉黃氏刊,光緒十九年1893印本,收錄於《漢學堂叢書》,國家圖書館館藏善本。
    65.﹝清﹞陳漢章:《綴學堂初稿》,﹝清﹞光緒間自刊本。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1.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編:《秦漢史論叢》,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2.文崇一:《楚文化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4月初版。
    3.王 強:《史記漢史人物講讀》,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8月。
    4.王冉冉:《史記講讀》,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初版。
    5.王忠林:《文心雕龍析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6.王明通:《漢書導論》,臺北:康橋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7.王雲五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館,1986年。
    8.王曉毅:《知人者智──《人物志》解讀》,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2月初版第1刷。
    9.安作璋、孟祥才:《漢高帝大傳》,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0.安作璋、孟祥才:《劉邦評傳》,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11.安作璋:《班固評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12.安作璋:《班固與漢書》,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13.安作璋:《漢史初探》,上海:學習出版社,1955年。
    14.朴宰雨:《史記漢書比較研究》,北京:國學出版社,1994年。
    15.何世華:《史記美學論》,臺北:水牛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16.別林斯基撰,滿濤•辛未艾譯:《別林斯基選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3年版。
    17.吳福助:《史記解題》,臺北:國家出版社,1982年。
    18.吳福助:《史漢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19.呂蘇生:《秦漢宮廷祕史》,臺北:國文天地出版社,1989年。
    20.李威熊:《漢書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21.李景星:《四史評議》,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
    22.李開元:《楚亡──從項羽到韓信》,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5月。
    23.李德銘:《漢書札記》,長沙:岳麓書社,1994年影印本。
    24.李歷城:《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25.汪茂和等編撰:《中華人物傳庫》,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1月。
    26.汪惠敏:《史記政治人物述評》,臺北:師大書苑,1991年。
    27.周先民:《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
    28.周虎林:《司馬遷與其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29.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臺北:泰電電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30.林雲銘評注:《古文析義》,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31.林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7月。
    32.阿德勒撰,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年。
    33.姜游游:《皇權背後的女人》,臺北:驛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34.施之勉:《秦漢史》,香港:太平書局,1962年。
    35.施之勉:《漢史辨疑》,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4年。
    36.范文芳:《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5月。
    37.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香港:南國出版社,1954年,頁29。
    38.范 炯:《歷史的困惑》,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12月。
    39.徐文珊:《史記評介》,臺北:維新書局,1973年9月。
    40.徐朔方:《史漢論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年。
    41.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42.徐興海:《司馬遷的創造思維》,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43.秦漢唐:《影響歷史的女中豪傑》,臺北:廣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6月。
    44.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主編,韓兆琦、張大可、宋嗣廉撰:《史記研究集成‧第三卷──史記題評與詠史記人物詩》,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
    45.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主編,張大可、梁建邦撰:《史記研究集成‧第四卷──史記論贊與世情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
    46.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主編,王明信、可永雪撰:《史記研究集成‧第七卷──史記人物與事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
    47.張大可:《史記二十講》,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5月。
    48.張大可:《史記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月。
    49.張高評主編:《史記研究粹編》,高雄:復文出版社,1992年。
    50.張 強:《司馬遷學術思想探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51.張富春:《﹝清﹞吳見思《史記論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8月出版。
    52.張維華:《漢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53.許嘉璐主編:《二十四史全譯‧史記》,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1月。
    54.許維遹編:《呂氏春秋輯釋》,北京:中華書局,2016北京第1版。
    55.陳 直:《漢書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56.陳文德:《劉邦大傳──弱勢大贏家》,臺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57.陳其泰:《再見豐碑──班固和漢書》,北京:中華文庫,1994年。
    58.陳其泰:《班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59.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60.陳 墨:《形象金庸》,臺北:雲龍出版社,1998年元月初版。
    61.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6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出版社,1989年。
    63.黃 繩:《史記人物畫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年。
    64.黃希庭:《人格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1998年年。
    65.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臺北:長安出版社,1989年。
    66.楊樹達:《漢書管窺》,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
    67.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7月。
    68.劉子清:《中國歷代故事述評》,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1月。
    69.劉咸炘:《四史知意》,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70.劉偉民:《司馬遷研究》,臺北:文景書局,1975年2月。
    71.鄭鶴聲:《史漢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72.鄭鶴聲:《漢班孟堅先生固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73.魯迅:《魯迅全集》,臺北:谷風出版社,1989 年。
    74.盧敦基:《風起雲揚──漢書隨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
    75.賴明德:《司馬遷之學術思想》,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76.賴漢屏:《史記評賞》,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77.錢 穆:《中國史學名撰》,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78.錢 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79.薛仁明:《進可成事,退不受困》,臺北:九歌出版社,2014年4月。
    80.韓兆琦:《史記通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81.韓兆琦:《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
    82.韓兆琦:《史記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83.韓兆琦:《史記題評》,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84.韓兆琦編注:《史記選注匯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4月。
    85.韓復智:《漢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86.韓復智編:《中國通史論文選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三、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一)學位論文

    1.王明通:《漢書義法》,臺北:私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班學位論文,1982年。
    2.朴宰雨:《史記漢書傳記文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班學位論文,1989年。
    3.吳謹文:《史記高祖本紀研究》,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13年。
    4.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班學位論文,2007年。
    5.巫淑如:《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1995年。
    6.李秋蘭:《史記敘事之書法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班學位論文,2008年。
    7.李敏瑋:《史記女性形象考述》,桃園:私立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03年。
    8.明 娟:《史記、漢書中的女性形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10年5月。
    9.金利湜:《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博士班學位論文,2004年。
    10.高禎霙:《史、漢論贊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班學位論文,2000年。
    11.張亞筑:《漢書外戚人物研究》,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12年。
    12.郭瓊瑜:《史記人物語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博士班學位論文,2005年。
    13.郭瓊瑜:《史記的褒貶義法》,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1994年。
    14.陳美伶:《兩漢太后臨朝稱制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09年12月。
    15.陳 靜:《漢書論贊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1979年。
    16.傅幼冲:《漢高祖研究》,新北:私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班學位論文,2011年。
    17.黃淑麗:《漢唐后妃干政──呂后與武后之研究》,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14年。
    18.黃櫻芳:《史記西漢女性人物形象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07年。
    19.劉國平:《漢書歷史哲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研究所博士班學位論文,2000年。
    20.劉嘉玲:《史記悲劇人物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碩班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21.藍朗月:《史記項羽本紀研究》,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04年。
    22.藍敏華:《史記呂后本紀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宜蘭:私立佛光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班學位論文,2008年。
    23.羅淑萍:《史記高祖本紀研究》,新竹:私立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4年。

    (二)期刊論文

    1.王 堯:〈司馬遷與微時劉邦〉,《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第5卷第11期,2006年11月,頁72-76。
    2.王文顏:〈司馬遷筆下的高祖形象〉,《孔孟月刊》,第27卷第12期,1989年,頁27-35。
    3.佟守琴:〈劉邦的性格與其功業的關係〉,《昭鳥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1期,2002年2月,頁58-61。
    4.宋公文、何曉明:〈略論劉邦的謀士群〉,《武漢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第1期,頁86。
    5.李 波:〈從史記看劉邦的用人藝術〉,《文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2期,頁40-42。
    6.李 庫:〈黃老思想與漢初政治〉,《咸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9年3月,頁10-13。
    7.李威熊:〈創業的典範──劉邦〉,《幼獅月刊》,第48卷第6期,1978年12月,頁13-17。
    8.林 祥:〈大風歌與漢初政局〉,《甘肅理論學報》,1997年6月,頁58-61。
    9.施錫才:〈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和劉邦〉,收錄於《史記研究》下,《遼寧日報》,1963年3月,頁18-19。
    10.柳玉振:〈漢高祖的故鄉—豐縣〉,《江蘇文物》,1976年6月,頁24-26。
    11.范天成:〈劉邦《大風歌》情感底蘊新探──兼論漢初翦滅異姓諸侯王之得失〉,《人文雜志》,1994年第3期,頁113-118。
    12.孫 娟:〈《史記》感生神話與司馬遷表現藝術〉,《唐都學刊》,第22卷第3期,2006年5月,頁89-93。
    13.崔向東:〈論劉邦項羽的性格及對成敗的影響〉,《錦州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頁32-36。
    14.張 筠:〈從對漢高祖的神話材料的處理看司馬遷的歷史觀〉,《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2期,頁77-80。
    15.曹家齊:〈劉邦布衣集團與西漢政權的建立〉,《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1期,頁91-95。
    16.莊耀郎:〈論《人物志》的英雄理論及英雄人物〉,《國文學報》,第25期,1996年6月,頁49-75。
    17.陳改娟:〈論蕭何的明哲保身策略〉,《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頁63-68。
    18.陳蘭村、張新科:〈從左傳到史記史傳文學中人物形象的建立〉,收錄於《中國古典傳記論稿》,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19.黃雲僧:〈漢高祖〉,《獅子吼》雜誌社,1973年,頁21-24。
    20.楊自平:〈評析《史記》論劉邦的功業與歷史定位〉,《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2008年第53期,頁29-48。
    21.詹士模:〈漢高祖神奇事研究〉,《嘉義農專學報》,第46期,1996年,頁111-122。
    22.詹士模:〈劉邦集團的興起與滅秦成功的原因〉,《國立嘉義大學通識學報》,2004年12月第2期,頁157-180。
    23.趙烜末:〈楚漢戰爭中劉邦戰略思想試析〉,《福建論譠》,第5期,1994年,頁39-46。
    24.劉詠聰:〈先秦時期之「女禍」觀〉,收錄於《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頁22、29、30。
    25.劉詠聰:〈漢代之婦人災異論〉,收錄於《漢學研究》,第9卷第2期,1991年12月,頁79-101。
    26.劉磐修:〈從芒碭到豐沛──漢高祖劉邦起兵發微〉,《安徽史學》,2008年第5期,頁12-15。
    27.鄭善諄:〈漢高祖劉邦傳古的大風歌與鴻鵠歌〉,《歷史月刋》,2004年2月,頁130-131。
    28.賴明德:〈司馬遷與班固史學之比較〉,《中國學術年刊》,第4期,1982年6月,頁49-69。
    29.鮑家鱗:〈陰陽學說與婦女地位〉,收錄於鮑家鱗編:《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再版,頁37-41。

    四、其他

    1.心理學名詞「延宕滿足」:網址: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819/
    2.阮芝生:〈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網址: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49843427/
    3.林語堂:《武則天正傳》:網址:https://read01.com/geA4aG.html
    4.郭瓊瑜:〈第十三講次‧呂太后本紀〉,《971教育部補助經典文獻史料研讀教學計畫:司馬遷史記研讀》。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