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尹瑞晗 YIN, Rui-Han |
---|---|
論文名稱: |
清後期中小學堂課程與教科書的西化 The Westerniz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in Late Ch'ing China |
指導教授: |
周愚文
Chou, Yu-Wen |
口試委員: |
張芬芬
Chang, Fen-Fen 鄭玉卿 CHENG, Yu-ching 湯仁燕 Tang, Ren-Yen 劉蔚之 Liou, Wei-chih 周愚文 Chou, Yu-Wen |
口試日期: | 2022/07/19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98 |
中文關鍵詞: | 清後期 、學制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課程 、教科書 、西化 |
英文關鍵詞: | Late Ch'ing, School System, primary education, second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textbooks, westernization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117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4 下載:5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清後期中小學堂的課程與教科書為對象,旨在探討清嘉慶十二年(1807)至宣統三年(1911)間,西學知識成為教會學校及新式中小學堂教育內容的發展歷程,及其對近代中國教育變革產生的影響。研究以史學方法為主,對中英文一手資料進行考證與分析討論。中文史料選取《欽定學堂章程》與《奏定學堂章程》,《學部官報》,《清末官報匯編》所收錄清後期中國各省地方官報與教育官報,以及清後期西學書目;英文史料主要使用教會發行的《新教在華差會教務大會紀錄》、英國傳教士傅蘭雅所編《中國教育指南:新教差會學校說明》。基於此,本研究在課程方面:一、探究光緒朝「壬寅學制」及「癸卯學制」頒行前,官辦西式學堂、傳教士所辦教會學校的課程設置情況,再追溯清廷西式學堂與教會學校的西學課程在歐美等國的教育根源及發展。二、聚焦探討壬寅、癸卯兩學制對中小學堂課程的規劃、調整與修訂,以分析傳統中學課程比率的消長,以及西學課程的組成與教會學校、洋務學堂的關聯。三、討論清後期地方學堂如何安置兩學制規劃的西學課程,以發現學堂實施西學課程時的各項問題。教科書方面:一、探究兩學制頒行前,官辦西式學堂與在華教會學校的教科書編訂情況。二、探析兩學制頒行後,官方對西學教科書的規範與審定。三、考察清後期民間機構與留日學生編譯教科書,以及地方學堂為西學課程選用教科書的情形。最後,整體評析英、美、日三國對清後期中小學堂課程與教科書西化的影響。
The aims of the study are to explore the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for Chines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or inquiring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learning becoming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in mission schools and the new schools in late Ch'ing Dynasty from 1807 to 1911, and to find its influence on an education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This study adopts historical method. The primary sources, such as the New School Regulations in Ch'ing, central and provincial educational gazettes,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and Educational Directory for China, are used.
Schools'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edited and translated by mission schools and new school before the Ren-Yin School System enacted were analyzed. And then it analyzed how the 1902 and 1904 school systems regulated, adjusted and revised the curriculum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late Ch'ing China, in this way, it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the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the percentage of traditional curriculum,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analyzed how the mission schools and new school affect the planning of the School System on composition of western curriculum. It also calculated the percentage of western learning subjects in curriculum, and discussed the censorship and standardization of western textbooks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by reviewing the state and province inspectors' reports to the developments of new schools in various provinces from MOE and local gazettes, it found how the local schools arranged the western courses and textbooks planned by the New School Regulations in Ch'ing, and found out the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stern curriculum in local new schools in late Ch'ing China. At last, it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at Britain, America, and Japan on the westerniz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urriculum and textbooks in Late Ch'ing China.
參考文獻
壹、中文
一、史料
(一)專書
《同文館題名錄》。上海市:上海圖書館館藏,1879。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清檔》,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點校本·第五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0。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點校本·第七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0。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點校本·第八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0。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點校本·第三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1。
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編纂,《大清新法令(1901-1911)點校本·第十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防檔乙-福州船廠》。臺北市:編者,1957。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五)》。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中華書局編輯部、李書源整理,《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上冊。上海市:華東師大,1983。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上冊。上海市:華東師大,1986。
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下冊。上海市:華東師大,1986。
朱壽朋等著,《光緒朝東華錄》。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市:中華書局,1983。
李桂林、戚名琇、錢曼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普通教育》。上海市:上海教育,2016。
李楚材編著,《帝國主義侵華教育史資料——教會教育》。北京市: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
高時良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高時良、黃仁賢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崑岡。《清會典》。北京市:中華書局影印,1991。
康有為、姜義華等,《康有為全集(第一、二集)》。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北縣:文海,1963。
張靜盧輯註,《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57。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第一集》。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
盛康編,《經世文續編(卷六五)》,清光緒23年(1897)盛氏思補樓刊本。
陳正青校點,《廣方言館全案》。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上中下冊。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續修四庫全書(五〇六)》。上海市:商務印書館,據民國十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金陵原刊本影印。
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楊家駱主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第2冊。臺北市:世界,1963。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76-1977。
齊思和等整理,《籌辦洋務始末》(道光朝)。北京市:中華書局,2014。
編纂委員會,《歷代教育制度考》。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戴吉禮(Ferdinand Dagenais) 編。弘俠譯《傅蘭雅檔案》。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市:上海教育,2007。
璩鑫圭、童富勇、張守智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教育、師範教育》。上海市:上海教育,2007。
(二)報刊
《四川教育官報》,收於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第59-60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吉林教育官報》,收於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第40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河南教育官報》,收於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第28-30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直隸教育雜誌》,1907年第12期,頁101-107。
《教育世界》,第一年第一期,光緒二十七年(1901),卷首。
《教育雜誌》,第一卷,第二期,頁7。
《教育雜誌》,第一卷,第十三期,頁29-30。
《教育雜誌》,第二卷,第八期,頁53-57。
《湖北教育官報》,收於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第32-33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貴州教育官報 》,收於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第27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雲南教育官報》,收於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第62-63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預備立憲官話報》,收於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第6冊。北京市:全國圖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福建教育官報》,收於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第6-8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廣西官報》,收於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第17-18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廣東教育官報》,收於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第15-17冊。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學部,《學部官報》第一冊。臺北市:故宮博物院,1980。
學部,《學部官報》第二冊。臺北市:故宮博物院,1980。
學部,《學部官報》第三冊。臺北市:故宮博物院,1980。
學部,《學部官報》第四冊。臺北市:故宮博物院,1980。
二、專著
J. S. Brubacher著、林玉體譯,《西洋教育史—教育問題的歷史發展》。臺北:教育文物出版社,1978。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江南造船廠廠史(1865-1949)》。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西學東漸第一校:從徐匯公學到徐匯中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建軍,《中國近代教科書發展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付克,《中國外語教育史》。上海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
包筱雅,《文化貿易: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史景遷,《中國縱橫》。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史景遷,《改變中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史景遷,《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臺北市:時報文化,2019。
史靜寰,《狄考文和司徒雷登在華的教育活動》。臺北市:文津,1991。
左旭初,《中國近代商標簡史》。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3。
石鷗、吳小鷗,《中國近現代教科書史》上冊。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任達,《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何汝鑫編,《中國物理教育簡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何炳棣著、徐泓譯,《明清社會史論》。臺北市:聯經出版,2013。
吳宗望編,《小學教材研究》。上海市:上海開明書局,1934。
吳研因、吳增芥編,《小學教材研究》。上海市: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呂達,《中國近代課程史論》。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士史》。臺北市:臺灣商務,1998。
汪家熔,《民族魂——教科書變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8。
沈岩,《船政學堂》。臺北市:書林,2012。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市:正中,2001。
周愚文,《晚清教育制度西化的前奏—癸卯學制頒行前西式教育的借入》。臺北市:臺灣師大出版社,2021。
季壓西、陳偉民,《語言障礙與晚清近代化進程(二)來華外國人與近代不平等條約》。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7。
林治平編,《近代中國基督教論文集》。臺北市:宇宙光出版社,1989。
金林祥主編,《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6卷·清代(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夏東元,《洋務運動史》。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6。
容閎,《西學東漸記》。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2002。
徐宗林、周愚文,《教育史》。臺北市:五南,2019。
馬鏞,《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五卷·清代(上)》。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高曉芳,《晚清洋務學堂的外語教育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育初探》。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張宗麟編,《鄉村小學教材研究》。上海市:上海黎明書局,1934。
張倩儀,《另一種童年的告別》。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張彬,《從浙江看中國教育近代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張曉編著,《近代漢譯西學書目提要:明末至1919。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梁元生,《林樂知在華事業與〈萬國公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
現代教學社編,《小學教科書的改革》。上海市:上海華華書店,194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郭雙林,《西潮激蕩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陳景磐編,《中國近代教育史》。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陶飛亞,《邊緣的歷史——基督教與近代中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舒新城,《近代中國思想史》。北京市:中華書局,1932。
費正清(John K. Fairbank)編、張玉法主譯,《劍橋晚清中國史1800-1911》上。臺北市:南天書局,1987。
黃士嘉,《晚清教育政策演變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6。
黃政傑,《課程改革》。臺北市:富誠,1985。
黃愛平主編,《西學與清代文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8。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drich Hegel)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1956。
董寶良、熊賢君主編,《從湖北看中國教育近代化》。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鄒振環,《20世紀上海泛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鄒振環,《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以1815至1911年西方地理學譯著的傳播和影響為中心》。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鄒振環,《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以1815至1900年西方歷史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嘉惠霖、瓊斯著,沈正邦譯,《博濟醫院百年:1855-1935年》。香港:嶺南文庫,2009。
實藤惠秀著,譚汝謙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修訂版)。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熊明安、徐仲林、李定開編,《四川教育史稿》。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
熊明安主編,《中國近代教學改革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劉和新,《化學教育史》。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劉海峰、莊明水,《福建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鄭曦原編,《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北京市: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魯迅,《吶喊》。北京市:譯林出版社,2014。
賴德烈(Kenneth S. Latourette)著、雷立柏等譯,《基督教在華傳教史》。香港:道風書社,2009。
錢曼倩、金林祥,《中國近代學制比較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駱炳賢、何汝鑫編,《中國物理教育簡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韓一英,《清代基督教簡編》。澳門:澳門培正中學,2000。
瞿立鶴,《清末教育西潮·中國教育現代化之萌芽》。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2。
魏庚人,《中國中學數學教育史》。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蘇精,《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臺北市:上海印刷廠,1985。
蘇雲峯,《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
蘇雲峰,《中國新教育的萌芽與成長1860-1928》。臺北市:五南,2005。
蘇精,《馬禮遜與中文印刷出版》。臺北市:臺灣學生,2000。
蘇精,《上帝的人馬:十九世紀在華傳教士的作為》。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06。
顧長聲,《從馬禮遜到司徒雷登》。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三、學位論文
毛小紅,《中國德語文教育歷史研究(1861-1976)》。上海市: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論文,2014。未出版。
王昌善,《我國近代中小學教科書編審制度研究》。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未出版。
王思明,《二十世紀中國農業教育變遷研究》。南京市:南京農業大學科學科技史博士論文,2006。未出版。
王映文,《晚清新式學堂制度之建立:日本影響因素分析》。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3。未出版。
王博,《清末民初較預期看對教學變革的影響之研究(1901-1922)》。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博士論文,2013。未出版。
史暉,《轉型與重構:中國近代課程制度變遷研究》。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未出版。
任平,《晚清民國時期職業教育課程史論》。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未出版。
匡淑平,《上海近代體育研究(1843-1949)》。上海市:上海體育學院體育人文社會學博士論文,2011。未出版。
吳小鷗,《清末民初教科書的啟蒙訴求》。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未出版。
吳立保,《中國近代大學本土化》。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論文,2009。未出版。
吳婷婷,《清末民國時期中學國文教科書中傳統文化選擇的價值趨向研究》。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5年。未出版。
李忠,《商會與中國近代教育研究》。保定市:河北大學教育史博士論文,2005。未出版。
李金航,《中國近代大學教科書發展歷程研究》。蘇州市: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13。未出版。
胡宗仁,《變遷社會中的晚清教育——學校化轉向的困局》。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未出版。
孫廣平,《晚清英語教科書發展考述》。杭州市: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3。未出版。
荀淵,《中國高等教育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學博士論文,2002。未出版。
張麗君,《晚清新教傳教士英語教育的歷史考察——以教會學校為視角》。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6。未出版。
畢苑,《中國近代教科書研究》。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未出版。
莫再樹,《晚清商務英語教學源流考鏡》。長沙市:湖南大學博士論文,2012。未出版。
陳超凡,《王韜教育改革思想和實踐研究》。福州市:福建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博士論文,2017。未出版。
喬金霞,《電化教育在中國的傳入及其學科建構》。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史博士論文,2015。未出版。
彭慧艷,《輿論視野下的教育改革》。合肥市:安徽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2013。未出版。
曾曉潔,《現代漢語母語教育演進研究》。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博士論文,2011。未出版。
馮珊珊,《近代西方熱學在中國的傳播(1855-1902)》。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9。未出版。
黃曉珠,《近代上海中小學音樂教育研究(1904-1934)》。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將教育史博士論文,2017。未出版。
葉璐,《晚清天文教育與天文啟蒙——以天文教科書為中心》。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博士論文,2017年。未出版。
趙燕,《清末民國時期兒童文學教育學術史研究》。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教育史博士論文,2015。未出版。
趙穎霞,《晚清民國時期中小學國學教育的歷史嬗變研究——以課程考察為中心》。保定市: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16。未出版。
劉景超,《清末民初女子教科書文化傳承與創新之研究》。長沙市: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4。未出版。
鄧璐,《清末基礎教育課程政策決策研究——以〈欽定學堂章程〉為例》。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8。未出版。
關曉紅,《晚清學部研究》。廣州市:中山大學博士論文,1999。已出版。
四、期刊論文
Joan Judge、孫慧敏譯,〈改造國家——晚清的教科書與國民讀本〉,《新史學》,卷12期2(2001年6月),頁1-40。
丁偉,〈晚清上海同文館職業英語教育初探及其重要啟示〉,《中國電力教育》,2009(11),頁227-229。
王麗、丁海波,〈晚清民初美學學科的肇始、成因及其對當下美學課程的影響〉,《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10期,頁163-168。
尹貞姬,〈論嘉納治五郎對中國早期教育現代化的影響〉,《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5期,頁112-118。
石鷗,〈最不該忽視的研究——關於教科書研究的幾點思考〉,《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年第5期,頁5。
田菁,〈管窺晚清兩江師範學堂設計教育的辦學形式〉,《藝術教育》,2016年7期,頁64-65。
付雷,〈晚清中小學生物教科書及其出版機構舉隅〉,《科普研究》,2014年6期,頁61-72。
曲元芳,〈晚清民辦學堂音樂教育初探〉,《蘭臺世界》,2015年13期,頁35-36。
朱貞,〈晚清經學教科書的編寫與審定〉,《學術研究》,2014年3期,頁109-116。
李孝遷,〈論晚清女子歷史教科書〉,《華夏文化》,2007年1期,頁21-23。
李孝遷,〈新舊之爭:晚清中國歷史教科書〉,《東南學術》,2007年4期,頁147-155。
李孝遷,〈晚清中小學國史教科書論述〉,《歷史教學問題》,2009年5期,頁44-49。
李孝遷,〈「製造國民」:晚清歷史教科書的政治訴求〉,《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2期,頁156-162。
李雁冰、季薛慶,〈晚清時期我國學校物理課程初探〉,《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8期,頁101-109。
李會軍、劉克兵,〈郭嵩燾政教相維下的教育改革思想〉,《懷化學院學報》,2019年1期,頁106-109。
吳小鷗,〈晚清西式教科書的引進〉,《湖南師範大學科學學報》,2008年6期,頁22-26。
吳小鷗、石鷗,〈晚清留日學生與中國現代化教科書發展〉,《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5期,頁89-96。
吳小鷗、李想,〈賦權女性:晚清民國女子教科書的啟蒙訴求〉,《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年1期,頁103-110。
吳莎莉,〈晚清民國歷史教科書研究的元分析〉,《歷史教學問題》,2017年6期,頁119-122。
吳寒,〈道德的重塑:晚清倫理教科書對《詩經》的闡釋轉向〉,《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3期,頁105-112。
何大進,〈晚清美國教會學堂述評〉,《歷史教學》,2002年7期,頁10-13。
金萍,〈中國故事的深度敘述與文化軟實力的話語形塑——晚清蒙學教科書中國家故事敘述的個案考察〉,《社科縱橫》,2020年8期,頁116-122。
周谷平、季小琛、〈外國人眼中的晚清教育:觀念、課程與教法〉,《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1期,頁82-85。
周愚文,〈黃遵憲對晚清引介日本教育制度及建立西式教育的貢獻〉,《教育研究集刊》,60輯2期,2014年6月,頁77-114。
周愚文,〈羅振玉日本教育考察與晚清學制制定的關係〉,《教育研究集刊》,61輯1期,2015年3月,頁1-33。
周愚文,〈吳汝綸日本教育考察與對晚清學制建立影響程度的再探討〉,《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卷3期,2015年9月,頁131-155。
周愚文,〈晚清甲午前使英人員教育見聞研究〉,《教育研究集刊》,62輯3期,2016年9月,頁1-34。
周愚文,〈晚清戊戌維新前官民對英國教育的引介初探〉,《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卷1期,2017年9月,頁1-31。
周愚文,〈晚清戊戌變法前英人在華教育活動與英國教育經驗的輸入〉,《教育研究集刊》,63卷3期,2017年9月,頁1-39。
周愚文,〈晚清中國近代教育制度西化的研究方向新探〉,《教育論叢》,6期(2018年12月),頁22。
周愚文,〈晚清甲午前在華中外人士對於美國教育的介紹〉,《教育研究集刊》,65輯1期,2019年3月,頁79-122。
周愚文,〈晚清美部會華北教會學校系統的形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卷期3期,2020年9月,頁157-186。
周愚文,〈教育革命的挑戰:晚清西式初等教育制度建立與國民教育的醞釀〉,《教育研究集刊》,67(3),2021,頁102-103。
郎淨,〈晚清體操教科書之書目鉤沉及簡析〉,《體育文化導刊》,2014年8期,頁164-168。
郎淨,〈晚清新政時期教育機構對於體操類 教科書之傳播〉,《體育科研》,2016年3期,頁76-79。
胡衛清,〈美國監理會在華教育事業研究(1848-1911)〉,《近代史研究》,2,1999年,頁233。
胡衛清,〈近代來華傳教士與中國教育改革〉,《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4期,頁168-173。
姜榮剛,〈晚清高等學堂國文教學改革及其當代啟示〉,《許昌學院學報》,2016年3期,頁133-137。
姚正平,〈「從地理談起」:晚清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書寫模式〉,《史學理論研究》,2015年1期,頁31-37、158。
姚遠、蘇晉生、張惠民,〈晚清陝西農業學堂與實業學堂考——兼論陝西實業高等教育的萌芽〉,《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6期,頁541-546。
莫再樹、歐瓊華,〈晚清商務英語課程史研究〉,《山東外語教學》,2015年6期,頁36-41。
畢苑,〈中國近代教科書研究〉,《教育學報》,2007年第1期,頁80。
倪文君,〈近代學科形成過程中的晚清地理教科書述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5期,頁107-112。
高芳卉,〈洋務學堂英語教學與西學東漸關係研究〉,《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年5期,頁125-188、133。
郭坤,〈晚清英語教科書編輯發展考述〉,《編輯之友》,2017年1期,頁96-99。
郭金海,〈晚清重要官辦洋務學堂的中算教學——從上海廣方言館到京師同文館〉,《漢學研究》,24卷1期,2006年12月,頁355-385。
郭蔚然,〈東鳴西應:新史學與晚清歷史教科書的發展〉,《甘肅社會科學》,2017年6期,頁81-85。
郭蔚然,〈晚清歷史教科書研究綜述〉,《廊坊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2期,頁110-116。
郭蔚然,〈晚清教會學校與歷史教科書的編譯〉,《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3期,頁90-96。
郭蔚然,〈晚清新式學堂的漢譯歷史教科書〉,《安慶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2期,頁66-72。
郭蔚然,〈晚清漢譯歷史教科書中的國家觀建構〉,《甘肅社會科學》,2020年2期,頁77-86。
陳德正,〈晚清外國歷史課程與教科書述論〉,《歷史教學(高校版)》,2008年4期,頁97-99。
陳德正,〈晚清教育中的外國歷史課程與希臘羅馬史〉,《全球史評論》,2008年4期,頁302-313。
孫立峰、范雲,〈晚清德式軍事學堂的興辦及其教育特色〉,《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2期,頁60-65。
孫邦華,〈論晚清來華新教傳教士的教育興國思想〉,《歷史教學問題》,2008年1期,頁53、61-65。
梁雲,〈試論張之洞對近代中國教育改革階段性的貢獻〉,《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3年4期,頁32-34。
張曼,〈晚清兒童的中國歷史教科書——《史鑒節要便讀》〉,《文史博覽(理論)》,2014年3期,頁86-87。
張雁、蔣明宏,〈晚清蘇南家族蒙學課程的變遷及其特點〉,《江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年3期,頁197-202。
張運君,〈晚清教科書審定原因探析〉,《出版科學》,2009年5期,頁13-20。
張運君,〈晚清學部與近代教科書的審定〉,《歷史檔案》,2011年1期,頁84-94、103。
張運君、朱鷹,〈略論清末總理學務處時期的教科書審定〉,《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4期,頁110-114。
張運君、管西榮,〈晚清歷史教科書編審中的國家認同建構〉,《出版科學》,2020年2期,頁120-128。
張傳敏,〈晚清學制改革中的白話與文學——作為「五四」新文學發生的前奏〉,《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1期,頁133-138、143。
彭冉、王琦,〈晚清臺灣西學堂史學考述〉,《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20年38期,頁5-9。
黃江華、蔣順平,〈李端棻: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先驅〉,《黑龍江史志》,2009年6期,頁124-135。
程天芹,〈晚清京師大學堂外國歷史課程設置略論〉,《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11期,頁111-114。
鄒振環,〈晚清同文館外語教學與外語教科書的編纂〉,《學術研究》,2004年12期,頁115-123。
曾惠櫻,〈高中歷史教學的理想與實際——以晚清時期(1840-1911)的課綱與教學現場為例〉,《歷史教育》,2009年14期,頁63-85。
楊乃良,〈晚清湖北的軍事學堂〉,《江漢論壇》,2000年12期,頁83-84、90。
楊齊福,〈教會學校的興起與近代中國的教育改革〉,《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0年1期,頁37-41。
楊齊福,〈傳教士與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11期,頁60-64。
楊麗娟、韓琦,〈晚清英美地質學教科書的引進——以商務印書館《最新中學教科書·地質學》為例〉,《中國科技史雜誌》,2014年3期,頁316-331。
虞亞琴,〈英文課程在晚清中國教會中學裡的生存之爭〉,《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教學研究)》,2004年11期,頁54-57。
趙冬勤,〈晚清洋務新式學堂與中國英語教育的發端〉,《蘭臺世界》,2014年24期,頁45-46。
趙春晨,〈從廣東實學館到黃埔水師學堂——晚清廣東的海防教育〉,《廣州大學學報(綜合辦)》,2001年1期,頁8-13。
劉志學、陳云奔,〈晚清傳教士譯物理教科書科學啟蒙特點及其影響〉,《科普研究》,2018年2期,頁84-90、94、109。
劉瑞祥、姜紅軍,〈晚清物理學教科書《格物質學》底本考〉,《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年5期,頁17-24。
劉瑋,〈中國教育改革先驅——李端棻〉,《蘭臺世界》,2014年13期,頁143-144。
魏露苓,〈晚清東南沿海地區近代化農業教育研究——以蠶桑學堂為中心〉,《農業考古》,2011年1期,頁378-382。
謝茂發,〈試論江南水師學堂〉,《雲夢學刊》,28(6),2007,頁49-51。
謝毓潔,〈晚清新式教科書的近代化歷程〉,《編輯之友》,2010年6期,頁105-109。
貳、英文
Barnett, S. W. & Fairbank, J. K. (Eds.). Christianity in China: Early Protestant Missionary Writings.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Bennett, A. A. Missionary Journalist in China: Young J. Allen and His Magazines, 1860-1883. Georgia: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83.
Biggerstaff, K. 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 N.Y. London: Kennikat Press, 1961.
Elman, B. A. & Woodside, A. (Ed.).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00-1900.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Fryer, J. (Ed.). Descriptive Catalogue and Price List of the Books, Wall Charts, Maps, etc. Published or Adopted at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 Presbyterian Mission, 1894.
Fryer, J. (Ed.). The Educational Directory for China. An Account of the Various Schools and Colleges Connected with Protestant Missions. Shangh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5.
Fryer, J.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68.
Gee, N. G., (Ed.). The Educational Directory for China. An Account of the Various Schools and Colleges Connected with Protestant Missions and Also Government and Private Schools under Foreign Supervision Second Issue. Soo Chow: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 1905.
MacGillivray, D. A Century of Protestant Missions in China. Shanghai: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1907.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 7-20, 1877.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ies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 7-20, 1890.
Records of the Triennia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2-4, 1893.
Records of the Second Triennia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 Held at Shanghai, May6-9, 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