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芳瑜
Liu, Fang-Yu
論文名稱: 氣象與戰爭:抗戰期間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
Climate of War:Chinese Meteorology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指導教授: 張力
Chang, Li
陳惠芬
Chen, Hui-Fe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9
中文關鍵詞: 氣象觀測氣象情報航空委員會中央氣象局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技術應用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DIS.NTNU.DH.012.2018.A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9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戰爭對氣象情報的需求」為著眼點,考察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推動中國氣象建設及相關事務的發展過程。戰時中國的氣象事業的發展,以中美結盟作為分水嶺,在此之前國府主要由航空委員會蒐集軍用氣象情報,但因其氣象組織規模有限,為增加情報來源,故與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聯繫,尋求技術和資訊上幫助與合作,且透過外交部,向蘇聯索取西伯利亞的氣象報告,加強對氣象情報的掌握。雖然航委會有意加強氣象組織,但因交戰的劣勢、購置氣象設備、情報傳遞系統、經費等囿限,難以積極推動這項工作,轉而加強氣象人才訓練,成立專門的測候訓練班。
    中央氣象局的建立,與戰爭也有極大的關係。隨著政府內遷後方,戰事的發展,國府認為必須掌握西南地區的天氣狀況,故於1940年中研院氣象所提出西南測候網計畫,在多方討論下決定於1941年成立中央氣象局,由其推動西南地區測候網,藉此配合軍事和國防的需要。成立之初,先接收中研院氣象所轄下的測候所,作為基本的測候網絡,再調查全國的氣象機關,試圖掌握氣象機關的分布和運作狀況。接著,透過籌劃增設直屬測候所、補助地方測候所及辦理氣象訓練班等方式,拓展情報網。然而,情報網的運作與通信有極大的關係。中央氣象局受限自身沒有電臺可以傳遞訊息,必須仰賴交通部的電信系統,故在建立測候所時,通常會選擇交通要道上,且為當地行政機關要地,才可順利透過政府電臺,傳送觀測數據。只不過,交通要道多屬於兵家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當兩軍在交戰時,測候所常因戰事波及,導致工作停頓。
    美國參戰後,由於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採取海空戰略,須有大量的氣象情報提供作戰參考。為了獲得大量中國的氣象情報,美方派人來華調查,與中國建立同盟關係,雙方簽訂合作協定,隨即成立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蒐集氣象情報即是其重要的業務。因此,美方派遣氣象專家和儀器設備,至中國各地架設氣象站,形成氣象情報網。同時,也要求中國各氣象情報蒐集機關,必須將情資傳送至中美合作所交流利用,打破原有中國機構互不流通,或只單向提供航委會情報的現象。此外,由於美軍對氣象情報的異常重視,促使國府必須提高氣象情報的質量,改善情報傳遞系統的速度。就此看來,美國對於戰時中國氣象事業是股重要的推動力。然而,抗戰的勝利,使得中國氣象事業邁入一個嶄新的局面,國府得以收回外國和淪陷區所建的氣象臺,氣象的管理權歸為一統,使得氣象機構得以重新整合。美國則利用氣象技術和設備的援助,向中國未來氣象工作發展走向提出建議。換言之,抗戰期間中國的氣象工作透過與美結盟,在技術、設備上獲得極大的挹注,提升了中國的觀測技術;也因為如此,戰後中國在規劃國內氣象工作,不得不受美國影響,影響了國府的自主性。除此之外,因政府內遷,在後方建置許多氣象站,打破原有氣象站集中於沿海地區的局面,就中國氣象事業而言,抗戰期間平衡區域之間的差異。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第三節 研究材料與方法 12 第二章 軍事氣象應用:軍事機構的氣象部門與勤務運作 25 第一節 抗戰前氣象學發展與國家氣象事務 25 第二節 抗戰時航空委員會的氣象情報與應用 42 第三節 小結 62 第三章 支援國防:行政體系下的氣象資訊系統 65 第一節 中央研究院與中央氣象局的成立 65 第二節 氣象情報網絡的建立與擴展 76 第三節 氣象情報整理、改革與合作 104 第四節 閩浙皖三省與美軍的合作 113 第五節 小結 128 第四章 中美軍事合作:航空氣象情報的蒐集 133 第一節 中美軍事合作的開端與交涉 133 第二節 中美所的氣象組織與業務 142 第三節 氣象站的設置與衍生問題 160 第四節 情報交換與應用 176 第五節 小結 183 第五章 抗戰後的新局面:戰後氣象機構的重整與影響 185 第一節 戰後氣象制度與機構整合 186 第二節 航空氣象情報網的建置及影響 198 第三節 小結 213 第六章 結論 215 附錄 227 徵引書目 242

    一、檔案

    上海市檔案館藏,《上海市檔案》。
    Q1-12-589,〈中央氣象局上海氣象臺36、37年配售員工日用需品名冊〉。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水利部檔案》。
    19-04-085-01,〈中央氣象局海空航線氣象網計畫及經臨費概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行政院水利委員會檔案》
    25-37-013-05,〈國際氣象電碼符號及使用方法〉。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檔案》。
    04-02-015-02-003,〈向蘇方商洽西伯利亞等處電臺廣播所用密碼事〉。
    04-02-015-02-004,〈新西比利亞等處電臺氣象廣播所用波長等項有無變更〉。
    04-02-015-02-008,〈新西比利亞等處氣象廣播〉。
    04-02-015-02-014,〈復查詢蘇電臺氣象廣播所用地名電碼事〉。
    04-02-015-02-018,〈蘇方廣播密碼事電請查照由〉。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全國經濟委員會檔案》。
    26-21-039-04,〈氣象機關聯席討論會;第三屆全國氣象會議;籌組中央氣象局會議;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農林部檔案》。
    20-08-040-24,〈35年軍事委會法制處函送氣象組織體系〉。
    20-21-095-01,〈30至36年中央氣象局組織規程、啟用關防官章;四川省氣象測候所組織規程;戰時氣象資料管理規則;全國氣象測候實施辦法;中央各部會測量業務聯繫委員會組織簡則〉。
    20-21-098-02,〈31至32年中央氣象局編印:全國天氣旬報〉。

    中國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中央研究院檔案》。

    三九三-128,〈軍政部與中央研究院關於派呂大同(炯)等赴德繼續學習軍事氣象及到砲校授課的來往文書〉。
    三九三-1469,〈中央研究院氣象所與中央氣象局合作大綱及各地測候所移轉管轄的文書〉。
    三九三-149,〈業務雜件(內有戴笠為請派氣象專家參加中美氣象情報網建設、英科學家李約瑟來信、擴充物理所儀器工廠計劃書、植物學研究所研究計劃綱要等)〉。
    三九三-2757,〈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務日志、大事記〉。
    三九三-2841,〈軍委會、國防部、軍政部及所屬軍事部門所要氣象資料致氣象研究所函〉。
    三九三-2855,〈軍委會、國防部、參謀本部等軍事部門索要資料並與氣象部門合作等致氣象研究所函〉。
    三九三-2868,〈航空委員會索要氣象資料、要求氣象合作、購置儀器等與氣象研究所往來文件〉。
    三九三-2869,〈航空氣象委員會會議及審查會議記錄、空軍總指揮部特種技術工作隊編印《氣象密電情報》以及航委會等聘請氣象教官協助氣象測候等與氣象研究所往來函〉。
    三九三-2879,〈朱家驊、竺可楨、呂炯等關於聘請趙九章為氣象研究所研究員及該所聘德國氣象學家、教育部召開學術會議、購置氣象器材給趙九章的信函〉。
    三九三-2892,〈中央研究院氣象所各測候所機關事業概況〉。
    三九三-2903,〈孫敏華、劉粹中等有關工作對調、任職、給薪等事項給竺可楨、呂炯的信函〉。
    三九三-296,〈中央研究院與航委會合辦天氣預報的有關文書(附氣象研究所航空委員會合辦天氣預報部辦法草案)〉。

    中國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軍事委員會檔案》。
    七六一-397,〈航空委員會一九四四年度工作計劃〉。
    七六一-398,〈航空委員會一九四五年度工作計劃〉。

    中國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海軍部及海軍總司令部檔案》。
    七九○-1,〈海軍總司令部1948年工作計劃(行政部分)〉。

    中國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國防部史政局及戰史編纂委員會檔案》。
    七八七-16885,〈軍委會有關空軍問題的各項文電〉。
    七八七-16917,〈航委會呈報中美空軍在豫鄂湘及南海等地戰況(航委會報軍令部中美空軍每次出擊狀況經過圖)〉。

    中國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國防部檔案》。
    七八三-724,〈空軍氣象總隊工作日記大事表〉。

    中國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經濟部檔案》。
    四-30598,〈分期接收全國氣象測候所站分區管理計劃草案及全國各區區氣象所組織條例草案等文書〉。

    國史館藏,《行政院檔案》。
    014-080900-0005,〈中央氣象局接收並恢復全國各省市氣象機構官〉。
    014-080900-0006,〈中央氣象局徵儲氣象人員計劃及條例案〉。
    014-080900-0007,〈中央氣象局戰後建設氣象事業五年計畫〉。
    014-080900-0008,〈中央氣象局辦事細則草案〉。
    014-080900-0010,〈我國現有氣象機構統一調整辦法〉。

    國史館藏,《交通部檔案》。
    017000000926A,〈臨時國際民航南太平洋區會議案〉。
    017000021821A,〈行政院新聞局印行宣揚政績小冊子「電信專業」、「氣象測報」各一本〉。

    國史館藏,《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檔案》。
    046000000025A,〈各站裁撤〉。
    046000000029A,〈各臺工作業務工作概況報告〉。
    046000000030A,〈各辦事處工作報告〉。
    046000000031A,〈籌設機場站所〉。
    046000000035A,〈調整氣象機構〉。
    046000000048A,〈各臺站所人事調遷〉。
    046000000099A,〈氣象人員訓練班〉。
    046000000108A,〈協助各機關興辦氣象事業〉。
    046000000187A,〈來陽、茶陵所復所〉。
    046000000202A,〈零陵所遷返〉。
    046000000243A,〈麗江所房屋所址〉。
    046000000429A,〈全國天氣雨量〉,《氣象局檔案》。
    046000000482A,〈氣訓班組織規程〉。
    046000000512A,〈寧夏省測候所籌設〉。
    046000000513A,〈零陵測候所籌備〉。
    046000000514A,〈茶陵測候所籌備〉。
    046000000522A,〈合設西安武漢頭等測候所辦法草案組織規程〉。
    046000000559A,〈本局成立〉。
    046000000561A,〈接收全國各地測候所站〉。
    046000000562A,〈航空氣象預報網計劃〉。
    046000000562A,〈航空氣象預報網計劃〉。
    046000000579A,〈設置祁連山測候所〉。
    046000000642A,〈氣象人員訓練班人事〉。
    046000000689A,〈氣象技術人員任用條例〉。
    046000000693A,〈派員赴國外實習〉。
    046000000696A,〈赴國外學習人員報告〉。
    046000000697A,〈選派赴英美研究實習各項人員章程〉。
    046000000698A,〈測候人員訓練班〉。
    046000000730A,〈本局非技術人員短期氣象人員訓練〉。
    046000000732A,〈氣象人員訓練班〉。
    046000000733A,〈各站請調訓練班受訓〉。
    046000000792A,〈調整氣象機構〉。
    046000000845A,〈本局改隸教育部〉。
    046000000846A,〈本局改隸教育部呂任交接卷〉。
    046000000846A,〈本局改隸教育部呂任交接卷〉。
    046000000847A,〈本局改隸交通部〉。
    046000000851A,〈本局工作計劃及報告〉。
    046000000858A,〈西昌所房屋所址〉。
    046000000887A,〈河池所人事〉。
    046000000945A,〈全國氣象觀測實施規程〉。
    046000000947A,〈福建省氣象局與美軍合作〉。
    046000000951A,〈各機關所贈各種記錄表報及其他氣象資料〉。
    046000001024A,〈各氣象機關儀器調查〉。
    046000001057A,〈氣象業務聯繫會〉。
    046000001087A,〈航線氣象網計劃〉。
    046000001159A,〈中美特種技術合作結束協定(附美方建議)〉。
    046000001212A,〈李鹿苹送審〉。
    046000001214A,〈薛繼壎送審〉。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案》。
    020-991200-0285,〈戰時氣象播報管制〉。
    020-010706-0003,〈中菲氣象合作(一)〉。
    020-010706-0004,〈中菲氣象合作(二)〉。

    國史館藏,《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檔案》。
    129000102026A,〈朱文榮〉。
    129000010108A,〈程浚〉。

    國史館藏,《個人史料》。
    1280040110001A,〈鄭子政〉。

    國史館藏,《國民政府檔案》。
    001000007020A,〈中央氣象局籌設計劃〉。
    001-012071-00014-050,〈行政院長蔣中正呈國民政府為戰時氣象資料管理規則請備案〉。

    國史館藏,《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
    148-010200-0014,〈中美所有關資料案(一)〉。
    148-010200-0016,〈中美所有關資料案(三)〉。
    148-010200-0025,〈中美合作所圖表案〉。

    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文物》。
    002-020400-00050-047,〈革命文獻-對法、越外交〉。
    002-060100-00219-019,〈事略稿本-民國35年12月〉。
    002-080200-00554-082,〈一般資料-手令登錄(三)〉。
    002-090103-00013-317,〈對英法德義關係(三)〉。

    檔案管理局藏,《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檔案》。
    B5018230601 /0033/109.3/2041.4,〈航委會軍事工作報告〉。
    B5018230601/0018/001.1/8091.2,〈氣象規章彙編〉。
    B5018230601/0020/021.1/2041,〈航空委員會組織職掌編制案〉。
    B5018230601/0022/585/3010.4,〈空軍各路站場及指揮機構編制案〉。
    B5018230601/0026/060.25/2041.2,〈航空委員會工作計劃案(二十六年)〉。
    B5018230601/0027/109.3/2041.5,〈航空委員會工作報告(二十七年)〉。
    B5018230601/0028/060.25/2041.2,〈航空委員會工作計劃案(二十八年) 〉。
    B5018230601/0029/060.25/2041.2,〈航空委員會工作計劃案(二十九年)〉。
    B5018230601/0034/1920/2041,〈航委會工作計劃與施行進度〉。
    B5018230601/0035/152.2/3010.2,〈空軍抗日戰爭經過〉。
    B5018230601/0035/581.4/3815.12,〈海軍氣象臺編制案〉。
    B5018230601/0036/159/3010.19,〈空軍總司令部氣象處工作日記〉。
    B5018230601/0038/159/3010.6,〈空軍氣象總隊工作日記(三十八年)〉。

    檔案管理局藏,《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
    0031/0425.3/5000.1,〈中美合作所工作案〉。
    0032/0425.3/5000,〈中美合作所建撤案〉。
    0032/0425.3/5000.1,〈中美合作所成立協定案〉。

    二、史料彙編、日記
    吳淑鳳等編輯,《戴笠先生與抗戰史料彙編:中美合作所的成立》(臺北:國史館,2011)。
    吳淑鳳等編輯,《戴笠先生與抗戰史料彙編:中美合作所的業務》(臺北:國史館,2011)。
    竺可楨,《竺可楨日記第一冊(1936-1942)》(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劉桂雲、孫承蕊選編,《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選編:第二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
    劉桂雲、孫承蕊選編,《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選編:第三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
    劉桂雲、孫承蕊選編,《國立中央研究院史料叢編:第六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

    三、報紙、公報、雜誌
    《大公晚報》,重慶,1944年。
    《大公報》,香港,1940年。
    《中央日報》,南京,1946年-1947年。
    《中央日報》,南京,1948年。
    《中央日報》,重慶,1944年-1945年。
    《中央日報》,臺北,1960年。
    《中國科學報》,北京,2015年。
    《中國時報》,臺北,1963年。
    《申報》,上海,1946年-1947年。
    《氣象彙報》,1947年-1948年。
    《國民政府公報》,1941年、1944年、1947年。
    《聯合報》,臺北,1951年-1952年、1969年。

    四、專書

    (一)中文部分
    一柱編譯樓,《最新分省中國地圖 教課‧物產‧旅行‧交通四用》(香港:香港學林書店,未刊日期)。
    丁韙良,《格物入門》(北京:同文館,1868)。
    上海氣象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氣象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不著撰人,《劉公衍淮博士七秩華誕紀念冊》(未著出版項,1977)。
    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編,《測候須知》(出版資訊不詳)。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海外稀見抗戰影像集(四)戰時中美合作》(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中國近代氣象史資料編委會,《中國近代氣象史資料》(北京:氣象出版社,1995)。
    中國氣象學會編,《中國氣象學會史料簡編》(北京:氣象出版社,2002)。
    井上甚太郎著;羅振玉譯,《農學報》(上海:農學報館,1897)。
    王彥君,《浙江省科學技術史‧民國卷》(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王庭傑、沈壽梁、唐連傑,《戰時電信》(臺北:交通部交通研究所,1968)。
    民航總局史志編輯部,《中國航空公司、歐亞-中央航空公司史料彙編》(北京:民航總局史志編輯部,1997)。
    白先勇,《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臺北:時報出版社,2012)。
    白爾特(Paul Bert)撰;金楷理口譯;華蘅芳筆述,《御風要術》(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1873)。
    合信,《博物新編》(本書不載出版項)。
    何銘生(Peter Harmsen)著、田穎慧、馮向暉譯,《上海1937:法新社記者眼中的淞滬會戰》(北京:西苑出版社,2015)。
    吳守成,《海軍軍官學校校史》(高雄:海軍軍官學校,1997)。
    吳增祥,《中國近代氣象臺站》(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臺北:國史館,2015)。
    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1-12冊)》(臺北:國史館,2014-2015)。
    李安德,《地勢略解》(北京:京都匯文書院,1893)。
    李鹿苹、黃新南,《最新中國區域地圖》(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9)。
    李嘉錠主編,《空軍空運機部隊史》(臺北:中華戰史文獻學會,2017)。
    沈岩,《船政學堂》(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12)。
    沈醉,《沈醉回憶錄(軍統內幕-一個軍統特務的懺悔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周至柔編,《空軍沿革史初稿(第二輯)》(臺北:空軍總司令部,1951)。
    空軍總司令部,《空軍軍官學校沿革史》(臺南:空軍軍官學校,1989)。
    空軍總司令部情報署,《空軍抗日戰史》(出版地不詳:空軍總司令部情報署,1950)。
    空軍總司令部情報署編印,《空軍抗日戰史:第九冊》(出版地不詳:空軍總司令部情報署,1950)。
    竺可禎,《竺可禎全集(第24卷)》(上海: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2013)。
    金智,《青天白日旗下民國海軍的波濤起伏(1912-1945)》(臺北市:獨立作家出版社,2015)。
    金楷理口譯;華蘅芳筆述,《測候叢談》(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洪世年、陳文言,《中國氣象史》(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航空委員會編,《空軍沿革史初稿》(本書不載出版項)。
    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編,《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概況》(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1931)。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抗日戰史:常德會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抗日戰史:常衡會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中美合作所誌》(臺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011)。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稻田海軍─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美方人員訪問記錄(初稿)》(臺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011)。
    張玉法、張憲文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三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張瑞德,《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
    張儀峰編輯,《空軍氣象聯隊甲子大慶史蹟文獻集60週年》(臺北:空軍氣象退伍聯誼會,2014)。
    張霈芝,《戴笠與抗戰》(臺北:國史館,1999)。
    張靜,《氣象科技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許鞍華著、甘錫安譯,《氣候創造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
    陳雲峰,《雲卷雲舒:黃士松傳》(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陳學溶,《中國近現代氣象學界若干史蹟》(北京:氣象出版社,2012)。
    陳學溶,《我的氣象生涯:陳學溶百歲自述》(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傅林祥、鄭寶恒,《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傅蘭雅口譯;江衡筆述,《測候器圖說》(上海:格致書室,1898)。
    傅蘭雅口譯;華蘅芳筆述,《氣學叢談》(上海:時務報館,1898)。
    喬家才,《戴笠將軍和他的同志—抗日情報戰》(臺北:中文圖書出版社,1977-1978)。
    著者不詳,《第三屆全國氣象會議特刊》(南京: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1937)。
    黃康永等,《軍統興衰實錄:國民黨將領的親歷回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楊遵主編,《徐爾灝紀念文集》(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溫克剛,《中國氣象史》(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
    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12)。
    劉昭民,《中華氣象學史(增修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六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
    劉廣英,《中華民國一百年氣象史》(臺北:文化大學兩岸與中國大陸研究中心,2014)
    劉廣英,《空軍氣象聯隊史蹟文獻集》(臺北:空軍氣象退伍聯誼會,1992)。
    謝清果,《中國近代科技傳播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頁86-91。

    (二)日文部分
    田村専之助,《中国気象学史研究》(三島市:中国気象学史研究刊行会,1973-1977)。

    (三)英文部分
    Clayton Mishler, Sampan Sailor: A Navy Man’s Adventures in WWII China (DC: Brassey’s Inc., 1994).
    Frisinger H. Howard, History of Meteorology to 1800 (New York: Science History Publications, 1977).
    Gisela Kutzbach, The Thermal Theory of Cyclones: A History of Meteorological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oston, Mass.: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79).
    James Rodger Fleming, Meteorology in America, 1800-1870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0).
    James Rodger Fleming, Inventing Atmospheric Science: Bjerknes, Rossby, Wexler, and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Meteorolog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16).
    James Rodger Fleming, Fixing the sky: The Checkered History of Weather and Climate Control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0).
    John F. Fuller, Thor's Legions: Weather Support to the U. S. Air Force and Army, 1937-1987 (Boston, Mass.: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0).
    John Ryder Horton, Ninety-Day Wonder: Flight to Guerrilla War (NY: Ballantine Books, 1994).
    John Malcolm Walker, History of the Meteorological Offi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Milton E. Miles, A Different Kind of War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1967).
    Morley Thomas, Metmen in Wartime: Meteorology in Canada (Toronto: ECW Press).
    P. Kevin Mackeown, Early China Coast Meteorology: The Role of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Paul N. Edwards, A Vast Machine Computer Models, Climate Data, and the Politics of Global Warming (Cambridge, Mass.:MIT Press, 2013).
    Robert Henson, Weather on the Air: A History of Broadcast Meteorology(Boston, Mass.: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10).
    Roy Olin Stratton, SACO: The Rice Paddy Navy (New York: C.S. Palmer Pub. Co., 1950).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at a glance (Switzerland: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16).

    五、學位論文

    (一)中文部分
    甘少杰,〈清末民國早期軍事教育現代化研究(1840-1927)〉(保定: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13)。
    白鈺舟,〈晚清時期氣象科技發展論述〉(新鄉:河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
    危春紅,〈近代氣象科技譯介與氣象學科的構建〉(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17)。
    杜穎,〈1865-1949年江蘇氣象臺站研究〉(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17)。
    汪夢妍〈北洋政府時期氣象科普研究〉(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17)。
    施詔偉,〈抗戰前期中蘇軍事關係(1937-1941)〉(臺北:臺北大學碩士論文,2015)。
    孫毅博,〈民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研究(1928-1949)〉(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
    張敏,〈近代雲南氣象臺站發展歷程研究〉(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17)。
    張惠然,〈陳學溶的氣象實踐活動研究〉(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17)。
    陳敬林,〈中央氣象局《天氣旬報》研究(1942-1947)〉(重慶:重慶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
    許玉花,〈近代氣象學留學生群體研究〉(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17)。
    曾旭,〈四川氣象事業近代化的歷程〉(四川: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
    劉曉,〈《氣學入門》研究〉(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17)。
    羅嘉,〈王鵬飛氣象科技思想研究〉(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16)。

    (二)英文部分
    Marlon Zhu, "Typhoons, Meteorological Intelligence, and the Inter-Port Mercantile Commun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Binghamton Universit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12).

    六、期刊論文、會議論文、論文集

    中央氣象局,《氣象通訊》,第2卷第7期(1945年7月),頁1-9。
    王家鴻,〈各國軍中測候之一般〉,《軍事雜誌(南京)》,第6期(1928年12月),頁1-4。
    王時鼎,〈記述我所認識的空軍氣象前輩及其他〉,《氣象預報與分析》,第121期(1989年12月),頁21-30。
    朱文榮,〈九十自述〉,《氣象預報與分析》,第131期(1992年5月),頁1-2。
    朱偉民原作、姚孔行提供,〈中國收復西南沙群島經過:第一批登陸的海軍軍官張君然話當年親身經歷〉《傳記文學》,第66卷第4期(1995年4月),頁48-50。
    艾佛森(Dayton Lee Alverson),余維民譯,〈中美合作所工作憶往1〉,《傳記文學》,第86卷第3期(2005年3月),頁4-21。
    艾佛森(Dayton Lee Alverson),余維民譯,〈中美合作所工作憶往2〉,《傳記文學》,第86卷第4期(2005年4月),頁48-70
    艾佛森(Dayton Lee Alverson),余維民譯,〈中美合作所工作憶往3〉,《傳記文學》,第86卷第5期(2005年5月),頁46-67
    艾佛森(Dayton Lee Alverson),余維民譯,〈中美合作所工作憶往4〉,《傳記文學》,第86卷第6期(2005年6月),頁50-62。
    吳淑鳳,〈軍統局對美國戰略局的認識與合作開展〉,《國史館館刊》,第33期(2012年9月),頁147-172。
    呂炯,〈氣象在國防上的效用〉,《現代防空》,第3卷第4、5、6期(1944年),頁94-97。
    呂炯,〈氣象與軍事之關係〉,《新民族》,第2卷第4期(1938年),頁6-8。
    呂炯,〈氣象與航空〉,《氣象雜誌》,第11卷第2期(1935年2月),頁69-75。
    呂炯,〈氣象與國防〉,《氣象叢刊》,第1卷第1號(1944年),頁1-29。
    李甲孚,〈戴笠、魏大銘與科技情報〉,《傳記文學》,第71卷第2期(1997年8月),頁91-96。
    汪大鑄,〈軍事氣象學大綱〉,《戰幹旬刊》,第18期(1939年),頁9-18。
    汪厥明,〈氣象與農業〉,《氣象季刊》,第1卷第1期(1932年3月),頁5-11。
    沈百先,〈氣象測候與水利農業及其他庶政關係之重要〉,《江蘇建設月刊》,第3卷第5期(1936年5月),頁1-4。
    沈懷玉,〈行政督察專員制度之創設、演變與功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93年6月),頁421-461。
    林桶法,〈吳淑鳳等編,《不可忽視的戰場—抗戰時期的軍統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2期(2013年12月),頁175-184。
    林得恩,〈空軍氣象中心紀實〉,《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51期(2010年3月),頁6-12。
    竺可楨,〈氣象與農業之關係〉,《科學》,第7卷第7期(1922年7月),頁651-654。
    洪致文,〈臺灣氣象學術脈絡的建構、斷裂與重生-從戰前臺北帝大氣象學講座到戰後大學氣象科系的誕生〉,《中華民國氣象學會會刊》,第54期(2013年3月),頁2-19。
    美國黎特少校(Major William Gardner Reed)著、李玉林譯,〈軍事氣象學〉,《方志月刊》,第6卷第1期(1933年),頁50-57。
    胡一之,〈空戰、空防與氣象建設之重要:連帶說到筧橋最近半年來之天氣(附圖表)〉,《中國空軍季刊》,第6期(1936年),頁56-64。
    胡信,〈氣象與航空及戰爭之關係〉,《空軍》,第42期(1933年),頁22-24。
    倪耐冰,〈第六工作隊緬印瑣憶〉,《傳記文學》,第39卷第5期(1981年11月),頁90-92。
    孫莫江,〈建設沿海軍用氣象測候所與空防之重要〉,《空軍》,第184期(1936年),頁40。
    孫貽謀,〈航空氣象學概況〉,《空軍》,第43期(1933年),頁9-12。
    孫慎五,〈氣象與漁業〉,《水產月刊》,第4卷第4期(1937年4月),頁19-29。
    徐寶箴,〈空軍建設與氣象事業〉,《空軍》,第183期(1936年),頁101-112。
    徐寶箴,〈祝朱文榮老師九秩華誕〉,《氣象預報與分析》,第131期(1992年5月),頁7-9。
    徐寶箴,〈航空氣象〉,《空軍》,第176期(1936年),頁10-12。
    氣象史料挖掘與研究工程項目組,〈國民政府時期空軍的氣象教育培訓〉,《氣象科技進展》,2015年5期(2015年10月),頁71-74。
    耿秉德,〈高空氣象觀測與航空〉《空軍》,第168期(1936年),頁39-40。
    荒川秀俠著、盧鋈譯,〈颱風之構造〉,《氣象雜誌》,第13卷第7期(1937年7月),頁475-480。
    梅樂斯夫人(Wilma Jerman Miles),〈美國海軍中將梅樂斯傳〉,《傳記文學》,第22卷第6期(1973年6月),頁5-12;《傳記文學》,第23卷第1期(1973年7月),頁93-98。
    范育誠,〈抗戰時期的秘密通訊系統:以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檔案為中心〉,《政大史粹》,第28期(2015年6月),頁69-103。
    許峰源,〈中國海洋事務建設與南海主權的維護(1912-1937)〉,《近代中國外交的新世代觀點》(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頁97-130。
    許峰源,〈東沙島氣象臺建置與南海主權的維護(1907-1928)〉,《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頁179-205。
    許峰源,〈蔣中正捍衛南海諸島主權的努力〉,《海洋文化學刊》,第22期(2017年6月),頁23-57。
    陳明仁,〈對日抗戰海軍「佈雷游擊戰」對我防衛作戰之啟示〉,《海軍學術雙月刊》,第51卷第4期(2017年8月),頁83-96。
    陳駕譽,〈抗戰勝利後迄政府遷臺前我國建設南海諸島歷程初探-以國軍檔案為中心〉,《黃埔學報》,第65期(2013年10月),頁161-173。
    陳學溶,〈我所知道的黃廈千博士〉,《中國科學史雜誌》,第33卷第3期(2012年9月),頁366-370。
    陶家瑞,〈空軍氣象教育紀實-紀念氣象訓練班前主任劉衍淮博士百秩誕辰〉,《氣象預報與分析》,第193期(2007年12月),頁22-42。
    程薇薇,〈孫中山與航空救國〉,《檔案與建設》,2016年第10期(2016年10月),頁40-44。
    黃正光,〈全面抗戰前中國空軍發展述略〉,《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6期(2017年12月),頁525-531。
    黃自強,〈軍用氣象教育之討論〉,《海軍雜誌》,第7卷第9期(1935年),頁21-35。
    黃廈千,〈實用軍事氣象知識〉,《新民族週刊》,第1卷第9期(1938年),頁12-14。
    楊維真,〈戰爭與國家塑造-以戰時中國(1931-1945)為中心的探討〉,《漢學研究通訊》,第28卷第2期(2009年5月),頁5-14。
    楊鏡,〈氣象因素與砲兵射擊之關係〉,《砲兵雜誌》,第2期(1935年2月),頁42-47。
    萬寶康,〈氣象事業與國防〉,《時衡》,第3期(1938年),頁6-9。
    廖國僑,〈軍事氣象的話〉,《氣象雜誌》,第13卷第9期(1937年),頁559-562。
    裴可權,〈抗日戰爭中「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的貢獻〉,《傳記文學》,第38卷第6期(1980年12月),頁43-48。
    裴可權,〈戰時中美情報合作〉,《中外雜誌》,第33期第4期(1983年4月),頁65-68。
    趙璵,〈戴笠與稻田海軍〉,《傳記文學》,第91卷第4期(2007年10月),頁4-30。
    劉芳瑜,〈中國氣象會議的召開及其影響(1930-1937)〉,「第三屆『百變民國:1930年代之中國』青年學者論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8年3月2日-3日。
    劉芳瑜,〈戰時美國與中國的氣象合作(1942-1945)〉,發表於香港浸會大學主辦「第三屆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討會: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研究」,2015年12月14-15日。
    劉昭民,〈懷念鄭子政先生(1903-1984)〉,《氣象預報與分析》,第102期(1985年2月),頁1-3。
    劉衍淮,〈我服膺氣象學五十五年〉,《地理學研究》,第6期(1982年10月),頁1-8。
    劉衍淮,〈航空氣象學之中心問題〉,《空軍》,第240期(1937年),頁27-30。
    潘建蓀,〈砲兵氣象觀測之參考〉,《砲兵雜誌》,第2期(1935年2月),頁142-155。
    蔣丙然,〈青島測候所視察報告書〉,《科學》,第7卷第12期(1922年12月),頁1257-1257。
    蔣丙然,〈美國戰時氣象觀測之設備〉,《觀象叢報》,第4卷第4期(1918年),頁20-21。
    蔣丙然,〈氣象與農業〉,《農學》,第1卷第2期(1939年2月),頁27-30。
    鄭子政,〈中國氣象學術事業發達史略〉,《氣象學報》,第4卷第2期(1958年6月),頁1-5。
    鄭子政,〈氣候與戰爭的關係〉,《交通建設》,第3卷第9期(1954年9月),頁72-74。
    鄭子政,〈氣象與軍事〉,《中國一周》,116期(1952年7月),頁14。
    鄭子政,〈氣象與軍事-續〉,《中國一周》,117期(1952年7月),頁22。
    蕭強,〈朱文榮先生與空軍〉,《氣象預報與分析》,第131期(1992年5月),頁10-13。
    韓翊周編譯,〈軍用氣象之概況〉,《軍事雜誌(南京)》,第51期(1933年),頁144-147。
    魏大銘,〈偵空作戰對於中英中美軍事合作之貢獻〉,《傳記文學》,第39卷第4期(1981年10月),頁103-108。
    嚴中英,〈炮兵射擊氣象之概說〉,《軍事雜誌(南京)》,第51、52、53、54期(1933年),頁129-139、149-162、134-145、153-162。

    七、參考網站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美國氣象學會)網站:http://glossary.ametsoc.org/wiki/Double-theodolite_observation
    Sino America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U.S. NAVAL GROUP CHINA VETERANS網站,其網址http://www.saconavy.com/
    中華民國氣象學會:http://www.msroc.org.tw/history.php?content=his05
    中華百科全書網站: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
    世界氣象組織網站(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E-library):https://library.wmo.int/opac/#.WwbCTEiFPIU
    美國聯邦航空總署網站(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https://www.faa.gov/about/history/brief_histor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