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凱弘
論文名稱: Tumpu Daingaz:一個台灣原住民族布農族的抵抗空間
Tumpu Daingaz:A resistance space of Bunun Aborigines of Taiwan
指導教授: 汪明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4
中文關鍵詞: 抵抗族群運動原住民族傳統領域
英文關鍵詞: resistance, ethnic movement, aborigines, traditional territor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64下載:1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探討一個台灣布農族部落的抵抗空間性之形成脈絡,筆者藉由文獻爬梳、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鋪陳傳統布農族社會文化織理,並分析抗爭行動者的運動歷程,藉以了解抗爭行動者如何運用抵抗策略、makavas(抗爭/出草)文化,建構一個布農族部落的抵抗空間。

    Tumpu Daingaz抵抗空間的建構過程,本文發現Tumpu Daingaz族人與玉山國家公園的關係,隱含布農族對於人的文化觀念:一種能力強者應照顧、保護弱勢者,雙方hanidu(精靈)力量的直接競爭對抗,界定彼此的不平等的權力關係,透過交換(如物質或資源的提供)的方式所建立。惟受到不合理的法律限制與干擾,且內部的集體行動的困境之下,促使Tumpu Daingaz抗爭行動者向外結合異質行動者,藉由宣稱領域方式與實際工作,翻轉原先的不平等關係。同時,我們發現Tumpu Daingaz抗爭行動者認知與國家公園的關係,不單是以能力來界定彼此之間的施予關係,而是以在地住民的自決意識重新界定原住民族與國家公園的主客體關係。

      在Tumpu Daingaz抵抗空間的建構過程,本文發現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轉向端倪。原住民族部落工作隊在重點據點:Tumpu Daingaz等原住民部落,創造另類的文化政治形式,不僅在原鄉地區與基督長老教會正面迎擊,試圖取代其長期為原住民族代言角色。兩千年政黨輪替後,台灣原住民族成為國家領導人建構新台灣人內涵的重要夥伴,甚至提出「國與國關係」,惟此企圖正由左翼色彩的部落工作隊結合國會議員的政治資源與其媒體能見度,抵抗新台灣人的國族運動。同時,以原住民族自治的戰鬥方式、挪用新夥伴關係,對抗福佬沙文主義、政經組織,訴求原住民族自治,其施力點正是在Tumpu Daingaz。

      傳統布農族人認為對於獵場的侵占或保護,乃必須透過「結合有血緣與地緣關係的群體」,進入現代社會之後,makavas反而以具組織性與議題性,且其關切面向更緊扣著群體生命,乃至獵場延伸的生存、生活、生產空間。並且與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但有某種共識的外來行動者之「結盟」,將出草的參與成員的地域限制,擴張為具共同目標的跨地域合作,其抗爭對象由地域的對象,轉換不同空間尺度的外來者與國家殖民者,呈現為受壓迫者對壓迫者的反抗。

    最後,回到Tumpu Daingaz族人反省抗爭及與外來行動者的結合,主要因為布農族與聚落內部的集體行動困境,反倒是強化外來行動者進入Tumpu Daingaz的正當性,在長期結盟關係之下,卻可能形成Tumpu Daingaz抗爭行動者與外來行動者的不平等關係,因此,Tumpu Daingaz抗爭的運動性質是交層於抵抗與屈從的權力關係。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context of a resistance space of Bunun aborigines of Taiwan, by documents, participate observation and depth interview etc. research approaches. And then we sketch the traditional social culture context, and analyze the movement process of resistant actors, so we can understand how resistant actors use resisting tactics, and tradition ways to build and construct a resistance space of Bunun aborigines of Taiwan.

    The constructing process of resistance space of Tumpu Daingaz, this thesis finds the relation with national park of Yushan and Tumpu Daingaz that imply Bunun of concept. They think someone owns more ability that he should look after and protects the person who is weak. It was defined the mutual unequal power relation, through exchanging (the way that offer the material or resources). But, Tumpu Daingaz people not only are limited and interfered by the unreasonable laws, they also face the collective action fault that impels Tumpu Daingaz resistant actors combine with heterogeneous actors from outsider, and even together with an aborigine’s legislative committee member. Tumpu Daingaz resistant actors through working in their traditional territory they claim, and articulate one aborigine’s legislative committee member, who exert her political pressure, turn over their (national park of Yushan and Tumpu Daingaz) inequality relation former.

    From the process of resistance actors combine with heterogeneous actors from outsider, this thesis find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clue of aborigines’ movement in Taiwan. For example, the aboriginal working team operates in Tumpu Daingaz and other aboriginal tribes. They create an alternative culture political form. They not only meet Taiwan Christ Presbyterian in aboriginal area, but also attempt to replace it.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m claims Aborigines self-determination and use the new partnership, opposing the Holo chauvinism and organizations of political economy, its point of application is just in Tumpu Daingaz.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3 第三節 文獻回顧.................................5 第四節 研究方法................................17 第五節 研究對象的時空範圍......................22 第六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26 第二章 在地社群的發展歷程......................27 第一節 東埔族人,您為什麼集體行動..............27 第二節 東埔地區社群組織成立的時空脈絡..........32 第三節 抗爭運動中的社會網絡形成................42 第三章 抵抗運動的領域實踐......................53 第一節 首部曲-「誰」的生活空間................53 第二節 二部曲-Bunun、公投、樂樂谷.............63 第三節 三部曲-拆解「想像」的傳統領域..........76 第四章 誰的運動、誰的空間......................83 第一節 誰的抵抗空間............................83 第二節 異質行動者競合的空間生產................97 第三節 「我們」做的是什麼運動.................106 第五章 抵抗空間的文化實踐.....................119 第一節 東埔地區草根組織的makavas..............119 第二節 抵抗的文化性意義.......................132 第六章 結論...................................141 第一節 研究發現...............................141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文獻回顧.....................145 第三節 研究建議...............................147 參考書目.......................................153 附錄一 研究保證書................................159 附錄二 Tumpu Daingaz的街道與聚落分布圖...........160 附錄三 本文提及的行動者與筆者參與相關活動之代號..161 附錄四 東埔青年抗爭運動歷程......................162 附錄五 你看見的是天使的影子還是背影?.............164 圖目錄 圖一 領域性的理論....................................9 圖二 南投縣信義鄉東埔地區的聚落分佈圖...............22 圖三 Tumpu Daingaz指涉的空間範圍(東埔玉山區)........23 圖四 本研究的流程...................................26 圖五 本研究架構圖...................................26 圖六 東埔溫泉區(Ilausan)的布農族人聚落示意圖......59 圖七 Tumpu Daingaz的相對性位置......................68 圖八 從保育與資源看待國家公園與地方自治關係.........73 圖九 留在國家公園與否的影響力圖示...................81 圖十 不同機關權責壓疊的沙里仙地區...................104 圖十一 異質行動者競合沙里仙林道的空間生產圖..........105 圖十二 不同時期的東埔在地組織與「外圍」行動者之關係..117 圖十三 政黨輪替與東埔抗爭運動的轉向關係性............139 圖十五 Tumpu Daingaz抗爭行動者的領域策略.............140 圖十六 本研究發現....................................143 表目錄 表一 黃應貴研究東埔社之相關文獻整理(1970-2004)........16 表二 筆者參與Tumpu Daingaz的行動歷程(2004.2.-2005.4)..18 表三 受訪者一覽表.......................................21 表四 不同行動者進入東埔地區的背景與影響.................51 表五 東埔地區社群組織的發展脈絡.........................52 表六 劃出國家公園議題中東埔族人與不同利益團體的觀點差異.75 表七 沙里仙林道議題中異質利益行動者論述的空間想像.......98 表八 針對沙里仙林道復建工程監察院提出糾正的事實與理由..10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書目

    三楓景觀設計公司
    2004 《東埔及樂樂谷溫泉地區整體規劃案(期中報告)》。
    王俊秀
    1994 《環境社會學的出發 : 讓故鄉的風水有面子》,台北市:桂冠。
    王志弘
    1998 <後現代的空間思考-愛德華.索雅思想評介>,《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集》,頁17-33,台北:田園城市。
    王甫昌
    2003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台邦.撒沙勒
    1993 <廢墟故鄉的重生:從《高山青》到部落主義--一個原住民運動者
        的觀察與反省>,《台灣史料研究》第2期,頁28-40。
    以撒克.阿復
       2004 <原住民新部落運動>,《部落史地編撰人員實作班-成果檢討會
    培訓手冊》,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
    汪明輝
       1999 <台灣原住民民族主義的空間性:由社會運動到民族發展 >,《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理研究報告」》第31期,頁83-110。
       2002 <鄒族領域變遷史>,《鄒族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3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兩岸社會運動分析》,頁 95-135。
    夷將.拔路兒
       1994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發展路線之初步探討>,《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
    集》頁275-298。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李民選
    2002 《布農族郡社群MAKAVAS(抗爭)之神學意義的探討》,玉山神學院道
          碩論文。
    李嘉齡
    2002 <批判俗民誌與比較教育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
    15期,頁211-232。
    宋錦秀
    1988《玉山國家公園布農族人類學研究報告》,玉山國家公園研究叢刊第
       1001號,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吳金翰
    1998 《傳統都市空間中領域現象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樹木叢
    2000 《台灣原住民族土地財產權制度變遷之研究-日治時期迄今從共同所有到個別所有的演變》,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音寧
    2003 《蒙面森林-探訪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台北:INK。
    林本炫
       1990 《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
    林新岳
       1997 <埔梅山地區航照圖、衛星影像應用於土地利用變遷監測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
    林澤富
       1998 <日治時期南投地區布農族的集團移住>,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益仁
       2001 <部落地圖的社會意涵>,收入李秋芳主編《把人找回來─在地參與自然資源管理》,花蓮:內政部營建署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頁85-100。
    阿洛.查勞
     2002 <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女性參與>,表於台灣原住民族女性的政治參與>的論壇,台北:台北市住民族事務委員會。
    東埔國小
     2003 《東埔國小70年校慶校刊》,南投:東埔國小。
    張老師月刊
       2003 《鄒族文化內造運動的推手-汪明輝》第302期。
    張茂桂
    2000 <原運哪裡去了?>,《公共電視原住民論壇節目叢書系列三》,頁291-306。
    紀駿傑(與王俊秀合著)
       1995 <環境正義:原住民與國家公園的衝突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
          的回顧與前瞻論文集》,頁:257-287。
    紀駿傑
       1998 <蘭嶼國家公園:新環境殖民或新契機?>,《守望東台灣研討會論  
          文集》,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編。
    紀駿傑(引自蕭惠中,2003:28)
       2002 水田部落「自然主權」的挑戰,南方電子報,http://www.esouth.org/
    /sccid/south/south20020403.htm。
    施政鋒
       2002 <原住民族的歷史重建>,「台灣原住民歷史重建研討會」,現代文化基金會主辦,台北。
    孫銘燐
    2002 《誰的馬告檜木國家公園-從抗爭符碼運用到在地參與認同》,國立台灣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林清
       1993 《由實務取向到社會實踐 : 有關台灣勞工生活的調查報告》,台北:張老師。
    夏鑄九等 譯 (Manuel Castells 1997)
       2002 《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陶蕃瀛 譯 (Si Kahn著(1991))
    1996 《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者手冊》,(修訂版)
    梁永安 譯 (Edward W. Said、David Barsamian著)
    2004 《文化與抵抗Culture and Resistance: Conversations With Edward W.
          Said》,台北:立緒。
    移川子之藏等
       1935 《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研究》,臺北:臺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陳志梧、鄧宗德
       1991 <東埔社布農族生活空間的變遷(1945-1990)-一個政治經濟學的
    考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卷第一期,頁51-95。
    陳逸杰
    1991 《光復後一個布農族部落的歷史社會變遷: 以東埔社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如
    1994 <試論台灣人類學的高山族研究>,《山海文化雙月刊》第六期,
        頁27-36。
    陳國川
       1998 <地方志與鄉土教學>,《中國地理學會專刊》。
    陳向明
       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瑩蓉
    2003 《企業參與公益活動與非營利組織的夥伴關係:以三個在台灣的跨國企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
    陳律伶
       2004 《從馬告國家公園爭議試論對原住民族運動之影響與反省》,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岩秀
    1975 <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0期,頁97-106。
    黃正璋
       2003 《一個深山部落面對現代化處境的生存策略》,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應貴
    1975 <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臺灣中部高山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 35-55。
       1976 <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0: 85-96。
       1990 <人類學對於空間的研究>,《中國民族學通訊》27: 1-12。
    1992 《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 <土地、家與聚落:東埔社布農人的空間現象>,《空間、力與 社會》,頁73-13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8 <「政治」與文化: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台灣政治學刊》3 : 115-193。
    1999 <時間、歷史與實踐: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時間、歷史與記憶》,頁423-48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2 《人類學的評論》,台北:允晨文化。
       2004 <社會過程中的中心化與邊陲化>,《邊陲社會及其主體性》,夏黎明主編,頁1-15。臺東:東臺灣研究會。
    達西烏拉灣.畢馬
       2003 《台灣的原住民 : 布農族》,台北:臺原文化叢刊。
    雅柏甦詠
       2003 <原住民族土地權的多元視角>,《原住民教育季刊》第32期,頁   
          101-118。
    蔡志堅
    1996 《國家公園內原住民生態參與模式之建構--以玉山國家公園與東埔社布農族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霍斯陸曼.伐伐
       1997 《台灣原住民布農族》,台北:台原文化叢刊。
    賴俊銘
       2004 《從部落發展的角度看馬告爭議的虛實─以Peyanan部落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碩士論文。
    謝世忠
    1987 <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以北美與台灣為例之初步探
    討>,《中央研究院民族所期刊》第六十四期,頁139-177。
    顏祥鸞
       2002 <參與觀察法>,《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藤井志津枝
       1998 《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 : 理蕃》,台北:文英堂。
    顧玉珍與張毓芬
    1999 <台灣原住民族土地的危機:山地鄉「平權會」政治經濟結構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三十四期,頁221-292。
    衛惠林
       1965 《台灣土著社會的部落組織與權利制度》,台北:台大文學院考古人
    類學。

    二、英文書籍與期刊

    Alland, A. Jr
    1972 The Human Imperativ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Byron A. Miller
    2000 Geography and Social Movement,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London
    Chiu, Yen Liang
    1994 From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to an Alternative Cultural Politics: On Taiwan Primordial Inhabitants’ A-systemic Movement, boundary 2 21(1): 84-108.
    D. Storey
       2001 Territory:the Claiming of Space, Singapore: Pearson Education.
    hooks bell
       1990 Yearning: Race, Gender and Cultural Politics, Boston: South End  Press.
    Pile, Steve
       1997 Geographies of Resistance, London: Routledge.
    Philip Morris, Gail Fondahl
       2002 Negotiating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n TI’azt’en territory, Northern   British Columbia,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46, no2, pp.108-125.
    Sack R.
       1986 Human Territority: Its Theory and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ston R. J., Derek Gregory, Geraldine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4th edition, Oxford: Blackwell.
    Routledge Paul
    1997 A Spatiality of Resistanc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Nepal’s Revolution of 1990. In Steve Pile and Michael Keith, eds., Geographies of Resistance, pp.68-86.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oja E. W.
       1996 Thirdspace: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 Cambridge: Blackwel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