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易鼎鈞 Yi, Ting-Chun |
---|---|
論文名稱: |
王鼎鈞散文象徵研究 |
指導教授: | 張春榮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9 |
中文關鍵詞: | 王鼎鈞 、散文 、象徵 、新批評 、原型批評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28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0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象徵」蘊含多種概念,本文呈現王鼎鈞散文象徵「暗示性」、「伸展性」、「多義性」、「普遍象徵」、「自我精神」五種面向的遞進開展。前三者為象徵「藝術性」手法的多姿樣貌,利用新批評剖析王鼎鈞散文象徵的形式表現,以及蘊含的象徵世界;後兩者屬象徵「文化性」表現,以原型批評挖掘象徵縱深,將象徵與時代文化連結,開創立體的象徵世界,並彰顯王鼎鈞象徵的獨到高度,說明為何王鼎鈞能成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前三種剖析逐層渲染,由點、線至面,增加象徵的厚度,後兩種剖析,抬昇象徵文化與精神位階,拉拔其高度。
「暗示性」分為兩類,一類為不限時空的象徵,從多種文本歸納王鼎鈞象徵使用習慣,找出象徵世界的樣貌。另一類限縮時空的象徵,雖然適用範圍較窄,但較具個人特色。
「伸展性」強調象徵之間的邏輯關係,藉由不同象徵連結,構成更複雜的象徵世界,發揮單一象徵沒有的功能。象徵的組織方式,以共時性和歷時性分類。共時性組織包括:「平行」、「正反」、「比較」;歷時性組織包括:「轉折」、「因果」。這五種關係綜合運用,可以在一部作品中開展特定主題。
「多義性」表現象徵稠密度,在一個符徵中,涵蓋兩個以上符旨。本文從「弔詭」、「雙關」、「氣氛」三個面向,分析多義性形成原因。透過反諷、聲音、敘事者等技巧,開拓出虛入實,筆走玄妙的象徵風格。「多義性」在象徵「藝術性」中最為重要,凡王鼎鈞為人稱道的象徵,必然有多義性質。
「普遍象徵」據弗萊整理七種具循環特徵的原型,本文取王鼎鈞書寫中出現的三種分析,分別是「水」、「月」和「柳」,代表水循環、天體循環和植物循環的原型。根據「月」原型的四種含意:時間生命推移、地母、再生、寂寞;「水」原型的四種含意:流逝、死亡、機會、復生;以及「柳」原型離別死亡的意蘊,分析王鼎鈞作品如何繼承以及延伸原型意涵。
「自我精神」方面,建構在「人的死亡與復生」原型上,透過幼青期、恐懼期、出走期、復甦期四個時期「自我」,展示王鼎鈞個人命運,也揭示1920年代出生,一部份中國人的命運。為這些靈魂紀錄旅途,引導「自我」方向,是王鼎鈞透過書寫留給後人的珍貴禮物。
王鼎鈞在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自發性尋求散文的象徵性。1970年代前後散文家,不見有人能呈現如此豐富的象徵概念。王鼎鈞多方折射,妙筆生花,在象徵藝術的形式及精神高度上呈現多樣的美感,映射富麗簡潔齊飛,蒼茫真存並至的多層意蘊。足以成為後人書寫的典範。
徵引文獻
壹、 古籍文獻(按年代先後)
﹝周﹞左丘明著;竹添光鴻箋:《左傳會箋(下)》,臺北縣:天工書局,2005年9月再版。
﹝周﹞莊周著;﹝西晉﹞郭象注:《莊子》,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
﹝周﹞呂不韋:《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文心雕龍讀本(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市:大安,1995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市:大安,1999年,頁250。
﹝清﹞劉鶚:《老殘遊記》,臺北縣:永和市,大方,1978年。
﹝清﹞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5月。
貳、 王鼎鈞著作(按徵引版本年份先後)
一、 散文(第一版出版年份請參見頁6-7)
王鼎鈞:《世事與棋》,臺北:驚聲文物供應社,1969年10月。
______:《人生觀察》,臺北市:大林,1982年。
______:《海水天涯中國人》,臺北市:爾雅,1982年。
______:《開放的人生》,臺北:爾雅,1982年6月。
______:《看不透的城市》,臺北:爾雅,1984年5月。
______:《別是一番滋味》,臺北市:皇冠,1984年5月。
______:《靈感》,臺北:爾雅,1987年4月。
______:《長短調》,臺北市:文星書店,1988年11月。
______:《左心房漩渦》,臺北:爾雅,1988年5月。
______:《心靈分享》,臺北:爾雅,1998年1月。
______:《千手捕蝶》,臺北:爾雅,1999年1月。
______:《活到老,真好》,臺北:爾雅,1999年6月。
______:《蒼海幾顆珠》,臺北:爾雅,2000年4月。
______:《風雨陰晴:王鼎鈞散文精選》,臺北:爾雅,2000年7月。
______:《心靈與宗教信仰》,臺北:爾雅,2001年7月。
______:《人生試金石》,臺北:爾雅,2002年8月。
______:《我們現代人》,臺北:爾雅,2002年11月。
______:《碎琉璃》,臺北:爾雅,2003年6月。
______:《意識流》,臺北:爾雅,2003年7月。
______:《山裏山外》,臺北:爾雅,2003年10月。
______:《情人眼》,臺北:爾雅,2004年12月。
______:《昨天的雲──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臺北:爾雅,2005年2月。
______:《怒目少年──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臺北:爾雅,2005年2月。
______:《關山奪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三》,臺北:爾雅,2005年5月。
______:《黑暗聖經》,臺北:爾雅,2008年11月。
______:《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臺北:爾雅,2009年3月。
______:《葡萄熟了》,臺北市:九歌,2011年2月。
______:《度有涯日記:「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域外篇》,臺北:爾雅,2012
年9月。
______:《桃花流水杳然去──王鼎鈞散文別集》,臺北:爾雅,2012年2月。
二、 其他作品
王鼎鈞:《短篇小說透視》,臺北市:大江出版社,1969年9月。
______:《文路》,臺北市:益智書局,1978年2月九版。
______:《有詩》,臺北市:爾雅,1999年。
______:《文學種籽》,臺北:爾雅,2003年7月。
______:《東鳴西應記》,臺北:爾雅,2013年11月。
參、 近人編著(按姓氏筆畫)
一、 :王鼎鈞研究專書
方 方:《妙手文心──王鼎鈞創作心理及寫作理論探析》,臺北:爾雅,2009年3月。
王凌曉、王彥鋒主編:《散文鼎公:王鼎鈞論文集》,北京:中國華僑,2012年5月。
亮 軒:《風雨陰晴王鼎鈞:一位散文家的評傳》,臺北:爾雅,2003年4月。
張春榮:《文心萬彩:王鼎鈞的書寫藝術》,臺北:爾雅,2011年6月。
______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32──王鼎鈞》,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
黃淑靜:《走盡天涯‧歌盡桃花:王鼎鈞散文藝術》,臺北:爾雅,2009年12月。
蔡倩茹:《王鼎鈞論》,臺北:爾雅,2002年7月。
蕭蕭、白靈編:《悅讀王鼎鈞‧通澈文心》,臺北:爾雅,2012年4月。
隱地編:《王鼎鈞書話》,臺北:爾雅,2014年7月。
二、 其他專書
王 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市:文史哲,1994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市:聯經,1977年2月。
______:《花與花神》,臺北市:洪範,1983年1月五版。
______:《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市:洪葉文化,2005年。
白 靈:《一首詩的誕生》,臺北:九歌,1991初版。
杜國清:《詩評‧詩論‧詩論詩》,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12月。
沈義貞:《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周作人:《周作人全集》,臺中市:藍燈出版社,1982年,第三冊。
林驤華主編:《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辭典》,上海:科會科學院,1989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開明書店,1968年2月。
______:《文學論集》,臺北市:遠景出版社,1974年11月。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袁 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徐 學:《隔海說文──臺灣散文十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
______:《臺灣當代散文綜論》,福州:海峽文藝,1994年。
______:《當代臺灣文學與中華傳統文化》,廈門:鷺江出版社,2007年。
陳芳明:《2007/陳芳明:夢境書》,臺北市:爾雅,2009年7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秦皇島: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8月。
張春榮:《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臺北市:爾雅,1999年。
張 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臺北市:書林,2005年。
楊 牧:《文學的源流‧散文的創作與欣賞》,臺北:洪範書店,1984年。
______:《傳統的與現代的》,臺北市:洪範,1987年5月三版。
趙毅衡:《重訪新批評》,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04月。
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臺北市:聯經,1982年10月。
______:《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市:臺灣學生,2001年。
蔡倩茹:《王鼎鈞論》,臺北:爾雅,2002年7月。
蔡詩萍著;陳義芝編:《蔡詩萍精選集》,臺北市:九歌,2004年。
蔡煌源:《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1994年8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市:大安,1992年8月。
______:《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市:大安,2007年,三版四刷。
______:《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2012年二版。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市:聯經,2012年9月15。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市:幼獅文化,1977年6月。
隱地主編:《九歌101年散文選》,臺北市:九歌,2013年3月。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1》,臺北市:天下文化,2013年。
顏元叔:《文學的玄思》,臺北市:驚聲文物,1970年1月。
主編:《西方文學辭典》,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臺北:時報,1991年。
肆、 外文譯作(按英文姓氏筆畫)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臺北市:時報文化,2010年5月。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鴻鈞審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Analytical Psychology),臺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1990年9月。
查爾斯‧察威(Charles Chadwick)著;張漢良譯:《象徵主義》(Symbolism),臺北:黎明文化,1973年8月。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彭淮棟譯:《論晚期風格》(On Late Style),臺北市: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0年3月。
晏普森‧威廉(Empson William)著;周邦憲等譯:《朦朧的七種類型》(The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10月。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Sprache und Mythos),臺北:久大文化,1990。此書譯自美國哈潑兄弟出版公司1946年版。
弗萊(Frye N.)著;陳慧等譯:《批評的剖析》(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此書譯自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67年版。
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新北市新店區:立緒文化,1997年。
米莉亞‧葛林斯潘著(Miriam Greenspan);陳亭螢譯:《陰暗情緒是毒也是藥:榮格【陰暗情緒】原型的自我轉化與療癒》(Healing Through the Dark Emotions),臺北縣新店市:人本自然文化,2007年10月。
莫瑞‧史丹(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Jung’s Map of The Soul),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9年。
威林罕‧L‧古爾靈(Wilfred L. Guerin)等著 ; 徐進夫譯:《文學欣賞與批評》(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臺北市:幼獅,1975年。
伍、 學位論文(按年份先後)
蔡倩茹:〈王鼎鈞散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陳秀滿:〈散文捕蝶人──王鼎鈞散文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羅漪文:〈《左心房漩渦》之語言風格〉,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丁幸達:〈王鼎鈞及其散文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熊小菊:〈王鼎鈞散文家國抒寫初探〉,廈門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方 方:〈王鼎鈞創作心理及寫作理論探析〉,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4月。
王忠慧:〈痛與愛的詩性昇華──論《左心房漩渦》的藝術形象〉,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4月。
邱郁芬:〈王鼎鈞散文的自傳性書寫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8月。
曹洪梅:〈王鼎鈞散文主體風格論〉,同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3月。
黃淑靜:〈王鼎鈞散文藝術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陳秋月:〈王鼎鈞散文中的人性考察之探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陳俐安:〈王鼎鈞的文學創作觀及其實踐〉,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李 萱:〈王鼎鈞的散文創作觀及其實踐〉,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1月。
謝佳樺:〈王鼎鈞散文中的基督信仰書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1月。
時立香:〈王鼎鈞回憶錄研究〉,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
陸、 期刊論文(按年份先後)
何寄澎:〈歷史的寓言──讀王鼎鈞回憶錄《怒目少年》〉,《聯合文學》,第134期,1995年12月,頁138。
劉正忠:〈現代散文三題:本色、破體、出位〉,《東吳中文學報》,
第九期,2003年5月,頁181-208。
喻大翔、谷方彩:〈散文世界的「兼類」作家論王鼎鈞的散文藝術〉,《名作欣賞:文學研究》第7期,2009年,14-17頁。
張春榮:〈王鼎鈞的意象書寫 〉,《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0
期,2011年7月,頁169-197。
楊學民:〈王鼎鈞作品在大陸出版和研究(1982-2014)述評〉,世界
華文文學論壇,2015年,第三期,頁53-60。
柒、 報章雜誌(按年代先後)
王鼎鈞:〈象徵〉,《聯合報‧聯合副刊》,第D3版,2014年11月7日。
______:〈靈感速記3〉,《聯合報‧聯合副刊》,第D3版,2016年3月4日。
張春榮:〈文心燦發 江湖萬彩:王鼎鈞《文學江湖》〉,《國語日報》,第1326期〈書和人〉,第六版,2016年11月6日。
捌、 電子資源(按年代先後)
﹝清﹞紀昀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智文化,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