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易鼎鈞
Yi, Ting-Chun
論文名稱: 王鼎鈞散文象徵研究
指導教授: 張春榮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王鼎鈞散文象徵新批評原型批評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287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0下載:4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象徵」蘊含多種概念,本文呈現王鼎鈞散文象徵「暗示性」、「伸展性」、「多義性」、「普遍象徵」、「自我精神」五種面向的遞進開展。前三者為象徵「藝術性」手法的多姿樣貌,利用新批評剖析王鼎鈞散文象徵的形式表現,以及蘊含的象徵世界;後兩者屬象徵「文化性」表現,以原型批評挖掘象徵縱深,將象徵與時代文化連結,開創立體的象徵世界,並彰顯王鼎鈞象徵的獨到高度,說明為何王鼎鈞能成為一代中國人的眼睛。前三種剖析逐層渲染,由點、線至面,增加象徵的厚度,後兩種剖析,抬昇象徵文化與精神位階,拉拔其高度。
    「暗示性」分為兩類,一類為不限時空的象徵,從多種文本歸納王鼎鈞象徵使用習慣,找出象徵世界的樣貌。另一類限縮時空的象徵,雖然適用範圍較窄,但較具個人特色。
    「伸展性」強調象徵之間的邏輯關係,藉由不同象徵連結,構成更複雜的象徵世界,發揮單一象徵沒有的功能。象徵的組織方式,以共時性和歷時性分類。共時性組織包括:「平行」、「正反」、「比較」;歷時性組織包括:「轉折」、「因果」。這五種關係綜合運用,可以在一部作品中開展特定主題。
    「多義性」表現象徵稠密度,在一個符徵中,涵蓋兩個以上符旨。本文從「弔詭」、「雙關」、「氣氛」三個面向,分析多義性形成原因。透過反諷、聲音、敘事者等技巧,開拓出虛入實,筆走玄妙的象徵風格。「多義性」在象徵「藝術性」中最為重要,凡王鼎鈞為人稱道的象徵,必然有多義性質。
    「普遍象徵」據弗萊整理七種具循環特徵的原型,本文取王鼎鈞書寫中出現的三種分析,分別是「水」、「月」和「柳」,代表水循環、天體循環和植物循環的原型。根據「月」原型的四種含意:時間生命推移、地母、再生、寂寞;「水」原型的四種含意:流逝、死亡、機會、復生;以及「柳」原型離別死亡的意蘊,分析王鼎鈞作品如何繼承以及延伸原型意涵。
    「自我精神」方面,建構在「人的死亡與復生」原型上,透過幼青期、恐懼期、出走期、復甦期四個時期「自我」,展示王鼎鈞個人命運,也揭示1920年代出生,一部份中國人的命運。為這些靈魂紀錄旅途,引導「自我」方向,是王鼎鈞透過書寫留給後人的珍貴禮物。
    王鼎鈞在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自發性尋求散文的象徵性。1970年代前後散文家,不見有人能呈現如此豐富的象徵概念。王鼎鈞多方折射,妙筆生花,在象徵藝術的形式及精神高度上呈現多樣的美感,映射富麗簡潔齊飛,蒼茫真存並至的多層意蘊。足以成為後人書寫的典範。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 研究動機 1 二、 研究目的 3 第二節 王鼎鈞研究的文獻回顧與探討 4 一、 王鼎鈞散文版本與評價 4 二、 研究文獻回顧 7 三、 研究文獻探討 15 第三節 散文與象徵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16 一、 研究理論 16 二、 研究方法 33 第二章 王鼎鈞象徵創作觀的形成 36 第一節 文學內部形成 36 一、 《文路》特定的象徵 36 二、 《短篇小說透視》象徵概念雛形 37 三、 《文學種籽》散文象徵概念 39 四、 「象徵」、「意象」與「寓言」分野 43 第二節 外緣影響形成 45 一、 環境之影響 45 二、 信仰之影響 50 第三章 王鼎鈞散文象徵的藝術性 55 第一節 暗示性(implication) 55 一、 不限時空的象徵 56 二、 限縮時空的象徵 68 第二節 伸展性(extension) 75 一、 共時性邏輯 76 二、 歷時性邏輯 81 三、 綜合運用 87 第三節 多義性(ambiguity) 94 一、 弔詭多義性 94 二、 雙關多義性 100 三、 氣氛多義性 106 第四章 王鼎鈞散文象徵的文化性 116 第一節 「原型」的繼承與延伸 117 一、 跨民族的原型 117 二、 中國文化特有原型 127 第二節 「自我」的展示與迴響 136 一、 「自我」的幼青期 137 二、 「自我」的恐懼期 139 三、 「自我」的出走期 142 四、 「自我」的復甦期 148 第五章 結論 153 第一節 王鼎鈞散文象徵的藝術成就 153 第二節 王鼎鈞散文象徵的當代關係與影響 156 徵引文獻 159 附錄 165 附錄一:王夢鷗〈喧囂〉 165 附錄二:叢甦〈盲獵──聽來的故事〉 167

    徵引文獻
    壹、 古籍文獻(按年代先後)
    ﹝周﹞左丘明著;竹添光鴻箋:《左傳會箋(下)》,臺北縣:天工書局,2005年9月再版。
    ﹝周﹞莊周著;﹝西晉﹞郭象注:《莊子》,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
    ﹝周﹞呂不韋:《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文心雕龍讀本(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市:大安,1995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市:大安,1999年,頁250。
    ﹝清﹞劉鶚:《老殘遊記》,臺北縣:永和市,大方,1978年。
    ﹝清﹞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5月。

    貳、 王鼎鈞著作(按徵引版本年份先後)
    一、 散文(第一版出版年份請參見頁6-7)
    王鼎鈞:《世事與棋》,臺北:驚聲文物供應社,1969年10月。
    ______:《人生觀察》,臺北市:大林,1982年。
    ______:《海水天涯中國人》,臺北市:爾雅,1982年。
    ______:《開放的人生》,臺北:爾雅,1982年6月。
    ______:《看不透的城市》,臺北:爾雅,1984年5月。
    ______:《別是一番滋味》,臺北市:皇冠,1984年5月。
    ______:《靈感》,臺北:爾雅,1987年4月。
    ______:《長短調》,臺北市:文星書店,1988年11月。
    ______:《左心房漩渦》,臺北:爾雅,1988年5月。
    ______:《心靈分享》,臺北:爾雅,1998年1月。
    ______:《千手捕蝶》,臺北:爾雅,1999年1月。
    ______:《活到老,真好》,臺北:爾雅,1999年6月。
    ______:《蒼海幾顆珠》,臺北:爾雅,2000年4月。
    ______:《風雨陰晴:王鼎鈞散文精選》,臺北:爾雅,2000年7月。
    ______:《心靈與宗教信仰》,臺北:爾雅,2001年7月。
    ______:《人生試金石》,臺北:爾雅,2002年8月。
    ______:《我們現代人》,臺北:爾雅,2002年11月。
    ______:《碎琉璃》,臺北:爾雅,2003年6月。
    ______:《意識流》,臺北:爾雅,2003年7月。
    ______:《山裏山外》,臺北:爾雅,2003年10月。
    ______:《情人眼》,臺北:爾雅,2004年12月。
    ______:《昨天的雲──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一》,臺北:爾雅,2005年2月。
    ______:《怒目少年──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二》,臺北:爾雅,2005年2月。
    ______:《關山奪路──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三》,臺北:爾雅,2005年5月。
    ______:《黑暗聖經》,臺北:爾雅,2008年11月。
    ______:《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臺北:爾雅,2009年3月。
    ______:《葡萄熟了》,臺北市:九歌,2011年2月。
    ______:《度有涯日記:「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域外篇》,臺北:爾雅,2012
    年9月。
    ______:《桃花流水杳然去──王鼎鈞散文別集》,臺北:爾雅,2012年2月。

    二、 其他作品
    王鼎鈞:《短篇小說透視》,臺北市:大江出版社,1969年9月。
    ______:《文路》,臺北市:益智書局,1978年2月九版。
    ______:《有詩》,臺北市:爾雅,1999年。
    ______:《文學種籽》,臺北:爾雅,2003年7月。
    ______:《東鳴西應記》,臺北:爾雅,2013年11月。

    參、 近人編著(按姓氏筆畫)
    一、 :王鼎鈞研究專書
    方 方:《妙手文心──王鼎鈞創作心理及寫作理論探析》,臺北:爾雅,2009年3月。
    王凌曉、王彥鋒主編:《散文鼎公:王鼎鈞論文集》,北京:中國華僑,2012年5月。
    亮 軒:《風雨陰晴王鼎鈞:一位散文家的評傳》,臺北:爾雅,2003年4月。
    張春榮:《文心萬彩:王鼎鈞的書寫藝術》,臺北:爾雅,2011年6月。
    ______編:《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32──王鼎鈞》,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
    黃淑靜:《走盡天涯‧歌盡桃花:王鼎鈞散文藝術》,臺北:爾雅,2009年12月。
    蔡倩茹:《王鼎鈞論》,臺北:爾雅,2002年7月。
    蕭蕭、白靈編:《悅讀王鼎鈞‧通澈文心》,臺北:爾雅,2012年4月。
    隱地編:《王鼎鈞書話》,臺北:爾雅,2014年7月。

    二、 其他專書
    王 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市:文史哲,1994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市:聯經,1977年2月。
    ______:《花與花神》,臺北市:洪範,1983年1月五版。
    ______:《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臺北市:洪葉文化,2005年。
    白 靈:《一首詩的誕生》,臺北:九歌,1991初版。
    杜國清:《詩評‧詩論‧詩論詩》,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0年12月。
    沈義貞:《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周作人:《周作人全集》,臺中市:藍燈出版社,1982年,第三冊。
    林驤華主編:《西方文學批評術語辭典》,上海:科會科學院,1989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開明書店,1968年2月。
    ______:《文學論集》,臺北市:遠景出版社,1974年11月。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
    袁 珂:《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
    徐 學:《隔海說文──臺灣散文十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
    ______:《臺灣當代散文綜論》,福州:海峽文藝,1994年。
    ______:《當代臺灣文學與中華傳統文化》,廈門:鷺江出版社,2007年。
    陳芳明:《2007/陳芳明:夢境書》,臺北市:爾雅,2009年7月。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秦皇島: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8月。
    張春榮:《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臺北市:爾雅,1999年。
    張 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文學詮釋舉隅》,臺北市:書林,2005年。
    楊 牧:《文學的源流‧散文的創作與欣賞》,臺北:洪範書店,1984年。
    ______:《傳統的與現代的》,臺北市:洪範,1987年5月三版。
    趙毅衡:《重訪新批評》,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04月。
    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臺北市:聯經,1982年10月。
    ______:《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市:臺灣學生,2001年。
    蔡倩茹:《王鼎鈞論》,臺北:爾雅,2002年7月。
    蔡詩萍著;陳義芝編:《蔡詩萍精選集》,臺北市:九歌,2004年。
    蔡煌源:《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1994年8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市:大安,1992年8月。
    ______:《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市:大安,2007年,三版四刷。
    ______:《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2012年二版。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市:聯經,2012年9月15。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市:幼獅文化,1977年6月。
    隱地主編:《九歌101年散文選》,臺北市:九歌,2013年3月。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1》,臺北市:天下文化,2013年。
    顏元叔:《文學的玄思》,臺北市:驚聲文物,1970年1月。
    主編:《西方文學辭典》,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臺北:時報,1991年。

    肆、 外文譯作(按英文姓氏筆畫)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臺北市:時報文化,2010年5月。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鴻鈞審譯:《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Analytical Psychology),臺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1990年9月。
    查爾斯‧察威(Charles Chadwick)著;張漢良譯:《象徵主義》(Symbolism),臺北:黎明文化,1973年8月。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彭淮棟譯:《論晚期風格》(On Late Style),臺北市: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0年3月。
    晏普森‧威廉(Empson William)著;周邦憲等譯:《朦朧的七種類型》(The Seven Types of Ambiguity),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10月。
    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于曉等譯:《語言與神話》(Sprache und Mythos),臺北:久大文化,1990。此書譯自美國哈潑兄弟出版公司1946年版。
    弗萊(Frye N.)著;陳慧等譯:《批評的剖析》(Anatomy of Criticism Four Essays),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此書譯自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67年版。
    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新北市新店區:立緒文化,1997年。
    米莉亞‧葛林斯潘著(Miriam Greenspan);陳亭螢譯:《陰暗情緒是毒也是藥:榮格【陰暗情緒】原型的自我轉化與療癒》(Healing Through the Dark Emotions),臺北縣新店市:人本自然文化,2007年10月。
    莫瑞‧史丹(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Jung’s Map of The Soul),臺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9年。
    威林罕‧L‧古爾靈(Wilfred L. Guerin)等著 ; 徐進夫譯:《文學欣賞與批評》(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臺北市:幼獅,1975年。

    伍、 學位論文(按年份先後)
    蔡倩茹:〈王鼎鈞散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陳秀滿:〈散文捕蝶人──王鼎鈞散文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羅漪文:〈《左心房漩渦》之語言風格〉,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丁幸達:〈王鼎鈞及其散文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熊小菊:〈王鼎鈞散文家國抒寫初探〉,廈門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5月。
    方 方:〈王鼎鈞創作心理及寫作理論探析〉,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4月。
    王忠慧:〈痛與愛的詩性昇華──論《左心房漩渦》的藝術形象〉,山東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4月。
    邱郁芬:〈王鼎鈞散文的自傳性書寫研究〉,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8月。
    曹洪梅:〈王鼎鈞散文主體風格論〉,同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3月。
    黃淑靜:〈王鼎鈞散文藝術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陳秋月:〈王鼎鈞散文中的人性考察之探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陳俐安:〈王鼎鈞的文學創作觀及其實踐〉,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李 萱:〈王鼎鈞的散文創作觀及其實踐〉,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1月。
    謝佳樺:〈王鼎鈞散文中的基督信仰書寫〉,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2年1月。
    時立香:〈王鼎鈞回憶錄研究〉,福建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

    陸、 期刊論文(按年份先後)
    何寄澎:〈歷史的寓言──讀王鼎鈞回憶錄《怒目少年》〉,《聯合文學》,第134期,1995年12月,頁138。
    劉正忠:〈現代散文三題:本色、破體、出位〉,《東吳中文學報》,
    第九期,2003年5月,頁181-208。
    喻大翔、谷方彩:〈散文世界的「兼類」作家論王鼎鈞的散文藝術〉,《名作欣賞:文學研究》第7期,2009年,14-17頁。
    張春榮:〈王鼎鈞的意象書寫 〉,《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20
    期,2011年7月,頁169-197。
    楊學民:〈王鼎鈞作品在大陸出版和研究(1982-2014)述評〉,世界
    華文文學論壇,2015年,第三期,頁53-60。

    柒、 報章雜誌(按年代先後)
    王鼎鈞:〈象徵〉,《聯合報‧聯合副刊》,第D3版,2014年11月7日。
    ______:〈靈感速記3〉,《聯合報‧聯合副刊》,第D3版,2016年3月4日。
    張春榮:〈文心燦發 江湖萬彩:王鼎鈞《文學江湖》〉,《國語日報》,第1326期〈書和人〉,第六版,2016年11月6日。

    捌、 電子資源(按年代先後)
    ﹝清﹞紀昀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香港:迪智文化,2006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