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 飛
論文名稱: 有情天地-論寫真與造境
指導教授: 陳景容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論寫真與造境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
    八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論文提要
    研究所別﹕美術研究所
    論文名稱﹕有情天地–––論「寫真」與「造境」
    指導教授﹕陳景容教授 研究生﹕黃 飛
    論文提要內容﹔
    壹、 研究目的
    國人對自然生態的保育觀念薄弱,雖經有心人士不斷的呼籲,但效果有限。反觀歐洲人士,因人文素養與生活環境,一直陶溶於藝術的氣息中,培養出歐洲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和尊重。藝術的力量,可淨化人“心”,使之趨向真、善、美的境界。
    台灣生活風氣日益奢靡,如何將之導向正途,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均責無旁貸。我以寫真與造境的表現法,完成 「有情天地」系列作品,期待發揮藝術的力量,使人親近“自然”,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地。
    貳、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創作為主,理論為輔。由寫真與造境的表現形式為研究目標,透過藝術史的發展,尋找各時期藝術表現的形式,並從美術史、美術理論、論文著作和畫冊中分析兩種表現法的特質。名章節研究步驟是﹕首篇為緒論。第一章有情天地–主題說明。第二章說明寫真與造境的意義。第三、四章分別說明寫真與造境的發展與特質。第五章將寫真與造境比較說明之。第六章是個人創作理念闡述。最後對本文研究內容做結論。
    參、 研究成果
    從「有情天地」系列主題的創作,切入主題表現形式的研究探索中,更清楚藝術家在從事繪畫創作時的目的和態度,從早期中、西方繪畫創作的發生和發展比較中,瞭解了中、西繪畫精神特質上的差異,表現於創作技法上,自然也有所不同,至於二者何優?何劣?事實上,並不能以主觀地去做判定,在二十世紀的繪畫藝術表現來看。我們似乎認定西方文化優於東方,但若從整個藝術文化的發展中去比較,中國文化的發展卻絕對優於西方。可惜,由於文化傳統的累積使藝術過度仰賴傳統,而失去活力。從探索研究中,更肯定中國繪畫的成就和式微的問題所在。並從中西繪畫中找出「寫真」和「造境」表現法的特質如下﹕
    一、 寫真是客觀的表現形式,凡是作品的構圖、造型、色彩等構成因素,均依客觀存在之人、事、物、時的固有外相為範本,表現客觀存在之外相、精神和事實真相者,稱之。
    二、 造境是主觀的表現形式,凡是作品之構圖、造型、色彩、空間表現等構成因素,作者視內在意蘊的需要,做主觀的表現,而不以客體的客觀外相和事實真相為依歸,並有借物(客體)寄情(主體)之表現手法者,稱之。
    由上述兩種表現法的體認,在創作時,更能對自己的創作有清楚的目標和應有態度。同時,對「有情天地」系列創作,也有了理論上的依據,對未來創作的方向,更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有情天地–寫真與造境之研究 目次 緒論 一、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二、 研究方法與媒材的選擇 2 三、 形式的凝鑄 4 四、 論文架構 6 第一章 有情天地 8 第一節 有情的意義 8 第二節 我對有情天地的體認 8 第三節 藝術家對有情天地的讚頌 12 第二章 寫真與造境 16 第一節 繪畫藝術的形式表現 16 第二節 寫真的意義 18 第三節 造境的意義 20 第三章 寫真表現法的發展與特質 23 第一節 中國繪畫寫真表現的發展 25 第二節 西洋繪畫寫真表現的發展 31 第三節 寫真表現法的特質 36 第四節 寫真形式表現 41 第四章 造境表現法的發展與特質 50 第一節 中國繪畫造境表現的發展 50 第二節 西方近代繪畫特質和發展 55 第三節 造境表現的特質 59 第四節 造境形式表現 64 第五章 寫真與造境表現法差異比較與說明 72 第六章 個人創作理念與闡述 78 第一節 創作目標(藝術活動的意義) 78 第二節 創作內蘊 79 第三節 藝術活動的傳承 81 第四節 我對繪畫的理想 82 ‧結論 86 ‧參考書目 92-93 ‧ 創作理念 94-96 ‧ 作品賞析 97-132 壹、造境 有情天地系列 97-101 ﹝作品目錄﹞ <有情天地>系列 102-111 <有情天>系列 112-113 <荷塘四季>系列 114-117 <蘭、竹、菊、梅>系列 118-121 <女兒心>對幅 122-123 <大地組曲> 124 貳、寫真 風景、肖像人物、靜物 系列 125-126 (作品目錄) 一、風景系列 127-129 二、人物肖像系列 130-131 三、靜物系列 132

    參考書目﹕
    1布羅諾斯基、文明的躍昇‧漢寶德譯‧1978‧景象出版社
    2Kenneth Clark‧文明的腳印‧楊孟華譯‧1983‧台北‧好時年出版社
    3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1990‧台北‧允晨文化
    4郎紹君‧論中國現代美術‧1998‧江蘇美術出版社
    5李可染‧李可染畫論‧1985‧台北‧丹青圖書
    6潘天壽‧潘天壽論畫筆錄‧1986‧台北‧丹青圖書
    7郭因‧中國古典繪畫美學‧1986‧台北‧丹青圖書
    8陳兆復‧中國畫研究‧1986‧台北、丹青圖書
    9丹青藝術叢書編委會‧當代美學編集‧1986‧台北
    10 Sir Herbert Read‧藝術的意義‧杜若洲譯‧1972‧台北‧巨流圖書
    11 姜澄清‧中國繪畫精神體系‧1992‧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12 劉文潭‧中西美學與藝術評論‧1983‧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3 鄭奇‧中國畫哲理當議‧1991‧上海書畫出版社
    14 嘉門安雄‧西洋美術史‧呂清夫譯‧1981‧台化‧大陸書局
    15 曾堉‧西洋藝術史‧王寶連譯‧1980‧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16 何政廣‧歐美現代美術‧1968‧台北‧藝術家
    17 光復書局主編‧西洋美術全集‧呂清夫譯‧1975‧台北‧光復書局
    18 凌嵩郎‧中國美術發展史‧不詳
    19 黃宣勳‧美的腳印‧1993‧台北‧紅番茄出版社
    20 沈以正‧中國美術史講義‧
    21 李霖燦‧中國畫史研究綸集‧1970‧台北‧灣商務印書館
    22 Marcel Brion‧浪漫時期的藝術‧李長俊
    譯‧1978‧台北‧光文出版社
    23 陳景容‧構圖與繪畫分析‧1974‧台北‧茂榮圖書
    24 顧炳星‧立體派藝術之研究‧1984‧台北‧蘭亭
    25 袁金塔‧中西繪畫構圖的比較研究‧1981‧台北‧設計家文化出版社
    26 陳秋瑾‧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1995‧台北‧藝風堂
    27 何懷碩‧“論抽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第七屆教授聯展論文集‧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28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1977‧台北‧華正書局
    29 黃才郎主編‧西洋美術辭典‧1982‧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30 沈柔堅主編‧中國美術辭典‧1987‧上海
    31 大英視覺百科全書‧1988‧台北‧台灣大英百科
    32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藏畫精選‧1981‧香港讀者文摘出版
    33 光復書局主編‧世界名畫全集‧1979、台北‧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