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玟伶
Lin, Wen-Ling
論文名稱: 培養歷史思維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以八年級中國近代史為例
Enhancing Historical Thinking through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 Teaching Chinese Modern History in Junior High School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甄曉蘭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1
中文關鍵詞: 歷史思維歷史思維能力
英文關鍵詞: Historical thinking, Historical thinking abilit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D.025.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1下載:4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是歷史教育的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發展能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並分析實施成效。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研究對象為32位八年級學生。利用圖像教學、講述法等方式,進行四個主題的教學活動。分析課堂觀察紀錄、學習單以及省思札記三種資料後,研究發現如下:
    一、教師的教學方法:適當的活動設計、教學素材和課堂回饋,是提升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關鍵;但教師對教學節奏的掌握影響學生對課程與閱讀文本的理解。
    二、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在課程實施後,能看見學生歷史理解能力的提升。而知識越豐富及學習興趣越高的學生,理解程度越好;反之,閱讀理解及寫作表達能力較差者,難以從學習單的作答判斷歷史理解程度。多數學生不容易在作答時運用個人所知,經常援引文本和課本的敘述。
    三、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大多數學生都能對歷史人物與事件做出評價,但普遍論證能力薄弱,而且經常以既定印象與權威觀點做為論證基礎。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建議如下:
    一、足夠的教學節數與更長時間的教學實踐,有利於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善用教師社群,集思廣益揀選教學素材與編寫學習單
    三、教師應適時回饋學生的反應,幫助學生培養思維能力
    四、採用分組活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參與度及維持專注力

    Cultivating students' historical thinking is an important purpose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exploring how to develop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that can enhance students' historical thinking and analyzed the implementation results.
    The qualitative method was using in this study, and the subjects were 32 eighth grade students. Researcher carried out four topics by graphic teaching and lecturing. After analyzing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s, worksheets, and reflection note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I. Pedagogical Methods: Appropriate activity desig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feedback in the classroom are the key to improving students' historical thinking ability. But teacher's mastery of teaching rhythm affect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and reading texts.
    II. The students' historical comprehension ability: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we can se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historical comprehension ability. Students with more knowledge and higher interest in learning have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contrary, those who have poo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ing ability are difficult to judge the degree of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from the answers of their worksheets. When answering questions, most students often cite texts and textbook narratives instead of using personal knowledge.
    III. The students'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ability: Most students can evaluate historical figures and events, but the general argumentation ability is weak, and often based on established impressions and authoritative view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recommendations are as follows:
    I. Sufficient teaching hours and longer teaching practice are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historical thinking ability.
    II. By forming the teacher community, teachers can brainstorm teaching materials and worksheets.
    III. Teachers should give students feedback whenever necessary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ir thinking skills.
    IV. Teachers can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group activities to improve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maintain concentration.

    謝辭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歷史思維 7 第二節 歷史思維能力與指標 10 第三節 培養歷史思維的教學策略與運用 1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2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及研究場域 23 第三節 研究對象及試探性研究 24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研究效度 31 第四章 教學實施歷程 33 第一節 課程規劃 33 第二節 教學實施情形 38 第三節 教學成效分析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省思與建議 84 參考文獻 89 附錄 93 附錄一 試探性研究學習單1 93 附錄二 試探性研究學習單2 94 附錄三 主題一:自強運動 引起動機學習單 95 附錄四 主題一:自強運動 延伸活動學習單 96 附錄五 主題二:戊戌變法 延伸活動學習單 97 附錄六 主題三:義和團事變 引起動機學習單 98 附錄七 主題三:義和團事變 延伸活動學習單 99 附錄八 主題四:袁世凱與二十一條 延伸活動學習單 100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研究發展會(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社會領域草案。臺北市。
    史景遷(2003)。太平天國。台北市:時報文化。
    宋佩芬(2008)。講述中的歷史思維教學:一些可能與問題。師大學報,53(1),175-197
    宋佩芬、吳宗翰(2013)。歷史脈絡性思考與國際視野:以國中社會教科書「牡丹社事件」為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1(1),83-120。
    宋家復(譯)(2016)。S. Wineburg著。像史家一般閱讀:在國、高中歷史課 堂裡教閱讀素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吳翎君(2004)。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翎君(2002)。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15,83-110。
    吳嘉琪(2010)。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北市。
    李維哲、周毅怡、林淑儀、黃淑芬、李金鳳、王曉玲(2014)。培養因果概念 的教與學:以國中七年級「分類械鬥」教材為例。清華歷史教學,23,143-170。
    周孟玲譯,(1997)。P. Lee著。為什麼學習歷史?Why Learn History?清華歷史教學,8,4-25。
    周孟玲(1998)。英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中國皇朝史。載於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 289-307)。新竹市: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周樑楷(2002)。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思想,2,125-164。
    周樑楷(1996)。歷史思維與教學目標:高中「世界文化(歷史篇)」課程大 綱的擬訂。清華歷史教學,5,31-49。
    林永欽(2005)。史料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清華歷史教學,16,42-59。
    林孟彥(2017)。九年級「神入」歷史教學之實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林淑儀(2011)。八年級學生對歷史事件思維歷程探究—以兩段安史之亂成因 論述為例。清華歷史教學,21,117-128。
    林慈淑(2016)。證據概念-從高中歷史課綱到教學問題探析。臺大歷史學報,58,249-286。
    林慈淑(2011)。歷史要教什麼「能力」?—試論香港、台灣、英國的三份課 綱。清華歷史教學,21,55-64。
    林慈淑(2010)。歷史,要教什麼?英美歷史教育的爭議。臺北市:臺灣學生。
    林慈淑(2001)。「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7,139-172。
    邵宗儀(2006)。國中生歷史思維能力教學之研究-以國三課程「世界文明的發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學系,花蓮縣。
    洪靜宜(譯)(2011)。D. Shemilt著。英國學生對歷史因果解釋的理解進程。清華歷史教學,21,129-140。
    胡昌智(1988)。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市:聯經出版。
    唐惠美(2017)。高一中國史作業設計-文本閱讀題的使用。清華歷史教學, 25,99-107。
    張元(2015)。利用文本閱讀題進行教學的幾點想法。清華歷史教學,24,51- 64。
    張元、蕭憶梅(2012)。學生如何學歷史?歷史的理解與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張元(2007)。如何在一學期內教完中國歷史。清華歷史教學,18,1-3。
    張元(2006)。教歷史,要教歷史知識的結構方法。歷史月刊,223,114-119。
    張元(2005)。加強歷史教學深度的一些想法。清華歷史教學,16,6-25。
    張元、周樑楷主編(1998)。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張元、駱月絹(1996)。十一歲兒童歷史認知能力初探。清華歷史教學,5,4-30。
    張戎(2014)。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臺北市:麥田。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學習領域。臺北市:作者。
    陳正田(2010)。圖像教學對國中生歷史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日治時期臺灣史 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妍岐(2012)。以多文本閱讀討論提升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郁惠(2008)。國中生對歷史教科書課文敘寫的認知與理解以93年翰林版原住民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吳大學歷史學系,臺北市。
    陳冠華(2005)。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清華歷史教學,16,26-41。
    莊德仁(2015)。簡介Sam Wineburg Reading Like a Historian 一書。清華歷史教學,24,15-30。
    郭實渝(譯)(1996)。UCLA 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編。美國幼稚園-四年級歷史科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區寶文(2015)。歷史探究與史料學習在香港初中中國歷史科的實踐:學生的視角。清華歷史教學,24,111-130。
    單文經(2016)。以歷史教學改進為己任的清華大學榮譽教授張元。教育研究月刊,262,5-21。
    彭明輝(2004)。以歷史教材為主軸的社會領域教學。菁莪,16(2),24-36。
    馮克誠(1999)。中學歷史課程教學方法實用全書。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
    黃春木(2015)。為什麼要教/學歷史-關於歷史教育目的之批判。清華歷史教 學,24,7-14。
    黃若芸(2012)。國中生的歷史因果思維之初探。清華歷史教學,22,115- 124。
    黃道遠(2003)。國小歷史教學的反思、理論與實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新竹市。
    黃德宗(1996)。邁向「歷史思維」的教學心得與體驗。清華歷史教學,5,119-122。
    黃麗蓉、林純如、陳莉婷、蔡孟汎(2012)。都是鴉片惹的禍?。清華歷史教 學,21,31-48。
    黃麗蓉、賴思儀、楊淑晴(2011)。中學生的歷史概念、歷史學習態度與歷史 批判思考傾向。教育實踐與研究,24(2),65-98。
    葉小兵(1996)。美國的歷史科國家標準中對歷史思維的說明。清華歷史教學,5,76-88。
    詹宗祐(2009)。影像資料在歷史教學的運用與實務-以中國史為例。歷史教育,14,265-293。
    劉怡芳(2007)。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清華歷史教學,18,107-135。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T&D飛訊,118,1-20。
    蕭憶梅(2009)。理解學生歷史思維的重要性。歷史教育,14,87-10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