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連玉如
Lien, Yu-Ju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北市的升學樣貌-以臺籍子弟入學中等教育機構為中心(1919-1945)
The Aspects of Entering Secondary School in Taipei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Centered on Taiwanese Students(1919-1945)
指導教授: 許佩賢
Hsu, Pei-Hs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4
中文關鍵詞: 升學區域教育中等教育家族戰略學歷主義新中間層
英文關鍵詞: entering higher school, local education, secondary education, family strategy, credentialism, new middle cla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32下載:4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所要探討的是日治時期,自1919年學制確立後,臺籍學童有哪些升學管道?其中臺北市的升學樣貌為何?教育特色為何?又臺籍子弟完成初等教育後選擇島內「升學」的動機為何?其中是否有性別差異?或受到家族戰略、學歷主義等因素影響?並且在殖民政府對於臺灣本島人中等教育採取限制主義的背景下,加以臺籍初等教育畢業生的逐漸增加,至1930年代,中等教育機構嚴重不足,引起民間日臺籍人士的設校擴校運動,來自於民間的中等教育擴張運動,究竟為哪些人士參與?他們為何參與?又是如何運作,使設校遷校運動得以成功?最後,筆者嘗試解釋「升學」競爭及民間中等教育擴張運動蘊涵的意義,試著定位此等現象。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引進近代教育並大力推動,新進教育的引進對於以儒學為主的臺灣漢人自是產生衝擊,本島人對於中等教育機構的訴求最早為1915年臺中一中的設立請願運動,為臺人自發地要求設立中等教育機關的先聲。臺北市作為政治、經濟與文教中心,臺籍市民對於近代教育的需求顯著地高,反應於初等教育機構密度及就學學童比率居本島之冠。1919年學制確立後,殖民政府開始設立更多中等教育機關,自1919年開始,市內臺籍子弟除留學外,也可選擇島內升學的管道;再從統計數據得知,歷年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實業學校等臺籍學生報考者皆多於錄取者,其中以臺籍學生為主的臺北第二中學、臺北第三高等學校、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以及臺北市內私立中學校,報名升學考試學生漸漸增加,錄取名額卻幾乎沒有增長,逐漸形成「入學難」、「試驗煉獄」的升學競爭現象。
    臺籍學童初等教育畢業後,選擇島內升學,可從兩個面相去探討:家族戰略、學歷主義,其中對於不同性別學童,學歷的意義也不同。男子升學多為個人出路,家族前途,例如謀求好工作或取得晉升社會領導階層的門票;女子則憑藉漂亮的學歷,獲得好歸宿。而在1930年代由民間人士發起的私立臺北國民中學校設校案,以及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遷校擴校運動,兩次運動的成功,新中間層貢獻良多。最後,筆者依據諸多升學者的選擇動機與民間的中等教育擴張訴求,推論「升學」的背後,其實隱含了傳統「讀書—考科舉—得功名—社會地位」的晉升模式思維。對於新政權所制定的新規則,即近代教育成為新的篩選機制,臺人相當機敏的接受,並且面對中等教育資源的限縮,集結起來要求更多的教育資源。

    The thesis is about the reason and motive children who finished elementary school apply for higher school in Taiwan after 1919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established school system. What kind of the schools did they choose to enter? What’s the image of students trying to enter secondary school in Taipei? What’s the feature of education in Taipei? Moreover, what caused them to choose? Did they affect by gender, family or diploma?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s policy is to limited Taiwanese people entering higher school. However, Taiwanese students graduated from elementary school more and more but the secondary schools were poor a few. In this background, local people asked for more educational resources. People in Taipei started high school expanding movement. What kind of these people did they support the movement? Why did they attend the movement? How did they make the goal? Finally,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the entering higher school competition and high school expanding movement from local people, then make conclusion.
    In colonial period, Japanese government brought modern education and spread it. It went crush to Taiwanese Han people because they studied Confucian for imperial service examination. However, Taiwanese Han people asked for Taiwanese own secondary school on 1915. They submitted the petition asking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Taichung first high school and it worked. As a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Taipei region had a high density of elementary school and the school enrollment was correspondingly high as well. Since 1919, Japanes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school system and also built more secondary schools. Since then, citizens’ children could jo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y test in Taiwan except went abroad for studying. By statistic, the applications for high school, girl’s high school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 were much more than admission quotas. There were terribly competitive tests at Taiwanese secondary school especially at Taipei Second High School, Taipei Third Girl’s High School, Taipei First Industrial School and private high schools. The applications became more and more every year while the admission quotas increased few. It caused difficulty for test and misery life for preparing test.
    Why did Taiwanese students study hard for secondary school test? The reasons are two: one is family strategy, another is credentialism. Gender is also influence. For example, male students joined tests for their future career or keep the family status;female students for their marriage. Men studied hard for better job or become social elite one day. Women who get girl’s high school credential will marriage well. Why could Taipei Citizen Private High School be established and Taipei Third Girl’s High School be moved and expanded? It has been attributed to new middle class.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who passed the tests) their autobiography or memoir and the request of secondary school expanding movement, it inferred thinking way of traditional promotion:“Study many years-Pass the imperial service examination-Get the scholarly honor-Given job in government and get wealth and reputation.” Taiwanese people were clever to accept new rule made by new authorities. To the authorities, modern education is the screening router; however to the colonial people, they thought it was the new chance to promote or keep their status. Even thought, the high school quotas were limited, children struggle to pass the test and become a high school student, and their parents got together and claimed for more education resourc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史料與章節架構 6 第二章 臺北市的初、中等教育發展與升學管道 9 第一節 初等教育機關 9 第二節 中等教育機關 15 第三章 初等教育畢業者的選擇 29 第一節 公學校畢業生的出路 29 第二節 升學的決定 39 第四章 民間的中等教育擴張訴求 49 第一節 「私立臺北國民中學校」設立運動 49 第二節 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的遷校擴校運動 58 第五章 結論 68 附錄 70 參考書目 72

    一、史料與官方檔案
    (一)官方檔案、統計書
    《臺灣總督府府報》(1896年8月20日至1942年3月31日)
    《臺灣總督府學事年報》(1903~1937年)
    《臺灣總督府學事法規》(1896~1902年)
    《臺北市統計書》(1931~1940年)
    《臺灣學事一覽》(1923~1934年)
    《臺北州學事一覽》(1926、1932、1935、1941年)
    《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臺北市報》
    (二)學校檔案、沿革誌
    《臺灣教育沿革誌》
    《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一覽》(1933~1941年)
    《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一覽》(1925、1927~1936、1939、1940年)
    《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一覽》(1926、1938~1943年)
    《臺北州立臺北商業學校一覽》(1940年)
    《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商業學校一覽》(1938年)
    《私立臺北中學校一覽》
    《私立臺灣商工學校一覽》(1920)
    《財團法人私立臺灣商工學校一覽》(1929、1931、1937)
    《臺灣商工學校創立十五週年紀念號》
    《臺灣商工學校創立二十周年記念號》
    (三)報紙雜誌、其他
    《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新報》
    《臺灣民報》
    《臺灣教育會雜誌》
    《臺北市史》
    《臺北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
    《臺北市政二十年史》
    《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新築移轉記念錄》

    二、中文專書
    王詩琅,《臺北市志》,卷八,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58年。
    竹中信子,曾淑卿、熊凱弟譯,《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明治篇、大正篇、昭和篇),2007年
    朱珮琪,《台籍菁英的搖籃:台中一中》,臺北:遠足文化,2004年。
    李鎧揚,《日治時期台灣的教育財政:以初等教育費為探討中心》,臺北:國史館,2012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制度》,台北:國立編譯館,2005年。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年。
    徐聖凱,《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
    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台灣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群學,2010年

    三、回憶錄資料
    周婉窈,《臺灣史開拓者王世慶先生的人生之路》,新北市: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1年。
    高玉樹口述,吳君瑩紀錄,林忠勝撰述,《高玉樹回憶錄:玉樹臨風步步高》,臺北:前衛,2007年。
    游鑑明訪問,吳美慧、張茂霖、黃銘明、蔡說麗紀錄,《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放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鄭麗玲、楊麗祝,《臺北工業生的回憶》,臺北:台北科大,2009年。
    劉枝萬口述,林美容、丁世傑、林承毅訪問,《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8年。

    四、期刊論文
    王榮,<日本統治時代台湾の実業補習学校について>,《東洋史訪》,(神戶;兵庫教育大学東洋史研究会,2001),頁23-35。
    吳文星,<日治前期台灣職業教育之建立與資源之開發>,《第三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榎本美由紀,<日治時期台灣家政教育初探>,《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10,(2000年7月),頁7-16。

    五、學位論文(依姓名筆畫)
    朱珮琪,〈日治時期精英教育的搖籃—以臺中一中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何憶如,〈桃園縣新屋國小校史研究(1905-200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正芳,〈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初等教育之研究(1895-1945)〉,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金柏全,〈日治時期台灣實業教育之變遷〉,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陳思琪,〈日據時期臺北地區初等教育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台北都市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
    鍾育姍,〈《臺灣民報》有關教育言論之研究(1920-1932)〉,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謝明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之研究(1896-191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藤井康子,〈日治時期台灣中學校之形成—教育方針、制度、背後支柱〉,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藤井康子,〈1920年代における中等‧高等教育と地域社会〉,京都大學教育研究科教育研究專攻博士論文,201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