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朝復
論文名稱: 李石樵人物畫之研究
指導教授: 袁金塔
Yuan, Jin-T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9
中文關鍵詞: 李石樵人物畫肖像畫群像畫裸女畫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8下載:9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李石樵,1908年出生於台北新莊,於1995年逝世,享年88歲。經歷了日本殖民政府時期和體驗台灣社會和文化的轉變,是台灣美術運動史上資深的藝術家,他一生為藝術奮鬥不懈、勇於突破的精神,造就了其多采多姿、面貌多元的繪畫風格。
    本論文主要在研究李石樵人物畫,以李石樵各個不同階段的人物畫作品研究其繪畫圖式,色彩、形式與技法的演變,並對其人物畫作品之風格、內涵意義及特質加以分析與歸納,期望能透過對於這個主題的整理研究而有更多心得,並能為喜愛李石樵先生人物繪畫的人們與鍾情於台灣早期西洋繪畫藝術的朋友們有所助益。
    各章節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首先說明研究者選擇李石樵人物畫的表現作為研究對象之動機與目的,及李石樵的相關文獻探討,並運用歷史研究法、田野調查法、理論分析法、風格分析法、比較研究法,試圖了解李石樵人物畫的風格演變脈絡。第二章 李石樵生涯發展歷程:說明其時代背景及生平事蹟、藝術學習歷程、返台後之美術推展活動與創作、及退休後的藝術創作生活。第三章 探討李石樵的繪畫風格及演變:內容包括:1.早期寫實時期2.一九五0年代探索西洋現代畫法時期3.一九六0年代的「幾何抽象風格」4.一九七0年代的「月光系列」5.回歸寫實的晚期風格。第四章 探究李石樵人物畫題材與藝術形式:內容探討李石樵人物畫題材的選擇、藝術形式、材料技法與創作理念,最後舉出李石樵各時期的人物代表作做分析、研究。第五章 李石樵人物畫表現之特質:本章節說明李石樵人物畫表現的風格及其人物畫蘊含的特質,以及分析比較李石樵人物畫風格與同時代畫家之異同,接著討論李石樵人物群像畫的意涵、李石樵文化基金會及美術館成立之時代意義及其人物畫在美術史上的成就與貢獻。第六章 結論:最後綜合前述各項研究結果提出結論。以了解李石樵人物畫作品的繪畫圖示、色彩技巧、筆觸肌里…的特質,作為整理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研究之參考。

    綜合前面各章節所述,本研究提出下列結論:
    1. 李石樵學習的歷程與當時大環境的變遷對其人物畫風格有決定性的影響;李石樵一生的繪畫風格是多變的,他對自我要求非嚴格,不斷求新求變以滿足自我的挑戰與創新。
    2. 李石樵人物畫擅長色彩的運用,與具有平而薄的筆觸肌里,經常畫面上塑造獨特的畫面效果,並創造「將畫布當成調色盤」的畫法。
    3. 李石樵是一位感性敏銳並富於理性的思考的畫家,其人物畫,從畫面分析、空間的安排、結構的處理、色彩的配置…各方面都非常嚴謹而認真。此外他在創作理念上亦有所突破:將畫面遠方空間強化,提高彩度和明度以增加其繪畫性和畫面的平衡。
    4. 李石樵有親切的人情味,用其深厚的美術學院養成基礎來記錄生活;家人及周遭的人、事、都成為他人物畫作品題材的重點。
    5. 李石樵創作的態度與藝術理念深深影響著其學生,在美術教育工作上扮演著橋樑的角色;對台灣美術發展而言,他從推動美術風氣、成立個人畫室、在晚年將作品悉數捐出,他可說是全心奉獻於社會的畫家;一代大師,留下無數經典名作,豐富了我們得心靈,耿介無私的崇高人格也為我們樹之了典範。
    他的一生,猶如台灣美術運動史的縮影,其歷史意義遠勝於所有成就。一位畫家之所以受到肯定,除了作品上的功力,不輟的創作精神外,在學術上的成就,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李石樵的人物畫,在台灣美術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綻放了璀燦的花朵。

    關鍵字: 李石樵/人物畫/肖像畫/群像畫/裸女畫

    Abstract
    Li Shi-Chiao was born in Hsin Chuang, Taipei in 1908 and died in1995, at the age of 88. He was a senior artist in Taiwan’s art campaign history. In his lifetime, he went through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s well as experienced the changes between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aiwan. He fought for art all his life. Being bold in making a breakthrough, he created a painting style with colorful and multiple appearances.
    The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Mr. Li’s figure paintings. It is hoped that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useful for those who are deeply in love with Mr. Li’s paintings and early Western paintings by carefully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in Mr. Li’s use of colors, art forms and techniques in different phases and by analyzing and inducing the styl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
    Brief introduction of each chapter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preface, explains the motive and the purpose why the researcher chooses Mr. Li’s figure paintings as a research subject as well as discusses the relevant documents. The researcher uses various approaches such as, historical research, field study, theory analytic, style analytic,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rying to interpret sequence of styles changed in Mr. Li’s works.
    The second chapter, an introduction of Mr. Li’s life,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mportant events, art- learning background, promotion of artistic activities in his return to Taiwan, and creations of artistic works after retirement.
    The third chapter, changes of painting styles in Mr. Li’s works, includes four periods: 1. The realistic style in early periods: 2. Exploring of the Western modern techniques in 1950s: 3. The abstract of geometric style in 1960s: 4. The Moonlight Series in1970s: 5. Return to the realistic style in late periods.
    The fourth chapter, Mr. Li’s figure- painting materials and art forms, discusses Mr. Li’s choices of figure- painting materials, art forms, techniques and creation beliefs. Eventually, making a carefully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t figur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fifth chapter, the characteristics in Mr. Li’s figure paintings, explains the styles and connotation of his works and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his figure- painting styles and his contemporaries. Then it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in Mr. Li’s paintings of a group of figu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Li Shih- Chiao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art gallery in his time, and the achievements and contribution of his figure paintings in the art history.
    The six chapter, conclusion, draws a conclusion by synthesizing all the results of study mentioned above, in order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r. Li’s painting illustrations, uses of colors, strokes, and so on. It is hoped that this collation can be useful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aiwanese painters in western paintings.
    Synthesizing all the results of study mentioned above, this article has co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Mr. Li’s art- learning background and the situation at that time had a decisive impact on his figure- painting styles. His painting styles varied in different periods. He had a high demand for himself; therefore, he constantly contented himself with varieties of changes and creativity.
    2. Mr. Li was good at the use of colors. He used the flat and thin strokes to create a unique effect on the surface of drawing papers. He himself created an artistic technique—Mix Colors on the Drawing Papers.
    3. Mr. Li was a sensitive, keen, and sensible painter. He was very serious and strict in every aspect in his figure paintings, such as the arrangements of structures, colors, space, and so on. Similarly, he made a breakthrough in his creation of works by strengthening the further space on the entire picture, and increasing the hues and brightness as to create a balance of the entire picture.
    4. Mr. Li was a man of hospitality. He used his profound knowledge acquired from the artistic academic college to record life. His family members, people nearby, things around him were all important materials in his figure paintings.
    5. Mr. Li’s attitudes toward art creation and his beliefs in art deeply influenced his students. He played a role as bridge in art education as well. 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t in Taiwan, he devoted himself in promoting art and set up studios. He contributed all of his works to the government in his old age. H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society with all his heart in some respects. The great artist left numerous masterpieces to enrich our souls. His unselfish noble character makes him an ideal for us all.
    Mr. Li’s life was an epitome of Taiwan’s art campaign history.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was superior to Mr. Li’s other achievements. The great performance in his art works, his continuously artistic creations, and his excellence academic performance won him great admiration and reputation. Mr. Li’s figure painting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aiwan’s art history.

    Keywords:Li Shih-Chao/ figure painting/ portraiture/ painting of a group of figures/ naked woman painting

    李石樵人物畫之研究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4 第三節 研究範圍研究方法……………………………………………7 第四節 名詞界定 ….……………………………………………… 11 第二章 李石樵的生涯發展歷程 ……………………………………… 12 第一節 時代背景與生平事蹟 ……………………………………… 12 第二節 藝術學習歷程 ……………………………………………… 15 第三節 回國後之創作與美術推展活動 …………………………… 25 第四節 晚年的藝術創作生活 ………………………………34 第三章 李石樵的繪畫風格及演變 ……………………………………39 第一節 早期具象寫實時期 …………………………………………39 第二節 探索西洋現代畫時期 ……………………………………54 第三節 一九六0年代的「幾何抽象風格」 ………………………59 第四節 一九七0年代的「月光系列」 …………………………64 第五節 回歸寫實的晚期風格 ………………………………………67 第六節 李石樵繪畫風格演變及師承關係表 ………………………75 第四章 李石樵人物畫題材與藝術形式……………………………… 77 第一節 李石樵人物畫題材的選擇 ……………………………… 77 第二節 李石樵人物畫的藝術形式 ………………………………90 第三節 李石樵人物畫的材料技法與創作理念 …………………103 第四節 李石樵人物畫代表作分析 ………………………………107 第五章 李石樵人物畫表現之特質 ………………………………130 第一節 李石樵人物畫的表現風格 ……………………………130 第二節 李石樵人物畫風格與同時代畫家之比較 ………………134 第三節 李石樵人物群像畫的意涵 ……………………………… 143 第四節 李石樵美術館成立之時代意義 ………………………… 152 第五節 李石樵藝術文化基金會暨獎學金之設立 ……………… 156 第六節 李石樵人物畫在美術史上的成就與貢獻………………… 158 第六章 結論…………………………………………………………… 160 參考書目 ……………………………………………………………165 附 錄… ………………………………………………………………171 一.李石樵先生年表 ………………………………………………171 二.李石樵繪畫風格演變概略表 ……………………………………174 三.受訪人目錄表 ……………………………………………………177 四.訪談紀錄 …………………………………………………………178 五.李石樵關係人受訪問題目錄 ……………………………………191 六.日本殖民時期畢業於臺北師範之美術家 ………………………193 七.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時期畫家分佈圖 ……………………197 八.我國畫家於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年表(1911-1946) …………… 198 九.東京美術學校主要學科課程表 …………………………………199 十.李石樵人物畫作品圖錄 ……………………………………200

    參考書目

    一、專書論著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三信出版社,1975。
    王秀雄,《台灣美術發展史論》,台北市:史博館,1995。
    王詩琅,《日本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眾文圖書公司,1980。
    王德育,《台灣美術全集8:李石樵》,台北市:藝術家,
    1993。
    王慶臺,《台灣美術全集5:李梅樹》,台北市:藝術家,
    1992。
    丘琳婷,《台灣美術評論全集:謝里法卷》,台北市:藝術
    家,1999。
    白雪蘭,《台灣西洋美術思想起》,台北:新莊市公所,1997。
    白雪蘭,《李石樵繪畫研究》,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89。
    白雪蘭編,《李石樵的繪畫世界》,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88。
    呂清夫,《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1984。
    李既鳴編,《台灣地區現代美術的發展》,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0。
    李乾朗,《台灣近代建築:起源與早期發展,1860-1945》,台北市:雄獅,1980。
    李乾朗,《台北近代建築》,台北市:臺北市文獻會,1994。
    李欽賢,《高彩‧智性─李石樵》,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公司,1998。
    李欽賢,《台灣美術閱覽》,台北市:玉山社,1996。
    李欽賢,《台灣美術歷程》,台北市:自立晚報,1992。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台北市:玉山社,
    1999。
    雨芸譯 E.H.Gombrich,《藝術的故事》,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
    台北市:允晨,2003。
    周雅麗,《劉錦堂的台灣遺民圖與遺民意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6。
    林惺嶽,《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社,1997。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40年》,台北市:自立晚報,1991。
    洪伯溫,《台北地誌新探》,台北市:龍文,1993。
    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市:前衛,1998。
    莊明中,《發現李石樵─豐原班的歷史回應》,台中市: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9。
    莊永明,《台北老街》,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
    莊伯和召集;陳美慧等主持,《台灣地區民俗調查研究》,台北市,內政部,1990。
    陳芳明,《殖民地台灣》,台北市:麥田,1998。
    陳慧雯,《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變遷》,台北:伯楊文化,1999。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市:麥田,1998。
    張炎憲/陳美容/楊雅慧,《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
    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8。
    黃金土,《台北古今圖說集》,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2。
    黃琪惠,《戰爭與美術-日治未期台灣的美術活動與繪畫風格(1937.7-1947.8)》,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7.7。
    黃琪惠,《台灣美術評論全集:吳天賞,陳春德卷》,台北市:藝術家,1999。
    葉玉靜,《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台北:雄獅圖書股份公司,1994。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楊致,2000。
    黎光中/陳美容/張炎憲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
    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
    蕭瓊瑞,《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市:東大,1997。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市:藝術家,1995。
    謝里法,《台灣出土人物誌》,台灣文藝雜誌社,1983。
    謝里法,《我的畫家朋友們》,台北:自立,1998。
    顏娟英/鶴田武良編譯,《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
    讀》,台北市:雄獅,2001。
    羅秀芝,《台灣美術評論全集:王白淵卷》,台北市:藝術家,1999。

    二、期刊論文
    王德育,<高彩度的追逐者─李石樵>,《台灣美術全集8─李石樵》,1993年,頁17。
    王白淵,<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文物》第3卷第4期,1955年3月5日,頁16-64。
    王一剛,<台展˙府展>,《台北文物》第3卷第4期,
    1955年3月5日,頁65-69。
    方林,<帝展時期的台灣意象>,《藝術家》第251期,
    1996年4月,頁371-375。
    白雪蘭,<用理性駕馭感情的畫家─李石樵>,《國父紀
    念館館訊》第10期,1996年9月,頁76。
    吳瀛濤,<稻江回顧錄>,《台北文物》第7卷第3期,1958
    年10月15日,頁40-44。
    李石樵,<酸與辣>,《台北文物》第3卷第4期,1955年3
    月5日,頁84-88。
    李梅樹,<台灣美術的演變>,張炎憲編,《歷史、文化與台
    灣-台灣研究研討會50回記錄》,台北市:臺灣風物,
    1992,頁145-158。
    林惺嶽,<從凱綏˙珂勤惠支說起-探索一段台灣左翼美術的
    滄桑史>,《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
    國立台灣美術館,2001,頁173-200。
    袁金塔,<形的解構與再建─畢卡索與李石樵>,《現代美
    術》第88期,2000年2月,頁23。
    陳芳明,<當殖民的作家畫家相遇-三○年代台灣文學史的一個側面>,《台灣美術百年回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1,頁137-151。
    陳英德,<日本、法國與台灣早期藝術關係初探(一~三)
    >,《藝術家》第223、224、225期,1989年5、6、7
    月,頁101-111、頁104-109、頁136-143。
    張弘毅,<台北大稻埕的「市街風格」變遷:1853-1945>,
    《輔仁學誌》,第25期,1996年7月,頁41-56。
    梅丁衍,<戰後初期台灣「新現實主義」美術支孕育流產-以
    李石樵畫風為例>,現代美術,第88期,1990年2月,頁42
    -56。
    湯皇珍,<一生與造形和色彩搏鬥的李石樵>(上、中、下
    篇),《國父紀念館館訊》第14、15、16期,1997年9月、
    1998年5月、1999年3月,頁99、頁213、頁227。
    黃榮燦,<新現實的美術在中國>,《台灣文化》第2卷第3
    期,1947年3月,頁15。
    黃慧鶯,<一生傲骨的繪畫實驗者─李石樵>,《台北畫刊》
    第394期,2000年11月,頁64。
    黃得時,<城內的沿革和台北城>,《台北文物》第2卷第4
    期,1954年1月20日,頁17-34。
    盛鎧,<建設巴別塔─試論李石樵的「建設」及其人物群像畫
    >,《現代美術學報》第7期,2004年5月,頁79-94。
    楊雲萍,<卷頭語-文化的交流>,《新新》第2卷第1(新年號),1947年1月,覆刻板,台北:傳文,1995,頁1。
    鄭宜欣,<寫實的形塑與割裂─論李石樵戰後作品之風格與意
    涵(1945-1949)>,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鄭宜欣,<市場口的女性─從李石樵的「市場口」論畫家以女
    性為表現之創作意涵>,《台灣人文》,第6期,2001年12
    月,頁241。
    蔡采秀,<從日治到戰後的台北(1895-1985)-一個都市性
    質轉變的歷史過程分析>,《台灣史研究》,第3卷第2
    期,1996年12月,頁5-50。
    劉國松,<五四精神與台灣現代美術的發展>,《台灣地區現
    代美術的發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0,頁237-
    253。
    薛化元,<戰後十年台灣的政治初探(1945~1955)-以國府在
    台統治基盤的建立中心>,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
    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1998,頁13-38。
    謝里法,<李石樵─萬米長跑的終結者>,《藝術家》,第
    270期,1997年11月,頁388。
    謝里法,<論二二八事件在臺灣美術史上的地位>,《藝術
    家》,第二五二期,1976年五月,頁310-319。
    藍蔭鼎,<服裝文化>,《台灣文化》,第一卷第三期,1946
    年12月,覆刻板V‧1,台北:傳文,1994。
    顏娟英,<從肖像畫道空間宇宙之畫-李石樵畫展>,《現代
    美術》,第21期,1988年11月,頁18-23。
    顏娟英,<台灣早期西洋美術的發展(一~三)>,《藝術
    家》第168、169、170期,1989年5、6、7月,頁142
    -165、頁140-160、頁178-191。
    顏娟英,<殿堂中的藝術:台灣早期現代美術與文化啟蒙>,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2分,1993年
    6月,頁469-595。
    顏娟英,<日治時代美術後期的分裂與結束>,《何謂台灣?
    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
    委員會,1997,頁17-37。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8,頁79-92。
    蘇意茹,<談李石樵人物畫(上、中、下篇)>,《幼獅文
    藝》第581、582、583期,2002年5月、2002年6月、
    2002年7月,頁23、頁27、頁32。

    三網站資料: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museum/m036/m036.htm

    http://content.edu.tw/local/taipei/chenkao/superkid/001.htm

    http://over.tngs.tn.edu.tw/arts/arts-004/arts-004-008/arts-004-008.htm

    http://www.aerc.nhctc.edu.tw/8-0/twart-jp/html/ca-860a.htm

    http://www.aerc.nhctc.edu.tw/8-0/twart-jp/work/t-860w.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