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淑苹 |
---|---|
論文名稱: |
發展國中「分子」多元媒體與概念學習研究 |
指導教授: |
楊永華
Yang, Yong-Hw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化學系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7 |
中文關鍵詞: | 分子 、教學媒體 、電腦動畫 、示範實驗 |
英文關鍵詞: | molecular, instructive media, computer animation, laboratory demonstr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4 下載:1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國中分子概念為主題,發展電腦動畫與示範實驗,以為教學輔助之多元媒體組合,協助學生建立分子概念。
為驗證所發展的多元媒體在協助學生學習分子概念上的功效,以台南縣某公立國中之84名國二學生為研究樣本,分實驗組與對照組各一班,比較該多元媒體對學生學習之影響,並對實驗組學生施以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此種教學方式的看法,最後則分析學生對於分子概念的迷思概念,提供教師日後從事教學之參考。再者,為了解現今國中理化教師對於教學媒體的使用情形與看法,本研究則利用問卷對理化教師進行調查研究。
由結果顯示,因軟體缺乏及上課時間的不足,絕大多數理化教師仍以黑板、教科書等傳統媒體為教學輔助,但也表達出某些學生學習困難的概念是可藉由其他形式的媒體輔助予以改善的;約1/3學生藉由此次教學即建立成熟的分子概念,其餘則仍存有若干迷思存在;教學時有使用電腦動畫與示範實驗為輔助的學生的學習成就顯著高於未使用者,學生對此多元媒體於學習的幫助也予高度肯定,對於此種上課方式亦表喜歡。
綜合教師與學生的需求,及此多元媒體實際運用於教學中的結果,證實此多元媒體對於分子概念學習的價值與可行性。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velop an instruction aid to promot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ming molecular conceptions. The instruction aid is a multi-media package that includes computer animation and laboratory demonstrations.
In order to prove the value about students learning molecular conceptions with the multi-media package as aid, there are two classes containing 84 eighth grade students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nan to be selected as test sample, one class i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is control group. The research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the multi-media package on students learning.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s regarding this teaching method. We also analyzed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of molecular; it can provide teachers some guides for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in future. Further, teachers who teach physics and chemistry in junior high school now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s regarding the situations and attitudes about using instruction media.
The analyzed data from questionnaires indicated that, most teachers still used traditional media like blackboards and textbooks in the classroom because of lacking software and time, but they also thought other media could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some hard conceptions. About one third students could construct molecular conceptions completely after learning in this period of time, and the others still had some misunderstandings. Students who viewed computer animations and laboratory demonstrations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achievement about molecular conceptions, and they ha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e aid of multi-media package during learning, and they preferred learning like this.
To summarize the need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results about using this multi-media package during class in practice, it proved the value and viability of this multi-media package for learning molecular conceptions.
中文部份
方泰山(1884)。化學視聽教材概說。科學教育月刊,71期,50-51。
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美芬、段曉林、熊召弟等譯(1996)。科學學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鼎銘(1997)。動畫影像科技在教育上之應用及未來發展。資訊與教育,57期,24-28。
王澄霞(1990)。教學媒體在國中化學教育上的應用。中等教育,41(4),63-66。
王澄霞、楊永華(1985)。中小學科學課程中「物質的粒子概念」之研究。師大學報,30期,481-516。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10(4),18-24。
田耐青等(1996)。視聽媒體與教學改進。教育資料與研究,9期,120-123。
江晃榮譯(1988)。分子的世界。台北:牛頓,頁24-35。。
何文雄(1998)。促進我國中小學網際網路教育品質提昇研究分析報告。資訊與教育,70期,14-25。
沈亞梵(1993)。視聽教學媒體的認識與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0期,40-42。
何榮桂(1999)。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與中小學資訊化校園的藍圖。資訊與教育,68期,1-1。
吳正己、李忠謀、林美娟(1998)。資訊教育軟體與教材資源中心之建置。資訊與教育,68期,21-28。
吳淑華(1993)。重要教學理論淺介。視聽教育雙月刊,34(6),52-61。
吳誠二(1979)。能與能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14。
李春芳(1992)。國民中學教學媒體之調查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期,40-46。
李麗君(1994)。重新思考媒體的選擇與分類。教學科技與媒體,17期,29-34。
李傳彰、高熏芳(1997)。教學科技與教師的資訊能力再造。視聽教育雙月刊,39(3),7-14。
杜鴻模(1983)。皮亞傑理論在課堂上之一實例。科學教育月刊,62期,11-14。
林邦傑(1982)。我國國中及高中學生認知發展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51期,12-22。
林振霖(1993)。我國學生分子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的研究:我國學生的分子概念發展的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學報,4期,337-398。
林振霖(1992)。我國學生分子概念發展與診斷教學的研究:我國學生分子概念的理解與解題之間的關係的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學報,3期,407-478。
林清山譯,Richard E. Mayer(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清山譯(1978)。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研究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意義。科學教育月刊,15期,19-25。
林麗娟(1997)。精研策略及視覺刺激與電腦輔助學習之增進。輔仁學誌,26期,1-17。
林麗娟(1996)。多媒體電腦圖像設計與視覺記憶的關係。教學科技與媒體,28期,3-12。
姚伊美(1994)。多媒體在科學教育方面之應用。科學教育月刊,174期,37-44。
施冠慨(1991)。如何正確而有效的使用教學媒體。視聽教育雙月刊,192期,1-6。
施冠慨(1990)。多元媒體學習組合在教學上的應用兼論多元化教學評量方式。視聽教育雙月刊,184期,18-24。
施冠慨(1987)。在教室使用教學媒體。視聽教育雙月刊,171期,11-16。
洪華新、施郁芳(1998)。未來教師應具備的「電腦與教學」相關知能。視聽教育雙月刊,39(4),20-32。
洪雅玲(1997)。從傳播者與受播者之互動:談教學的訊息設計、媒體選擇與情境呈現。輔仁學誌,26期,163-179。
涂浩祥(1989)。教學技術與教學媒體。視聽教育雙月刊,31(2),5-8。
高雄師範學院(1978)。師範學院物理系課程之研究。
國立編譯館(1998)。國民中學理化教師手冊(二)。台北:國立編譯館,18-69。
國立編譯館(1997)。國民中學理化(一)。台北:國立編譯館,2-14。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新仁等(1991)。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張康樂(1990)。電腦在教育上的應用。台北:五南。
張霄亭等(1995)。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壽山(1991)。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莊雅茹(1996)。CAL軟體動畫介面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28期,13-18。
莊雅茹(1996)。CAL軟體電腦動畫應用與學習成效分析。視聽教育雙月刊,38(2),9-16。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重吉,吳武雄,張惠博(1988)。從認知狀態與學習風格探討國中學習分子模型的困難。中華民國第三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文彙編,455-480。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郭鳳蘭(1987)。溝通與有效教學。視聽教育雙月刊,171期,17-25。
傅振焜譯,彼得‧杜拉克著(1994)。後資本主義社會。台北:時報。
程恕人(1981)。高中化學教學示範實驗方法之研究設計。科學教育雙月刊,41期,35-38。
湯清二(1979)。高中學生具體操作及形式操作之推理能力研究。教育學院學報,第四期。
黃台珠(1984)。概念的研究及其意義。科學教育月刊,66期,44-55。
黃曼麗(1980)。國中二、三年級學生具體操作及形式操作之推理能力研究。教育學院學報,第五期。
曾偉楨(1997)。電腦動畫面面觀。資訊與教育,57期,2-7。
黃湘武(1980)。皮亞傑認知心理學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雙月刊,37期,12-17。
黃濟民(1979)。奇妙的分子。台北:正中。
黃寶鈿(1981)。探討式國中化學教學方法之一:示範實驗。科學教育雙月刊,40期,24-28。
楊冠政(1976)。科學課程設計要素之一:科學概念。科教月刊,4期,36-43。
楊純珠(1999)。「溶液」多媒體CAL之概念學習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楊瑞典(1987)。我國化學教育現況及示範實驗之研究。教育學院學報,12卷,473-493。
劉宏文(1996)。概念及概念學習在學科教學上之應用。科學教育月刊,192期,2-8。
潘宏明(1986)。師專學生與高中學生認知發展推理能力及科學課程學習興趣之研究。花蓮師專學報,17期,283-302。
魏和祥(1982)。中學化學教育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48期,32-34。
魏明通(1979)。原子與分子的認識。台北:幼獅。
羅綸新、姚伊美(1996)。圖形效益與互動性多媒體教學。視聽教育雙月刊,221期,25-29。
羅慧明(1978)。動畫與科學教育。科學教育月刊,20期,23-28。
http://www.cjjh.tc.edu.tw/media_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