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沂葶
Lin, Yi-Ting
論文名稱: 兒童平板閱讀器在家戶生活中的使用研究 ──以大熊機(TellyBear)為例
Investigating the Use of E-reader for Kids in Household's Everyday Life: TellyBear as a Case Study
指導教授: 謝吉隆
Hsieh, Ji-L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8
中文關鍵詞: 馴化理論兒童平板閱讀器電子閱讀器
英文關鍵詞: Domestication Theory, E-reader for Kids, E-reader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57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81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用馴化理論探討大熊機進入家戶生活的過程,包含家庭成員如何與大熊機建立關係或產生變化,並探討家戶互動或社會文化脈絡對馴養大熊機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並輔以家庭環境照片或圖片輔助重構受訪家戶與大熊機間的使用脈絡。

    根據訪談結果顯示,家戶會挪用對其有意義的大熊機功能,包含娛樂工具、教育工具,以及解放家長的功能,並且會依各自的使用意義在家戶中發展出物化的空間及納入家戶的時機。另外,在馴養過程中,即使社會提出「讓小孩遠離科技物」的公共論述,但同樣身為科技物的大熊機,卻因專屬兒童的各項功能、特徵,成功影響家長對大熊機有別於一般平板不同的使用態度,發展出較放心讓兒童使用大熊機而非其他平板的私人意義。而在大熊機與家戶不斷重新協商與評估的馴養過程中,將可能發生中斷再使用,或是棄養的狀況,造成該狀況的原因則包含科技硬體及使用者兩方的影響。此外,家戶中之兒童、家長、閱讀環境都可能影響家戶使用大熊機的展現,其中,家長的部分更可以延伸討論自社會脈絡的影響,包含社會對閱讀、數位閱讀的期待與想像,影響家長賦予大熊機同樣的期待與想像,使大熊機閱讀器得以透過禮物餽贈的管道,自商業市場進入家戶中;而社會對親職性別角色的規範,則將陪伴小孩使用大熊機的責任歸屬於母職,造成多數家戶皆由女性家長負責家戶中大熊機的使用活動。

    而在進一步的研究觀察中則發現,家長在馴養大熊機的過程,會有意的主宰大熊機與小孩所展示的關係。由此觀察可反映出大熊機所擁有的解放家長功能,對於家長在照護小孩的工作上,具有重要的使用意義。另外,家戶在購買大熊機後,若發現與行銷內容落差太大,造成與設計者的認知不同,將導致大熊機與家戶的關係無法長期的維持。

    過去探討科技物使用的相關研究,多以科技決定論為架構,忽略使用者所處之生活脈絡帶給使用者的影響,並且排除了人與科技物建立關係的彈性。然而,本研究所採用的馴化理論,關注社會文化帶給使用者的影響,以及使用者在生活實踐中的行為展現,因此可以探討到過去的研究中未曾關注的脈絡層面。

    The study adopts the domestication theory to investigate the use of TellyBear, an e-reader designed for kids, in children’s daily life of household to know whether and how it changes the interaction among family members and, on the contrary, how the social culture and interactions among family members affect the domestication of TellyBear.

    By conduct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he results show that family members often access only the functions meaningful to them, such as educating, entertaining, or, for parent, escaping parenting job for a while. Accordingly, each family derives distinct policies including where and when the TellyBear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household. Although many public discourses appealed to children keeping away from technical products, TellyBear seems to be successfully recognized as a technology design for kids, thus receives more positive feedback than other tablets for general purposes. Beyond original process of domestication, several families were found to drop out the use of TellyBear or try to re-domesticate it due to not only the users themselves but also the special functions of TellyBear such as recording the family members’ sound of storytelling. The study also shown that the TellyBear was often introduced into a family as a gift, which reflects the society and most parents’ expectation of treating it as a tool for “digital reading.” Besides, the study found a bias on gender role for parenting. Female were recognized as a main role being responsible for accompanying children to use TellyBear.

    The study argued that most of previous researches on the use of technical artifacts ignored the process of how a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into a family. Therefore, the theory of domestication of technology here pays attention to the affection from social context on users, and users’ daily practice with the attempt to discuss about context views that have been ignored by previous researches.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兒童與電子書閱讀器 14 第二節 親子共讀與家戶 17 第三節 電子書閱讀器使用研究的相關理論 21 第四節 小結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7 第四節 研究倫理 38 第四章 訪談結果與分析 39 第一節 大熊機於家戶中的馴化歷程 39 第二節 家戶採用大熊機過程中的變化與涉及之原因 53 第三節 馴養大熊機的脈絡因素 60 第五章 結論 73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二節 研究貢獻 78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79 參考文獻 80 附錄一 訪談大綱 89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91 附錄三 訪談個案脈絡簡介 92

    一、中文部分
    Chiann(2014)。美國兒科學會告誡:放縱孩子玩 iPad,小心得自閉症。取自http://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4/03/21/10-reasons-why-handheld-devices-should-be-banned/
    丁千珊(2011)。紙本童書與觸控式電子童書對兒童的閱讀成效與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仁瀚科技(2013)。兩岸兒童平板軟硬結盟 開拓亞洲兒童平板市場。取自http://anheartinc.blogspot.tw/2013/11/blog-post_26.html
    王方君(2008)。親子共讀繪本互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台中市一所教保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教學藝術研究所,彰化市。
    王怡靜(2012)。臺北市公立幼稚園家長選擇電子繪本於親子共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美珍(2014年10月)。台灣數位閱讀趨勢〉紙本閱讀為主,53.4%民眾沒讀過電子書。遠見雜誌,340,202-204。
    王若馨、黃郁青、夏媺婷、李怡芳(譯)(2009)。研究方法的基礎(Social research: The basics)(原作者:M. David & C. D. Sutton)。新北市: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王郁倫(2012年9月27日)。平板商機,兒童市場也瘋狂。蘋果日報。取自http://goo.gl/W5yoJM
    張育豪(2013)。平板電腦應用於國中七年級學生學習「動物的循環系統」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彰化市。
    朱文(2014年12月08日)。科技產品對兒童身心的10個不良影響。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4/12/8/n4313790.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7a)。95 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家庭概況。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79139135671.doc
    行政院主計處(2007b)。95 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親子關係。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77209345771.doc
    行政院主計處(2007c)。96年起停辦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8134&ctNode=3287
    余貞誼、謝吉隆(2014,1月)。跟著它一起呼吸──使用社群網站的韻律分析。畢恆達(主持人),不。爽。文。化:日常生活文化批判之重返。文化研究年會,輔仁大學。
    余漢儀(1995)。親職角色的雙重標準。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34,22-23。
    吳盈萱(2012)。教育版電子書閱讀器輔助學習之使用行為、使用性與使用者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新竹市。
    吳致嘉(2014)。國小特教巡迴輔導教師以故事結構結合數位故事創作應用平板電腦進行教學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中市。
    李淑娟(2013)。父職與母職之差異性研究。在國立空中大學編,全方位成功國際學術研會論文集(頁369-388)。新北市:空大。
    汪培珽(2006)。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臺北市 : 時報文化。
    阮樹山(2010)。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縮減數位落差之研究─以初鹿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教學科技碩士在職專班,臺東縣。
    易言嬡(2004)。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有青少年子女的父母親職經驗之性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東森新聞科技中心(2014年11月20日)。別讓小孩玩太久 美國神經學家:3C產品讓人腦衰退。ETtoday 東森新聞雲。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1120/428478.htm#ixzz3O5pocaL6
    林天佑(2001)。提高兒童閱讀興趣的策略─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市的經驗。教育資料與研究,38,12-15。
    林以德(2014)。第七種語言:行動網路時代兒童的「閱讀」、「遊戲」與「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臺東縣。
    林惠愛(2011)。使用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對國小學童閱讀能力與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靖文、謝寶煖、莊馥瑄(2013)。以科技準備度與科技接受模型探討公共圖書館使用者運用數位服務科技之意願。圖書資訊學研究,7(2),81-122。
    林維真、岳修平(2012)。大學生閱讀行為與電子書閱讀器需求之初探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0(2),113-142。
    邱妤平(2014)。明日學校:「學」與「教」的典範轉移。中大校訊,176。取自http://sec.ncu.edu.tw/ncunews/176/topics_103.html
    韋惟珊(2013)。【未來無框限】給自己的畢業禮物──郝廣才。取自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3355
    徐乃義(2015年1月8日)。讓學生主導,明日學校翻轉學習。大紀元。取自http://goo.gl/QX8tX3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原作者:A. Strauss & J. Corbin)。臺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1990)。
    婚後誌(2012年4月11日)。2012年兒童使用3C產品現況調查報告【部落格文章】。取自http://verywed.com/vwblog/veryWedHappyHome/article/74009
    張建中(2012年12月2日)。新唐凌通爭食兒童平板商機。新唐人。取自http://goo.gl/lSRTMP
    張曼娟(2012年4月)。張曼娟:為孩子種一棵閱讀樹。天下雜誌。取自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2248&page=1
    張欽榮(2013)。國小師生資訊素養落差與資通訊科技互動障礙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張筱薇(2014)。國小特殊教育教師運用平板電腦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教育部(2008)。「悅讀101」教育部提升國民中小學閱讀計畫。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436
    莊惠茹(2012)。「創造數位出版、圖書館與讀者三贏的數位閱讀時代」數位閱讀論壇紀實。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58,13-15。取自http://isbn.ncl.edu.tw/NCL_ISBNNet/C00_index.php?Pfile=2316&
    許嘉真(2014)。以兒童為中心設計的互動電子書對於學習意願與專注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桃園市。
    郭昭吟(2005)。家事,誰的事?行政院主計處。取自http://win.dgbas.gov.tw/dgbas03/ca/society/word/Discuss/94interest1.doc
    陳奕誠(2012)。運用網路資訊弭減城鄉數位落差之探討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高雄市。
    陳昭珍、簡馨瑩、林菁、賴苑玲、陳海泓(2011)。圖書教師手冊。取自http://goo.gl/eUKcf8
    陳雅詩(2011)。使用者對電子書閱讀器行為意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
    陳瑩如、邱文彬(2011)。家長參與對兒童學習動機之相關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99。取自http://society.nhu.edu.tw/e-j/99/A10.htm
    彭杏珠(2012)。閱讀,孩子 前進的動力:親子閱讀‧22縣市閱讀力大調查。遠見雜誌,315,256-263。
    彭杏珠(2012年9月)。閱讀,孩子 前進的動力:親子閱讀‧22縣市閱讀力大調查。遠見雜誌,315,256-263。
    辜樹仁(2010年12月)。台灣閱讀力墊底,怎麼辦?天下雜誌,462,46-48。
    黃天佑、崔倬豪、許雅惠(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輔助行動載具在導覽系統上應用之研究。興國學報,14,163-180。
    黃義傳(2012)。電子閱讀器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高雄市。
    黃齡瑩 (2002)。家庭及學校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溫禺登(2010)。電子閱讀器對行動學習者接受程度影響之研究-以電子閱讀器內容介面使用接受度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管院碩士在職專班,嘉義市。
    葉晉華(2013)。迎接數位化學習時代─教育部規劃全面性的數位學習推動計畫。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取自http://www.edu.tw/news1/detail.aspx?Node=1088&Page=18104&Index=&WID=3ee9c9ee-f44e-44f0-a431-c300341d9f77
    董俞佳(2013年10月14日)。幼童3C不離手 當心出現類自閉症。聯合報。取自http://udn.com/NEWS/HEALTH/HEA2/8222477.shtml?ch=fb_share#ixzz2heig64rr
    資策會(2014)美國孩童電子書閱讀經驗仍有成長空間。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news&id=7208
    廖珮妏、余鑑、于俊傑(2012)。應用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與創新擴散通用模型於企業導入數位學習之多層次分析。電子商務學報,14(4),657-688。
    廖凱弘(2012,7月)。科技如何仲介生活?重構「小宇-iPad」的科技眷養關係。唐大崙(主持人),跨域與轉型:變動時代中的傳播媒介與互動。中華傳播學會年會,靜宜大學。
    管中維(2009年4月1日)。王金平吳伯雄籲企業發揮愛心助下一代。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gb/9/4/1/n2481787.htm
    趙庭輝(1999)。廣播典電視廣電科技、家戶空間與家庭時間的論辯──英國媒體與文化研究的理論性觀點。廣播與電視,13,123-148。
    劉靜渡(2010)。當科技王子遇到童話公主。交大友聲,441,110-115。
    蔡立聖(2011)。電子書閱讀器的發展及其對閱讀習慣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未來學系,宜蘭縣。
    蔡依玲(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電子書閱讀器採用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市。
    鄭宇君(2013)。從數位學習到新素養:電子書閱讀器對高中生社群的可能影響。新聞學研究,114,127-163。

    鄭雅菱(2014)。以平板電腦進行國小英語課堂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北市。
    聯合線上企畫(2012)。學習是趨勢,不要錯失先機。聯合新聞網。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6923/566290
    聯合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12)。101年個人家戶數位機會調查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調查報告,未出版。
    謝倩、楊紅玲(2007)。國外關於親子分享閱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學前教育研究,3,58-61。
    魏金桃(2006)。性別權力與親職教育省思。師友月刊,464,39-41。
    羅安達(2012年9月13日)。桃園推數位閱讀 盼提升學童學習力。客家電視新聞。取自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89005
    蘇俊豪(2010)。電視奶粉廣告的親職再現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蘇修毅(2010)。電子書閱讀器介面設計之使用性研究-以嘉義縣水上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臺北市。

    二、外文部分
    Bagozzi, R. P. (2007). The legacy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a proposal for a paradigm shift.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8(4), 244-254.
    Barzilai-Nahon, K. (2006). Gaps and bits: Conceptualizing measurements for digital divide/s.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2(5), 269-278.
    Bauer, D. J., Goldfield, B. A., & Reznick, J. S. (2002). Differences in early vocabulary development.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3(3), 313-335.
    Benbasat, I., & Barki, H. (2007). Quo vadis, TAM.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8(4), 211-218.

    Bingham, G. E. (2007). Maternal literacy beliefs and the quality of mother-child book-reading interactions: Associations with children's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18(1), 23-49.
    Cabrera, N. J., Shannon, J. D., Vogel, C., Tamis-LeMonda, C., Ryan, R. M., Brooks-Gunn, J.,…Cohen, R.(2004). Low-income fathers’ involvement in their toddlers’ lives: Biological fathers of the Early Head Start N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Project. Fathering: A Journal of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about Men as Fathers, 2, 5-30.
    Davis, F. 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Detroit, Michigan.
    Davis, F. D., Bagozzi, R. P.,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uursma, E., Pan, B. A., & Raikes, H. (2008). Predictors and outcomes of low-income fathers’ reading with their toddler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3(3), 351-365.
    Federal Interagency Forum on Child and Family Statistics. (2007). America’s children: Key Nation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2007.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Fletcher, K. L., & Reese, E. (2005). Picture book reading with young childre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Developmental Review, 25(1), 64-103.
    Frissen, V. A. (2000). ICTs in the rush hour of life.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16(1), 65-75.
    Goodhue, D. L. (2007). Comment on Benbasat and Barki’s “Quo vadis TAM” articl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8(4), 219-222.
    Haddon, L. (2003). Domestication and mobile telephony. In J. E. Katz (Ed.), Machines that become us: The social context of person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hap. 4, pp. 43-55).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Haddon, L. (2007). Roger Silverstone’s legacies: Domestication. New Media & Society, 9(1), 25-32.
    Herther, N. K. (2008). The ebook reader is not the future of ebooks. Searcher, 16(8), 26-37.
    Hick, S. (2006). Technology, social inclusion and poverty: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a community technology center. Journal of Technology in Human Services, 24(1), 53-67.
    Karrass, J., VanDeventer, M. C., & Braungart-Rieker, J. M. (2003). Predicting shared parent-child book reading in infanc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7(1), 134-146.
    LeapPad. (2014, June 26).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04:36, November 17, 2014,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LeapPad&oldid=614469291
    Lee, Y. S., Smith-Jackson, T. L., & Kwon, G. H. (2009, April). Domestication of technology theory: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user exper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HI 2009. Boston, MA, USA.
    Loges, W. E., & Jung, J. Y. (2001). Exploring the digital divide internet connectedness and ag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8(4), 536-562.
    Newman, J. (2011). Nabi Review: A kid’s tablet that’s not a toy. Retrieved from http://techland.time.com/2011/12/07/nabi-review-a-kids-tablet-thats-not-a-toy/
    Raikes, H., Pan, B. A., Luze, G., Tamis-LeMonda, C. S., Brooks-Gunn, J., Constantine, J.,…Rodriguez, E. T. (2006). Mother-child bookreading in low-income families: Predictors and outcomes du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life. Child Development, 77(4), 924-953.
    Rao, S. S. (2003). Electronic books: A review and evaluation. Library Hi Tech, 21(1), 85-93.
    Rowan (2014). 10 Reasons Why Handheld Devices Should Be Banned for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cris-rowan/10-reasons-why-handheld-devices-should-be-banned_b_4899218.html
    Silverstone, R., Hirsch, E., & Morley, D. (1992).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household. In R. Silverstone & E. Hirsch (eds.), Consuming Technologies: Media and Information in Domestic Spaces. (pp. 15-31). London: Routledge.
    Templeton, D. (2006). Doctors write prescription to help children enjoy reading. Pittsburgh Post-Gazette. Retrieved from http://goo.gl/Ryq1kQ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 Davis, F. D. (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3), 425-478.
    Warschauer, M. (2003). Technology and social inclusion: Rethinking the digital divide. London: The MIT.

    下載圖示
    QR CODE